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01
前段時間,我加入的一個微信群裡,有一位同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圍繞這個問題,群裡迅速展開了一場高質量的討論。我摘錄了其中的一部分精華:
支持方 · 觀點一
我覺得有用,反饋了很多比較真實的東西,雖然你不願意接受,但是你在其他人心中的樣子,就是一堆缺點的。但是不要經常搞,會影響員工積極性,心理落差會很大。
支持方 · 觀點二
反對方 · 觀點一
我覺得可以在復盤的時候,大家敞開說,然後不處罰任何人,這樣才會真實。
有支持有反對,一時間大家各執一詞。
支持的一方認為只有匿名才能保證大家沒有評價的壓力,才能做到言無不盡;
反對的一方認為匿名會造成囚徒困境,我到底要不要說別人的缺點?如果我不說別人的缺點,但是別人說了我很多缺點,那我豈不是很吃虧?會不會有人藉機在背後說我的壞話?
圖片來源:pap.er
02
開門見山,先把觀點呈上:
我認為匿名評價不靠譜。
即便能用其場景也很有限,使用者對其結果也要仔細斟酌。
❏ 不應該鼓勵匿名這種手段
一個健康、開放的組織,不應該是倡導『光明正大的溝通』,有什麼問題、有什麼意見擺到檯面上說嗎?
如果要靠『匿名』才敢說真話,才有機會說真話,這樣的組織氛圍長期看是不可能正向的。
熱衷於搞匿名評價、匿名調查的公司,似乎更應該做的是反思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不敢說真話了。
❏ 匿名不能保證真實性
公司或部門搞匿名評價,往往是期望得到『真實的信息』。但很多先例已經告訴我們,匿名可能會得到一定的心裡話,但也可能會得到情緒化的評價、夾帶私貨的觀點,甚至是謠言攻擊。
無數已經死掉的網際網路匿名社區,諸如無秘,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那為什麼,有些人還是覺得匿名要比公開能夠得到『更真實』的信息呢?
這其實是 心理作用 。
當我們開始搞匿名調查的時候,下意識總是希望『看到點什麼不同的』,只要出現一些和往日不同的觀點言論,我們就會認為匿名調查是有效的,大家終於說出了真心話,甚至觀點越激烈我們越覺得評價調查效果越好。
但是,請注意:不同於往常的觀點言論 不等於 更真實的觀點言論。
有些公司會讓下屬匿名評價高層,如果雙方平時有密切的接觸還好,事實情況是下屬往往很難知道高層的工作內容,平時接觸的機會少之又少,這樣的匿名評價有什麼真實性可言?
❐ 匿名評價的核實成本巨大
匿名評價收集上來的信息,往往會被用在員工面談中,作為『身邊同事對你的評價』來處理。
問題是:由於匿名評價的不負責任性,導致信息可能是不客觀甚至是惡意評價的,這個時候主管選擇相信哪些?該選擇哪些?很為難是不是?
總不能一條條去核實對吧?最終主管可能還是憑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日常觀察去談,那這樣耗費時間人力收集上來的信息,意義何在呢?
❏ 匿名評價會加劇互不信任
職場上,大家最討厭的一類人是什麼?—— 有問題當面不說,卻在背地裡說的人。
匿名評價的後果其實和這個差不多。
你覺得被評價者會『聞過則喜』,大部分人的真實內心反應是:
沒看出來平時有說有笑,天天在一起混的同事,原來背後是這樣看我的。
第一反應首先是驚訝,其次是委屈和沮喪,然後是被欺騙的憤怒。
就像上面有群友說的:你在別人眼裡就是一堆缺點的。
這太傷人了。到底是哪些人這樣說我?
最終的結果,是造成組織內群體的互不信任,裂痕開始出現,大家趨向於關上心門,戴著面具做人,最終個個都變成了戲精。
所以說,不論是從初衷、目的、過程、結果來看,匿名評價都不能給組織帶來正向的引導和結果。
圖片來源:pap.er
03
有些人會問,那不用匿名評價、匿名調查,我們怎麼得到真實的信息呢?
我想說:匿名評價、匿名調查想要獲得的多數信息,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都可以通過觀察、公開面談、項目復盤來達到。
團隊的氛圍越來越負面、士氣越來越低落、溝通配合不順暢、對公司越來越不滿,這種事情需要通過匿名評價和調查才能知道嗎?一點都不需要。
只要管理者日常稍微關注下大家的考勤、任務完成情況、發生問題時大家是互相推脫還是爭先搶後解決,都能及時發現。
如果大家都看到了,但只能靠匿名評價和調查時才敢說出來,那問題也不是匿名這種方式能解決的。
我認為匿名評價/調查的唯一作用,就是 —— 交叉對比
管理者對形勢已經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判斷把握,再通過匿名調查來交叉對比。除此之外的場景意義不大,更別提將其作為獲取真實信息的手段。
放棄匿名評價和調查,多鼓勵公開場合的溝通,多做定期跨級面談,同樣也能達成管理者的目的。
各位讀者,你怎麼看?
我在知識星球上維護了一個付費社群:天天向上。主要討論分享管理案例、管理心得、讀書筆記,階段性發招聘福利。歡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