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圓覺經》中所講的四種修行之病,修行人最好知道

2020-12-23 半榻清涼

01引言

《圓覺經》為佛門了義經,非常殊勝,是宗門必看的經典。這部經裡提到了用功的四種病,即作病、任病、止病、滅病。每一種病都很典型,嚴格來講,有其中的任何一種,都不能被稱為善知識。

修行人在剛走上修行這條路時,肯定是有各種習氣的,行為上會有很多地方達不到佛法的要求,但是在見地上必須首先搞明白了,不能有死角,否則很容易南轅北轍。

就好比黑夜裡在大海上航船,首先必須找到那個燈塔,燈塔就好比見地,找到了燈塔才能知道向哪裡前進。雖然前進過程中,會因為各種原因而暫時地偏離航線,但因為大方向明確了,最後還會回到正確的航線上。

02作病

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這個「」字用得非常妙。一個本來沒有的東西,在我們的努力或者造作下產生了;或者因為自己沒有某種東西,然後不停地折騰,希望能夠達成目標。

可見「作」的本質是原來自己沒有,在努力之後產生了。然而圓覺性是我們本來就有的,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只是一個迷和悟的問題。

所以百丈禪師才說,悟道之人「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作病就像我們俗語說的那樣,騎著驢還找驢,頭上安頭。所以三祖僧璨在《信心銘》中說」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可見,修行是無為法,一切現成,不假外求。古人講「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說的正是這個意思。法爾如是,並不是我們造作出來的。然而人的心就是喜歡造作,連停止造作的想法依然是造作。

03任病

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任「字就是放任、隨順自己的習氣,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各種合理化、自我心理安慰。」任病「其實與」作病「有一定的關聯性,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上面講圓覺性不是造作出來的,那麼有的人就會藉機隨順自己的習氣:既然不是造作出來的,既然一切現成,那就該幹嘛幹嘛,因為我本來就是佛啊,還求什麼?

這麼一想,明明是隨業流轉,卻美其名曰」自在解脫「,明明處處造作惡業,卻安慰自己說」一切都是假的、空的「。記得看倓虛法師的回憶錄,有一段文章裡講到,諦閒法師生病了,疼的厲害。

一天,諦閒法師的一位弟子過來看望老法師,說了幾句問候的話之後,對老法師說:「老法師!您不是會修三止三觀嗎?病是假的,您老可以修假觀呀!」

有任病的人,可以想想,大病的時候還任不任,還能不能與往常一樣瀟灑?雖說一切都是唯識所現,但如果沒有觀成,生病的時候,那個痛苦是真實的。所以任病是自欺欺人,最後害得還是自己。

04止病

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止病就是因為希求解脫,但錯會了「寂然平等」的意思,以為用功停止、熄滅各種念頭,便能求得圓覺。這種功夫,實際上如同死水,死水不養真龍

有止病的人怕自己產生各種念頭,怕做事,貪愛禪定之境,因為一做事就會產生各種妄念,妄念多了就會煩惱不停。所以喜歡找一個清清靜靜的地方,一個人呆著打坐。

然而真正的定並非靜的境界,如果真正的定只是靜境的話,那麼還怎麼行菩薩道?永嘉大師講「 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可見功夫是活的,不是死相。

止病與作病剛好相反,一個是不停的造作,一個是停止造作,熄滅諸念。所以三祖講」莫逐有緣,勿住空忍「。

05滅病

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滅病就是覺得我們之所以有各種煩惱,是因為有身體和心識,以及外在的世界,我現在要斷煩惱,就要把這些全部都空掉,空的徹徹底底、乾乾淨淨!

這樣的話,煩惱就不會再有了,因為一切都空了啊。有任病的人,沉溺於外相,有滅病的人剛好相反,他要把所有的外相都空掉,也就是「一切永寂」。

實際上覺性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並不是一味的寂相。《金剛經》裡有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不能理解成寂相,但也不能理解成動相,它是超越名言的非思量境界。

很多人在讀了《金剛經》之後會問,無所住怎麼能生其心?其實這麼問的人,說明對空義還是沒有一點相應的體認。「無所住」就是「生其心」,「生其心」就是「無所住」。

就好像一面鏡子,鏡子雖不動但卻可以照萬物,所以不存在無所住怎麼生其心的問題,因為照和用是同時的,這裡沒有時間相,沒有可思量處,所以叫大圓鏡智。

相關焦點

  • 佛教之圓覺經原文及譯文
    圓覺經原文及譯文【如是我聞】"如是"指這部經。"我"是結集者——阿難尊者的自稱。"聞"是從佛陀親聞,或佛弟子間展轉傳聞。阿難尊者說:佛如此說,我如此聽,佛的確是如此講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於佛說。此即是一般大乘經典說,唯有佛在這寂滅光明淨土中。然而《圓覺經》說此光明是一切眾生本來具有的,所以經中說"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意思是說,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光明莊嚴、清淨圓覺的本質。這光明莊嚴、清淨圓覺本質,在大乘經典中有多個名詞,最通用的是:一真法界,也稱為法界。
  • 《圓覺經》普覺菩薩,欲求圓覺應除四種病相
    《華嚴經》中,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說:「當遠離惡知識,當親近供養善知識。善知識有什麼標準呢?根據《瑜伽師地論》裡講的,善知識有八種德相:「何等為八?謂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欲修行啟發覺性的法門,必須先發慈悲所有眾生的願望,誠心訪求良師益友。
  • 佛教:十二圓覺菩薩,圓滿之覺醒,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
    在佛教的歷史之中,諸多菩薩隨緣普度眾生,而在這其中,很多人在燒香拜佛的同時,卻對於佛教歷史不很熟悉,所以會有拜錯菩薩的時候,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十二圓覺菩薩,圓滿之覺醒,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說道十二圓覺菩薩,便要先說道《圓覺經》。
  • 欲除惡業,佛教所講的四種方法,你需知道!
    佛教有「八萬四千法」,法法皆是離苦藥。生來,誰都不是天生就信佛,學佛。在這學佛之前,亦曾造下很多很多惡業。當然也包括,學佛之後還繼續會種下惡業。但惡業造下了怎麼辦?通過學佛之後,就能很好地去處理它,而並非放任不管。所謂「善惡皆有報」,那麼如何才能讓惡業消除,並且不再作惡呢?
  • 佛在《圓覺經》中,如此解析了全過程
    佛在《圓覺經》中,如此解析了全過程,他說: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 ——再讀南懷瑾先生的《圓覺經略說》
    南懷瑾先生在書中提到了這個問題,也許是老調重彈,但是修行的動機很重要,唯有發這樣的清淨大願才是真正修行。很多人的動機是為了保佑自己保佑全家等等利益,真正修行發願他說不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在《圓覺經》裡提到了「願我今者住佛圓覺」,能夠進入佛的清淨圓滿覺性之中。
  • 圓覺經07:放得下的人,他不必用功就是用功
    [般若,即能照之智,以智照理,稱理起修,所修離相,修即無修,即因地法行也。]所以,你看,這句話就告訴你:所修離相,他也是這樣講,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你不離相,你一點辦法就沒有!你雖然在修行,你不能說你在修行,修就是無修,你不能執著有一個我在修行,包括持戒就是這樣子;包括布施,都不能執著說:我有一個人在布施。你說修行很困難,人家早就跟我們指示得很清楚了,只是我們不聽話。師父!
  • 《圓覺經》: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
    《圓覺經》: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敬摘自《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 佛教所認識的世界,是這樣的!佛教所說的修行要先從破我執開始
    佛教以開悟,尋找自性,找到真我為修行目的,找到這個真我,其實就是找到了如如不動的本性,即心即佛。十字街頭好修行,現在好多修行人沒有條件脫離家庭,還要在工作之餘學佛。如何在幹擾中不受幹擾,並且找到那個不受幹擾的是誰,這就是功夫,這也是我們在生活中所要解決的問題。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我自幼受母親影響,喜歡佛經,學佛修行二十多年,對佛法感悟頗深,希望把我的心得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圓覺經》第七章,佛對威德自在菩薩說: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掛礙。善男子,修圓覺法門的菩薩信解本來清淨圓覺的道理後,於是以此淨覺心來修行,不用取於幻化的修觀,也不用取於寂靜的修止,直接觀察,了知身心皆是障礙。
  • 佛教是主張人性本善論的嗎? | 引經據典33
    這是中國儒家思想中的問題,孟子講人性本善,荀子講人性本惡,揚雄主張人性是善惡混合,公孫子主張人性無善無惡。究竟哪一個的主張較對?大致上,後人喜歡靠在孟子的一邊,因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統思想。 因此,也可以說佛教是主張「人性本善論」的。
  • 如何建立信仰 | 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金蓮花」二等獎獲得者普濟法師講經
    如何建立信仰 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金蓮花」二等獎獲得者如律法師講經11月7日,以「慈悲·圓融·宏博」為主題的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在雪竇山浙江佛學院圓滿閉幕。佛門才俊集聚一堂,呈辯才無礙,宣蓮花妙法,可謂盛世法筵僧才璀璨。28位講經法師登臺說法,其中15位法師獲得「金蓮花」一、二、三等獎。
  • 講經 | 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金蓮花三等獎獲得者昌孝法師講如何安頓身心
    以「慈悲·圓融·宏博」為主題的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日前在雪竇山浙江佛學院圓滿閉幕。佛門才俊集聚一堂,呈辯才無礙,宣蓮花妙法,可謂盛世法筵僧才璀璨。28位講經法師登臺說法,其中15位法師獲得「金蓮花」一、二、三等獎。微信今天分享「金蓮花」三等獎獲得者杭州佛學院昌孝法師的講經內容。
  • 惟賢長老 太虛大師是怎麼判攝佛教的?
    基於這個理論,他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太虛大師對佛教判攝的內容為:教之佛本,三期三系;理之實際,三級三宗;行之當機,三依三趣。現流行於世的是以中國為中心,由中國而流傳於朝鮮半島、日本及越南等地的漢語系佛教,也可稱為中國系佛教。實際上印度三期佛教,中國皆有,但主要以第二期為主。 第三個時期,密主顯從時期。佛滅度後第三個五百年,密宗盛行。密宗是佛教一種特殊的形式,講三密相應,灌頂、修供、念咒。形式上結合當時的印度教,內容上包括大乘中觀的思想。
  • 圓覺寺無償幫您!(轉發救命,功德無量)
    愛心傳遞永無止境大智度論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故常說放生是救命行為功德至大,非一般小善所能比擬。  山東濰坊慈心悲願菩提精舍,聯合山東圓覺寺,呼籲全世界、全人類,請不要墮胎殺子,只要您不墮胎!只要您肯留住這個生命,我們的義工會幫助您找份工作,讓您又能養孩子又能工作掙錢,母子不用分開!
  • 大乘「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之深,已無遠弗屆!
    《華嚴經》譽為「經中之王」。它的影響遍及諸經。世親菩薩在無著菩薩的循循善誘下,晚年以《華嚴經》的「三界為心」作依據,撰成《唯識二十論》。此論確立「唯識無境」的觀念,對諸識轉變外境,修持轉依等問題作了詳細的說明。其他經典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其影響。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清初的續法法師,他畢生研究《華嚴經》,對佛教的影響其大。
  • 【經典與生活之華嚴經第四百五十五講】
    今天繼續為大家分享經典與生活之華嚴經第四百五十五講,勇破魔軍第四十八講想陰魔第三講,貪求善巧第二講,咱們看經文:【經文/楞淺下/547上】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師父】這是佛的原文,這一種魔是想陰魔中第一魔,貪求善巧。這貪求善巧是想陰魔十種禪定的第一魔障。受陰已盡,而得意生身。
  • 形式、修行與唯心論
    《金剛經》中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及《法華經》中的「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就是最好的例證。佛最主要欲向修行人指出的,並不是在三界之外別有一「第四界」或「第五界」,才是真正最究竟、最高級的存在。佛是在徹底地對當時修行人的這一種想要擺脫掉「形式」的思想作批評,指出這一種想法為什麼不合乎緣起法則,及由其而衍生出之修行為什麼不合乎中道。
  • 佛學中的四種沙門,好壞都有,不要輕易毀掉慧根
    以釋子及沙門來看,這當中又有四種分別。第一,「釋子非沙門」。是指釋迦牟尼佛這一族的王儲子弟,雖是釋子,可是貪愛世間的福報,並沒有出家修行為沙門。第二,「沙門非釋子」雖然是修行人、是沙門,但他並不是釋子。在原始佛教有九十六種外道、九十六種宗教也都出家修行,他們是沙門卻不是釋子。
  • 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你都讀過幾部?
    楞嚴經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寶典。尤其是末法時期的種種亂相,佛在本經中,幾乎全都說到了!而且講得十分透徹、明白;並且也指出各種對治之方。因此,本經更是末法時期眾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寶典;依此寶典,末法眾生方可於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見、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種種邪魔外道所轉、所誑惑、破壞。若有本經住世,則正法得住持世間,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持,邪魔即不能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