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的一些殺戮事件

2021-02-13 時史洞見

責任編輯:李彤


文/德伊扎克

文章標題特意強調「一些」,是因為有些很著名的屠殺大家都耳熟能詳,因其改編的電影也不勝枚舉(比如根據「猶太人大屠殺」改編的《安妮日記》、《鋼琴師》、《辛德勒的名單》;由「南京大屠殺」改編的《南京!南京!》、《拉貝日記》等等等等),我將不會在文中贅述。

屠殺,按照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給出的定義就是,「指在同一地點殺害五人或五人以上,並且受害人沒有防衛能力」。這裡特別強調「沒有防衛能力」,所以一般受害者都是平民或解除了武裝的戰鬥人員。

考慮到「屠殺」一詞或許不會涵蓋以下影片中的某些史實(比如「紅軍派」的炸彈襲擊和暗殺,其行為更接近我們所說的恐怖主義),所以我採用了「殺戮事件」來指稱20世紀一些有組織有預謀的殺戮。

(註:事件與電影並未按照時間軸排序)

卡廷慘案(2007)

導演:安傑依·瓦伊達

《卡廷慘案》電影海報

這算是波蘭著名導演安傑依·瓦伊達(Andrzej Wajda)晚期比較有名的一部影片,電影劇本取材於安傑伊·穆拉爾奇克的《死後檢查:卡廷的故事》,其中詳述了一些被殺害的波蘭軍官的母親、妻子、女兒的命運,並重現了卡廷森林大屠殺的情景。這場屠殺,發生在1940年4月到5月,當時蘇聯秘密警察機關內務人民委員部(NKVD)在蘇共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對蘇軍入侵波蘭時被俘的波蘭戰俘和知識精英進行的有組織殺戮。事後官方估計,遇害人數在2.2萬人。

導演瓦伊達的父親雅庫布·瓦依達在當時是一名波蘭軍官,並於1940年在哈爾科夫戰俘營被殺害。這或許是瓦伊達拍攝此片的初衷之一,當然,對于波蘭人來說,這場屠殺發生後在幾十年內一直被禁止討論,直到蘇聯解體之後的1990年,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戈巴契夫才第一次承認,是內務部處決了當年波蘭的戰俘。瓦伊達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過,「這部電影與我們每個人有關,我們是一個社會整體,而不只是偶然的一群人」。

秘密警察頭目貝利亞在1940年3月5日給約瑟夫·史達林的的文件備忘錄中,提議處死波蘭軍官。

對於不了解蘇波歷史的人來說,進入並理解這部影片似乎有些困難。在近代歷史上,這兩個國家一直關係緊張,1919年的波蘇戰爭,蘇聯失敗,波蘭在協約國和羅馬教廷的支持下向東擴張,1921年3月18日締結的《裡加條約》讓波蘭獲得了西白俄羅斯和四分之一個烏克蘭。蘇聯對此一直耿耿於懷。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與斯洛伐克入侵波蘭,在半個月後的9月17日,蘇聯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協定,宣稱波蘭政府已經無力控制國內局勢,《波蘇互不侵犯條約》失效。同日,蘇聯紅軍從東方侵入波蘭。於是,便有了《卡廷慘案》影片開始富於戲劇性的畫面:一座鐵橋上,波蘭人向西逃命,試圖躲避蘇聯60萬軍隊的入侵,而從橋的西面湧向東方的波蘭人想躲避納粹德國的迫害……

由于波蘭軍隊收到命令避免與蘇軍交戰,蘇軍得以迅速推進,途中幾乎未遭遇到抵抗。1939年9月18日,蘇軍與德軍在布列斯特-立託夫斯克會師,德蘇兩軍以皮薩河-那累夫河-維斯瓦河-桑河一線為界,瓜分了波蘭。

蘇聯入侵波蘭後,大批波蘭官兵成為戰俘

從1939年10月到1940年2月期間,波蘭戰俘遭受了漫長的審訊和內務部官員持續性的政治鼓動。這在影片中也有很好的體現:戰俘們原以為自己很快就會被釋放,但實際上對他們的面試是一個選擇程序:決定哪些人可以活下而哪些人要去死。根據內務部的報告,如果戰俘無法被引導出親蘇聯的態度,他們將被宣布為「蘇維埃政權的死硬敵人」。

歷史學者格哈特·溫伯格認為,當年貝利亞極力勸說史達林籤署處決命令,也是出於一個戰略上的考量:「一個更可信的解釋是……屠殺應該被看做對未來的展望:波蘭將再次出現在蘇聯的西方邊界上。史達林可能確認,任何重生的波蘭都不會是友好的。在這種情況下,大規模削弱它的軍事和技術精英分子可以有效地削弱波蘭。」

被處決者交出身上的皮帶和證件,沒有任何審判,隨後被銬著押到一間毛墊氈門的封閉小房間內

被帶入小房間後,受害者會立刻被從後腦槍殺。屍體隨後會從對門搬出,被轉移到五六個等候在外的卡車內。

卡車裝滿屍體,最後被埋入森林的萬人坑中

卡廷大屠殺具體發生在位於卡廷森林(俄羅斯斯摩稜斯克以西約19公裡,臨近卡廷和格涅茲多沃的村莊)的科澤利斯克戰俘營。除在卡廷森林外,同時發生的屠殺還有在斯塔洛柏斯克和奧斯塔什科夫戰俘營的處決戰俘行動。根據內務部加裡寧地區前首腦季米特裡·託卡雷夫提供的信息細節,槍殺處決從夜晚開始到次日黎明結束。首次戰俘運送始於1940年4月4日,當日共運載了390人,行刑人員發現在一個晚上之內處決這麼多人是一件十分費力的事情,于是之後的輸送從未超過250人。處決通常由莫斯科提供的德制7.65毫米瓦爾特PPK手槍完成。行刑人員更多的使用德制武器而不是蘇聯標準的左輪手槍,據說是因為處決了幾十個人後,後者被發現有太大的反衝力,會給射擊者帶來痛苦。內務部首席行刑員瓦西裡·布洛欣可能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劊子手,據稱他在1940年4月的28天之內,親手射殺了加裡寧監獄奧斯塔什科夫營中的7000名戰俘。

前蘇聯內務部參與卡廷屠殺的首席行刑員瓦西裡·米哈伊洛維奇·布洛欣(1895-1955)

到了1942年,波蘭鐵路工人陸續挖掘出了大量屍體,隨後的1943年,納粹軍隊在卡廷森林裡也發現了4000多具波蘭軍官的屍體,當時的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離間波蘭和蘇聯的好時機,於是,在德國的宣傳廣播中,指責蘇聯軍隊犯下了屠殺的暴行。當然,蘇聯人自然不買帳,反過來宣稱,波蘭戰俘原來是在西斯摩稜斯克從事建設工作的,結果在1941年8月被入侵的德軍俘獲並殺害。

1943年,卡廷屠殺屍體發掘現場挖掘出的遺骸

事實真相的公布,最終還是得益於前文說到的戈巴契夫。這之後,1990年4月13日的卡廷萬人坑發現47周年紀念日上,蘇聯官方正式表達了「深切的歉意」,並承認蘇聯秘密警察機關應為此事負責。這一天也被宣布為世界卡廷紀念日。

另外,曾執導過《黑暗之家》的斯瑪佐斯基,在2011年拍了一部《羅絲的遭遇》,和《卡廷慘案》鐵橋一段的隱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影片針對二戰結束後波蘭東北部的原住民馬祖裡人的悲慘處境展開:馬祖裡人屬於德國的後裔,日常語言是德語,信奉路德教,但在二戰之後,對於俄國人來說,他們是講德語的敵人,對于波蘭民族主義者而言,他們是民族的叛徒……

四月的某時(2006)

導演:哈烏·佩克

《四月的某時》電影海報

和同樣依據「盧安達大屠殺」改編的電影《盧安達飯店》(2004)相比,這部片子似乎沒有《盧》那樣名聲在外。不過,我個人認為這部HBO的電影在展現和還原那場殺戮所蘊含的意蘊上更為豐富。

身為海地出生的導演,哈烏·佩克在影片開始就以字幕的方式試圖告訴觀眾,這場恐怖的大屠殺的緣起,西方殖民者絕對脫不開干係。繼德國對盧安達的殖民(1890-1918)之後,比利時成為了盧安達後續的白人殖民者(1918-1962)。所謂「攘外必先安內」,為了規避開盧安達人對於外來白人殖民者的仇恨,比利時作為宗主國開始在盧安達推行全面的種族主義政策,而他們當時所依據的「科學」,正是如今早已進入歷史垃圾堆的「顱相學」(Phrenology)。

影片開始,殖民者依據「顱相學」制定的盧安達種族主義

由於經過「科學」的佐證,比利時人將胡圖族和圖西族區分出了在進化上哪個種族更加優秀,殖民者認為,胡圖族在進化上較圖西族劣等,因為在殖民政策上開始向佔盧安達人口比例12%到15%的圖西族傾斜,同時,比利時人利用身份證制度,將圖西族和胡圖族牢牢地印在了每個盧安達人的身份證明上。不過,二戰前後,胡圖族開始接受教育,也大批參與政府工作,以至於1960與1961年之交的選舉,由胡圖族勝選而改變了盧安達的政治結構。從此之後,圖西族人便淪於受壓迫地位,造成數萬人的逃亡。與此同時,盧安達在1962年擺脫殖民統治從而獨立,也改變了法國和比利時一貫偏袒圖西族的立場,轉而開始支持胡圖族政府。圖西族不甘受到迫害與驅趕,在烏幹達政府和美國的軍事援助下,於80年代末在烏幹達境內的難民營內組織了「盧安達愛國陣線」(FPR)。

1994年4月6日,載著時任盧安達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和蒲隆地總統西普瑞安·恩塔裡亞米拉的飛機,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附近遭飛彈擊落,兩位總統均罹難。消息傳出後,原已準備就緒的胡圖族極端分子(包括政府軍與暴民)即刻大開殺戒,從1994年4月6日到同年7月中旬的短短三個月內,有50萬到100萬圖西族人和胡圖族的異己分子被屠殺(盧安達政府的統計,是1174000人受害)。另有25萬至50萬盧安達婦女和女孩遭到強姦。

1994年5月22日,盧安達首都基加利,無辜平民的屍體橫陳在道路上。

大屠殺得到了盧安達政府、軍隊、官員和大量當地媒體的支持,兩個胡圖族民兵組織(Interahamwe和mpuzamugambi)和大量的胡圖族平民也參與了大屠殺。在影片中,胡圖族軍人奧斯丁·穆甘扎有一個圖西族的妻子珍妮,在反圖西族的極端分子眼中,穆甘扎也成為了胡圖族的叛徒。最終,穆甘扎的妻子以及兒女均死於這場屠殺。

這場屠殺為何國際社會坐視不管呢?屠殺開始時,聯合國總部雖然再三從駐盧安達的聯合國維和部隊的負責單位得到預警匯報,但卻下令維和部隊不得採取超越自衛的軍事行動。如此反應,主要是因為安理會中,美國不想在重蹈1993年索馬利亞行動失敗的覆轍(參看影片《黑鷹墜落》)。於是提出了「危國不入」、「不理會無戰略價值地區」的構想。在影片中,也有一處細節體現了這一點——負責屠殺的胡圖族軍官在電話裡對美國人說:「你們不會插手。你們怎麼會來呢?我們沒有石油,沒有鑽石,沒有任何你們需要的東西。」在很多白人眼中看來,這或許只是一場盧安達人的內戰而已。一句話,盧安達與美國利益無關。

《四月的某時》觀影地址: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774426/

殺戮戰場(1984)

導演:羅蘭·約菲

《殺戮戰場》電影海報

電影《殺戮之地》改編自長篇報告文學《狄潘的生與死》(The Death and Life of Dith Pran),作者是當年《紐約時報》記者西德尼·山伯格(Sydney Schanberg),文章發表於1980年,成為《紐約時報》的封面文章,後來還出了書。主角狄潘,正是山伯格的助理、翻譯兼攝影師。

西德尼·山伯格和狄潘1980年在《紐約時報》的辦公室內。

1986年,狄潘加入美國籍。2008年3月30日,狄潘因胰腺癌在紐約去世,享年65歲。

1972年,越戰接近尾聲,山伯格來到了燃起戰火的柬埔寨進行戰地採訪,他和狄潘第一時間報導了美國對柬東部毀滅性的轟炸。後來,山伯格憑藉他在金邊的報導拿下1976年的普立茲獎,這和狄潘的幫助是分不開的。

1975年4月,「紅色高棉」圍攻金邊,朗諾政府倒臺在即,美國大使撤離。狄潘把自己的家人送上美國外交部的飛機,自己則決定留下來幫助山伯格採訪。4月17日,「紅色高棉」佔領金邊,二人進入法國大使館,後來山伯格隨大批外國記者撤離,迪潘則因為沒有護照而被迫留了下來。隨後,他被紅色高棉政權遣送到鄉下的強制勞動營接受勞改,歷經飢餓毒打,以昆蟲和鼠類為食,每天只能吃到一湯匙大米。直到1978年底,越南軍隊大舉入侵柬埔寨,狄潘趁亂逃亡,步行40英裡,一路千辛萬苦,躲過了「紅色高棉」士兵和越南軍隊,終於逃到泰柬邊境的一所難民營裡。他在難民營給山伯格發了一封信,欣喜若狂的山伯格立即從美國飛來,兩個生死之交的朋友重逢。影片也在此結束。

片中飾演山伯格的是演員薩姆·沃特森

對於紅色高棉,相信很多中國人應該不會陌生,當年《新聞聯播》裡經常出現喬森潘這個人的名字,對於80後來說,看電視新聞的時候還太小,他們並不知道這個人是幹啥的。後來才知道,他是當年紅色高棉的第五號人物。

在「紅色高棉」對柬埔寨三年零八個月的統治期間,估計有200多萬人死於饑荒、勞役、疾病或迫害等非正常原因(這其中,43萬華裔有21.5萬人死亡)。據柬埔寨歷史資料收集中心報告,他們在美國、澳大利亞、荷蘭三國的協助下,在全柬170個縣中的81個縣進行了勘察,在9138個坑葬點發掘出近150萬具骷髏。法國學者吉恩·拉古特還發明了「自我屠殺」(Autogenocide)一詞,來形容紅色高棉。

紅色高棉政權的最高領導人波爾布特認為,城市是資本主義罪惡的象徵,必須要將城市人口解散。1975年4月17日,紅色高棉藉口美軍即將空襲金邊,將首都金邊居民疏散至鄉下,並以三日後將可以返回為由,要求居民不必帶任何財產。所有居民被迫緊急撤離,部分不願意的人被軍隊開槍打死。三天時間內,原有200萬人口的金邊變成了一座空城。

當然,這場聲勢浩大的空想烏託邦的社會實驗才剛剛開始:家庭也沒有必要存在了,夫妻要分開(私自過男女生活者處死),一個星期只能見面一次;貨幣、宗教更是腐朽的東西,必須廢除;關閉銀行、學校、醫院、工廠、寺院;知識更是罪惡的,禁止書籍和印刷品傳播;只唱革命歌,跳革命舞,穿革命服裝,嚴禁西方文化傳播;禁止講外語;殺害商人、教師、醫生和僧侶,甚至戴眼鏡的人。

紅色高棉著名的S-21集中營中部分的遇難者,很多都還是孩子

這是一組描繪紅色高棉統治時期殘酷統治的畫作,是柬埔寨畫家Van Nath根據自身的經歷所創作的。他當時所在的S-21集中營聲名狼藉,以酷刑著稱。Van Nath曾看到過男囚犯被鞭打、指甲被拔掉、手腳一起被綁在木棍上的慘狀;也看到過監獄看守殘酷對待女囚:傷害女囚犯的私處,用鉗子把她們的乳頭鉗掉。據估計在1975年至1979年紅色高棉執政期間,S-21集中營至少關押過14000至15000名囚犯(部分人相信總數超過20000人),其中僅有7人倖免遇難。

吐斯廉屠殺博物館(Tuol Sleng Genocide Museum,前S-21集中營)的紅色高棉受害者頭骨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在S-21發掘出近9000具屍體。這些人死得極其恐怖,「紅色高棉」時期,為了節省子彈,殺人多用棍棒重擊或以斧頭砍殺。許多陳列的頭蓋骨上,都有被斧頭砍出的裂痕。電影中,狄潘在逃亡的過程中誤掉進了一個白骨累累的「萬人坑」,鏡頭雖然不多,但極具震撼力:

電影中,狄潘在逃亡的過程中誤掉進了一個白骨累累的「萬人坑」

吳漢潤(1940-1996)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飾演狄潘的吳漢潤(Haing S. Ngor)也是柬埔寨紅色高棉大屠殺的倖存者,他憑藉此片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吳漢潤祖籍廣東省揭陽縣,生長在柬埔寨,本來是金邊大學的婦產科醫生。「紅色高棉」佔領金邊後,他的父母和兄嫂弟妹以及一個侄子均被殺害。他自己則在1978年被送進勞改營,受盡折磨。和狄潘一樣,他也是趁著越南入侵的混亂,歷盡艱險,死裡逃生到泰國,1980年作為難民被美國收容。不幸的是,吳漢潤在1996年洛杉磯唐人街遭遇「搶劫謀殺」,死時56歲。2009年,S-21集中營監獄長在法庭上供認,是波爾布特下達了暗殺吳漢潤的命令。不過,這只是口供,還沒有更多的證據支持這一點。

巴德爾與邁因霍夫集團(2008)

導演:烏利·埃德爾

《巴德爾與邁因霍夫集團》電影海報

日本當年有赤軍旅(JRA),義大利有紅色旅(BR),沒錯,同樣的資本主義老牌國家德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同樣有一個名噪一時的極左政治組織,那就是「紅軍派」(RAF)。影片《巴德爾與邁因霍夫集團》就是根據紅軍派的真實事件改編的。

看過法國作家紀德《訪蘇歸來》的人都知道,當年這位蘇維埃政權的擁護者,在1936年應蘇聯政府的邀請前往蘇聯參加高爾基的葬禮,進行了為期十周的訪問。紀德發現,他腦海中的理想共產主義社會和現實世界中的所見差距十分巨大,「在蘇聯,所有事務,不管什麼問題,只能有一種觀點,這是事先就確定了的,永遠也不能改變」。不過,和這種知識分子的反思相比,在六十年代末,更多的年輕人相信,「蘇聯模式」所代表的共產主義是針對西方帝國主義腐朽沒落的一劑良藥。在戰後的聯邦德國,這些年輕人批判自己父母在國家社會主義下的態度,並對於議會制與公民生活方式感到疑問,而當時美國的民權運動及越戰所造成部分社會的反美情緒和1968年鄰國法國的五月風暴,使疑問更加加深了。

抗議遊行遭到警察驅逐

影片開始的那場示威遊行,發生在1967年6月2日,是學生們抗議當時的伊朗國王巴列維訪問德國。一個名叫本諾·歐內索格(Benno Ohnesorg)的學生在和警察的衝突中被槍殺,這也成為德國左翼運動的一個引爆點。「紅軍派」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逐漸形成一個組織的。巴德爾和邁因霍夫都是該組織的第一代領導人。

邁因霍夫(左上一),巴德爾(左上二)

邁因霍夫的名言是:「階級鬥爭的發展將要貫徹遊擊隊思想……一個社會主義戰士的死重於泰山,一個資本家的死輕於鴻毛。」

「紅軍派」最早的行動,是在1968年4月2日開始的,為了抗議美國針對越南的戰爭,他們放火焚燒了兩座法蘭克福的百貨大樓。這之後,他們展開了「城市遊擊戰」,說是遊擊戰,其實主要是以搶劫銀行和暗殺為主。從1970年到1998年該組織解散,「紅軍派」經歷了幾代領導人,犯下了30多起謀殺案。

大象(2003)

導演:格斯·范·桑特

《大象》電影海報

這部《大象》根據1999年發生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科倫拜恩校園槍擊事件」改編而成。作為槍殺了13人(12名學生和1名教師)的埃裡克·哈裡斯(Eric Harris)和迪倫·克萊伯德(Dylan Klebold),都曾是科倫拜恩高中(Columbine High School)的學生。很多人覺得,導演格斯·范·桑特哥拍的這部片子前面60分鐘的鋪墊過於冗長沉悶,而我個人覺得這恰恰是導演的高明之處。這起槍擊案發生後,人們普遍的疑問就是:這兩個孩子為什麼要進行這種冷血殺戮?很多人認為,他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二人在學校被其他的同學孤立,導致兩人的無助感、不安全感和沮喪感,也使他們強烈渴望做出引人注目的事情。

在影片中,導演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他只是試圖用前60分鐘來刻畫出幾個普通的美國高中生的日常:他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問題」。逃課的John,愛好攝影的Elias有著讓他頭疼的父母,上體育課不願意穿短褲的女孩Michelle被同學孤立,三個為了減肥吃完飯就去廁所摳吐的女孩……以及喜歡玩暴力射擊遊戲的Eric和有些孤獨自閉但愛彈鋼琴的Alex(也就是真實事件中的兩位主角)。

哈裡斯和克萊伯德在自助餐廳被監視器拍攝到的畫面(左邊白色衣服者為哈裡斯),幾分鐘後兩人便自殺了

在槍擊案後的幾個禮拜,媒體將兩名少年殺手描述為「哥特文化崇拜者」、被眾人排擠的「呆子」。但後來發現這種描述是錯誤的,因為有證據顯示,哈裡斯和克萊伯德都有親近的朋友圈子和非正式社交圈子,也絕非被孤立。想必這也是導演前60分鐘潛在的觀點:一個殺戮行為的動因往往非常複雜,不要急於給出一個先入為主、簡單粗暴的定論(事實上,由於這次槍擊事件,遍布美國各地的許多學生和教師展開了抵制「哥特文化」的活動)。想一想當年雲南大學馬加爵殺人的動機,也絕非一個簡單的「心理封閉」可以解釋的。

由於生前這兩名少年殺手都痴迷暴力電子遊戲,事件之後,多家遊戲廠商遭到控告,但最終都不了了之。又由於兩人生前都很喜歡德國的工業金屬樂隊「德國戰車」,這個樂隊立即也遭到美國保守主義者和基督團體的強烈指責……

電影中有一個細節很值得回味:課堂上,Alex被兩個學生欺負(扔奶油?),他只能默默地躲到廁所裡把身上的東西擦掉。「校園欺凌」這種現象可謂全球大同,幾乎哪裡都存在,就說去年在中國發生的吧,5月11日江蘇、5月15日山東、6月21日浙江等地都發生了多起嚴重的校園欺凌事件。當然,這只是冰山一角,有太多欺凌事件媒體並沒有報導或無從知曉。

這會是導致Alex射殺無辜的誘因之一嗎?有可能。但誘因無疑還有太多太多,和增強安保這些亡羊補牢的措施相比,我們是否也該追問一些源頭性的問題,比如,為何這些兇手看起來和其他人沒什麼兩樣?

《大象》觀影地址: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4879936/

《沉默之像》(2014)

導演:約書亞·奧本海默

《沉默之像》官方海報

最後,再推薦一部非電影的紀錄片:《沉默之像》。記錄了一段發生在上世紀很多中國人或許都不了解的歷史。

這就是1965年發生在印尼的「九三○事件」。當時,一批左翼軍官被指聯同共產黨試圖奪權,政變被時任總統蘇加諾鎮壓後,蘇哈託領導陸軍戰略指揮部趁機獨攬大權。蘇哈託反指政變是由蘇加諾親信發動的,乘機推翻了親共親蘇的蘇加諾政權。隨即他在全國掀起大規模排華浪潮,大規模屠殺印尼共產黨人,華人和左派人士。

對印尼1965年的大屠殺總共殺死了多少人的估計出現過各種不同的數字。《華盛頓郵報》估計50萬,《時代》雜誌說40萬,《紐約時報》估計在15萬到40萬。《倫敦經濟報》估計死者達100萬之多,即爪哇80萬,蘇門答臘及其他島嶼各10萬,是國際流傳的最高數。

印尼的「排華歷史」,和中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向東南亞「輸出革命」無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也是兩國諱莫如深的歷史隱痛(當然,我們還不應該忘記1998年的那場印尼排華事件)。片中的阿迪·拉昆(Adi Rukun)是一名驗光師,他的哥哥在那場屠殺中死去,而兇手的兒子就住在他家的附近。也正是拉昆,敦促著導演奧本海默試著讓他去見見當年的這些行兇者。片中,兩個當年的行兇者熱情地帶領奧本海默來到一條河邊,繪聲繪色地重現當年他們如何殺人分屍以及喝人血(因為他們迷信,只有喝了人血,殺人的時候才不會瘋掉)的「光榮往事」。

出於安全的考慮,幾十位印尼的劇組成員都以匿名的形式出現在了片尾的字幕中。而拉昆和他的家人也從原來的村莊搬走,雖然奧本海默曾勸說他們離開印尼,但他們還是堅持留在了自己的國家。導演奧本海默則聽取了人權專家的建議,拍完這部紀錄片之後,不再回到印尼。

版權聲明:本公號除發布對於時政資訊、社會熱點、人文歷史等方面的原創評述以外,亦致力於優秀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與本公號編輯聯繫刪除。


你|價

的|值

分|連

享|城

相關焦點

  • 20世紀的一些殺戮事件與電影
    文章標題特意強調「一些」,是因為有些很著名的屠殺大家都耳熟能詳,因其改編的電影也不勝枚舉(比如根據「猶太人大屠殺」改編的《安妮日記》、《鋼琴師》、《辛德勒的名單》;由「南京大屠殺」改編的《南京!南京!》、《拉貝日記》等等等等),將不會在文中贅述。
  • 「二十世紀福克斯」改名
    「二十世紀福克斯」,好萊塢影史上最著名的公司之一,在進入21世紀20年後,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據CNN報導,本周三,迪士尼公司官方正式宣布將旗下的「二十世紀福克斯電視」更名為「第20電視」,正式宣告「二十世紀福克斯」品牌的終結。
  • 不同時段的不同人生,電影《二十世紀女人》
    今天給大家講的是《二十世紀女人》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所講的內容是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那是一個充滿了衝突與釋放的神奇年代,看似平靜,雖然沒有了60年代暴風驟雨般的激變,但依然充滿了反叛。這部影片的背景是一個在矛盾衝突中不斷突破和創新的時代,電影發生於1979年,來自導演邁克·米爾斯的自編自導的一部作品,一部有關他母親的回憶錄,影片是半自傳型。
  • 《新·映像的世紀2015》NHK紀錄片
    二十世紀是最早由活動映像所記錄的時代第二集 大量殺戮的形成「大量殺戮的形成—戰壕裡的士兵目睹駭人兵器的出現」記錄在世界各國資料映像館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至終戰的全過程。二十世紀初當時地球面積的五分之一是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列強為攫取新殖民地而相互競爭競相擴大軍備、虎視眈眈歐洲情勢一觸即發事件首先在巴爾幹半島發生奧地利皇太子斐迪南夫婦在塞拉耶佛被暗殺犯人是呼籲獨立的賽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奧地利藉此向塞爾維亞宣戰和奧地利同盟的德意志響應加入而俄羅斯帝國、法國和大英帝國
  • 回顧二十世紀福斯85年興衰史
    據美國媒體消息,現屬於迪士尼旗下的「二十世紀福斯影業」將更名為「二十世紀影業」,獨立電影品牌「福斯探照燈」只保留「探照燈」一詞,從此後世再無「福斯電影」。因為迪士尼並未收購所有二十一世紀福斯公司旗下的產業,後者沒有放棄未被收購的業務,包括新聞、體育、廣播等,而是成立了全新的公司福斯集團繼續經營。
  • 《野性的呼喚》公映 「二十世紀福斯」徹底作古
    項目銳減,將轉攻在線視頻內容  沒錯,在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20th Century Fox,過去中文常譯為「二十世紀福克斯」,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後,以「二十世紀福斯」為官方名稱),繼去年正式被迪士尼收購之後,如今連原本的名字都已失去,「Fox」慘遭閹割。
  • 《野性的呼喚》公映,「二十世紀福斯」徹底作古
    項目銳減,將轉攻在線視頻內容沒錯,在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20th Century Fox,過去中文常譯為「二十世紀福克斯」,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後,以「二十世紀福斯」為官方名稱),繼去年正式被迪士尼收購之後,如今連原本的名字都已失去,「Fox」慘遭閹割。
  • 《明信片殺戮》影評:選擇殺戮的動機與背後含義
    懸疑推理作品的人性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推理小說最精彩的不是犯案手法和偵探解謎的過程,而是在得知真相後案件本身所隱藏的真實人性,無論是東野圭吾的《新參者》、中村文則的《去年冬天與你分手》,或者阿加莎·克裡斯蒂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在殘忍殺人案背後的兇手犯案動機都讓整起事件變得更為複雜難解,而這次由「
  • 《野性的呼喚》:二十世紀福克斯到迪尼斯
    《野性的呼喚》,二十世紀福斯公司生產的美國膠片,改編自傑克倫敦同名小說。既然這是一部同名小說,讓我們來談談傑克的原著倫敦。傑克倫敦是歐洲大陸最受歡迎的美國作家之一,也是中國讀者中最受歡迎的外國作家之一。
  • 電影《二十世紀女人》的親子關係
    二《二十世紀女人》,啊,我覺得我會有很多看不完的好電影惹。我們討論戀母情結,如何撫養一個男孩問題,等事物。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好的原因倒不是男孩不男孩,而是這個二十世紀女人。影片對每個人的刻畫都是從細小瑣碎甚至無聊的日常中體現,對話,是多麼重要。表達,也是生機的象徵。
  • 二十世紀的娛樂圈(下)
    十八世紀技術探索,十九世紀技術轉折,二十世紀技術飛躍,才有了我們現代娛樂圈琳琅滿目的產品。接下來,我們看一看中國娛樂圈經歷了什麼? 第一章 不同階段 中國電影管理局,1949年2月籌備,1949年4月成立。中國國家電影局,2018年4月成立。中國廣電總局,2018年4月成立。
  • 迪士尼宣布正式停用「二十世紀福克斯」品牌
    觀察者網8月13日報導 「二十世紀福克斯」,好萊塢影史上最著名的名稱之一將正式落幕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1日報導,迪士尼已宣布將旗下「二十世紀福克斯電視」(20thCentury Fox Television)更名為「第二十電視」(20th Television,暫譯),這也正式宣告了「二十世紀福克斯」品牌的終結。
  • 音樂在二十世紀發生了什麼(六):前衛音樂、大師名演與流行音樂
    盧齊歐·封塔納的極簡主義和前衛音樂形成鮮明對比的第二條路是二十世紀後半葉「正統的藝術音樂」——即「大師演奏經典曲目」。這條道路可以看作是對「藝術音樂公眾文化」的傳承。指揮家哈農考特曾說:「到十八世紀為止,人們只聽同時代的作品;到了十九世紀,開始既聽同時代,也聽過去的作品;而到了二十世紀,人們變得只聽過去的音樂了。」
  • 劉玉林:二十世紀《金瓶梅》的傳播者研究(首發)
    以下從三個層面分析入手,對二十世紀《金瓶梅》的傳播歷程作一考察。一、個人層面的傳播者個人層面的傳播者是一種微觀的分析,在這一層面,傳播者主要包括讀者、研究者、改編者。從政治制度上來看,中國在二十世紀經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各種政治制度的嬗變決定了《金瓶梅》傳播狀態的變異。
  • 騰訊QQ與二十世紀福斯達成戰略合作 「虛擬周邊」是合作重點
    二十世紀福斯曾出品過《阿凡達》、《鐵達尼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X戰警》系列、《冰川時代》系列等眾多賣座電影,在中國擁有不俗口碑。其最近推出的《火星救援》一上映就獲得了優秀的票房與好評。QQ此次與《火星救援》進行了嘗試性的合作,在QQ個性化裝扮中推出了《火星救援》題材的表情、個性化籤名和背景。
  • 趙毅衡 :二十世紀中國的未來小說
    這篇回顧文字,作於世紀末的1999年,回顧的作品,有三本「故事發生在1999年」。到下世紀,它們依然是未來讀者的未來。1999,並非千年大限。《女子有行》中聲稱「1999正是九九歸一,將出現的不是末世,而是一系列故意被漠視的文化問題」。未來小說在時間的缺席中救贖現實。一旦缺席者到位,烏託邦必然墮毀。因此,在本文討論的未來小說中,比較出色者,對現實的針砭已是「不及物模式」,不再因過於切近而失去鋒芒。
  • 世界三大獨門刀:兇惡恐怖不殺戮,一種寫字必備,一種得到成土豪
    獨門刀,是具有獨特功能的刀,這些刀看著兇惡恐怖,殺氣騰騰,卻不殺戮,一種寫字必備,一種拆信最佳,一種得到就成土豪了。削刀。中國戰國至漢代的一種特殊功能刀,這種刀形如羊角尖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印度的蠍子刀。蠍子刀是很兇惡的,殺人不眨眼。而這種刀與殺戮無關,它是用來刮字的。
  • 本鄉奏多加盟《殺戮都市》 陽光少年變狡猾惡男
    本鄉奏多加盟《殺戮都市》 陽光少年變狡猾惡男 時間:2010.01.29 來源:電影網 作者:編譯/姬忠鵬 分享到:
  • 殺戮尖塔在steam叫什麼 殺戮尖塔steam怎麼找
    最近很多玩家都反饋說自己找不到殺戮尖塔在steam上面,其實這是因為steam上面很多遊戲不支持中文搜索造成的。下面小編就教大家如何快速找到殺戮尖塔在steam上面。 最近很多玩家都反饋說自己找不到殺戮尖塔在steam上面,其實這是因為steam上面很多遊戲不支持中文搜索造成的。
  • 《殺戮演繹》與《沉默之像》兩部關於印尼排華大屠殺的紀錄片
    這位導演的人物介紹中,有這樣三點或許構成了他願意並成功拍攝《殺戮演繹》的條件:1、他有很多親人死於20世紀的另一場大屠殺:納粹屠猶;2、他本人精通印尼語;3、他在讀本科時已經開始執導紀錄片。拍攝角度:我們在檢視人們的記憶與歷史的本性最先被導演放棄的切入點是將此片拍成「介紹此事件前因後果」的想法,為此奧本海默不惜捨棄了他辛苦追訪得來的政府官員和軍人的採訪素材,他認為那樣做會讓本片成為一部關於具體事件的歷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