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白居易著名的詩篇《長恨歌》裡提到「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還記得嗎?近日,白居易筆下的「驪宮」——朝元閣被發掘。
朝元閣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西繡嶺第三峰峰頂北端。驪宮歷史意義重要,不僅因為它是唐玄宗和楊貴妃奢華的離宮,還有唐代兩大詩人白居易和杜甫為它寫就千古名篇。是《長恨歌》裡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打動你,還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比對讓你恨得咬牙切齒呢?
唯一保存完好的唐代高臺建築遺址
2018-2020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配合朝元閣遺址保護項目,對朝元閣遺址重新開展發掘工作。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大量唐代建築構件和銘文板瓦,一座保存較為完好的唐代高臺建築遺址已顯露真容。它是唐代華清宮驪山禁苑內規模最大的建築群,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保存較為完好的唐代高臺建築遺址。
本次朝元閣遺址出土了刻印「北六官泉」和「六官泉南」的唐代銘文板瓦。主持前兩次發掘的唐華清宮考古隊隊長駱希哲先生研究認為:所謂「六官泉」是天寶六載(公元747年)、官窯燒制、用於溫泉宮的簡稱,「北」「南」表示方位。由此證明,朝元閣在天寶六載開展過一次規模較大的營建活動。據唐代正史記載,天寶五載(公元746年)唐玄宗詔命房琯任修宮使,「詔總經度驪山,疏巖剔藪,為天子遊觀」;天寶七載(公元748年)12月,「言玄元皇帝見於華清宮之朝元閣,乃改為降聖閣」。可知朝元閣的營建時間在天寶五載至七載之間。
作為唐代華清宮驪山禁苑內的中心建築,朝元閣的興廢伴隨著華清宮的盛衰,也是唐王朝盛衰轉折的標誌。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唐玄宗因天下太平而疏於朝政,每年冬季駐蹕華清宮達數月之久,逐步將華清宮建設成唐代最奢盛的離宮。唐玄宗和楊貴妃曾多次登上朝元閣,感受「戴天臨萬姓」「垂衣俯錦城」的帝王氣魄。朝元閣是盛唐皇家建築設計最高水平的代表,也體現著材料簡樸和建築宏偉的完美結合。
兩大詩人對驪宮的兩種情懷
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一日,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遊寺遊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突出的事情,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沒。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
於是,白居易寫下了長詩《長恨歌》。這首詩說盡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一句「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更展示了當時君王妃子的戲樂日常,成為歷代帝王愛情故事中的經典。
四川大學教授、四川杜甫研究學會會長張志烈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作為同是唐朝大詩人的杜甫,其實也寫過不少關於驪山和驪宮的詩,不過景象和白居易的《長恨歌》完全不一樣。
杜甫由長安往奉先縣(今陝西蒲城)探望妻兒時所作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寫道,「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瑤池氣鬱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歡娛,樂動殷樛嶱。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描述完奢靡景象,他便寫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著名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後來杜甫客居夔州時還寫過一道五言律詩《驪山》,「驪山絕望幸,花萼罷登臨。地下無朝燭,人間有賜金。鼎湖龍去遠,銀海雁飛深。萬歲蓬萊日,長懸舊羽林。」戰亂之後,驪山已無昔日繁華,寂寞悽涼,不勝今昔之感。
張志烈對紅星新聞記者表示,「白詩和杜詩對於驪宮的感懷截然不同,白居易主要是熱情地讚頌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千古愛情故事,而杜甫則是沉痛地批判了統治階級的荒淫享樂,是建築在平民百姓的痛苦之上。」
紅星新聞記者 胡敏娟 圖據陝視新聞截圖
編輯 李潔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