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每100人就有3個人看過她的作品 著名導演王潮歌:如果我願意,我...

2021-01-09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 丁舟洋    每經編輯 楊 軍    

標誌性的白襯衣、黑色牛仔褲,王潮歌在演出結束後小跑到舞臺中央,全場2000多人掌聲、歡呼聲不息。

7月7日是王潮歌的大日子。當晚,由她導演的大型室內情景體驗劇《又見馬六甲》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市全球首演。一位年輕的馬來西亞觀眾看完演出後激動地給媽媽打電話:「我一定要帶你來看,看我們的根脈故事。」

2013年,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王潮歌籤約《又見馬六甲》。

馬六甲,所有地理、歷史課本都繞不開的名字,東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距離馬六甲海峽海岸線100米的地方,一座為《又見馬六甲》量身定製的「又見馬六甲」劇院靜靜地佇立。從首演日起,這裡將每天上演《又見馬六甲》。

觀眾席旋轉,舞臺旋轉,「600多年前,鄭和帶著船隊來到馬六甲,帶來和平與愛,這個劇場就像一條時光船,觀眾來到其中,看到這場劇,就搭上了時光之船,跟隨著穿梭,向前。」王潮歌說。

1995年,王潮歌在人民大會堂第一次接觸舞臺劇,作為大型演出創作者的生涯從此開啟,如同永遠停不下來的時光船,從未徘徊、停歇或更換航道。

她與張藝謀、樊躍合作的《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等「印象」系列開創實景演出先河;她獨立開創的《又見敦煌》《又見五臺山》等「又見」系列作品每天在全國同步上演,累計總演出場次達到30000多場,累計門票收入超百億元;她作為6人核心創意組成員之一參與創作的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更是所有中國人揮之不去的記憶。她說,「中國每100人就有3個人看過我的作品。」

「這個《又見馬六甲》也是我『又見』系列的最後一部戲,然後我就封山掛靴了,我已開始做我的第三個系列,叫『只有』。」在馬六甲首演現場,王潮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又見』顛覆了『印象』,『只有』又將完全拋棄『又見』的模式。」

她不喜歡「無所謂」「都行」「沒關係」的所謂「佛系」人生觀,她說自己是反義詞「瘋系」——不斷顛覆,追求極致。

《又見馬六甲》首演之際,王潮歌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的獨家專訪。

自如文化不搞融資也不參與資本運作

《印象國樂》《又見國樂》王潮歌只收了「一元錢導演費」,因為她覺得這是需要去助推的文化公益。但王潮歌並不認為文化公益是常態,文化應該形成產業,給市場好作品,再從市場上拿到很好的回報反哺創作,所以作品本身盈利非常關鍵。

NBD:您怎麼看作品的盈利性?

王潮歌:我認為盈利是一個作品存續下來的根本,盈利不那麼困難,作品好就可以。作品好觀眾就多,觀眾多就掙錢。

我的作品裡就沒有營收欠佳的,全好的。因為所有演出都好好地在那繼續演著,如果營收不好它們就都只能歇著了。即便停演了的《印象海南島》,因為一場大颱風給吹來,把劇場的蓋都掀了,燈光、器材,全毀了。颱風後由於規劃的原因,西海岸要騰開,劇場也就被拆了。當然你說一個導演有沒有失手的時候,選址有沒有失手的時候,我都贏?我是誰呀?不可能的。我已經是商業成功率巨高的導演了,中國沒有第二,現在也是每天2~3萬人在觀看我的作品,每天同時在8個不同的地方演出。

NBD:《印象劉三姐》演出仍然在繼續,但實際運營《印象劉三姐》的主體公司卻因為重複借債、擔保等不當的資本運作,導致負債纍纍並破產。作為導演,您想不想再回應一下呢?

王潮歌:我覺得那事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戲演著的,票房好著呢。觀眾買票去看,不是因為背後投資人是誰才去看,觀眾買的是這個導演,買的是這個戲,所以對於普通觀眾來講,這件事情別扯淡,他們愛玩什麼遊戲一邊玩去,只要這作品還在成功上演,我作為導演,我的閉環就畫完了。後邊的人,願意怎麼做資本運作,就自己慢慢玩吧。我只關心演員按時上場,燈光準確打出來,音樂按時響起,觀眾滿場到達。所以我覺得參與這樣的討論,本身又中了資本遊戲的圈套,對於觀眾來說不需要討論,大家只認作品。

NBD:您現在是自如文化公司的創始人、董事長,這家公司不去做融資或者上市等資本運作方面的考慮?

王潮歌:對,我完全自己做,我也不做融資、不搞資本運作。這跟我無關。我現在每天就特別簡單,我在創作。我唯一會做的就是創作,我就創作。我用我自己的作品,來支持這家公司的良性發展。

又見系列即將封山只有系列要建幻城

「印象」和「又見」這兩個品牌屬於上市公司三湘印象,「只有」系列屬於王潮歌自己的公司自如文化。藝術和市場雙豐收的創意問世後,隨之而來的是許多跟風之作,王潮歌對此的態度竟是「樂見」。

NBD:這三個系列一路演化,怎樣做才能不落入自己熟悉的那種套路?您每做一個系列,就有跟風、模仿,您怎麼看?

王潮歌:超越人家不容易,超越自己就更難。我對自己的每一齣戲,都要求創新,每分每秒都必須是顛覆性的。我會問熟悉我作品的人,你覺得這個戲有我以前戲的影子嗎?如果別人覺得好像哪個地方有些眼熟,那我馬上改,大刀闊斧地改。

做《印象劉三姐》時,我們第一次把大劇場和舞臺放在山水之間,第一次把勞動者、月亮、風當成我們的演員,這是對以往所有舊門道的推翻。很多人看到印象系列實景演出火了,覺得這個好,我也做一個,全國可能有幾十臺模仿的,我也不知道,有可能更多。

我一看有人跟風,心下竊喜,我說行,兄弟們,都跟上吧,挺好的。我沒想到印象系列實景演出會有這麼廣闊的市場前景,這個未來不是我一個人打下的,而是有那麼多人趨之若鶩的跟著打,它給觀眾享受文化的機會,讓文化市場變成真正的產業,變成大家都願意去關注和投入的產業,我覺得這超過了自己的願望。

到了「又見系列」,突然間又是一個詆毀性的翻覆,不僅是進到了劇場,還把觀眾席和表演方式都做了很大的更改,大家在不同的場景中,體驗不同的穿越和故事。又有好多人去學習了,也去搭建這樣的東西,甚至套用「又見」的平臺,我也挺高興的,我說大家都跟上來,你們都跟上來了吧?好,我不玩了,《又見馬六甲》是我「又見系列」的封山之作。

我現在新做的「只有」系列有一個新的宏圖大願,看我有沒有這樣的運氣和才華來完成與實現。我想把演出的外延擴大,擴大,再擴大。我不願意去對標迪士尼或者環球影城,我想用中國人自己的文化,中國人自己的故事,建立我們的幻城。它是一個戲劇幻城,是一個劇場的聚落群。也就是說,你走進來,並不可能一天全看完。你進入這個劇場的那一刻起,就開始進入這個幻城,這裡不用有多少速度的過山車、高科技的VR體驗,不要那些。我們還是用傳統的、帶有濃度的故事,用戲劇本體讓幻城成立。

NBD:現在「只有」系列開發到什麼程度了?

王潮歌:「只有峨眉山」「只有河南」「只有紅樓夢」,這三個「只有」,正同步進行。這個項目,沒有對標。

不交換是我座右銘時時拿來警醒自己

王潮歌在一期節目中談到,對她影響最深的一本書是《浮士德》。其實這本書是講一個人如何面對自己的欲望,一個人為了滿足欲望跟魔鬼作交換的過程。當今社會誘惑無處不在,什麼東西能交換,什麼東西不能交換,這個邊界特別難找。

NBD:您覺得自己哪怕走到最後一步,什麼東西是堅決不能拿來交換的?

王潮歌:我基本上都不想交換,我覺得「不交換」這三個字可以成為我的座右銘,拿它來警醒自己,那樣的「交換」,不做,非到不得已,少做。

實際上,現在如果我願意,我可以把我的公司做上市,做好大好大,我可以給人掛名,做監製、指導,用這種方式拿好多錢。我可以不管這個作品是不是都能存活下去,只要你花錢請我,我用很少時間把它完成,但現在,我一個都沒這樣做。我不想做這樣的交換。

我都這麼大年紀了(笑),還保持一線導演。也就是說我每天排戲的時候,我是去場裡的,我對每一個調度,每一句臺詞,每一個音樂都要下手做的。我沒有放給助手、執行團隊去幹的,一次都沒有。因為我認為觀眾買的是王潮歌的作品,所以就應該是王潮歌的作品。

我不認為藝術創作是一個職業,它是我的信仰,是我生命中最珍貴的部分,是我在這個世上活下去的理由。如果你現在跟我說給我幾百億元或者更多,換我從此以後不能拍戲了,我就說滾。但如果說你這個作品,能換來對創作的極限挑戰,換來給更多人和行業帶去好處,我就說那給一元錢,幹。

NBD:如果一個事業有成的男人,社會絕不會問他「如何處理工作跟家庭」這樣的問題,但對職業女性來說,就一定會這樣問。

王潮歌:我反感極了。我初期的合夥作伴,一個叫樊躍,是男的,另一個張藝謀,也是男的,我們三個合作的時候,有的人就議論了,這兩個男的為什麼和一個女的合作呢?我說這當然是因為我傑出的專業能力,要不然你們還以為是什麼?而且在合作過程中我從不耍賴,工作量大過所有人,我的貢獻致使我的兩個合作夥伴要尊敬我,不能小視我。

NBD:會不會擔心這種對工作的亢奮感會削減?

王潮歌:擔心,那就說明藝術生涯截止了。我每天都在這種焦慮之中,焦慮江郎才盡,焦慮我再也沒有辦法創造出一個新奇的主意。事實證明,焦慮是對的,因為我經常出一臭招,不對,再想一個,又不對,還得再想,每天都這樣。我對自己保有好奇心,我也不知道未來王潮歌是什麼樣的,也許又弄出一個前所未有、震撼世界的,也許狗屎一堆,我也不知道。

唯一初衷是為觀眾否則為何還要繼續

正值畢業季,王潮歌作為「大師姐」回到中國傳媒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對畢業生們說,不要「佛系」,不要那種「無所謂、都行」的價值觀,要過極致追求的「瘋系」人生。

NBD:怎麼理解這種「佛系」和「瘋系」?

王潮歌:我覺得「佛系」這種說法首先是對佛學精神的一種誤讀,佛不是明哲保身、退避三舍,佛是犧牲、奉獻,救他人於水火之中,渡人間苦厄,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其次,這種一輩子待在舒適區去過那種所謂「小確幸」的生活,這種價值觀如果放在一個人身上,那是你選擇生活的自由,我無權評價。但如果是一個民族或一代人都這樣,那太危險了,民族的活力就沒有了,沒有激情、沒有追求、沒有執著,那種瘋勁兒沒有了,我們就沒可能看到那種改變世界的偉大。

另外,沒有天上掉餡兒餅的可能性。你想追求什麼,就要不遺餘力,什麼舒適感、計算得失,更不講究。一天不成也有兩天,兩天不成有10年,10年不成有20年,你總會獲得,而這個獲得往大了說,你為其他人做了貢獻,往小了說你對自己很滿意,這輩子沒有白活。

我認為一個人應該有精神境界,活著不僅僅是為了盆盆碗碗罈罈罐罐,講究著精緻的小日子,講究自己的孩子、老公,講究自己在單位的那點小錢,指望買個房,放個假,旅個遊。這樣的日子,我不認為值得。

NBD:可能有人會說「我的極致追求就是錢」。這種金錢至上的追求,也是社會裡常見的一種價值觀,您怎麼看?

王潮歌:這個理想和追求,不是為自己,應該考慮到他人。有多少年輕人現在腆著臉回去說,媽,我想創業,你給我一點錢,媽,我工作不好,你幫我買輛車。大家說這種做法是「啃老」,我覺得那是臭不要臉。

比如我做藝術,我的初衷,我的唯一追求,是為了別人——我的觀眾們。如果不是這樣想,我早就可以不做了,我早就實現了所謂的「功成名就」,我不再需要一個作品證明自己的才華,我掙的錢也早到了財務自由。那我現在幹嘛呢?我今天還這樣瘋魔創作,就為了每一個我不認識的你們,你來看我這場戲,即是把你珍貴的兩個小時給了我,那我怎麼對待?我讓你獲得什麼?進這個劇場我不會給你一杯水,也不會給你一頓飯,我給了你一種精神,如果我不能給你這種精神,我就叫謀財害命。我認為每一個進到我劇場的觀眾,走出去的時候都覺得值了,你會有精神上的享受和獲得,或者是對人生重大問題產生思索和討論。那麼我就覺得值了。

積量才能產生質量文旅產業遠未過熱

產業要想做大做強,離不開資本和金融的支持,而資本對內容常常是一把雙刃劍。在王潮歌看來,中國的文化產業尚未成熟,正在朝陽期、正在風起雲湧,資本應抱著對創作規律的學習精神。而產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不可怕。

NBD:您的演出對當地的旅遊、就業、經濟一向有拉動,現在各個省市,各個旅遊景區,對實景演出、實景娛樂抱有極高的投資熱情,您怎麼看這種現象?有沒有過剩的隱憂?

王潮歌:我樂見這種現象。一個產業,沒有積量就不會有質量,大浪淘沙,會慢慢顯現出好的部分。如果現在全國一共就10個演出,你在10個裡頭能分出什麼仲伯?如果我們現在有1000個演出,那就能挑出10個最好的。

我認為大家有興趣去做文化旅遊,讓一個景區除了看景還能享受到精神和文化體驗,這是一個特別好的現象。當然,這個現象會有一種殘酷的代價,那就是有的項目活下來,有的死去了,這個代價是我們應該支付的。不要因為誰死了,就認定這個行業不行,不是這樣的,大浪淘沙,慢慢洗。不光是我們文化產業,全中國的任何產業都一樣,網際網路產業不這樣嗎,死多少,留下來的都特牛。

先要把大的積量做起來,我們應該有這樣的高瞻遠矚。

NBD:出現一定的泡沫也是正常的?

王潮歌:不僅是正常的,還是必須的。量起來以後會慢慢出現質的變化,中間會出現一些錯的,我們修整一下,有的是對的,就讓它慢慢好起來。如果連這個發展的機會、犯錯誤的機會都不給,一上來就摁死它,把大家都摁死,那這個產業什麼時候才能好起來。

NBD:您覺得實景演出、實景娛樂、文旅產業,還遠遠沒到所謂的過熱、過剩這個階段?

王潮歌:遠遠沒到。就拿演出來說,柏林、紐約、倫敦的一條街道上,你去數數,多少家劇院,一個晚上多少演出。我們要是在紐約住一個月,每天看兩場演出,看一個月都看不完。可在大北京城,我說今晚看戲,看啥?頓時傻在那兒。我如果到你家鄉,不想吃飯,我這兩天就想一直看演出,你能帶我去看什麼?所以我們的量還遠遠沒達到。

相關焦點

  • 王潮歌:我對這個世界有看法
  • 女神 導演王潮歌:關於愛情,我想說……
    王潮歌導演做客人民網(人民網記者 蔣建華 攝)王潮歌:請讓我愛上你  看過「印象」系列、「又見
  • 人物 王潮歌:我就是一個手藝人
    本期人物著名導演王潮歌,是這個時代出色的藝術家,被譽為中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導演。從《印象·劉三姐》到《又見五臺山》、《又見國樂》、《又見敦煌》,她像一個老匠人一樣,一點點打磨自己的作品。她也是現今中國觀影人數最多的導演,每百人中就至少有兩個人看過她的演出。但王潮歌從來沒有停下過,她說,「我做的不是精品,是絕品。」北京大妞王潮歌生於書香門第,少時就熱愛文學創作,14歲時詩作發表在《人民文學》上,緊挨著賈平凹的詩。高考時,她選擇了北京廣播學院的導演系,大三那年執導《暑假裡的故事》,在中央電視臺反覆播放了多次。
  • 王潮歌,越強大的人越有愛
    王潮歌總是乾脆利落地誇獎自己的作品,毫不掩飾的自豪——「每一百個中國人,就有三個看過我的作品。我的票房早就超過了一百個億。我的作品為數以萬計的普通人提供了就業崗位。」作為母親,她這樣與17歲的女兒對話:「首先,我是一個藝術家,其次才是你媽。我是你的夥伴、你的光榮。我只是旁觀你的成長,你要靠自己。」
  • 專訪王潮歌:愛情故事我有100個,你有膽兒看嗎?
    從《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又見平遙》《又見敦煌》、《只有峨眉山》......2020年,導演王潮歌帶著她的新作《只有愛·戲劇幻城》在夏花絢爛的時節歸來。在過去,她帶著一部部作品踏遍了大半個中國,以天地山川河流為舞臺,用心挖掘每個地域文明裡濃厚的歷史人文,更特別擅長於用戲劇的語言講訴一個又一個動人的傳說。
  • 王潮歌:這樣的事能發生在我身上,我得多棒啊
    王潮歌工作起來聲勢很大,空氣會在那一刻靜止,在場者卻有地動山搖之感。 從享譽中外的《印象·劉三姐》到前所未有的《又見平遙》,甚至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核心創意組一員,著名導演王潮歌都是用自己這種貫雷厲風行的處事風格震懾全場,才打造了一場又一場現象級演出。
  • 王潮歌:這樣的事能發生在我身上,我得多棒啊
    王潮歌工作起來聲勢很大,空氣會在那一刻靜止,在場者卻有地動山搖之感。 從享譽中外的《印象·劉三姐》到前所未有的《又見平遙》,甚至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核心創意組一員,著名導演王潮歌都是用自己這種貫雷厲風行的處事風格震懾全場,才打造了一場又一場現象級演出。
  • 跟著王潮歌,在抖音穿越古今山川,沉浸式體驗全景藝術
    在中國,100個人中就有3位已經看過她導演的作品,從印象劉三姐到又見平遙、又見敦煌,再到只有峨眉山、只有河南,王潮歌,這位有著一頭爆炸式長發的女導演,憑藉著她響噹噹的作品,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的領軍人物。十多年來,這些劇目長期位居全國實景演出和室內劇場演出場次及票房的前列。
  • 6月20日首發《只有愛·戲劇幻城》導演王潮歌邀您 一起探討愛情
    著名導演王潮歌攜手江蘇鹽城荷蘭花海傾力打造了一個中國最大的愛情聖地——《只有愛·戲劇幻城》。用100個故事來討論愛,是中國唯一一個集中討論男女愛情的地方。王潮歌說:「在荷蘭花海,會有一個感覺,很清晰、很強烈,是我在其他地方見不到的、是跟愛有關的。它不是對母親、對大地、對天空、對自然那麼寬泛的情感,這個主題就是男女之愛、愛情的愛。」
  • 王潮歌 | 詩性浪漫女導演用天賦與勤奮打造中國愛情聖地!
    從《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到《又見平遙》《又見敦煌》《只有峨眉山》.2020年,導演王潮歌帶著她的新作《只有愛•戲劇幻城》在夏花絢爛的時節歸來。 在過去,她帶著一部部作品踏遍了大半個中國,以天地山川河流為舞臺,用心挖掘每個地域文明裡濃厚的歷史人文,更特別擅長於用戲劇的語言講訴一個又一個動人的傳說。
  • 只有王潮歌
    後來,她和夥伴繼續在峨眉山裡穿行,選了好幾處,仍不及高河村給她留下的觸動。「我特別幸運,遇到了那個地方。」她後來說。那時,王潮歌正在籌備她最新的項目《只有峨眉山》。提起她,沒有人會落下「印象」系列作品。2004年,她和張藝謀、樊躍共同導演的舞臺劇《印象·劉三姐》公演,那部作品像一把利落的斧,在她的生活裡劈下一道界線。
  • 王潮歌——生活如潮 美麗似歌
    她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導演團隊中唯一的女性,她和張藝謀、樊躍聯袂導演的實景演出印象系列讓她為世人熟知。在工作之外她的追求極具女人味兒:美衣、美食,喜歡收藏好家具。感性如她,用導演的才華親手裝飾出如家般溫暖的工作室,裡面充滿著王潮歌式的桌椅板凳以及審美趣味。在家一般的環境中工作「我有兩個家,一個是我每天晚上回去睡覺的家,另外一個,就是我朝夕相處更影響我靈感和心情的家——我的工作室。」王潮歌如是說。
  • 我問了5000個人,只有河南到底是什麼?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是一座有33個劇場的戲劇幻城。Q:《只有河南》的總導演是誰?她有多牛?《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總構想師、總導演、總編劇是王潮歌導演,同時王導還是最具創新精神的導演、中國文化產業領軍人物、中國實景演藝創始人、「印象」、「又見」系列總導演。
  • 給我5萬,我給你做人生規劃:別讓「你媽」的想法,決定你的人生
    ,我又來了,我喜歡研究牛人,上個月我主要研究《哪吒》的導演餃子,給大家寫了兩篇,最近我主要在研究一個奇女子,她叫王潮歌。作為一個媽媽,她跟自己的孩子說:對不住,小朋友,我來到世界上不是給你當媽的,當媽只是一小部分,我有更重要的事。你攤上我當你媽,只能是這樣。王潮歌是我最羨慕的那種人,她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有能激發身邊所有人的能量氣場,有讓我這種自卑型人格嫉妒的天生自信,一生做自己,從未妥協過。8月份,我去四川峨眉山看了她的新作《只有峨眉山》,認識了王潮歌。
  • 「戲劇幻城」實景演藝,導演王潮歌創作並執導的《只有峨眉山》
    中國最具創意精神的中國導演王潮歌 ,是一位迄今還在不斷顛覆自己的導演這些足夠顛覆的作品,叫好又叫座,創造了無數紀錄,可她今天又開始創作「只有」系列實景演出,第一個項目,誕生在峨眉山腳下,《只有峨眉山》。
  • 「如果你每五分鐘親我一次,我願意陪你做任何無聊的事」
    《他來了,請閉眼》是丁墨一部甜文小說,當我們看到名字時,肯定都認為是一部懸疑小說,那我們都錯了,他是一部破案與戀愛共同進行的一部都市甜文推理小說,裡面最經典的一句話是"如果你每五分鐘親我一次,我願意陪你做任何無聊的事"。
  • 100個人至少3個抑鬱症患者:只有愛能讓我生存
    今天微博上掛著一條熱搜,「100個人至少3個抑鬱症患者」。 說的是據WHO最新估計,全球有逾3億人罹患抑鬱症,約佔全球人口的4.3%,其中中國有5400萬患者,相當於100個人裡至少有3個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