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日本電影《入殮師》,是亞洲少有體現喪葬題材的影視作品,憑藉嚴謹的故事結構和文化力量,獲得了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其實,生命終點這個話題是我們亞洲人不太觸碰的,如何不用悲情去包裝,還能體現一種尊嚴和儀式感,是體現創作者水平的重點。
被稱為韓國版《入殮師》的《紙花》就是一部讓人頗為驚喜的治癒電影,原本的悲情基調卻有著充滿陽光魅力的反轉,十分耐人尋味。
《紙花》的演員陣容也頗為強大,由韓國號稱「國民影帝」的老戲骨安聖基和童顏男神金彗星主演,還有實力派女星柳真,一聽這個卡司,就覺得穩了。
電影的故事很簡單,就是葬禮師成吉的日常生活。為了在金錢上更寬裕,更好地照顧癱瘓的兒子智赫,成吉將自己的私人葬禮服務公司「賣」給了大型公司。
隔壁搬來的單親媽媽意外成了智赫的看護,隨著人物的不斷登場,電影主要分了3條支線進行。
這些人物背後都有著較為強烈的戲劇衝突,關係彼此牽扯,使得觀影連貫性很有趣。
舉個例子,成吉的工作是送人最後一程。這裡帶著對逝者的尊重和對生者的安慰,原本是一份特別有情懷的慢節奏工作,卻在公司主體變更之後變得沒那麼隨心。
另外,葬禮師是一份對生命極其恭敬的工作,而他的兒子卻因為雙腿殘疾而時常尋短見。通過不同視角對生命的解釋和珍惜程度,讓電影提高了一個層次。
還有恩淑和女兒這條線,看似生性樂觀,實際有著不堪回首的過去。在給智赫做看護期間,用自己的態度和行動感染了這個不幸的男孩,讓他有了生的希望。
而她自己,卻是個曾被丈夫家暴悲情女子,這種對立的設定使得生命力更加綻放。
縱觀整部影片,角色的年齡層分布在中年、青年和兒童,還帶入了動物來詮釋生命的意義。道出了不同視角下,生命平等的議題。
韓國電影向來擅長細膩情感的描述,葬禮這樣稍顯沉重的題材並不多見。所以在這樣對職業道德價值觀要求很高尚的角色上,選擇了能壓得住場面的老戲骨安聖基。
他的角色並不是一個完美爸爸,但他是偉大的葬禮師。對事業、對家庭有矛盾、有糾結也有付出,不同身份的轉換讓這個角色更加豐滿立體。
金彗星的突破演出也值得點讚,因為長了一張俊美的娃娃臉,在出演《珍妮和朱諾》、《搞笑一家人》等劇之後很難找到合適的角色。而且通常以陽光勵志的大男孩的樣貌出現,這次飾演了一名較為暴躁的青年人,從原本的沮喪到後來的振奮,對演技的爆發力是個不小的考驗。
我個人覺得《紙花》蠻特別的,一方面是題材的選擇,另一方面是呈現的形式。通過一種日常生活的還原,接地氣又不失儀式感。而且,韓國的版本也體現了不同的國家文化和價值觀,作為外國觀眾很長見識。
對比《入殮師》,《紙花》顯得更加感性和溫情,少了一些憂鬱、流暢和刻板。而且並沒有過度專注職業範疇,而是以男主周邊的人物關係進行切入,深入淺出闡釋嚴肅主題。
《紙花》是2019年釜山電影節參展影片,還獲得了休斯頓國際電影節最佳外語片的白金獎,可見電影品質不差。可能是文藝片本身沒有票房號召力,或是誤以為這是賺人眼淚的悲劇,導致《紙花》的票房表現很不理想,有點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