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我的愛情,就是一曲《長恨歌》

2021-03-05 唐詩宋詞古詩詞
2018年,陳凱歌根據日本奇幻作家夢枕貘(mó)的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改編的電影《妖貓傳》在日本隆重上映。

《妖貓傳》講述了大唐年間,一隻會說人語的妖貓攪動長安城,詩人白樂天和日本僧人空海聯手探查,令一段被人刻意掩埋的歷史真相,終於浮出水面的故事。

《妖貓傳》在日本上映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因為在這部劇裡,有日本人的「國民偶像」白居易,還有《長恨歌》的主角楊貴妃和唐明皇的愛情秘史。

日本人非常喜歡白居易,喜歡他的感傷詩,尤其是他的不朽之作——《長恨歌》,幾乎令每一個日本人不可自拔地沉迷。

只是,做了一千多年的「死忠粉」,不知日本人曉不曉得,他們的偶像白居易,一生除了寫下3840首詩,他自己的愛情,本身就是一曲最感人的《長恨歌》。

公元782年, 在徐州的大地上,註定要發生一場浪漫的遇見。

故事的男主人公叫白居易,今年十一歲,為了躲避家鄉的戰亂,他和母親來到父親的任官所在地徐州,並在徐州的符離定居。

故事的女主人公叫湘靈,她聰明伶俐,活潑可愛,在符離遼闊湛藍的天空下,已無拘無束地長到了七歲。

那天,縣衙裡的僕從護送著白居易母子來到符離,然後幫他們把家安在湘靈家的隔壁。

平日裡的湘靈是寂寞的,現在突然來了一個和氣可親的大哥哥,湘靈的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他拉著白居易的手,親熱地問:「你叫什麼名字?你從哪裡來呀?」

湘靈的落落大方,淳樸熱情,頓時消除了白居易遠離故鄉、初來乍到的陌生感,他一下子喜歡上了符離。

從此,白居易在讀書學習之餘,經常和湘靈一起玩耍。那碧綠的原野,青青的草地和山坡,無不留下他們奔跑追逐的身影和清脆歡樂的笑聲。

得知白居易的父親就在徐州做官,白居易還是一個官家子弟,湘靈的父母告誡湘靈,以後少去白居易家裡,免得人家嫌棄。但湘靈大聲地說:「你們不用擔心,白哥哥很好的,他還教我識字呢!」

是啊,十歲左右的兩個孩子,心地是那樣純潔,他們做朋友,憑的就是相互喜歡,哪裡會有什麼門第觀念呢!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

……

寧靜的歲月,在符離如水般靜靜流淌。不知不覺間,昔日的懵懂孩童,長成了風華少年。他們早已暗生情愫,彼此愛慕。

十六歲時,白居易帶著他的應考之作——《賦得古原草送別》,來到長安拜謁顧況。

顧況對他起初很冷淡,待看了他的這首詩,不禁連連稱讚,說京城裡米價再貴,白居易也會憑藉過人的才華,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此次進京,使白居易信心大增,也使白家老太太精神大振,因為他看到了白家的希望。他堅信他的寶貝兒子是人中龍鳳,在不久的將來定會金榜題名,顯赫富貴。

為了實現母親的心願,也為了自己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白居易越發認真地讀書作詩。

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遑息矣。以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

雖然符離是鄉下僻野,但是有溫柔美麗的湘靈陪伴,白居易便不覺孤單;雖然每天研讀詩書是那樣辛苦,但是一想到湘靈的倩影和鼓勵,白居易的心中便充滿了甜蜜。

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

何處閒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

時間長了,白家老太太也看出了一點苗頭,當他從兒子的口中進一步證實,白居易和湘靈已私定終身時,這位老太太一下子發飆了。她堅決反對白居易和湘靈在一起,她唯一的理由就是:湘靈和他的兒子不般配。

母親的百般阻撓,並沒有使白居易有絲毫的動搖,相反,他和湘靈愛得更熱烈了。他決心考取功名,回來就娶湘靈。

798年,為了生活,二十七歲的白居易不得不離開符離,遠赴叔父所在的江南。

這一去不知何時才能回來,湘靈流著淚,扯著愛人的衣襟,將他送了一程又一程。

此時的白居易,心中何嘗不悽苦傷感?在漫漫的長途上,只要遇到高處,白居易便爬上去,向著符離的方向深情遙望。

淚眼凌寒凍不流,每經高處即回頭。

遙知別後西樓上,應憑欄杆獨自愁。

在一個個無法入眠的旅途之夜,白居易的腦海裡,全是湘靈的影子。他這時才發現,他是那樣地愛她,離開符離後,他比任何時候都想她。

夜半衾裯冷,孤眠懶未能。

籠香銷盡火,巾淚滴成冰。

為惜影相伴,通宵不滅燈。

轉眼間寒冬已去,春風習習,花木因時而榮;白居易對湘靈的想念,亦如春草碧絲,蓬勃茂盛。

雖然白居易是那樣地戀著湘靈,但他已經預感到,他們之間的愛情,因為湘靈的出身,或許很難有一個好的結局。

儘管如此,他和湘靈依然希望,他們的誠意能夠感動上天,得到祝福,讓他們歷經坎坷之後,終成眷屬。

人言人有願,願至天必成。

願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

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

公元800年,29歲的白居易在科舉考試中,一舉及第。他自豪地寫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然後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回到了符離。

白居易以為自己現在是大唐進士,他終於獨立了,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了,他有權決定自己的終身大事。於是,他向母親提出迎娶湘靈的要求,誰知白家老太這次反對得更加堅決:

「從前,你沒有功名的時候,我尚且不同意這樁婚事,現在你已中進士,我就更不能支持你娶一個寒門女子。孩子,記住,你所選擇的婚姻,首先要門當戶對,要對你的仕途有利,其次才是感情的和諧,這一點你務必要清楚。」

白居易知道母親是為自己好,所以他說:「母親,請您放心,我相信靠我的能力和打拼,我會有一個好的仕途,我不需要別人的提攜,我只要湘靈,只有和她在一起,我才會幸福。」

見兒子還執迷不悟,白老太氣得渾身發抖,她說:「幸福?那個粗鄙的鄉野女子,她能給你什麼幸福?我告訴你,只要我活著,她就甭想進白家,甭想被你明媒正娶!」

四年後,白居易通過了吏部的選拔考試,任朝廷校書郎,需要置家長安。他再次苦求母親,允許他和湘靈完婚。但是母親不但冷酷地拒絕了他,而且在全家遷離時,不允許他和湘靈見面。

不得哭,潛別離。

不得語,暗相思。

兩心之外無人知。

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

河水雖濁有清日,烏頭雖黑有白時。

唯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

在長安穩定下來以後,白家老太就一直催促兒子,讓其另擇佳偶,儘快結婚。但白居易的心裡只有湘靈,裝不下別人 ,於是他以消極的不婚來對抗母親。

金風颯颯黃葉飄,又一個蕭瑟的秋天來了。離開符離已多日,白居易不知他的湘靈,在家鄉可好?

惆悵時節晚,兩情千裡同。

離憂不散處,庭樹正秋風。

燕影動歸翼,惠香銷故叢。

佳期與芳歲,牢落兩成空。

來到長安後,母親不許兒子去見湘靈,甚至提都不能提她,白居易只能將他滴血的情感,寫進一首一首的詩裡面: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深夜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一晃白居易已經37歲,見兒子還沒有在長安成家的意思,白老太終於坐不住了,她決定採取最後的行動——以死相逼。

白居易本以為自己拒絕接受別的女人,母親或許會回心轉意,沒想到為了他的婚事,母親竟然如此瘋狂,白居易的心真的碎了。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兒子,叫他如何再堅持?他只好同意和同僚的妹妹楊氏結婚。

可是結了婚又能怎麼樣,他看楊氏,總是那麼不順眼。

弘農舊縣授新封,鈿軸金泥誥一通。

我轉官階常自愧,君加邑號有何功。

花箋印了排窠溼,錦褾裝來耀手紅。

倚得身名便慵墮,日高猶睡綠窗中。

在一個下著綿綿細雨的秋夜,白居易再也無法壓抑自己,他衝到雨地裡,他在狂奔,他在吶喊,他在雨中一遍又一遍地呼喚,那個熟悉而親切的名字。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

看到丈夫這般痛苦,楊氏的心裡也無比難過,為她自己,為白居易,也為那個她從未謀面的女子。

815年,白居易因為宰相武元衡遇刺事件,被貶江州。在赴江州的路途中,白居易和夫人楊氏,意外地遇見了正在四處漂泊的湘靈父女。

當湘靈確定眼前的這個官人,就是他日思夜想的白哥哥時,她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唯有失聲痛哭。

十多年不見,湘靈再也不是當年那個美麗青蔥的姑娘,艱辛的生活,使她的臉上布滿了歲月的風霜。

而令白居易萬萬沒想到的是,40歲的湘靈為了他還孑然一身。他知道,是他耽誤了她,想到這裡,白居易的眼淚也不禁滾滾而下。

我梳白髮添新恨,君掃青蛾減舊容。

應被傍人怪惆悵,少年離別老相逢。

終於,湘靈撲到了他的懷裡,白居易和她盡情哭泣,全然忘了旁邊還站著一個楊氏。

此刻,楊氏的臉上也掛滿了淚滴,她說:「夫君,讓她跟我們一起走吧。」

見夫人如此通情達理,白居易十分感動,他誠懇地對湘靈說:「跟我走吧,別讓我們再錯過了。」

湘靈擦掉臉上的淚水,哽咽著說:「謝謝哥哥對我的愛,我早已將那段戀情放下,我不會怨你,更不會恨你。在見不到你的這些年裡,我知道你有你的難處,你也是沒有辦法。不要再想我,不要再念我,就讓我們今天徹底別過。」

作為大唐地位較高的官吏,白居易的一生中,並不缺少女人,但是他與她們,或是逢場作戲,或是老來悅情,再難交付真心。

唯有湘靈,那個永遠定格在十五歲的女子,是白居易心頭的白月光,是他心上的硃砂痣。

他愛了她一輩子,想了她一輩子,也用最真心的詩句,寫了她一輩子。

美人與我別,留鏡在匣中。

自從花顏去,秋水無芙蓉。

經年不開匣,紅埃覆青銅。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他曾試圖將她忘記,可是她早已牢牢地長在他的心裡,他怎麼可能抹去那一段生命的記憶?!

別來老大苦修道,煉得離心成死灰。

平生憶念消磨盡,昨夜因何入夢來。

老來衰病之時,白居易已經沒有什麼牽掛,唯有那一段從青春年少時就有的心事,他始終沒有放下。

或許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或許有遺憾才意味著永恆。所以後來的白居易,儘管蓄養了很多家妓,卻再也沒有一人,能讓他真正心動。

即便「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那也只是皮相的美麗妖嬈,鉛華洗淨,她們不及湘靈的眉眼半分。

經歷了情海愛恨,經歷了宦途浮沉,七十四歲那年,帶著滿心的惆悵和留戀,白居易離開了那個讓他歡喜讓他憂的世界。

所有的人都說白居易,是繼李白和杜甫之後大唐最偉大的詩人,也有少數的聲音說他是地地道道的渣男。但是我想,沒有一個渣男,會為了一段沒有希望的初戀,獨身到將近不惑之年。

和那些熱情觀看《妖貓傳》的日本人一樣,我也是白居易的鐵粉。我愛讀他的詩,並且為他纏綿悱惻、糾纏一生的戀情,不止一次地傷心哭泣。

那寫給唐明皇和楊貴妃的《長恨歌》,不僅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而且感動了有「物哀」情懷的大和民族。可是在白居易的生命裡,假如沒有湘靈,沒有那一場痛徹肺腑的錯過,沒有那永生永世的悵恨,又怎麼能創造出一部超越國界的詩歌傳奇?!

說到底,白居易通過一首詩,在寫唐明皇和楊貴妃千迴百轉的人生,也是在寫自己永誌不忘的愛情。

因為他的愛情,本身就是一曲《長恨歌》。

-作者-

張風莉:筆名雨楓,中學語文教師,甘肅省白銀市作協會員,公眾號《唐詩宋詞古詩詞》專欄作家。

現在新建了粉絲群以供各位詩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請在後臺輸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區回復喔)。

回復「唐詩」、「宋詞」,即可查詢詩詞。

相關焦點

  • 《長恨歌》白居易
    《長恨歌》(上)《長恨歌》(下)
  • 白居易《長恨歌》解讀
    (陳才智《<長恨歌>賞析》) 「從此君王不早朝」,只不過是一種渲染,目的在於表明李、楊愛情之深而不在揭露、批判。(張中宇《<長恨歌>愛情主題說辯正》) 「苦短」,是度春宵的當事人苦其短。「日高起」,也是說當事人日高才起來。……「芙蓉帳暖度春宵」,是對貴妃寵愛的形象,「不早朝」,是對貴妃寵愛的程度。
  • 白居易長恨歌背後 | 大唐盛世的粉飾與真相
    後者當中,最出名的就是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不過用今天的視角來看,這首詩的主題不像懷古,更像是「愛情的代價」。 《長恨歌》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描寫楊貴妃的受寵, 當受寵到達極致的時候,忽然「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詩歌從這裡進入第二部分,描寫安史之亂的爆發。
  • 白居易 長恨歌
    駕馭雲氣入空中,橫來直去如閃電,升天入地遍尋天堂地府,都毫無結果。忽然聽說海上有一座被白雲圍繞的仙山。玲瓏剔透樓臺閣,五彩祥雲承託起。天仙神女數之不盡,個個風姿綽約。當中有一人字太真,肌膚如雪貌似花,好像就是君王要找的楊貴妃。道士來到金闕西邊,叩響玉石雕做的院門輕聲呼喚,讓小玉叫侍女雙成去通報。太真聽說君王的使者到了,從帳中驚醒。
  • 白居易《長恨歌》暗藏玄機,楊貴妃或沒有死,對日本文學影響深遠
    在人人皆知白居易長篇敘事的《長恨歌》中,日本人感受到了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愛情悲劇,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黎民百姓,每個日本人無不吟唱白居易的詩歌,尤其是《長恨歌》在日本非常出名。
  • 白居易姓白名居易,字樂天,為何卻寫下「《長恨歌》」?
    為什麼提到這部電視劇呢,是因為劇中由王大陸飾演的渤王在其中一集問馬摘星,說他很好奇,白居易名居易字樂天,按道理來說應該是比較豁達的,為什麼卻寫下了《長恨歌》,而且還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他到底是有多恨?這一問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白居易為什麼寫下《長恨歌》。
  • 古詩詞文賞析《長恨歌》【唐】白居易
    長恨歌【唐】白居易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 白居易的《長恨歌》千古流傳,袁枚卻認為它不值一讀,這是為何?
    說起白居易,很多人就算沒有讀過他的《長恨歌》,也是聽過名字,畢竟《長恨歌》是白居易最具有代表性的古體詩。《長恨歌》以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兩人的愛情故事為背景,編制了一篇扣人心弦的帝妃戀愛史,將唐玄宗搶奪兒子老婆的事件,升華成唯美的愛情故事,古往今來不知感動了多少年輕男女,也不知賺取了多少痴情人的眼淚,一句「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傳唱千古。當人們深陷白居易文字中時,有人十分清醒,他就是袁枚。
  • 從《妖貓傳》到《長恨歌》,解析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導語:2017年,陳凱歌導演作品《妖貓傳》上映,電影以詩人白樂天追尋長安城妖貓真相為主線,引出了一場悽美的愛情故事,描繪了一段壯闊的盛唐史詩。《妖貓傳》就是以白居易寫下《長恨歌》為背景,展現了發生在長安城、馬嵬驛的一系列故事,場景宏大,色彩鮮明,人物扮相也很具特色,尤其是演員張榕容飾演的楊貴妃,極盡雍容華麗,十分吸引眼球。
  • 天天讀詩 |《長恨歌》唐·白居易
    《唐詩三百首》《長恨歌》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只有用當年的信物表達我的深情,鈿盒金釵你帶去給君王做紀念。金釵留下一股,鈿盒留下一半,金釵劈開黃金,鈿盒分了寶鈿。但願我們相愛的心,就像黃金寶鈿一樣忠貞堅硬,天上人間總有機會再見。臨別殷勤託方士,寄語君王表情思,語中誓言只有君王與我知。當年七月七日長生殿中,夜半無人,我們共起山盟海誓。
  • 白居易:古代愛情文案大師、鬼才作詞家,提筆一揮便是流量大V
    一首「長恨」泣天地,愛情文案的驚世之作現代的文學影視作品中,如果想要表現男女主人公之間生死與共、忠貞不渝的偉大愛情時,往往都會引用到一句千古傳誦的名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句名詩就是出自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
  • 白居易長恨歌圖文賞析
    白居易時年三十五歲,任盩厔(今陝西周至)縣尉。一天,他與在當地結識的秀才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談起五十多年前的天寶往事。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及相關遺聞傳說,讓三人不勝感慨。他們惟恐這一希代之事,與時消沒,不聞於世,王質夫遂提議,由擅長抒情的白居易為之作歌,由陳鴻為之寫傳奇小說《長恨歌傳》。於是,詩、傳一體,相得益彰。白居易由此被呼為「《長恨歌》主」。
  • 一時一首《長恨歌》:逝去的是歲月,留下的是回憶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句話在多少電視場景的愛情告白中出現,又隨著伊人已逝而消散。這句詩很多人耳熟能詳,但是知道這句詩出自白居易的《長恨歌》的少了大半,同時還能知道這是描繪了一出愛情悲劇而非海誓山盟的便是少之又少。
  • 西安發現長恨歌裡的驪宮 長恨歌講了怎樣的愛情故事?
    【西安發現長恨歌裡的驪宮】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恨歌》,說盡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一句「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更展示了當時君王妃子的戲樂日常,成為歷代帝王愛情故事中的經典。
  • 《長恨歌》裡的驪宮找到了!白居易和杜甫對它的感懷截然不同,你站誰?
    唐代白居易著名的詩篇《長恨歌》裡提到「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還記得嗎?近日,白居易筆下的「驪宮」——朝元閣被發掘。 朝元閣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西繡嶺第三峰峰頂北端。驪宮歷史意義重要,不僅因為它是唐玄宗和楊貴妃奢華的離宮,還有唐代兩大詩人白居易和杜甫為它寫就千古名篇。
  • 曹燦讀古詩文 | 白居易《長恨歌》
    先播出曹燦朗讀的白居易詩一組。今天請欣賞‍白居易《長恨歌》。長恨歌[唐] 白居易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 「天地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一首長恨歌,道出痴情白居易
    這是白居易寫的《長恨歌》中的一句,白居易與朋友在馬嵬坡遊玩,觸景生情,寫出了《長恨歌》。有人說《長恨歌》是白居易諷刺唐太宗愛美人,而誤了江山。的確,在詩的前半部分的確是諷刺了唐太宗的昏庸無道,也就是「雲棧縈紆登劍閣」之前便是。 但是後面的「魂魄不曾入夢來」又是怎麼回事呢?
  • 朗讀 | 白居易《長恨歌》:電影演員喬榛、丁建華朗誦
    長恨歌,歌長恨。當年三十五歲的白居易,與友人談起天寶往事時,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及相關遺聞傳說讓他們不勝感慨。他們惟恐這一希代之事,與時消沒,不聞於世,便由擅長抒情的白居易為之作詩歌,由陳鴻為之寫傳奇小說《長恨歌傳》。於是,有了這一千古傳頌之作。非史,卻更動人心魄,其中情因愛緣,纏綿悱惻,愛恨情仇,都隨安史之亂的流血而歸於歷史那頭寂靜的閒隅。而大唐,也再無法承載舊日的輝煌。
  • 《長恨歌》背後隱藏了什麼唐朝密碼?
    歷史名篇《長恨歌》想必每位讀者都是耳熟能詳,「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愛情更是多少痴男怨女的美好嚮往。而作者白居易,也被譽為了中國古代最會寫情詩的詩人。從文學的角度看,《長恨歌》以華麗的辭藻描寫了楊玉環的美貌,更是以精湛的文筆展現了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曠世戀歌。當然,《長恨歌》中也不乏白居易對李隆基沉醉於聲色犬馬而對江山社稷棄之不顧的抨擊。
  • 白居易:一曲長歌唱古今
    公元806年,白居易與友人在終南山下的仙遊寺遊覽,談古論今有感而發,揮毫潑墨寫就了一首膾炙人口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纏綿悱惻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斯山為大幕,斯水做舞臺,斯地真歷史,借我入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