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認知裡,都以為「桔」是「橘」的簡寫字。其實是不對的。
之所以大家有這樣的誤解,可能與一次文字改革有關係。1977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曾明確把「橘」簡化為「桔」使用。
但是,到了1986年又在《<二漢簡案>和糾正通知》中被廢止。所以橘和桔二者其實是單獨存在和使用的,並不存在簡繁的依附關係。
橘和桔,這兩個字,在古代是單獨存在的。但橘字應該要早很多。
我國第一部系統完備的詞典《說文解字》中指出,「橘」的含義就是我們說的「橘子」;但文獻中並沒有(桔(jú))的詞條,有的只是(桔(jié))的詞條。
可以看出,「桔子」應該是後來才有的說法。關於「桔」的演變,歷史上有著這樣的說法:
在湖南長沙有個地名叫做橘子洲,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寫《水經注》的時候,將「橘子洲」寫作了「吉子洲」。可見古時候「桔子」的前身,很有可能是「吉子」。吉,有吉祥的意思,也代表了古人們美好的生活願望。
宋人周必大在《平園續稿》中有云:
「橘洲在湘江中,巨浸不能沒,膏潤宜橘,是以得名。橘,訣律切;吉,激質切,本作兩音,比人混而為一。故酈道元注水經,橘洲或作吉字。近世偽傳東坡錄《橘傳》,亦指為吉。」
可以看出在宋朝時期,將「橘」寫作「吉」,已經非常流行了。那麼,「吉」又如何演變為今天的「桔」呢?
文史君之見,這也是古人的智慧所在。古人將水果「橘」寫作「吉」後,從視覺上看也是比較彆扭的。由於橘樹木本,所以人們便給「吉」字加了一個木字旁,從而成為木旁表意、吉字表音的形聲字。且古代漢字90%以上都是形聲字。
如今的「橘」和「桔」早已經混為一談,多數人無法分辨其用法。
有的人說:「橘」是南方人的叫法,「桔」是北方人的叫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橘生淮南則為橘」,很早的時候老祖宗就叫「橘子」,所以南方人也就懶得改,流傳至今了。
而北方人則比較喜歡叫它「桔子」,雖然發音是一樣的,但是更簡單的筆畫足以看出北方人直率豪爽的性格。
還有的人說:皮薄的那種叫桔子,皮厚一點的叫橘子。另外還有說法說:桔子沒籽,橘子有籽。吃到有籽的就是橘子。其實這些說法都沒有依據。本質上講,橘和桔,表意和所指都是一樣的。指代的是同一種水果。
說到這裡,文史君還想起一個故事。歷史上有個人超級喜歡橘子,甚至到了痴狂的境界,他就是明朝末期大文學家張岱。
史書記載:「其性好啖橘,橘熟,堆砌床案間,無非橘者,自刊不給,輒命數僮環立剝之」,最後吃到手腳都呈現黃色。
在他死後著名的《自為墓志銘》中更是為自己留下了四個字——「茶淫橘虐」。好茶愛橘到了癲狂的境界,也可算作文史界的一件趣事。
讀者們,關於「橘和桔的區別」,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呢?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