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力是虛擬力?那是因為加速度是虛擬的

2021-01-08 布愛因斯坦

如果我們回到中學課堂,老師會告訴我們,慣性力是虛擬力。看過李永樂老師講物理的視頻,使用了很多慣性力,並聲稱慣性力是虛擬力。其實我們可以先甄別真假加速度,因為如果加速度是假加速度,那引起加速度的力就是虛擬的,加速度的反力——慣性力那肯定是虛擬的。

以自由落體為例,如果把它看成是真加速度,那麼。它就受一個與自由落體加速度方向一致的向下的重力,與重力相反的力,就是阻止加速度的力就是慣性力,是向上的與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果用我在百家號發表的《怎樣判斷物體是否有加速度,試試新方法》講的判斷加速度的方法,該物體只是視覺加速度,其本質卻是勻速運動或靜止。重力是虛擬的,慣性力也是虛擬的,同時都可以捨去,一下子去掉兩個無意義的力,再計算起來就簡單多了。

其實自由落體本身就是不受任何力的,只是相對於地面有加速度而已,是視覺加速度。如果你奇怪我把重力弄丟了,我們再看看在地面靜止的物體,這才是受到重力的,垂直向下,與慣性力相當,而支撐物體的力是向上的,與加速度力相當,就是F=am中的F。這時的重力可是貨真價實的力,一點不虛擬。

地表的環境我們太熟悉,而且我們受「重力」教育已經根深蒂固,一時無法接受自由落體不受重力的說法,那那麼,我們還是乘著宇宙飛船在太空旅行,注意,宇宙飛船一定是在點火狀態才可以與地面靜止物體相當,這是愛因斯坦的等效性原理所必須的。說實話,我唯一欽佩愛因斯坦的就是等效原理為了。

加速中的宇宙飛船上放1000張紙

假設在飛船的地板上放著一千張紙,我們把每一張紙都編號從地板開始是依次向上逐漸增加,最上的一張是1000號,看看每一張紙的受力情況,1號紙要推動其上方的999張紙加速,所以它所受的擠壓力是最大的,2號紙就要承受998張紙的壓力,3號紙要承受997張的壓力,以此類推,第1000號紙因為處在最高層,所以承受的壓力最小。我們看到,地板給予這堆紙的推力是由地板向上的一次性給出的,通過紙張之間的擠壓向上傳的,而慣性力是一張紙一張紙的逐漸累加的。

所以慣性力是空間場對每個質點的作用,我們暫且管空間場還叫「以太」,對以太來說,我們身邊的物體都是蜂窩狀的,以太作用在每個最最細微的質點上,作用在所有有質量的物體上,因為質量的定義就是來源於此。慣性力就是以太對物質的作用,而以太風作用在加速的物體上,當然,還強調一下,這加速度是真加速度,不是視覺加速度,是產生不對稱應力的加速度。

由此可見以太是真實存在的,對於沒有支撐的物體來說,是感覺不到以太風的,只有加速度物體可以感覺到,想到楊利偉在宇宙飛船點火上升時的情景,臉上的每塊肉都被向下拉,這是確確實實的慣性力,是以太風颳的。宇宙間的所有獨立的天體都是隨風飄動,所以感覺不到以太風。

相關焦點

  • 慣性力到底是什麼?5分鐘讓你明白慣性力!
    當分析到這一步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出現矛盾了,因為此時小球所受的合外力不為零,但保持靜止,這明顯和牛頓定律不相符。也許有些讀者還沒意識到發生了什麼,為了幫助理解,筆者再進一步的說明一下。同樣的受力情況,第一次我們是站在地面上來分析的,車和球都以加速度a向右做勻加速運動,這符合牛頓定律。
  • 廣義相對論中「引力和慣性力等效」為什麼如此重要?
    前面我們多次談到廣義相對論的一個等效原理:慣性力和引力等效,但是這句話很抽象,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凡是遇到你受到引力的場景,都可以等效轉化為你本身並未受到引力,只不過你所處參考系在引力反向上做加速運動舉個例子:當你坐在車裡面,突然踩一腳油門,你會發現有一個有一個虛擬力往後拉你,
  • 物體是因為有質量所以有慣性,還是因為有慣性所以有質量?
    馬赫對慣性的看法――馬赫原理十九世紀奧地利物理學家恩斯特·馬赫對牛頓的「慣性」的概念並不滿意,對此提出批判,他認為慣性不是物體自身的固有屬性,而是宇宙中其他物質作用的結果,在非慣性系中物體所受的「慣性力」不是虛擬的(在慣性系中是感不到慣性力的),而是一種引力表現,是宇宙中其他物質對它的總作用。
  • 慣性不是力,為何還有慣性力?
    在亞里斯多德那個時代裡,人們認為石頭向前運動是因為受到向前的力的原因。也就是說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儘管那個時候人們對力還沒有清晰的概念。中世紀末期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通過分析自己的設計的思想實驗,認為一個運動的物體如果不受到力的作用將會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
  • 大家知道慣性系,你了解非慣性系嗎?
    我們的物理課本中,在學習牛頓經典力學的時候,經常存在這樣一種形式,只有在宏觀,低速的慣性系中,我們的牛頓運動定律才成立。一般課本中都體現了慣性系的「優越性」,如果不是物理專業,我們的非慣性系都是不做考慮的。
  • 物理競賽競賽典型例題精講——非慣性系下圓周運動的受力分析
    本期內容,就來看看非慣性下,怎樣引入慣性力修正,怎樣分析受力,怎樣應用整體法和隔離法等內容。高中物理競賽典型題高中物理競賽題解題方法題目的運動過程還是比較複雜的,上方的小環實際上是做簡諧振動的,而下方的小球在做單擺運動,至於上方的小環的簡諧振動的分析,在以後的振動和波的相關練習中繼續進行分析,本題中僅僅研究受力的情況。
  • 物理學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建立在對慣性的新理解和認識之上
    伽利略首創慣性和慣性系概念。以此結束了亞里斯多德的關於力與運動的關係。即力不是使得物體運動的原因,慣性才是。力是改變物體狀態的條件。伽利略對運動基本概念,包括重心、速度、加速度等都作了詳盡研究並給出了嚴格的數學表達式。尤其是加速度概念的提出,在力學史上是一個裡程碑。有了加速度的概念,力學中的動力學部分才能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而在伽利略之前,只有靜力學部分有定量的描述 。
  • 看看「慣性系」的定義,初中物理白學了
    在初中物理中,把「慣性系」定義為受力平衡的參考系。其實真相沒這麼簡單,「慣性系」另有隱情。如果慣性系受力平衡(包括不受力),在遙遠的地方突然出現一個大質量的天體,我們身邊的「慣性系」會因為萬有引力變成「非慣性系」。
  • 關於慣性的幾點思考
    導讀:以下文字摘錄獨立學者物理科普書籍《變化》新的慣性定義:在引力場中,物體總保持當下運動狀態的性質叫慣性。根據新的慣性定義,牛頓第一定律應該是這樣的:在引力場中,物體所受外力為零的時候,總保持當下運動狀態的運動,叫慣性運動。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為後續定律準備了概念並定性闡明了力和運動的關係。
  • 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為何不同?如果兩者不相等會怎麼樣?
    當我第一次聽說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是兩個不同的物理量時非常驚訝,但是稍微一深究,就會發現兩者確實存在本質的區別。1、慣性質量:描物體慣性大小的量,也可以理解為物體產生慣性大小的能力;2、引力質量:描述物體產生萬有引力大小的量,也可以理解為物體產生引力大小的能力;兩者一對比,本質就是慣性力和引力的對比,當然是不同的物理量,所以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是有本質區別的,兩者只是單位一樣而已。
  • 慣性效應在混凝中的動力學作用 - 論文-中國水網
    因為水的慣性(密變化時它們的速度變化(加速度)也不同,這就使得水與其中固體顆粒產生了相對運動。為相鄰不同尺度顆粒碰撞提供了條件。當渦旋尺度λ>>λ0,渦旋中的慣性力是主要的,粘性力可略去。也就是說渦旋越小,其慣性力越強。當渦旋尺度特徵值達到λ0時,其加速度最大,慣性效應最強。由此可見湍流中的微小渦旋的離心慣性效應是絮凝的重要的動力學致因。在初期絮凝中λ0量級的渦旋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上面的理論論述可以看出,如果能在絮凝池中大幅度度地加湍流微渦旋的比例,就可以大幅度地增加顆粒碰撞次數,有效地改善絮凝效果。這可以在絮凝池的流動通道上增設多層小孔眼格網的辦法來實現。
  • No.141 在高考範圍內,如何理解慣性質量&引力質量的區別與聯繫?
    在初中,質量是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更準確是物質的量);高中我們學習牛二定律後,更注重質量的慣性屬性,學習萬有引力定律後,我們開始關注質量的引力屬性;而大學低年級學習了狹義相對論後,我們了解到動質量和靜質量的區別,高年級學完廣義相對論,我們又會驚嘆質量與時空的聯繫。今天咱們主要著眼於高中物理階段的質量,也就是牛頓定律中涉及到的慣性和萬有引力定律中涉及到的引力屬性。
  • 牛頓、愛因斯坦早已解釋,時間是虛擬的!
    時間在人類的觀念裡是一成不變的,人類在時間的約束下,每天都活得非常匆忙,總覺得時間飛逝,但是科學家在對時間進行研究時表示,時間是虛擬的,並不是真實存在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時間是人類看不到摸不著的,它的存在只是存在於人類的意識裡,是人類的主觀意識賦予了時間重要的意義。
  • 剛體力學對慣性提出新定義
    比如聲音在剛體中傳播速度是正無窮,因為聲音的本質是振動,而剛體定義要求整個剛體同時振動,所以聲音可以在一瞬間傳播到對面。大家都知道慣性——使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性質。一個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加速度為0,可能是勻速直線運動或者靜止。但其實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保持旋轉。剛體繞軸轉動時的慣性稱為轉動慣量,這就是地球為什麼可以保持旋轉的原因。
  • 來看剛體力學對慣性提出的新定義
    比如聲音在剛體中傳播速度是正無窮,因為聲音的本質是振動,而剛體定義要求整個剛體同時振動,所以聲音可以在一瞬間傳播到對面。 大家都知道慣性——使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性質。一個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加速度為0,可能是勻速直線運動或者靜止。但其實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保持旋轉。剛體繞軸轉動時的慣性稱為轉動慣量,這就是地球為什麼可以保持旋轉的原因。
  • 廣義相對論的理論源頭:慣性系的不同理解,重溫基本物理概念
    一、對於慣性系認識的混亂我們從中學到大學的物理課上一直都在談慣性系。然而,隨著學習的增加,你不問我,我很明白,你一問我,我卻茫然。這是因為不同教材中關於慣性系的表述並不是統一的,你讓我拿出一個明確的概念出來,確實是不能一下子說明白。我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下面幾種說法:1、慣性定律定義的參照系,即不受任何外力、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參照系。
  • 深度乾貨:詳解基於視覺+慣性傳感器的空間定位方法 | 雷鋒網公開課
    大家好,本次講座的主題是基於視覺+慣性傳感器的空間定位方法,前半部分是基於視覺的定位方法,以前和學校及研究機構做得比較多。後半部分介紹慣性傳感器在定位中的應用。在VR的場景裡呢,因為需要模擬出頭部運動後一些虛擬物體在場景中的位置,所以要實時得到頭相對於世界的位置。圖示中的頭部位置有六個參數,三個表示旋轉三個表示位置一共六個自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