圖為閘塘村草莓大棚。 尹永權 攝
中新網會澤9月2日電題:小草莓走出烏蒙山讓雲南閘塘村民吃上「定薪丸」
作者 李曉琳 李翕堅 張雯
初秋清晨,地處烏蒙山腹地的閘塘村霧氣繚繞,氣溫僅15℃。8點鐘,田間大棚裡已有不少村民在忙著採摘草莓。
「沒想到村裡還能種出草莓,更沒想到我在家門口採草莓就有飯吃。」閘塘村村民嚴彥英一輩子都沒走出過村子所屬的新街鄉。她以為,這片高寒土地除了洋芋和玉米啥也種不出來。
閘塘村位於雲南省會澤縣新街回族鄉,平均海拔2300米,年平均氣溫12℃。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有農戶848戶,總人口3080人,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55.4%。
圖為村民在採摘草莓。 尹永權 攝
2017年12月,雲南統一戰線脫貧攻堅會澤「同心工程」啟動,在省委統戰部牽頭協調下,由8個民主黨派省委通過掛鄉包村的方式同心聚力會澤脫貧攻堅。其中,民盟雲南省委對口幫扶新街鄉閘塘村。
「因海拔高、氣溫低,村民們從前主要以種植玉米和洋芋為主。」2018年5月,當民盟雲南省委扶貧幹部、新街鄉掛職副鄉長王世忠第一次來到閘塘村時,眼前一大片玉米地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美是美,可不值錢呀!」王世忠說,在閘塘村建檔立卡貧困對象中,缺技術致貧佔38.3%,是最主要的致貧原因。
2018年,閘塘村引進了「夏草莓」種植,其「高寒冷涼」的地理氣候正是種植「夏草莓」的必備條件,採摘期從每年4月份至次年1月份,剛好彌補了冬季草莓的空缺時間,市場空間巨大。
民盟雲南省委以該項目為切入點,籌資25.4萬餘元援建了配套引水灌溉工程,有效解決冬春兩季草莓基地的灌溉難題。並以村集體股份形式注入項目,增加村民在產業發展中所佔的分紅比例,初步形成了「企業投資、政府扶持、農戶參與、民盟助力」的產業發展模式。
王世忠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每個貧困戶每天採摘草莓的工錢在70至100元不等,一個月最多能獲得3000元的工資,長達近10個月的採摘期能為貧困戶創收至少2萬元。「一些管理崗位和技術崗位工資每月甚至上萬。」
圖為王世忠翻看耿開文的登記本。 李曉琳 攝
耿開文是閘塘村四村民小組的組長,有文化、有威望的他被聘請為草莓基地的統計員。耿開文從兜裡掏出一本發黃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著基地每天每人的勞動情況。「每天前往草莓地採摘的農戶要到我這裡登記,月底將根據我的統計表來支付工資。」耿開文很得意,72歲的他不僅沒退休,還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每月3500元的固定工資更讓他卯足了幹勁,「我一年賺的錢比從前一家人賺的錢還多。」耿開文笑著說。
兩年前,村民趙慶忠還不相信這些小草莓能給村民們帶來這樣的實惠。去年6月份,他也加入了村裡的「草莓大軍」。「媳婦生病去世了,我又因為腰椎受傷在家休養了5年,生活快過不下去了。」這個工作機會,對趙慶忠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他坦言,在草莓基地的工作,對於村裡很多貧困戶來說「就像是一顆定心丸。」
「這一顆小草莓,可比我跑得遠多了。」趙慶忠開上三輪車將剛採摘下來的草莓運送至加工廠,每天可獲得90元的工錢。他告訴記者,這些草莓在車間分揀好後就裝箱進入冷庫,當天晚上由冷鏈車拉載至北上廣的農貿批發市場,「疫情之前,這些小果子還出國去歐美國家呢。」
目前,閘塘村的草莓基地經過兩年發展已拓展至600畝,共帶動閘塘村及周邊村鎮400餘人就業,成為烏蒙深山中貧困民眾的一顆「定薪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