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薦書 |《巖波日本史:帝國時期》

2021-02-23 東方歷史評論
作者: (日) 由井正臣譯者:初曉波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巖波日本史:帝國時期》是日本歷史學家由井正臣的代表作。作為巖波日本史系列的第八卷,《帝國時期》介紹了1890至1952年的日本歷史。1890年,是依據前一年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召開第一次帝國議會的年份;1952年,則是《對日和平條約》(舊金山和約)生效的年份。本卷承續上卷《明治維新》,全面回顧了改革之後的日本走向現代化、深度融入世界和不斷發起、參與戰爭的歷程。這段歷史不僅給日本,而且給中國、亞洲乃至世界都帶來了影響至今的深刻變化。由井正臣(1933—2008),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歷史學科日本史專業畢業。曾任職於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憲政資料室,後歷任駒澤大學助理教授以及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教授等職務。研究領域為日本近代史。著有《圖說昭和的歷史8:戰爭與國民》《田中正造》等,校注有「巖波近代思想大系」圖書兩種《軍隊·士兵》和《官僚制·警察》。《帝國時期》是由井正臣的代表著作之一。以下內容經授權選自《巖波日本史:帝國時期》之序言

作者:(日) 由井正臣;譯者:初曉波;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出版日期: 2020-5-1

本卷《帝國時期》涵蓋從一八九〇年(明治二十三年)到一九五二年(昭和二十七年)六十多年的歷史。一八九〇年,是依據前一年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召開第一次帝國議會的年份;一九五二年,則是被視為亞洲太平洋戰爭戰後處理的《對日和平條約》(《舊金山和約》)生效的年份。現在回顧日本現代史的時候,我們日本人中的半數以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生的,不要說明治維新,即使是亞洲太平洋戰爭,在人們的記憶中,也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而變得日漸模糊。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這一時期是現代日本發展的基礎,如何認識這一時期,與我們現在的生存方式直接而深刻地聯繫在一起。因此,在如何認識這一歷史時期的問題上,屢屢引發政治上的爭論,日本人與外國人,尤其是與亞洲的民眾在認識上的分歧變成了國際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帝國時期》涵蓋的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前半葉的時間跨度,並不是一個已有定論的時代,而是一個充滿著大量至今仍未能徹底解決的遺留問題的時代。我將本書定名為「大日本帝國時代」(《帝國時期》日文版書名直譯),這是個給人帶來一些緊張,也會擾動已經被忘卻的令人不快回憶的標題,即便如此我還是選擇了這個題目作為書名。原因之一是在《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之後,日本的國號就是「大日本帝國」。當然,這個國號在一九四六年《日本國憲法》公布後被改為「日本國」,直到今天。但是,這僅僅是形式上的改動和考量,重要的是如何把握這個時代。

1890年,《大日本帝國憲法》正式施行。

全方位觀察日本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前半葉走過的道路時,我從大的方面可以找到三個特徵:第一,日本的經濟、社會快速資本主義化,邁向了現代化。第二,這個時期的戰爭此起彼伏,甚至可以被稱為「戰爭的時代」,日本在亞洲的勢力不斷膨脹,建立起了殖民帝國。這兩個傾向相互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第三,日本所處的國際環境問題。在這個時代,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全球規模的緊密聯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受到了國際環境的巨大影響。以下將通過列舉具體的指標,來思考這三個重大的特徵。明治維新之後,一八七二年日本的總人口大約有3480萬,到一八九〇年達到3990萬,一九五二年增加到8580萬。僅僅在80年的時間內,人口就增加到令人震驚的約2.5倍。這種變化還可以從不同產業從業人員的比例來觀察。一八七二年農林業從業人口佔73%,非農林業佔27%;一九〇〇年這個比例變為65%和35%;一九二〇年第一產業(農林業、水產業)從業人口佔55%,第二產業(礦業、土木建築業)與第三產業(商業、運輸、通信、金融等其他行業)合起來佔45%;到一九三〇年,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例逆轉為49.5%和50.5%。此後,這種趨勢不斷迅速發展。總而言之,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儘管伴隨著政府「殖產興業」政策的提出,導入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可是從根本上說日本還是個農業國。從一八九〇年前後企業蓬勃發展時期,到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期間的產業革命,日本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進而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隨著重化工業的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國。在亞洲太平洋戰爭時期,由於美國猛烈的轟炸,日本的重化工業設施遭到了沉重的打擊,只殘留下三分之二。正是這樣的遺產,為日本戰後從經濟復甦走向高速增長做好了鋪墊。資本主義的發展,給日本的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人與物的移動、交流更加頻繁,此前一直封閉的鄉村也逐漸對外開放。另外,從江戶、大阪、京都三大都市開始,城下町、門前町這樣的傳統城市也改頭換面,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在空間上不斷擴大的同時,也開始因為行政、經濟、文化等職能集中而走上大城市化的道路。以各個縣的縣政府駐地為中心的地方都市數量也不斷增加,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出現了產業都市。城市化的背景,必然會帶來農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動。到一九〇〇年施行城市制度之後,日本的都市數量有60個,其人口大約佔全國總人口的14%;一九二〇年全國有81個都市,人口佔比為18%;一九三五年達到125個都市,人口佔比激增到33%。都市人口最終超過農村人口,是進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的事情。這種資本主義化和城市化的原動力之一,是鐵路的普及。最早是一八七二年(明治五年),從新橋到橫濱之間27千米長的鐵路開通,到一八九〇年前後日本在全國範圍內鋪設鐵路。一八八九年新橋到神戶之間的東海道線全線通車,一八九一年上野到青森之間的日本鐵道(後來改為東北線)、一九〇一年神戶到馬關(下關)的山陽鐵道先後通車,縱貫日本本州的鐵道竣工。與此同時,私營鐵路、國家鐵路的地方線路也開始鋪設,鐵路網逐漸覆蓋全國。鐵路的開通,使鄉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昔時熙熙攘攘的街道日漸荒廢,繁忙的驛站一片蕭條,取而代之的是以鐵路車站周邊為中心的新街區。人們的生活空間較之以前有了無可比擬的擴大,城市文化逐步滲透進來,年輕人開始憧憬都市生活。學校教育的普及也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以一八七二年公布《學制》為開端的小學義務教育,在江戶時代以來的寺子屋教育普及之後,迅速在國民中紮根。根據日本文部省的統計,一九〇七年日本的就學率達到了97%(實際情況非常複雜,學年中途有相當多學生退學等各種現象。有研究認為,日本接近全部就學的狀態,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之後才真正實現)。通過以上幾個指標的展示,我們可以從宏觀上把握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日本的資本主義化與社會的現代化的發展。這樣一些現象,事實上贏得了世界各國人們驚詫的目光。但是回過頭來看,資本主義化與現代化,真的使日本人的生活極大豐富了嗎?或者說,真的使日本人的權利和尊嚴得到保障了嗎?這些問題極其複雜,並不能簡單用一句話來回答。我希望在這本書裡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的同時,嘗試思考其背後的原因。

順便說一下,在準備回答上述問題的時候,必然觸及這個時代的國際環境以及日本的對外政策。十九世紀末是非洲被西歐列強瓜分殆盡,亞洲同樣被瓜分和殖民地化最快的時期。聚焦亞洲可以發現,除了印度在十八世紀中葉實際上已經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外,十七世紀之後印度尼西亞淪為英國、荷蘭殖民地,並且在十九世紀初期完全淪為荷蘭殖民地,到一八二四年,馬來西亞淪為英國殖民地,一八八六年緬甸成為英國殖民地,一八八四到一八九三年越南、寮國、柬埔寨淪為法國的殖民地,接著一八九八年夏威夷被美國吞併,一八九八年作為美西戰爭的結果之一菲律賓淪為美國的殖民地。東亞地區仍然保持獨立的國家僅僅有日本、中國、朝鮮三國,東南亞僅有暹羅(泰國)。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同樣不斷遭到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的蠶食。當時崛起的後發資本主義國家德意志和沙皇俄國同樣渴求在殖民地爭奪中分得一杯羹,列強之間的對立不斷激化。在這樣的世界動向之下,英國的激進自由主義者霍布森和曾經對幸德秋水產生過深刻影響的羅伯遜等人,提出了「帝國主義」這一名詞並對其進行了嚴厲批判。時至今日,一般都認為這一時期是世界帝國主義時代的開始。回過頭來看,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完成現代國家建構的日本,是如何應對當時世界政治狀況的呢?江戶幕府末期在歐美列強的威壓之下被迫打開國門的日本,一直以擺脫被認為是不平等條約的一八五八年《安政五國條約》為目標,以歐美各國為榜樣追求文明開化之路。這與當時的思考方式密不可分:接受十九世紀是以歐美文明為中心,在由文明國家、半開化國家和未開化國家(野蠻國家)所構成的國際秩序中,文明國家承擔著將半開化和未開化國家置於自己的勢力範圍之下並推動其走向文明的使命。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權國家,不斷向文明開化政策邁進,開始逼迫在以中國為中心的華夷秩序之下一直固守閉關鎖國政策的朝鮮打開國門,按照歐美列強在亞洲同樣的做法,希望在朝鮮扶植自己的勢力,最終在一八七六年以武力為後盾逼迫朝鮮籤訂了《日朝修好條規》這一不平等條約,並且打開了朝鮮的國門。在此後一八八二年的「壬午軍亂」、一八八四年的「甲申事變」等事件中,日本接二連三向朝鮮派出軍隊幹涉其內政。日軍在朝鮮牙山大勝清軍。《圖片報》,1894年11月17日。在這樣的背景下,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帝國主義的大幕拉開,日本對外政策的焦點就集中在朝鮮。一八九〇年,作為陸軍最高領導人並登上首相寶座的山縣有朋,在他的意見書中(他在第一次帝國議會中的施政演說也是同樣的論調)宣揚朝鮮是對日本安全密切相關的「利益線」之所在,為了守衛這條利益線,「如有對我不利者,我當有責任排除之,在不得已時,則以強力來達到我國之意志」,表達了堅定的決心。這種「外交政略論」很快就體現在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此後的日本,在一九〇〇年與列強共同出兵中國,鎮壓了義和團運動,隨後是一九〇四—一九〇五年日俄戰爭,不斷發動對外戰爭並頻頻大規模派兵。這一系列活動的結果是,通過中日甲午戰爭獲得了臺灣與澎湖列島,通過日俄戰爭獲得了遼東半島之一部分(此後稱為關東州)和庫頁島南部,將這些殖民地納入自己的支配之下。在日俄戰爭期間和戰後,日本不斷加強對朝鮮的控制,一九一〇年將其吞併變成自己的殖民地,日本終於實現了成為列強集團中一員的理想,這意味著日本成為亞洲唯一保有殖民地的帝國主義國家。在這之後,日本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終於在一九三一年挑起了「九一八事變」。接下來日本連續挑起戰爭,一九三七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並最終發展成為以「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為口號的亞洲太平洋戰爭。這場戰爭成為一九三九年開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一環,日本、德國、義大利三國同盟有明文規定,德國、義大利要控制歐洲,而日本的目標是控制亞洲,體現出稱霸世界的野心。

相關焦點

  • 巖波日本史:帝國時期
    原創 由井正臣 東方歷史評論作者: (日) 由井正臣譯者:初曉波《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巖波日本史:帝國時期》是日本歷史學家由井正臣的代表作。
  • 日本文學系列之三:巖波書店——文庫本時代的開創者
    大部分日本人都識字了,有了全民讀書的基礎。而二十世紀初是日本文學史上最耀眼的時代,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志賀直哉等人的作品已經影響很大,出版商瞄準商機,給這些大師們結集出書,稱之為文庫,就是叢書或全集的意思。當時的文庫形制類似於明治時期博文館出版的帝國文庫。帝國文庫收集的是日本中世、近世的文學叢書,裝幀精美,個頭巨大,實則裡面並沒有很值得稱道的內容。
  • 想了解日本的歷史與文化,怎能錯過這套「大家小書」
    可是,很長時間以來,我們國內還都沒有出版過一套日本史的通史著作,讀者們很難系統全面地閱讀了解日本的歷史全貌,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如今,九卷本《巖波日本史》的陸續出版,有望彌補這個遺憾,讓廣大中國讀者閱讀到原滋原味的日本史,系統地閱讀到從日本社會誕生起,經歷繩文、彌生、古墳、飛鳥、奈良、平安、武士、戰國、江戶時代、明治維新、帝國時期,以及戰後直至公元2000年的全景式日本歷史。
  • 馬場公彥 「低處高思」的日本巖波書店
    馬場公彥:日本學者,巖波書店總編輯,代表作《戰後日本人的中國 觀——從日本戰敗到中日復交》。巖波書店創辦於1913 年, 是日本著名的綜合性出版社,長年致力於普及經典作品與學術研究成果。「巖波文庫」「巖波新書」引領日本出版業盛行的小開本形式「文庫」「新書」本潮流。 馬場公彥先生是中國的常客。
  • 福利丨價值540元的日本通史,巖波書店的「鎮店之寶」
    今天介紹給大家的,是巖波書店的「鎮店之寶」——匯集日本眾多學術大家擔綱編寫的一套日本通史《巖波日本史》。這套書價值人民幣540元,自在日本面世以來,持續暢銷二十年。目前國內現行的日本史均為斷代的單行品種,鮮有將日本社會的誕生以來的歷史作統一的梳理和論述,「巖波日本史」則從日本列島形成之初開始,論述涵蓋了飛鳥·奈良、平安、武士、戰國以至江戶、明治維新、帝國時期,一直到現代,對日本史進行了全景式的掃描與深度論述,同時結合時局概覽和歷史細節,還原真實的歷史現場,是扎紮實實的日本通史著作。
  • 甲骨文日本史主題書單 | 2020年末盤點
    隨著時間的流逝,歷史在神話的影子下漸次清晰,日本的武士以刀劈開了國家前行的道路。日本武士研究權威高橋昌明的著作《日本武士史》顛覆了有關武士的眾多「常識」,揭示了真正的武士形象。而說到武士,就不得不提武家政權德川幕府。《德川幕府與御三家》一書揭示了幕府時期御三家不為人知的野心,以及德川統治的三百年間,幕府、將軍和御三家之間圍繞著權力及將軍繼任者而展開的明爭暗鬥。
  • 《繪葉書中的大日本帝國》:見證日本興衰史的390幅風景明信片
    本書《繪葉書中的大日本帝國》(日文版原書名《絵はがきの大日本帝國》)所利用來作為日本近代「大日本帝國史」解讀材料的繪葉書(圖像明信片),也正是非文字資料中的一個重要項目。十九世紀後半,由西方結合郵政制度所創造出來的繪葉書,在江戶末期、明治初期傳到日本。當時日本傳統的「浮世繪」已經是庶民與貴族喜愛的畫作。
  • 周六薦書|歷史與記憶中的第三帝國
    在《第三帝國裡的生與死》(Life and Death in the Third Reich, 2008)一書中,美國歷史學家彼得·弗裡切(Peter Fritzsche)宣布他打算本著「唯意志論轉向」的精神,分析「德國人為成為納粹而做出的努力」以及「在第三帝國,德國人在多大程度上是在知情的情況下蓄意而自覺地做出政治選擇的」。
  • 薦書 孫皓暉《大秦帝國》
    歷時十六年,創作了長篇小說《大秦帝國》。  2011年,《大秦帝國》入選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並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提名和新聞出版總署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獎。★我讀完了《大秦帝國》第一部,很激動,也很高興。從中國歷史角度看,春秋戰國和秦帝國是最重要的一段,也是變法強國的歷史主流最充分強大的一個時期。
  • 主播薦書|破譯日本文化的迷障—卞毓方《日本人的「真面目」》
    《日本人的「真面目」》是作者潛心多年淬鍊而成的重磅巨作。是一部生動描繪中日兩國愛恨情仇的關係史、情感史,發掘文化子母國之間如何碰撞交會的文化嬗變史的作品。書中包含歷史故事,文化掌故,風情民俗,藝術品評。
  • 江曉原科幻電影指南 | 薦書
    本書內容植根於作者對科幻作品的學術研究,而寫作風格則與作者廣受歡迎的著作《科學外史》系列一脈相承——淵博流暢,雅俗共賞。並附全書所論及影片索引。作者簡介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體物理學專業,1988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中國第一位天文學史專業博士。
  • 全國獨立書店聯合薦書
    主要著作有《叢林之書》《吉姆》等。190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英國歷史上,吉卜林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既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也是大英帝國的使徒和鼓吹者。他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是自莎士比亞以來對英語語言的豐富性做出最大貢獻的作家之一;他是帝國的遊吟詩人,引領了一個全民閱讀詩歌的時代;晚年的吉卜林敏銳地預測了大英帝國的沒落和希特勒的崛起。
  • 消時薦書001:《敦煌》——一段由日本人構想出的西域千年往事
    因為書評這個東西,主觀性更強,也更枯燥,對於沒有看過原書的人,大概也很難引起觀點上的共鳴,所以師兄想了想(大概用了1分35秒)決定,把原來想好的什麼「師兄淺書評」什麼的設計稿團成團丟進廢紙堆,而改用「消時薦書」的名稱開啟這個新的板塊。
  • 大韓帝國被加入日本
    因此,從1897年後,朝鮮王國就變成了大韓帝國  。明清時期,朝鮮是中國最為重要的藩屬國。在中華的朝貢體系中,朝鮮的地位一直在中國之下,朝鮮的統治者只能稱王而不能稱帝。但朝鮮脫離中華封貢體系,成為名義上獨立的大韓帝國後沒幾年,就被日本合併。
  • 薦書丨日本推理四大奇書-「享書社」
    據說有位住在九州帝國大學精神病院的患者——若林教授,為了讓呆子青年回想自己的過去,把他帶到狂人醫院的標本室。在那兒,找到了二份資料,一份是《幻術》的狂人日記,另一份是在一個月以前自殺的正木博士的遺物資料。呆子青年拒絕閱讀《幻術》,而開始讀正木博士的遺物資料。
  • 建陽出版興衰史:閩北山區何以成為中華帝國的出版中心?
    建陽的坊刻商們生產所有可售的內容,他們的書不僅行銷中國,還遠銷日本和朝鮮。建陽出版業顯著的商業特點使之到了元代仍然相當活躍。除了學術論著,日常和娛樂所用書籍成為元代建陽本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趨勢到了明代更是勢不可擋。事實上,諸如醫書、日用類書、插圖小說之類的書在元代已經存在,並可能在南宋晚期就已出現,從而使人質疑「通俗用書是明代才有的新發展」這一看法。
  • 李登輝的日本名及臺灣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
    實際上,取「和名」是日本「皇民化運動」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日本文化侵略臺灣之重要標誌。 7月30日晚,臺灣重要政治人物李登輝走完了98年的人生。他的一生真是波詭雲譎,起伏不定。他還有個日本名字:巖裡政男(いわさとまさお),其兄李登欽(1921-1945)的「和名」叫巖裡武則。
  • 答問︱斯文·貝克特談《棉花帝國》、全球史與資本主義史
    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斯文·貝克特(Sven Beckert)治十九世紀美國史與資本主義史,2014年其著作《棉花帝國:一部全球史》(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出版,以棉花為研究對象,透視出一幅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歷史畫卷。次年,本書獲得班克羅夫特獎。
  • 日本兵巖裡政男(李登輝)病亡,他的一生難容於中國史
    「22歲前是日本人」公開報導披露,李登輝幼年家境殷實,有機會接受良好教育,並且成績優異。然而,李登輝成長於臺灣日據時期,這對其家國認同感無疑產生了巨大影響,同時也埋下禍根。南方網此前刊文披露,正值李登輝考大學期間,在臺灣的日本殖民當局推行所謂的「改姓名運動」。李登輝在該運動中更名為「巖裡政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