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一條小巷
百餘年前,人叫它天主堂巷
七十年前,人叫它二中巷
五十年前,人叫它紅星巷
隨你怎麼叫,都對
然而,你叫它什麼巷
都會暴露你的年齡
·2011年的紅星巷,鄧忠庭攝
PART 01.
記憶中的紅星巷充滿迷人的情調,四層的西式主教樓,外牆攀附著一株高大茂盛的五角梅,紫色的花團婆娑有致,在海風中輕輕搖曳。突然,一朵花在我眼前飄落,瞬間將我拉回到30年後的今天。
·紅星巷,鄧忠庭攝於2007年至2012年
紅星巷位於鹽埕街、民權路、市二中和外馬路的中心點,文革以前人們叫它天主堂巷、二中巷,這些巷名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1923年的汕頭地圖,紅框處為輕便鐵路公司,綠框處為今市二中,黃框處為洋商會所,白框處為天主堂及主教樓,地圖由陳嘉順博士提供
巷內手牽鹽埕頭,巷口腳帶番仔樓,巷內巷口肩挑天主堂,巷內懷抱市二中。一百多年來,西方宗教文化這裡落地開花,與本土文化和諧相處,生成一種多樣性共生的文化生態,這種現象也折射出汕頭開埠文化中的包容性。
PART 02.
巷內
手牽鹽埕頭
·清末民初的汕頭鹽埕頭,圖源網絡
1923年的汕頭地圖,紅星巷內有一條水溝,水溝是福合溝的末端。史料記載,福合溝源自烏橋溪,自北向南流,流經茭萣地,轉從西向東流,流至鹽埕地,轉為由北向南流入海。1924年福合溝開始填平為路。1932年的汕頭地圖,紅星巷已不見水溝,只有交錯的巷道。
·1900年代的汕頭埠刑場,圖源《汕頭舊影》
一直以來,紅星巷與鹽埕頭(街)聯通,今鹽埕街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同益花園。雍正8年(1730)至乾隆年間,鹽埕街、民權路一帶是鹽田,當地百姓在此曬鹽,故得名鹽埕頭。因為是「虎地」,當時鹽埕頭是砍頭處決犯人的刑場。民國元年(1912)6月18日,陳湧波、許雪秋等革命黨人被潮梅督辦吳祥達殺害於此。
·1916年的汕樟輕便鐵路,圖源網絡
民國5年(1916)汕頭建成汕樟輕便鐵路,其起點站就在鹽埕街。輕便鐵路由大埔縣人楊俊如、蕭亦秋等倡議創建,是連接汕頭市與澄海縣境內的一條「輕軌」。1933年8月當局以「妨礙市內交通」為由限令拆除,汕頭淪陷時鐵路結束營運。今老輩人仍稱鹽埕街為輕便車頭。
巷口
腳帶番仔樓
·洋商會所(位於今紅星巷口西側),鄧忠庭攝於2010年
從外馬路拐入紅星巷,巷口西側(外馬路131號)有一座三層洋樓,舊稱洋商會館。該館建於1894年,是當時駐汕的德國領事、法國天主教士及英國太古洋行等洋人合辦的活動地點,在汕洋人的聯絡點,也稱為「國際聯歡社」,俗稱「番仔樓」。早期該館北面樓後有一座籃球場,人稱「番仔球場」,後來球場與洋樓合稱為「番仔球樓」。
汕頭淪陷時,該樓曾被日本人侵佔,並改名「大東亞會館」。1945年抗戰結束,國民政府將此設立「潮汕前進指揮所」,9月28日在此舉行抗戰勝利受降儀式,這是迄今國內僅存的四個受降處舊址之一。
·洋商會所(位於今紅星巷口西側),鄧忠庭攝於2012年
·1945年9月29日的《嶺東民國日報》報導1945年9月28日以潮汕為中心的粵東地區及以曲江(韶關)為中心的粵北地區日軍在汕頭「潮汕前進指揮所」籤署投降書,圖源網絡
日本投降後,該樓依然為洋商會所。新中國成立後,該樓曾改為「汕頭賓館」,後來汕頭政協、統戰部曾在此辦公。文革時期,汕頭市市長呂金湖曾在此挨批鬥,後來人稱該樓為「鬥呂樓」。1983年汕頭地市合併,該樓作為民主黨派辦公點,俗稱「民主樓」。2011年7月該樓移交宗教團體管理使用,今為汕頭市天主教愛國會、天使公益慈善基金會等辦公地。
巷內巷口
肩挑天主堂
·1900年代汕頭年幼的天主教徒在舉行初領聖餐禮,圖源《汕頭舊影》
紅星巷最早叫「天主堂巷」,這個巷名與巷內巷口的「天主堂」及「主教樓」有關。清光緒31年(1905),天主教進入鹽埕片區。紅星巷內、紅星巷口東側(外馬路133號)各有一座教堂,兩座教堂相互呼應,一脈相承。1923年的汕頭地圖,這裡有天主堂一巷、天主堂二巷、天主堂三巷、天主堂四巷,今天的紅星巷就是當年的天主堂四巷。
·1908年的天主教聖若瑟堂(位於今紅星巷內),圖源《汕頭舊影》
·2010年的天主教聖若瑟堂(位於今紅星巷內,1984年重建),鄧忠庭攝
紅星巷內的老「天主教聖若瑟堂」,1908年建成,面積400平方米,貝灰沙結構,單層,設唱經樓,由法籍都必師神父主持建設。1966年,老「天主教聖若瑟堂」被工廠佔用,遭嚴重損壞。1984年該堂原地重建,1986年投入使用,2000年之後該堂關閉停用。
·1918年的天主教聖若瑟堂主教樓(位於今紅星巷口東側),圖源《小公園的前世今生》
·上世紀90年代的主教樓(位於今紅星巷口東側),作者不詳
紅星巷口西側的「天主教聖若瑟堂」,始建於1918年,原為法國天主教粵東教區主教居住地,舊時稱「主教樓」。1914年天主教廣州教區劃出汕頭教區,翌年由法籍龔善傳神父主持設計,在汕頭外馬路修建「主教樓」,該樓建築面積1433平方米,為汕頭首座鋼筋混凝土建築。
·天主教聖若瑟堂主教樓(位於今紅星巷口東側),鄧忠庭攝2011、2020年
上世紀90年代,為解決紅星巷內「天主教聖若瑟堂」日益擁擠的問題,汕頭市天主教會決定籌建新教堂。新「天主教聖若瑟堂」於1999年建成,位置就在紅星巷口西側的原「主教樓」位置。
巷內
懷抱市二中
·汕頭市第二中學(位於今紅星巷內),鄧忠庭攝於2011年
如果提起「紅星巷」還有人感覺陌生的話,那麼將名字換作「二中巷」,就無人不識了。汕頭開埠後,人稱紅星巷為「天主堂巷」;汕頭解放後,人稱紅星巷為「二中巷」,這與巷內的「市二中」以及汕頭教會女校歷史有關。
紅星巷內的「市二中」創建於1921年。1923年的汕頭地圖,「二中」位置標為「明新女子校」。據史料記載,民國29年(1940)法屬天主教會修道院院長、法國修女吳蘇辣在花園路開辦晨星女子補習班,設國文、英語和數學三門功課。1945年修女秦愛梅受聘任教,將補習班遷至外馬路「主教樓」修道院內,並更名為「私立晨星女子中學」。1937年的汕頭地圖中,「主教樓」旁邊一角標為「中學」。
·民國時期的私立晨星女子中學(今市二中),圖源網絡
·1951年的私立晨星女子中學高中第四屆師生合影,圖源網絡
·1957年的市二中高三甲班師生合影,圖源網絡
據史料記載,1952年9月政府接收私立若瑟初級中學、私立晨星女子中學,1952年9月22日兩校合併,校址設在上世紀20年代的「明新女子校」位置,並更名為「汕頭市第二中學」,由「市一中」教師陳海生女士擔任校長。文革期間,「市二中」曾易名「紅旗中學」,「天主堂巷」更名「紅星巷」。
附記:私立若瑟初級中學創建於民國10年(1921),民國元年(1911)開設若瑟小學,民國10年(1921)改辦中學;若瑟小學後改為汕頭市第十六小學,現為汕頭市外馬路第三小學。
近代汕頭教會女子學校的出現是近代歷史特殊背景下的產物,伴隨著汕頭開埠外來文化滲透而誕生。清同治十二年(1873)開始,外國教會先後在汕頭開辦女子學校。其中,美國浸信會開辦礐石女校、正光女學、礐石明道婦學院,英國長老會開辦淑德女校、培德女校,法屬天主教會開辦若瑟小學、晨星女子中學。教會女子學校開啟了近代汕頭女子教育的先河,對近代汕頭教育產生了一定的歷史影響。
·1900年代興建中的天主教聖若瑟堂,圖源《汕頭舊影》
巷內巷口,東方西方。在我心裡,紅星巷是一條紐帶、一條通渠,它將東西方文化串聯起來,將西方宗教引入這片土地。
紅星巷就是城市的縮影,儘管短小,但不甘被禁錮。包容的胸懷,成就了開放的氣質。正如紅星巷內的那一株五角梅,根在巷內,心向遠方。
來源:心電圖檔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