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在武勝呆了四十年,慢慢與這個小城糾結共生。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旅行,其實也就是在人生裡的旅行,情緒無法言喻,只好隨手按下快門.
飛龍場是武勝當年五大區所在地場鎮之一,也是我當年在武勝去得最多的一個場鎮。後來開始學習攝影以後,也到那個場上去拍過幾次圖片。本帖發出的這一組圖片,就是我十年前在那裡趕場時拍攝的,時間是2010年11月27日。
到飛龍去拍片的時候,一般都是把車先停在鎮政府那個壩壩裡,然後到街口子上那一家老字號的飛龍豬肝麵館裡吃上一碗豬肝面,就各自散開拍攝去了。
在場頭看見一個老人在那裡補鍋,周圍有很多人在圍觀,也跟進去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補鍋這樣的場景是越來越少了。
在我的記憶中,我也只在武勝的沿口、樂善、農林、華封、飛龍拍攝時碰見過補鍋的。
所以只要看見了補鍋的,總是忍不住要在那裡待很久的時間拍攝,因為這是一門正在消失的手藝。
我看見的補鍋匠基本上沒有中青年,
都是一些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了。
雖然生意來了,還是很淡定的要把這一袋煙抽完才開始幹起來,對於他們來說,補鍋已經不是一門掙錢的手藝,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了。
在周圍轉了一圈,又忍不住回來再拍一陣補鍋,發現老師傅還帶上了一頂帽兒勒。
那年月,家禽的宰殺也在場頭上。
看見這個蜂窩煤爐子,就想起了小時候的生活場景,忍不住蹲在這裡拍了一陣子。
那時趕場的時候,很多場鎮都能看見這種街頭裁縫。
老人,老縫紉機,看起很有年代感的呢。
路過一戶人家,看見一個小孩正趴在那裡玩電腦,覺得這面牆挺有意思,順勢拍了一張。
這位大姐在沉思呢,
這時候街上來了一隊騎行者,慌忙中抓拍到了一張。
飛龍太陽面,這可是當地很有名的產品哦。
看見兩位師傅削麵的手藝還是挺不錯的勒,就在那裡按不同的方位拍了幾張。
擺龍門陣的老婆婆
第一次看見這樣賣圍裙的,覺得挺有趣。
正在配鑰匙的老師傅,
老師傅背後站著一個畢恭畢敬的小姑娘,這個小姑娘是在學藝呢?還是在等候配鑰匙。
飛龍場中間有一棵大黃角樹,每逢逢場天樹下面就會有很多人在這裡喝壩壩茶聊天,挺有味道的,真想有時間再去攝錄一點影像資料。
肉攤攤
這位賣肉大哥氣質足呢
十年前這樣賣窗簾布看起場面好氣派哦,最近兩年到鄉鎮去,好像很少看見這樣的門市了。
萬香樓這個名字怎麼看都有點像現在那些標題黨的感覺
守著這個老房子拍了一陣,不知道這房子現在還在不在呢?
老人與小孩
燙米粉的感覺真好
這大姐油條炸得胖胖的,看起很軟,想必很好吃吧。
在飛龍場上拍了一圈,又回到了這個老地方。
這時候街邊上擺起了一個剃頭攤子,幾個影友都圍到這裡來了,大家就在這裡拍了一陣子。
這個小夥子現在應該是個大小夥子了吧?
見時間還早,就準備到老街上去看看,沒想到這裡還有一個打鐵的呢。
老街上有一個廢品收購站,女老闆笑盈盈的看著我們拍照片。
沉思中的老木匠
瞧瞧這老大姐鞋子做得好漂亮哦。
又一次來到了飛龍這個廟子裡,可能不是燒香拜佛的時間,廟裡看得很清靜,只見三個小孩走進了廟裡。
原來這三個孩子是來燒香拜佛的,不知道他們在佛像前許了什麼願,我沒有靠近去拍這些照片。
另一間房子裡一個老者在佛像下認認真真的默念著什麼,我想可能是在誦經吧。
這裡還流傳著一個關於飛龍的故事:傳說當年龍王爺的么兒子名叫飛龍,他為了解除當地的旱情而違規降雨,當然他後來也慘遭玉皇大帝的毒手。當地人為了紀念他,集資修建了這座飛龍寺,內塑飛龍像,焚香禱拜。場以寺名,延續至今,又傳說飛龍還在天上保佑著他們呢。
往期內容,點擊可見
【圖說武勝】 放歌飛龍楊家院
【圖說武勝_48】飛龍在天
【圖說武勝_46】感懷白坪那集體農莊
【圖說武勝_32】飛龍有一對神秘的井
【圖說武勝】飛龍張家院子拍團圓
【圖說武勝】白坪飛龍新村漸變前期
武勝記憶:颶風之後訪飛龍
【圖說武勝_71】省文聯、省攝協送福到飛龍、華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