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時代財經 劉沐軒 莊俊朗 編輯:王薇薇
作為一家需要排隊數小時才能「有幸」品嘗到的網紅火鍋店,哥老官近期的食品安全隱患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12月15日發布的《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關於35批次不合格食品情況的通告》顯示,哥老官重慶美蛙魚頭杭州濱江龍湖店9月14日使用的牛蛙中被查出「呋喃西林代謝物」。
這是一種禁用獸藥,而人類長期攝入有致癌、致畸胎等副作用。
對此,涉事門店工作人員稱,供貨商提供的牛蛙要經公司檢測合格才能售賣,本次問題牛蛙為公司還未檢測、未售賣的「備檢蛙」。
然而杭州市濱江區長河市場監管所所長黃勇回應稱,「調查過程中沒有反饋有備檢蛙,此前日常檢查中也沒有發現過。」
此外,哥老官還在12月16日於微信公眾號中發布的一則公告中澄清,所有的牛蛙食材都是「先檢後用」的,在檢測的同時會「對公司內部和政府機關抽檢的產品進行封存,不合格產品不予使用」。
哥老官在12月16日於官方公眾號上發布的公告。(圖源:哥老官公眾號截圖)
該公告的解釋看似合情合理,但其實讓人難以信服。多名熟悉餐飲行業食品檢查流程的從業者告訴時代財經,政府機構的抽檢一般都要20~30天才能出結果,餐廳根本不可能一次封存幾噸貨在倉庫等待檢測報告出爐。」
而且,即使哥老官真是先檢後用,把牛蛙封存20~30天,那牛蛙還新鮮嗎?
關於上述疑問,時代財經撥打了哥老官年報上的電話進行詢問,但對方只是不斷重複:「我們的東西都是抽檢之後才會用,都是合格的。」
公告自相矛盾
對於牛蛙食材的新鮮度,哥老官在官網上宣傳道,牛蛙是「每日集中採購並空運至門店,現殺現做。」
事實上,如此高頻的貨物流轉,根本不可能在等待漫長檢測的同時封存整批食材,所謂的「先檢後用」也並不能保障食品的安全。
而如果哥老官僅僅封存接受檢測的樣品,即使樣品在一段時間後被檢測出不合格,與樣品同批的食材可能早已全部進了消費者的胃裡。
哥老官官方公眾號對讀者的回覆。(圖源:哥老官公眾號截圖)
對此,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在12月17日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指出:「對食品的檢測很多都是破壞性的,所以只能做抽樣,並不能保證每一樣食品都是合格的。」
陳音江介紹,只要是有資質的檢測機構,就都可以接受委託出具檢測報告,但這種報告僅僅是一個在食品安全上作為參考的「敲門磚」。
由於某些食品要保證新鮮度迅速上市,所以這種報告在正常情況下就成為供應商和餐廳證明食品安全的基本保證。
為了「自證清白」,哥老官迄今為止在其公眾號上公布了527份食品檢測報告,基本都是第三方檢測報告,而且很多都是由哥老官自行提供樣品。
哥老官公布的其中一份檢測報告。(圖源:哥老官公眾號)
也正因此,這些來自檢測機構的報告均會在最後注有類似的免責聲明:「本報告僅基於申請人的指示/或申請人提供的信息和材料做出,不能作為採取任何行動的建議…未經本公司同意,委託人不得擅自使用檢測結果進行不當宣傳。」
牛蛙食品衛生安全隱患頻發
既然第三方機構的檢測報告無法保證消費者的權益,那政府監管部門呢?
陳音江表示,有關行政部門對餐廳的抽檢是做最後的核查。
相比之下,這種抽檢是更加客觀、全面和有法律效力的。但由於涉及到對食品的多項檢測,細菌培養也需要時間,所以《食品安全抽樣檢驗管理辦法》規定,「承檢機構應當自收到樣品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出具檢驗報告。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與承檢機構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時代財經在致電了杭州市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後也得到了確認,一般的食品檢測都「需要20天」。
但這種核查的作用似乎還遠遠不夠。
對此次食品安全隱患事件,哥老官官方的回應是「9月14日涉事的那一批次牛蛙已經在封存後銷毀」。但涉及這批牛蛙不合格的通告於12月15日發布,這批牛蛙何時銷毀?還剩下多少需要銷毀?又有多少已經造成了危害?
哥老官送檢的牛蛙樣品。(圖源:哥老官官方公眾號)
事實上,餐廳在採購食材時,就應該核實供應商提供的檢測報告,但即便哥老官在進貨後再次送檢核查,也不能阻止食品安全隱患的頻發。
僅僅在杭州,2018年哥老官銷售的一批牛蛙就曾被檢測出氧氟沙星不合格,2019年該公司又有一批牛蛙被檢測出恩諾沙星不合格。
而同為主打牛蛙單品的餐廳蛙來噠,也在今年4月被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曝出在深兩家分店出現農殘恩諾沙星超標。
「餐廳在做了多輪檢測之後,仍然一直達不到食品安全的標準,這說明漏洞根本沒有堵住」,陳音江認為,「無論是從貨源還是管理上,餐廳都必須要全面排查,確保今後不能再發生類似的事件。」
而有關部門也許需要對於屢次涉事的餐廳提高抽檢頻次、依法從重處罰。有食品安全隱患的企業將面臨從約談、罰款到勒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甚至在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後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時代財經 〗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