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國導演克里斯多福·巴哈蒂Christophe Barratier,根據1945年法國音樂電影《La cage aux rossignols》(即《 A Cage of Nightingales》)產生的靈感創作而成。克里斯多福本身是音樂出身,七歲的時候就能夠演奏音樂,後來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但是在畢業後沒有選擇從事音樂道路,而是在電影上發展他的事業。
他獨特的音樂才華和對音樂的執著,都在劇中展現得淋漓盡致,不僅如此,他對角色的選擇也很謹慎用心,起初他不想用一個兒童演員作為主角,而是希望能夠找一位真正的歌手來演繹皮埃爾這個角色。
沒多久願望就得以實現:在裡昂斯的聖馬克學校兒童合唱團中,一個十二歲男孩Jean-BaptisteMaunier引起了他的注意,這個男孩擁有著悅耳的聲色和有型的樣貌,巴拉蒂在邀請他試鏡後,最終鎖定他為最佳人選。
這部影片於2004年在法國上映,上映之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奪得了2004年的票房冠軍,並於次年入圍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原創音樂的提名。
影片是從著名音樂家皮埃爾接到自己母親去世的電話開始的,皮埃爾強忍著悲傷完成了音樂會的指揮,畫面隨即轉到皮埃爾駕車回家參加葬禮!
葬禮結束後,曾經的校友佩皮諾來訪,送了他一本馬修老師的日記,將他埋藏在心底的那段記憶勾起!
1949年的法國鄉村,迫不得已放棄自己音樂夢想的音樂家克雷芒·馬修來到了一所男子寄宿制學校任職,成為了學校的新學監,開始了自己短暫的「打工生涯」!
馬修老師就職的這所學校,外號為「池塘之底」,其實就是一所教養院!在這所學校裡,有孤兒,有留守兒童,但大多數都是很難「管教」的問題兒童!他們撒謊、偷東西、吸菸、欺負弱小、在校長背後扮鬼臉,被發現了只會遭到責罵和體罰!
學校一貫的教育方式就是:行動——反應,意思就是孩子們只要有老師們認為的不好的「行動」,老師們必須實施有效的「反應」來壓制,這種「有效」的方式就是暴力對待、關禁閉!
然而這樣的教育方式背後,其實是孩子們壓抑的反抗,他們表面上服從,卻不斷地做出各種惡作劇來「報復」老師!
對於這樣沒有一絲溫度的教育方式並不被馬修老師認可,他嘗試用自己的方式來改變學校的現狀。
在這裡,馬修老師見到了那些在其他老師眼裡渾身毛病的學生們,可他卻這群年齡不一的孩子們身上發現了不同的閃光點。
每個問題孩子並不是生來就如此,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愛」的缺失,他們被父母放棄、被學校放棄、被老師放棄,甚至也被自己放棄!
馬修老師最先遇到的孩子,是年紀最小、失去父母的佩皮諾,他接受不了父母去世的的事實,卻在每個周六都站在學校緊閉的大門口等待爸爸媽媽來接他!
原本應該得到父母寵愛和照顧的年紀,卻要承受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也不得不待在這個冰冷的地方,被欺負、被忽略,他最幸運的事情就是在那個周六遇到了來報到的馬修老師。
然後又遇到了孤獨頑皮但又極具音樂天賦的皮埃爾,年少的他,缺少父愛,母親為了工作,不得不把他送到塘底,為的就是讓他每天都能吃上兩頓熱菜。
在遇到馬修老師之後,皮埃爾媽媽才知道自己孩子內心真正需要的東西,更令人欣慰的是,因為馬修老師,媽媽也開始重視對皮埃爾的教育和天賦的培養,這才讓他擁有了未來萬眾矚目的職業。
後來又遇到了轉學過來的「問題青年」蒙丹,被自己的父母放棄,導致性格暴戾,不信任任何人。在這個新環境裡,其他老師對他似乎只有質疑和不友善,而馬修老師在校長的錢被偷了之後,是唯一相信不是蒙丹所為的那個人。
儘管後來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是蒙丹偷錢的情況下,他還是被警察帶走了,而他在走向門口的時候,回頭對馬修老師的那一笑,似乎顯露了他對馬修老師的信任。
在一次入寢前,馬修老師聽到孩子們唱著嘲諷自己的歌,非但沒有生氣,而是糾正了唱歌孩子的發音,也正是這樣的一個發現,重新點燃了馬修老師對音樂的追求和夢想,他決心在這個看不到希望的「塘底」組建一個歌唱團。
於是在上課的時候,他讓每一個孩子唱自己拿手的歌曲,以此來分辨每個孩子的聲音特質,分配到不同的音域,當輪到年紀最小也不會唱任何歌曲的佩皮諾時,馬修老師讓他擔任了「樂團團長助理」,五音不全的郭邦擔任了「樂譜架」。
馬修老師把自己知道的音樂知識毫無條件地傳授給了孩子們,盡心盡力培養合唱團,甚至在校長要求解散合唱團不得已在宿舍聯繫的時候,都沒有放棄自己的也是孩子們的音樂夢想,馬修老師用自己對音樂的態度燃起了「塘底」每一個人的希望,讓每一個孩子重新找回自己的童真和快樂。
在馬修老師被辭退的時候,沒能和孩子們告別,卻看到了孩子們扔出來的寫了名字的紙飛機,還有在窗口上揮舞著的小手,這一刻,馬修老師真的走進了孩子們的心裡,成為了他們精神世界的一絲曙光!
即將上公車的時候,又被失去雙親的佩皮諾叫住,希望馬修老師能把他也一起帶走,馬修老師拒絕了他,但又因為內心的善良驅使,最終還是帶走了佩皮諾,而那天正好是一個周六,一個美好的周六!
最幸運的孩子就是佩皮諾了,因為只有他一直陪伴在馬修老師的身邊!
一、馬修老師剛入職,就遇到了馬桑大叔被某個孩子設置的陷阱弄傷了眼睛,而即將離職的老師知道是誰幹的,悄悄告訴了馬修,馬修沒有直接告訴校長,而是懲罰這個孩子沒有任何娛樂活動,去醫務室工作,照顧受傷的馬桑大叔。
馬修老師的做法,讓這個設置陷阱「開玩笑」、名字叫樂格克的孩子明白了什麼是和藹和善良,懲罰的方式並不是單一的體罰和關禁閉,還可以是通過自己的行動去彌補錯誤的發生,這樣才更具有教育意義!
和學校其他老師不同的是,馬修老師從不體罰孩子,而是用善意、語言和行動來告訴孩子們,什麼才是愛!孩子們本意並非如此,只是想通過他們的惡作劇,來換取更多的關注,哪怕這種關注是責罵和懲罰!
二、皮埃爾看到馬修老師和媽媽在一起談笑,非常生氣,於是在下課的時候拿著墨水就朝老師扔了過去,而其他孩子卻把皮埃爾圍住,質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因為這短暫的一幕,只是輕描淡寫而過,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孩子們這個小小的舉動,馬修老師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教育家」,因為他的出現,改變了學校,改變了老師,也改變了孩子們,讓曾經頑劣的孩子們有了是非之分!
三、在校長的錢被偷了之後,大家都懷疑是逃走的蒙丹幹的,而蒙丹卻並不知道錢的去向,只有馬修老師相信他是無辜的,只因為他反抗校長的毆打,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是他所為的情況下,校長通知了警察帶走了蒙丹!
後來發現偷錢的人是郭邦後,馬修老師找到校長想要替蒙丹洗清罪名的時候,卻被校長拒絕,原因就是因為「蒙丹這種人遲早是要犯罪的,對於這種人,根本無藥可救,根本沒有!」然而正是因為有這樣教條主義的校長存在,蒙丹才走上了一條真正「犯罪」的道路——趁校長和老師們外出的時候放火燒了「塘底」!
如果校長同意馬修老師的建議,替蒙丹洗脫罪名,證明他是無辜的,也許真的會改變這個被親生父母放棄、不相信任何人的蒙丹的命運!有時候,因為一件莫須有的罪名,會改變一個人的人生,但是也會因為一句理解的話語,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很可惜,也很不幸,蒙丹成了第一種!
蒙丹在被警察抓走的那一刻,衝著馬修老師點頭後的那一笑,讓人有了更多想像的空間,也許是戲謔,也許是嘲笑,但我更願意相信蒙丹的那一笑是證明自己理解馬修老師的盡力和無奈以及對自己的信任!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蒙丹是這部劇中唯一本該美好卻被撕碎的悲劇!
這部劇,毫無疑問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義的電影!
不僅僅是「塘底」的那些曾經頑劣的孩童,還有我們身邊的每一個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是一張潔白無暇的白紙!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身處環境的影響以及父母家人的疏離等等因素,一點一點地在這張「白紙」上書寫了很多原本可以擦掉的字跡,漸漸地改變了孩子純淨的內心。
孩子們需要的只是家人的陪伴、老師的關愛和朋友的理解,如果失去了這些情感寄託,有的孩子會用一輩子治癒童年的創傷,而有的孩子則會一步步通往「深淵」的不歸路!
而「塘底」的孩子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遇到了馬修老師,雖然只有短暫的相處,卻受到馬修老師的音樂薰陶,「因材施教」教育觀念的影響,從而改變了一些孩子的人生軌跡。
再回到影片的名字:《放牛班的春天》,我們所處的時代,每一所學校都有幾個類似這樣的「放牛班」,而這些班級裡,真正缺乏的就是像馬修老師這樣的有愛心、有責任心、「有教無類」、能走進孩子們內心的好老師,希望每一個在放牛班的孩子都能遇到很多的「馬修老師」,這樣,才能真的迎來屬於他們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