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自然法師於二○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宣講
第一OO堂
『是故,佛子!願為演說!此人必為如來所護,令其信受。」
所以後面說,「是故,佛子!願為演說!此人必為如來所護,令其信受。」所以反過來說佛子,願為一切世間人行者演說,那當然能夠聽聞那如是名字,都有修行的因緣種子。而且聽聞之中,念念之間在心中能夠真正如實達聞,那當然都是行者的願力,都是行者的願力。一般人就算看過這個文字,他根本不會留下心中任何半點影像;一般根本沒有如是因緣,沒有這種修行的過去的這種發願的人,根本心中連這種因地都沒有的人,他根本甚至於有的人還看不到這些文字。所以能夠念到這些文字,都有宿世的一些法上的因緣,在求法、修法上的因緣。所以「是故,佛子!願為演說!」所以站在金剛藏體上,雖然這不是一般之所,這個一般的眾生的業感之中之所能夠說授(0:55)的,但是必定他為了留下文字、語言,為了接引眾生向道故,所以有一些名字他既然是取自於大覺體,他留在世間,只要跟他有緣的眾生,但聞一字、但聞如是一句、但聞如是名相,他都能夠攝他必定還能夠入如是智海之中。所以是在這個上面,再回頭再說種種的救濟相。前面你要知道他的根本,後面你才能夠明白他的救濟。
就類似今天早上講的那個「蓮華色」也是一樣。你能夠知道「蓮華色」的根本,那你當然就知道,現前所有的一切心中,流轉在種種欲望之中的救濟。當你在救濟處你都知道,現前你是從哪裡流轉的,你要知道他的本末。你能夠知道他的本末流轉處,你才能夠體會他性中根本智慧的德名。所以那不斷的、不但是心中根本智慧的德名,在他性中那種漸次的德號,他都能夠清楚。所以他一定是依什麼?依目犍連再依佛,心性就是如此。
你能看到那個根本大覺體中的根本的神通的迅疾、迅速,所以叫「目犍連」。那目犍連現前處,他所有的一切感受的染造,還不要說執杖,執杖是已經講他的業感最後的末梢,我講他在一切迅疾當下,你看他隨緣的染造處,在那個染造的造作上面,他能夠成就一切變化的那個造作上面,就是「蓮華色」,就是「蓮華色」,就叫「青蓮華色」,或有的地方叫「青蓮華色」,最清明處、最清新處,你就是一切法中,生機最初冒出時、最初現前時。所以這裡面你要知道根本處,你才知道向末中的拔濟,末梢的拔濟。你要根本都不知道,本來的面目都不清楚,你再說任何的救度、救濟,是絕無是處;任何道理中都是如此。
所以行者為自己心中建立方向時,也要如是。所以你根本不達本,你再妄說種種名相,對你今生沒有幫助,絕對沒有幫助。所以絕對不能夠背於什麼?背於教理,不能離開教下。那有的時候在通達這個教下,他當然不是一定有一定的形象,一定只是文字上、語言上的灌輸,不一定的。有的人一句阿彌陀佛,他就稱念一句佛故,他能夠明白教理;有的人一見大山,他心中體會大山故,他能夠明白山中所攝的一切道理。那畢竟我們不是這種利根人哪!所以你還是要學最下根眾生那個念念的至誠懇切,不斷在心裏面不斷的累聚跟薰習。
但累聚跟薰習處,也是要你現在什麼?你要明白自己的一個主修,自己的一個方向。所以那個主修,或者是念佛;為什麼要念佛?就拿這句佛號,作我念念之間,觀照、止觀於覺心的根本方向、目的。或者是在一根一塵,那一根一塵之中,因為念念之間,我再也不受、不願意再受紅塵之中流轉,要照見自己本來面目的發心嘛。你沒有行為,你也沒有辦法奠定,你念念之間想要歸家的赤誠;你踏不出去那一步,那也沒有辦法激起一個行者,念念之間踏上歸途的那種決定心。
所以現前當然在一切法中,他不是究竟,念佛也不是究竟;在一切塵中,觀那個根,在根中看到根本的能所,也都不是究竟。雖然都不是究竟,你卻要假借種種行為裡面,你才能夠體會覺心的種種的,心裏面根本的種種道理,那種道理都還要假借行為之中,然後起成變化。因為起成變化故,你才會體會到,原來你過去所執著的任何的一法、一相,都不究竟。為什麼?他都能變故。在塵中,你突然感覺到是根;在根中,你慢慢體會到什麼是性;在性中,你能體會到什麼叫覺明。因為連名字都不會能住,都沒有一個地方可以住,你所以才知道過去流轉在執著上的不究竟。
當你能夠放下你過去,有一點妄想攀緣的不究竟時,你才是明白一切過去,所有一切你過去所感覺的妄想、攀緣,現在卻感覺到,原來都是覺心所必定能現的一切大明處,那個時候你雖然不著一法、不著一相,那時候叫「究竟處」。所以你抓著究竟,反而失去究竟;你根本不必立究竟處,才是你的根本圓明究竟。回頭要這樣觀,回頭要在心性之中,要這樣子不斷的剖析。
所以一定要達本,你才能夠入一切究竟法,才能夠真正心中發生好樂,那這一生中就沒有白來,真的就沒有白來。這一生中就算你不能夠開悟,我們不能夠開悟,但心裏面已經方向明確了,信心已然建立了,將來你一定還得生人,還在這邊圓滿菩提,一定還在這裡圓滿菩提。更何況我們又能夠現種種相,在家菩薩現一個依止的近事男、近事女相,出家人現了這個相,修行人的剃頭染衣相。雖然我們常常講,相不是究竟處,但是相不是究竟處,他就會報在不究竟的六道的現前方便裡啊!六道也不究竟啊!
我說六道不究竟,是站在眾生業感上,說六道不究竟。將來你證得這個佛體時,那當然一切萬法都是真,都是究竟處。你站在鏡體上看鏡色,哪個不是究竟處?可是你過去站在鏡色之中,那鏡色都是不究竟處啊!那鏡色的不究竟處,就好像世間的不究竟。那不究竟處,為了要達止究竟,所以要立種種在不究竟之中,念念之間立的那種要還歸究竟的發願跟發心。雖然是在不究竟的根本的業感之中發的這個相,所以相還屬於不究竟業感中攝,那你永遠要清楚,覺性之中,究竟、不究竟都是一個覺體啊。你在不究竟中,你已經種下一個因,是要念念之間照見究竟的因,所以他就能夠轉不究竟的業,全歸究竟因,證的是究竟果。所以這個道理上面,是行者不能夠起任何疑惑的。
過去你看到鏡色都是不究竟處,都是流轉處,可是你就在這個流轉處中,你立一個要出離的因,要找到自己本來面目的這種心中的願力,你就在過去的所有的一切流轉處,你看到是從來不流轉的鏡性。他用你不究竟的因,過去流轉的不究竟的種種的作用,但你給他一個究竟的因,不是不究竟的因,你給他一個究竟的因,他就在你不究竟的造作上面,你體會將來是你根本究竟的大明。為什麼?因為本來一如故嘛!究竟、不究竟都是覺故嘛!所以究竟、不究竟,貴在何處?貴在因地心中,重在因地心中,就是貴,就是因地心中。
你立一個行者相,你現那個相中,雖然現在還沒證得究竟體,但是已經現了那個相,表示你念念之間,心中的發趣。你將來,我保證你生生世世都在人間,而且在人間絕對不是那種中、下品類,一定是念念修行,那種心中慢慢積聚願力的行者。因為三途之中沒有出家相,三途之中沒有道場相,三途沒有道場。所以現在跟你說不必道場,在家就可以了,不必到僧團去;那一念中,敗壞道場,跟三途攝。真正好樂一個世間學問的人,他也不會妄說:「你不必上學,不必學校,在家自修就行。」雖然現在上學的人,不見得都是懂得用功的人,但是真正世間上,沒有學校、沒有學府,這個相現在世間時,也表示世間人真正這個學識、這個學習心,早就闇昧、淪滅處了。你還有一個相在世間,表示這個學心跟世間的知識還在,根還在、種子還在。何以故?法相如是故,怎麼可以妄說不要呢?這是根本不懂法相道理,根本不知道法性道理的!
所以相在,就表示種子在。所以只是告訴你,過去不能著相,但你不能不知道種子的意思啊!你不能著相,也不是告訴你一定要滅掉一切相,你滅掉一切相,我也說你就是著相,不然你幹嘛要滅相呢?叫你不著,不是叫你滅相;滅相不就是著嗎?所以這裡面啊,要非常清楚,清清楚楚。所以但要剃頭染衣,將來我保證都在人間,不用說天上,天上沒有比丘相、僧團相,就是人間,發願都要到人間來,就圓滿菩提,圓滿菩提行。雖在人間,行種種諸天功德;雖行諸天功德,念念之間是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種話,你沒有違背的。你若說:我不是要到天啊?我要直取菩提啊?你在心中,就好像十地跟佛,你還在攪遶,天跟根本大覺,你還在這邊混淆,還在攪。十地菩薩都現種種諸天天王,十地是摩醯首羅天王,你再往下推,九地一直到初地梵天,都是天王。覺心現前就是一切世間的,所有的一切智德妙行,就是一切本來的根本一切眾生相中的統御,所以叫「天王」。所以這要發願,將來要在人間修行菩提,修集菩提,但是要顯現諸天所有的一切智慧功德。那因為為什麼能顯現諸天?因為那個天叫一大,凡起(11:40)一大,就照見自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才是正確發心,那表示你念念之間那個法中,你心中都不疑悶,在任何名相中怎麼講,你就永遠不失念念歸家,找到覺體的心念。你還有疑悶,還有覺得我不是要到天,我要到佛!你也找不到佛了,你也找不到佛!佛在哪裡找?佛不就在現前找嗎?
所以這裡面,你就能夠體會,為什麼講到性用德相時,講出那麼多的名號,講出那麼多的莊嚴,講到一個《大悲咒》,居然講的都是諸天所有的一切名字。為什麼《大悲咒》是諸天所有的一切名字?你只要跟裡面的一個名號相應,你的業力就銷。你只要能夠把你自己心中如同這個名號的智德,呼喚出來,咒就是運心成力,能夠把他呼喚出來,你現前一切世間的過去假想業力就全銷。你說:釋自然,你講得太玄了,這個怪力亂神!誰講怪力亂神了?你只要走進大山,你一念跟大山相應,你所有剛剛在入山之前,所有一切煩惱就不見了。不但不見,你縱然有惡業,你都會用大山的氣度,回頭去償還一切惡業的。我說你是真認識大山的人,將來生生世世都不離大山的氣度。一個世間有形有相的行為尚且是如此轉化人心,何況那個是根本你的性德的名字!那個隨便舉一個天人的名字,他的勢力勝過大山。
所以你才知道持咒的意思啊,你不要懷疑;只是我們用心用不到,所以你老是覺得:持咒,真的嗎?會走到我心裡嗎?假如持咒走不到你心裡,我們又怎麼樣隨便被環境所變化的哩?環境不都是名相嗎?假如你要知道,我們原來過去墮在凡夫之中,都是被眼睛所見、耳朵聞聲,聲色二字環境所變化;我當然相信,我只要赤誠懇切念聖人的名字,那也是聲、那也是名啊!怎麼能不會變化我?當你有這一念信心時,你持的咒中的作用—咒力,跟別人不一樣,心中就有完全不同,你那心中不起疑惑故。所以這裡面,就是「此人必為如來所護,令其信受。」這裡念念之間就看到心中的作用,就是如是護念,令其信受。
『爾時,解脫月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善哉佛子願演說,趣入菩提諸地行!十方一切自在尊,莫不護念智根本。
「爾時,解脫月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再重宣,就是一直不斷的、心中不斷的演述。
「善哉佛子願演說」。念念之間在大覺體中,紹繼的根本佛種的智慧之中,願演說。
「趣入菩提諸地行!」念念可以看到大覺心體,能入一切菩提的諸地行。所以這個時候講菩提時,你不要只想到回光;這個時候的菩提,就是能夠擔當。因為過去不熟識覺體故,才說回光。將來什麼是回光?就是擔當處,就是回光處,你能擔當處,就是回光處。就好像鏡子現色處,就是鏡性回光處,不必更說回光,根本連這個手式,潛在意識之中,連這個作式都沒有,作的這種形式都沒有,那是直下的擔當,那種坦蕩,能遍一切色處,就是回光處。那個回光處,你都不能拿形象作用去體會他的,那是智中的智慧,智,一個智人的智慧,那是心體上直下擔當的智慧,所以連「回」,都沒有作相。這可以體會得出來嘛,喔,慢慢可以體會,回都沒有作相。
鏡子現色時,他就是鏡子啊!他需要回嗎?他就是不回,他就是鏡性,就叫做「回」。就有點像上次講到那個「六妙」中的「還門」,他清楚那個心中所作,所以「趣入菩提」。所以你要擔當一切現前的,所有一切大覺心體現前處,那所有的一切菩提,就是大覺現前處。在哪裡現前?在有情身上,所以叫「菩薩道」;方便說菩提,就講到這個覺。這個覺在哪裡看?這在有情上看。你看不到有情,你還不知道覺。鏡子要在哪裡見?有情上見,鏡色上見。你不敢擔當鏡色,你就找不到鏡子。所以回頭的人,連鏡色都不敢擔當,你在哪裡找鏡子啊?你只要認得過去為什麼見到鏡色時,你卻起成無明流轉,這就是應該慚愧的!所以將來要回頭時,不是要你捨去鏡子;捨去有情,你能夠找到你自己的根本,絕無是處!所以「趣入菩提諸地行」,所以不但是能夠趣入菩提,甚至於這裡面的漸次,所有的一切行持,清清楚楚。
「十方一切自在尊」。所以能夠現出十方一切根本的佛性之中的本尊,那心中念念之間,就在大覺體中,念念照見覺體那心中的至誠。因為在那個至誠之中,所以你看到十方的作用,都有其所尊。你念念若是要向聖的人,在潛在心中,你就念念向聖。因為念念向聖的關係,所以行持在一切十方,碰到現在一切的因緣,緣起的行為,你都會發現,每一個行為上面,都立所尊。不然「尊」字在哪裡立?尊字在你心底深處,念念之間懂得歸家中立;尊字在你心底深處,念念之間還本中立。所以你就會看到每一個法中,都有所尊;每一個法中,都有你的目的,都有你的長養,所尊。所以這裡面用字遣詞,經文之中都會把你安布得很好,叫做「自在尊」。
「莫不護念智根本」。所以既然這都是所尊,每個念頭的所尊,那所尊處都是在什麼?護念根本智。因為你是從根本智中,所以讓你起心動念處,都有所尊。所以所尊處,是不是就看到他的回光,在護念根本智中,就是如此,覺心就是如是啊。只是這樣子解釋的目的,是讓大家更懂得心中的作用,你能夠體會那個作用。你真的能夠體會那個作用,你都不要、就不會,行者不會再起疑嘛!我出家那麼久,到底在幹嘛?我出家那麼久,怎麼樣用心?這一生中就這樣子過去了嗎?你就不會起疑!
你就算不知道用心,你活在大眾之中,你念念之間耳濡目染的薰習,都不可思議啊!只是自己不能察覺而已,對吧!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子過來,多少生歷劫來的,我們就是常常在大眾中薰習啊!所以今天一生下來,我們就敢擔當這一身袈裟。縱然顛顛倒倒、跌跌撞撞,但怎麼樣我們還是不能舍離這一捻袈裟,你叫我脫這一捻袈裟,我也不願意啊,對不對?心裏面他自然就形成這心中所尊。那這種尊中,就念念之間在達他的智中的根本,這總有一生,你能夠在這個行為之中,為自己奠定這個相中,或這個方向中,你慢慢體會就是心中的根本。覺心就是這樣建立的。
所以能夠待在大眾中一生哪,都能夠種下你將來生中,還種如是法緣的功德,不離開如是緣。你每天都在大眾中體會那個僧人的功德,做夢夢到都是穿袈裟的;那將來往生,業力強者牽嘛,那善業最強的,一出生,隔壁就是廟。開玩笑!不然一出生,和尚就到你家,摳、摳、摳:「員外!你家生一個貴子。」叫做修緣,那就變濟顛了!變濟顛。沒有啦,只是講說,他一定不離開這種因緣,不離開因緣,所以他「莫不護念智根本」。
『此安住智亦究竟,一切佛法所從生,譬如書數字母攝,如是佛法依於地。」』
「此安住智亦究竟」。所以安住智中,就從智根本中來的,安住智中亦究竟。
「一切佛法所從生」。因為為什麼能夠安住?是念念之間,潛在意識根本的發心願力的安住。所以他現在雖然現前只是世間,行者念念之間想要求得聖法,心中那種發願赤誠,那種安住。雖然還在有為的行為中,在有形之中、有法之中,但是他也是究竟,他必定還是究竟。
那為什麼究竟?一切有為、無為都是大覺,都是佛法;有形、無形,都是佛法。你證得這個涅槃時,雖然方便說是在無形中,證得那個涅槃。無形是不住一切形,叫「無形」。無形,是不住一切形,叫無形,那無形亦不住;無形亦不住,所以他一樣可以什麼?起心動念。但是起心動念都不住,那叫「無形」。無形之中,他一樣可以起心動念,才能夠堪稱「無形」,你能堪稱「無形」。
鏡子的無形,就是起一切鏡色處,他能夠起一切有形的鏡色處時,就是能夠顯出鏡性,根本不落在一法中的、一個有上的,種種無形。可是他在根本不落一有的無形裡面,他處處現有。因為處處現有,所以你才能夠法法達無。因為你懂得法法達無,所以你必定處處現有。所以這心底之中,你要不斷這樣子思惟。
你不敢這樣子擔當,你將來根本不能夠把你根本心中的那種清明,就像磨鏡子一樣,你磨不出來,你磨不出來!因為你磨不出來,在那個起心動念裡面,我們都會有什麼?都還會想要逃避、迴避,你磨不出來。你只要有一念還想要迴避,就表示你心中還受如是迷惑,還是受如是迷惑!你只要有一法還受如是迷惑,那你就受三界迷惑。所以這才像維摩詰,過去跟那個聲聞人講的,講釋迦所說的都是非法,六師外道講的才是正法;他一聽就慌了,聽我講話你就慌了!對不對。說正、說非,不過就破眾生在聲塵上的執著,你要是捉持真有正法可聽,那都是非法。佛從來沒告訴你,真正有如是法可聞;佛都還告訴你,四十九年沒說一個字,更無法可說。那無法可說,你不要說:那我就抓個佛根本沒說法,根本無法可說!因為他就是告訴你,如何放下現在心中,對法中的染造,過去一切起心動念,不斷的攀緣、造作意識上的染造,他授的就是這個「無法」。
但「(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所以法法何曾法,叫「無法可說」。那無法可說處,說盡一切,讓眾生體會無法。所以這個叫做什麼?這個叫做「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你能看到都是法,但你心中卻不落一有中。為什麼不落?你能看到都是法時,你就不是哪一法嘛!這是漢傳的邏輯,永遠要這樣子思惟,所以你絕對不落。所以你越是敢擔當,發心擔當處,就是將來心中,法法清明無濁時。你根本敢擔當一切救度眾生處,就是你根本跳出眾生業感清淨處!
所以上次才說,古人講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你根本知道,原來連慈悲心中,根本都不住如是慈悲心的造作,可是你卻能夠運起慈悲心的種種想念,入種種法中,發願要度盡一切眾生。為什麼要發願度盡一切眾生?因為要讓眾生走出自己意識中的糾纏。但是既然都是走出意識中的糾纏,你還有真正如是願可發嗎?無願。那無願之中,你沒有行為真正想要立嗎?有,願。那有願你怎麼又說無願哪?有願亦無願,無願他還能夠成就一切有願。所以「有願」中是「正法眼藏」,「無願」是「涅槃妙心」。為什麼「有願亦無願」?這不是講玄,不是講文字,那是明白大覺體,大覺體的現的有,就是大覺體能入一切有的無,所以我心中知道是無,但心中能夠大覺體能夠入一切有的無時,我就常住如是無處,就是處處能夠隨緣現盡一切有時;所以有願亦無願,這有講錯嗎?
你用文字解釋,當然都錯,你怎麼樣掰,都錯;可是你在覺體上解釋,就不會錯啊!就表示行者對覺體明明白白,心性明白、清楚啊!所以有時候聽到古德,過去我們聽到古德講這句話的時候,我們就想到,古德這叫辯才無礙?我聽了,都覺得心裡礙礙的,什麼有願亦無願,無願亦有願,那我也可以到外面去騙人。怪不得那一些什麼蓮生活佛、什麼活佛都能騙,還好我業力沒那麼重,對不對?到處…,不然我早就變成活佛了,現在一天到晚講,活佛到處斂財。這不是罵人,我是講實在的,沒有罵人,我講實際的東西,實際斂財。
「此安住智亦究竟,一切佛法所從生」。你將來明明體會時,你才知道那一些佛法,根本那種心中大覺體的清明,所以你才能夠入到如是佛法中,所從生中。
「譬如書數字母攝,如是佛法依於地」。所以譬如書數是依字母,所以大覺體中所有的一切,法界之中所顯現時,一些書數好像都要藉字母來攝;但字母事實上他從來沒有一法,他除了畢竟沒有離字母者,所以你不能拿字母相中說字母,所以字母也無相。所以佛法依於地,依於地中,你也不能拿地中的相中說於地。所以「依於地」,地在哪裡講?萬物是依地起的,知道是萬物依地起。那是要告訴行者,一切萬法你要看到心中的根本的運載跟擔當。但是大地是依虛空,你怎麼能擔當的?是你法法不住才能擔當。假如你要是真的以為大地能夠萬法依大地,你還有這一念,你就著於一法;你著於一法,你就不能擔當。那一念之中著一相,就不能夠成就一切擔當處。你不能成就一切擔當處,所以也就不能夠長養萬法處。
那事實上,世間就是這樣子。世間為什麼大地能夠長養萬法,你知道嗎?因為大地虛通嘛!地性都虛通嘛!他不是砂、石、瓦、礫,不是那一些土塵,不是啊!是眾生業力重故,我們這些娑婆眾生業力重故,要假藉這些土塵、砂石,以為是地呀!事實上地心都是,他都是大火、熔巖,根本連一個堅石、堅硬都沒有,那整個地心、整個地球還浮在虛空咧!因為就是因為地心虛通,因為他就是隨一切眾生業緣所現故,循業發現故,所以隨眾生的業力,在現前之中,你感覺到有砂土,有這個大地;但也能夠在現前之中,盡眾生的業力,就在砂土的有限的大地裡,為你長養一切同樣業力能夠感召的一切萬法。而且感召如是一切萬法時,他絕對不會破礙,彼此不相觸惱,他彼此不會相壞。
為什麼?覺心所現,一切萬法統統都虛通,所以立一個眾生中,他能感受的業感世間,感招來時,你會發現,他能夠成就他的世間法法,你感覺到他這一生中好像講盡、道來,好像真正歷經多少這種苦難。可是仔細思惟,假如真正那些苦難都留著的話,這個人早就不能活了。所以甚至他感受到的環境都在變化中,所以他能夠興起萬法,因為一切法虛通故,他就是不斷的為業感呈現,所以他能夠呈現萬法。所以佛法中也要依於地。
這就是告訴你,眾生業力也是如此。眾生業力就依在業感的大地之中,將來你認得那個心地時,那你是依在智慧的根本的運載、承載中,那個大地。當你明白那佛法依於地時,你不要以為佛法是依於地,佛法大覺體中現出的大地、心地,那一切法中在大地中顯,這叫「佛法依於地」。佛,他不是一體一相的,大覺體中能夠現出種種行持運載,於是乎在運載上面,你才可以看到一切佛法的遍立,所以站在後面說佛法依於地。那站在後面說佛法依於地時,是讓你清楚根本的念念之間回歸的大覺體。
那這樣子來講回歸大覺體時,你將來證得如是覺心,在現前的種種智慧德相,你絕對沒有一法散失,你才不會有一法背離。不是像一般我們眾生的知見,都是要背離中找到,你越是想要跳離中找到,你將來真的,那是不可能你有你所證得,就算你狂想,以為有所證時,你會發現,你同時也不能夠擔當一切念。
譬如講清淨,我跳出染汙,覺得清淨處。你在覺得清淨時,其實那個清淨是假想,當你墮在那個假想時,你根本不敢擔當任何一切起心動念。你眼睛不敢隨便見色,耳朵不敢隨便聞聲,對不對。那他要是不小心,要是心亂起來,他還馬上趕快入定,不亂;你就直直坐那邊好了,別亂了;你下座就亂!對不對。但是坐久了,你也要放放腿啊,不然會麻痺,那將來還會殘廢,變殘疾人。這是開玩笑;但是事實上沒有這種修法的。所以「佛法依於地」。
『爾時,諸大菩薩眾,一時同聲向金剛藏菩薩而說頌言:「上妙無垢智,無邊分別辯,宣暢深美言,第一義相應。念持清淨行,十力集功德,辯才分別義,說此最勝地。
「爾時,諸大菩薩眾,一時同聲向金剛藏菩薩而說頌言」。這個時候就換成,解脫月菩薩問完,諸大菩薩問。就是心性之中,解脫月的智德問完以後,所有的一切心中所流演的一切作用,同時發聲。前面你真的要看得到,你心中所立的方向目標,那叫金剛藏跟解脫月。清楚時,你能看到眾會已集,當你明白眾會已集處,也明白這中間的問答,相對、對待、對應處,那也就是什麼?眾會發聲處,你一切的心念都在這邊發聲。所有的一個行者的起心動念,都會念念之間,向金剛藏菩薩發聲,提領,去契領,不叫提領,契領,去跟他相契,發聲言。
「上妙無垢智」。所以在任何心態、任何念頭中,這就要講到、體會到,每一個起心動念,叫「眾會」,那你就要在每一個起心動念處,都要知道那個無垢智。那你說行者,我們在行者我們就是凡夫,那我們要怎麼樣在每一個起心動念處?就在現前這一念,就叫每一個起心動念處。你覺得我們怎麼樣,才能夠每一個念頭處?那你就要知道,連這個你都不住,叫沒有在這上面積厚,叫「無垢」。你為什麼能夠在這一念,連這一個問句都能夠不住,因為念念看到是覺。但過去畢竟我們是凡夫,這些心中的不斷的這種翻騰、攪遶,一定會現起,很多的疑惑一定會起成聲音,不斷的自己在心底深處一定不斷的浮現。可是這個浮現處,就是行者要如同金剛藏那種發心,念念之間在這邊堅固、披剝。
披剝,剛好上次也有菩薩問。披剝,為什麼是一個提手旁、一個皮?剝,剝開的剝。因為佛門為什麼講那個「披」?就是你不要離開他的現前嘛,他的鋪設,叫做「披」;但你這心中,都能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做「剝」。你一定要跳開,那就不叫做「披剝」,那是真正的擔當。因為為什麼要提一個提手旁、一個皮?那任何感受不都是你現在捉持的嗎?是提手嘛。為什麼是「皮」?哪一個感受現前處,不是大覺隨緣所現的表相而已呢?以表為皮,所以他都是叫做「膚」(皮膚的膚),都是「膚」相而已;皮膚的「膚」,「膚」相而已,都是表相而已,所以叫做「皮」。你要在這個上面,你要能夠清楚體會,念念之間連現在所起的一個疑惑,我真的、我是凡夫,怎麼樣能夠念念知道無垢呢?就這一句無垢嘛!這一句,你要知道,你現在在哪裡說,你要是墮在前面的聲音的種種塵相的造作中,就是「垢」;你要在這一句中能夠體會,覺心根本不作,無作的清淨,那叫「離垢」。你念念都在這邊參,總有一天,你自心所起的那一個念,你就能夠披開,能夠在那種感受之中,能夠看到,剝離。總是下手處啊!怎麼會沒有下手處呢?你現在念念看到,你自心起來你都不起疑惑。所以在他的所有一切現前處,你都能夠剝離,清清楚楚。那個剝離不是跳越感覺,就在任他起,可是我感覺到就是,我能夠證得、行者證的是心中的清明。
只是講到這個,我本來不太願意一定要用能所,但還是講能所,大家能夠體會一點。最初就能感覺能所就是這個,所現都是所覺,但你卻在所中,知道是明了。所以絶對沒有一個沒有所的能,所以將來你看的還是所,可是你體會的是能。過去你卻在本來就是具足能中的所,可是你墮在所中,你一念都不知道那個能。所以那是根本凡夫就流轉。你不但不知道那個根本的性能,你還在所中妄立所能,所以就在流轉。將來你要是在任何現前處,那叫做所覺,任何念頭現前處,你都能夠體會能覺的清淨時呢?你能夠體會能覺的清淨,我告訴你,那一念心,念念還在所覺。可是念念在所覺上,你體會的是能。為什麼?從來沒有一個無所的能,也沒有一個無能的所。站在所中就是能,絕對沒有一個能,因為能是沒有相的,根本沒有相的。這個道理就是告訴你,每一個念頭之中,你都要知道無積垢,沒有垢染。
「上妙無垢智,無邊分別辯」。清清楚楚,念念披剝。
「宣暢深美言,第一義相應。」你能夠念念披剝,你才能夠體會到心性之中的,念念次第的承載,那個次第相。
「念持清淨行」。這裡面是不必多加解釋,就是告訴現在我們應該有的發心。
「念持清淨行,十力集功德」。什麼十力?觀想諸佛十力,即思惟諸佛十力。所以諸佛十力不必再去…,你們自己去查名相,佛門字典,再講的話,就離題太遠了。我先講,我這沒有離題喔,我是拿這些經文解釋「金剛藏菩薩三難」,不然那個太難解釋了。我根本要照那個解釋,解釋不出來,自己就會先被「難」進去了,要是無明眾生本有,何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這怎麼解釋?我就告訴你,念念不站在覺體上,就這一句你大概也聽不懂,反覆用文字讓大家熟悉而已。然後再這中間,我可以找到一些,突然可以感覺到,可以找到一些可以加深一點印象的地方,對不對。這個叫做「使詐」、「使詐」。
「辯才分別義,說此最勝地。」你心中念念之間在這邊分別,念念心中在那邊辯析,清清楚楚,於體、於用那個分別。所以在體、在用上面,那個體會那個分別,就是你能夠明白明辯十地的作用。說此最勝地。
『定戒集正心,離我慢邪見,此眾無疑念,唯願聞善說,如渴思冷水,如飢念美食,如病憶良藥,如蜂貪好蜜;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善哉廣大智,願說入諸地,成十力無礙,善逝一切行!』
「定戒集正心」。念念如是持為定,就是定。行者念念之間,心不舍離,就在這上面,叫做定,叫大定現前。因為不舍離故,所以你起心動念,所有的一切語默觀瞻,都在這如是的氛圍裡,叫做「戒」。所以你都能夠看到你心中還在流轉在哪裡,你怎麼還流轉在塵相的欲望呢?在塵相欲望流轉處,你都沒有體會到覺心的作用嗎?覺心的作用一定知道塵,但是覺心作用知道塵時,他一定叫做什麼?「應量」,他絕對不會過量;過量就是凡夫,他一定應量。所以講到那個託缽受食時,就是應量。
所以「離我慢邪見」。他就不會墮在任何我執之中,那我執就是還有一念「我執」的所有的一切體會,那都叫「我慢」;不墮在我想之中的妄想攀緣,那是我慢。所以也就不會起成種種邪曲,種種差別的意念。所以念念就是歸家,念念就在歸家中,念念披剝;連你認為說,我已經體會到那種清淨了,這一念都要告訴自己,覺得體會的是誰?念念不住。所以有的人會問,過去也有人問:那法師,你怎麼知道,在心中體會時,這一念是真呢?有人就會問這個啊!你說念念披剝,那好,那我在念念披剝,當我覺得念念披剝時,我怎麼知道我這樣子念念披剝,就是對呢?很多人有這個疑問。是不是對,還在剝,離到沒有東西可離處,自心大明,你為什麼又墮在這一句咧?又停咧?就不習慣披剝嘛!你這一句一念還在剝,覺得這一句話是誰?你根本不住,所以念念不住那一念心,絕對沒有一法讓你流轉。念念不住那一念心,將來離到無所謂離處,那心中根本大明。因為法中,在其他的經典已經告訴你,心中的本來面目,你怎麼會在披剝上面還在起疑呢?
就像這段時間一直在跟大家討論,心中的本來的道理,那你怎麼會在下手處,還在起疑呢?下手處還在起疑,怎麼辦?再把經典重新再讀一遍吧!再多薰習一下。你一定是沒有讀懂,讀懂就不會起疑,要念念披剝,念念侍佛,念念供養佛心,就發這一念心,絕對無疑。那侍佛的心,就念念在覺心上,侍佛的心無疑。所以起出任何一念,什麼叫無疑?起出任何一念,我都知道他是覺。你只要告訴他是覺時,這個疑念的勢力全銷,他就根本不住在那一念上,他就念念看到那一念覺體。所以那叫做「離我慢邪見」。
「此眾無疑念」。剛好就是下一句,剛好「無疑念」。
「唯願聞善說」。心中只有一相、一道,就是「聞善說」。什麼叫「善說」?因為念念在這邊參,剛剛講所有的文字,就是告訴你行者的發心,念念都如是發心了,所以精誠所至,大智為開,智慧為開,真正就是大智為開。你精誠所至,只有一道,只有這一趣、一道。所以在這一道之中,你當然願意聞到是什麼?心中的不斷的體會清明,那叫「大智為開」。那你能夠體會這個清明大智時,是誰在說?當然是金剛藏在說。那是念念行者如是堅定,當下心中照見根本心中,從來不疑亂、不迷惑的,本來的堅固,本來的面目;金剛藏為你說。
「如渴思冷水,如飢念美食」。這講行者的發心中,好像渴在思冷水一樣。
「如病憶良藥,如蜂貪好蜜」。這就不必多去解釋。
「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我等就是念念之間,只願聞甘露法;念念之間告訴自己,我只是在法身之上那種飢渴,那種心中的妄求,那種渴望,其他世間法中,絶然沒有一法,能夠牽引我;就是那種渴望。「願聞甘露法!」。
「善哉廣大智,願說入諸地」。所以善哉廣大智,願說入諸地,這個時候大眾同聲發聲時,在你心中,大眾的聲音同生在你心中,念念之間求如是答,解答處,也表示什麼?也表示這個行者所攝所有一切念,念念赤誠處。剛剛我講到,你懂得是覺體時,你每一次現前處,就叫做「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可是你現在要懂得他是佛時,是念念之間要如是在心中,不斷的求問;你要先認得佛在何處啊,先要體會佛在何處啊。什麼叫體會佛在何處?你在任何用度上面,你要明白那就是大覺心體啊!因為要明白那是大覺心體,所以在心底深中,不斷在自己心中深處反問處,也表示現在一切眾念,因為這叫眾菩薩問,那也叫大菩薩,因為那是不同於一般過去發的小心、小願。那是真正一個行者,念念之間已然回頭的時候,那心中的赤誠的大願,所以那大菩薩。所以那個大菩薩已然有在心中有這種聲音處,在你潛在意識有這種聲音時,也是你心底的深處的道理,與他法水相接時。你能夠起出這種聲音,你就能夠聽到你心底深處的法水相接處。
「成十力無礙,善逝一切行!」所以能夠成十力,一切無礙。善逝,為什麼講「善逝」?這裡一切法中,都是大覺心體本來的妙善,就是他的妙善。所以在一切法中,就是在妙善之中,根本無作的清明,叫做「善逝」;他根本不落在任何痕跡之中的本來的智慧,叫做「善逝」。善逝一切行!
所以那個《華嚴經》最後講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哪裡講的?記得嗎?逝多林中,逝多林。你要看他那個善逝相,在逝多林中。那現前的都是萬行,但是你能夠看到萬行之中,本來的根本的心中的本來的寂然嗎?但是在那個本來寂然之中,你不要忘記法法的漸次、法法的清明。所以這個叫做「善逝一切行」。
『爾時,世尊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菩薩力焰明,百千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 ...』
「爾時,世尊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菩薩力焰明」。這個時候,剛剛大眾起時,大眾既然起問,所以這個時候,就是諸佛在發聲處,佛性發聲處。只是有的時候我要講這個喔,因為畢竟還是凡夫,有時想把這個經文之中,把那個心中的圖騰,一點一點清清楚楚勾勒出來。但畢竟這種勾勒的手法,太過粗糙,有的時候講得可能不會很清楚。就好像一個畫家,每一點、每一個線中,他都能夠幫你勾勒得清清楚楚。那有的時候會太粗糙,因為講的人粗糙,那聽的有時候會覺得悶,就會覺得悶。事實上行持就是這樣子的。當你真正從心中體會那個根本的那種覺明那一點上時,清清楚楚那一點處,那一點處不斷的,就開始不斷在你心中,不斷的發光,不斷的為你起成種種的這種迴響,然後能夠激蕩你所有的一切起心動念,都能夠起成共鳴,就是眾念現前處。當你一切起心動念都起成共鳴處,就是能夠看到你一心向佛,在你心底深處,真正的世尊演說處。
所以你能體會他那個心性之中,馬上舉體呈現的就是你心中,大眾所要凝塑的那一個根本的體相、體德。但那個體德現前,再說的金剛藏,再叫金剛藏講的十地,那才是真正如體而出、如法現前。你要是沒有經過這種心境之中,你念念看到心中這種塑造,心體中的智慧的不斷這種跡演,你也體會不出那個金剛藏在你心中發生時,那個赤誠。你要是能夠看到心中這樣子不斷的自己在這邊變化積累,將來但聞金剛藏一句,你在心中裡面,你心中體會那一句,在你心性裡面,是起成共鳴,起成迴響。
所以經中甚至於把這個過程,事實上他那個圖像,所以為什麼問說,為什麼過去古德能夠把經文都畫成變相圖,可以把那個圖像真正在你心中譜出來的。那個圖像譜出來,這個叫漢傳在這裡,雖然沒有太多的名字,在藏傳這叫做曼荼羅,能譜出那種圖騰。所以作用,周遭所有的一切行為,你都要清楚,那些相法、表法都能清楚。
所以這個時候世尊從眉間出清淨光明。眉間,為什麼?眉者,目上毛也,就是所有一切法眼所目,一切微細,在這個上面出種種光明。所以阿彌陀佛叫「眉間白毫」,那就是微細處,那目上,在法眼之上,所有一切入世的一切微細處,那個叫做清淨光明。
「名:菩薩力焰明」。這種清淨微細處,那就是菩薩念念之間的種種作持力量,那個光芒所遍布處,所以叫「力焰」,所以「力焰明」中講的那個「力」,就叫力無虛廢,念念之間,那個力,根本沒有虛廢,所以念念之間,能夠入一切微細。
「百千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在這個力焰明中,你能體會「百千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這一句話裡面,就算不必刻意去細講,但是目的是要告訴你,剛剛我不是講那個圖騰相嗎?當你眾念起成共鳴時,你就感覺到眾念合成、合起來就變成一個你念念之間,在心中要塑造那個體相。你感覺那個體相時,就似乎感覺到那個體相,在你心頭深處為你發聲,為你自己做種種智慧的接引。當你能夠體會到那種智慧接引,那種發聲處,他就要告訴你,就在這個上面,你能夠體會到,現在所有一切從法眼中,微細一切法門之中,所起一切百千眷屬,這一切百千眷屬就攝一切功德。所以從大眾的共鳴中,能夠還歸一體。當大眾的共鳴能塑造一體時,這一體之中,馬上又成就種種功德。
心相就是如此。行者念念之間向善時,從向善的赤誠,念念之間不斷的起成所有的念頭的共鳴。所有起成念頭共鳴時,在你心中就塑造一個你真正知道至善的那個體相、體德。當你清楚那個體德時,他在你心中就為你啟發,你能夠看到,現前能夠看到一切的行為的微細。叫「百千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
我已經講過,我講的不是很好,我不是一個畫家。你能體會嗎?你不能體會的話,回頭放錄音帶,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了;你慢慢體會,用世間人法來講,一個向善的人,他是要激發多少心中的至誠懇切的聲音,然後才能內心之中集中那一點點向善的那種體相,那種自己的方向、目標,那叫體相。所以當然他之前也是聽到聖人講法,可是聖人說法時,對他來講,心中的自我的聖性,那種輪廓,還沒有勾勒出來。當他念念之間赤誠懇切時,發願處,從他開始,從種種共鳴、種種智慧現前處,然後產生大眾共鳴時,全部都能夠起成如是迴響處,那個就是你心中已經落實,你將來要去的方向,那個體德現前。當那個體德現前時,他馬上回過來告訴你,一切行為的百千光明微細處。心境就是如此,這叫「變相」,心境。你要是,不是這樣子參,你將來也看不到微細;你要是,不是這樣子發願,你將來也不知道怎麼樣下手,建立如是的至誠、精誠,就是如此。所以經叫「貫穿」。
我們當然體會也只是皮毛,但能夠體會到一點皮毛,你就不太會懷疑經講的是天方夜譚嘛!那真的是貫穿義啊!所以那再講的,就不是那種神話,那當然叫「百千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啊!那是神話嗎?不是啊!你當然看到一切行為那種光明,知道清清楚楚啊!一切行為我都知道啊!那都是什麼?都是在這一念體德現前處,也就是大眾起成共鳴時,也就是金剛藏跟解脫月的智慧念念清楚時,你能夠入一切萬行、一切智慧。
這樣能體會我講的嗎?我知道大家昨天晚上十二點鐘休息,很累。我雖然很早休息,但是我講這個也很累。我今天還是要早點休息,不然明天還是講不出來。
大眾請合掌: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弟子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