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很多人選擇去道教的宮觀裡燒香拜神,燒香是千百年來人們求福祈願的一種表現方式,也是平淡生活中的一種精神寄託。這也是表達了人們心中美好的願望,祈求神靈保佑自己好運常伴、健康平安。到了宮觀我們會發現裡面有供奉著不同神仙的神殿,如藥王殿裡供奉的是護佑人們健康平安的藥王孫思邈;月老殿裡供奉的是保佑人們婚姻愛情圓滿的月下老人;財神殿裡的神仙是執掌天下財富的財神爺……道教是一個典型的多神信仰的宗教,之所以有這麼多不同神職的神仙,那是因為這些神仙歸根到底都是「道」的化身,道教以此來更好的達到勸化世人積德行善的目的。
在宮觀裡我們發現有一間文昌殿,文昌殿內供奉的神仙是文昌帝君,他掌管世間功名祿位之神。那麼文昌帝君有何來歷?他和文曲星有什麼關聯嗎?本期就跟大家聊一聊道教神仙裡的文昌帝君。
隨著歷史的發展,道教的神仙體系逐漸變得清晰起來,形成了以三清天尊、玉皇大帝、四御為主神的神仙體系,道教內部除了那些逍遙事外的「仙」以外,諸多的「神」都是有神職的,其中執掌世間武事的最高神是真武大帝,而文事的最高神則是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具體神職是主管考試、命運,及助佑讀書撰文之神。《歷代神仙通鑑》稱祂:「上主三十六天仙籍,中主人間壽夭禍福,下主十八地獄輪迴」。文昌帝君的神職較大,主管著天、地、人三界之事,不僅僅是文運、功名之事。自古以來,文昌帝君一直被文人士子奉祀崇拜,適逢科考之際都會紛紛到文昌殿上香祈福,以求中得功名。
為何很多人會將文昌帝君和文曲星誤解呢?這就要從祂的來歷說起,文昌帝君是由星宿文昌星神格化而來的一位神祇,文昌星是由六顆星組成,分別是: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和司祿等六星。在古代的星辰崇拜中,文昌星「主大貴之吉星」,因此道教將這種信仰吸納為文昌帝君信仰,主管世間功名利祿。而人們日常所說的「文曲星下凡」來形容一個人讀書很厲害,似乎文曲星也是有科舉功名的神職,但是文曲星只是北鬥七星裡的天權星,即神格化的文曲星君。通俗地說,文昌帝君是掌管天下讀書人的皇帝,而文曲星君是文昌帝君下轄的一位文神。
同時文昌帝君還有另一個傳說,據《文昌帝君陰騭文》記載,文昌帝君曾十七次化生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文昌帝君又叫梓潼帝君,俗名張亞子,《明史》記載「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唐朝時期,有位名叫張亞子的讀書人,從外地遷移到四川的梓潼居住,並且在當地任職教書先生。張亞子才華出眾且品行高尚,深受當地百姓的尊重。在他仙逝之後,當地百姓念其恩德,為張亞子立廟供奉,命名為「清虛觀」,並且於碑上刻上「梓潼君」。至元仁宗延佑三年,張亞子被敕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文昌帝君」,掌管世間的功名祿位。
我們在文昌殿裡發現文昌帝君的兩邊立著兩位侍者,他們便是「天聾地啞」,一個掌管文人錄運薄冊,一個手持文昌大印,寓意為「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由於文昌帝君掌管世間的功名利祿,關係到每一位世人的富貴貧賤,因此身邊之人要嚴格保密,不可以洩露天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