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序言
當我們的生活不能保留的時候,只剩回憶;當我們的生活可以保留的時候,就叫回味。十八世紀技術探索,十九世紀技術轉折,二十世紀技術飛躍,才有了我們現代娛樂圈琳琅滿目的產品。
接下來,我們看一看中國娛樂圈經歷了什麼?
第一章 不同階段
中國電影管理局,1949年2月籌備,1949年4月成立。中國國家電影局,2018年4月成立。中國廣電總局,2018年4月成立。中國電影家協會,1949年7月成立,三次改名後至今。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2013年5月成立。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從管理上,影視圈沒有沒有大的變動。但從內容上,新中國的娛樂圈經歷了不同的階段:
1896年之前,由於沒有技術保留手段,所以不能稱作娛樂圈。
1937年之前,中國的娛樂圈處於啟蒙階段。
1937年到1971年,中國的娛樂圈開枝散葉,形成了不同的娛樂方式。
1971年到2003年,中國娛樂圈的產品逐漸成為作品,影響巨大。
2003年到2011年,由於技術原因,中國乃至世界娛樂圈產生變革。
2011年之後,中國娛樂圈湧現出更多形式的娛樂作品。
第二章 不同區域
娛樂從狹義到廣義,中國娛樂圈的範圍也逐漸擴大。
從區劃上,中國娛樂圈分為香港娛樂圈、大陸娛樂圈、臺灣娛樂圈、澳門娛樂圈、國外華語娛樂圈。
香港娛樂圈起步較早,所以在中國娛樂圈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尤其是電影方面,可以說在一段時間內獨佔鰲頭。
大陸娛樂圈起步很早,但發展比較緩慢,到二十一世紀才後來居上,成為世界娛樂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臺灣娛樂圈跟隨世界進程,但重心不在影視上面,所以發展也比較緩慢,直到中國娛樂圈融合的階段,才跟上節奏。
澳門娛樂圈是發展最緩慢的一個,其一是這裡的發展重心不是影視娛樂,其二這裡的影視人員比較少。
國外華語娛樂圈是指東南亞、新加坡、好萊塢等娛樂圈的中國影視人員構建的一個圈子。
從內容上,中國娛樂圈分為影視圈、戲劇圈、綜藝圈、民俗圈,後來在此基礎上多了一個音樂圈。
影視圈是大眾認知中的娛樂圈主體,1905年中國放映了第一部電影《定軍山》,1958年中國放映了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影視圈從此正式形成。因為當時電腦還未完成普及,電視機作為唯一的播放平臺,所以我們習慣上將所有影視作品叫做電視劇。按照內容形式,在舞臺劇之後,影視劇分為電影劇和電視劇。
戲劇圈從中國古代的戲劇行業演變而來,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話劇圈。話劇至今仍是國家評判藝人的平臺標準,在國家職業中,國家演員的標準就是從此而來,演員分為國家一級演員、國家二級演員、國家三級演員、國家四級演員,這個評判標準是相當嚴格的,比如,演員劉德華從業近四十年,至今無緣國家演員職稱。
綜藝圈是出現較晚的一個圈子,臺灣的綜藝節目比較出名,大陸比較有名的綜藝節目有《正大綜藝》《綜藝大觀》等。綜藝節目的火熱期在二十一世紀,在這之前,基本以調取社會樂趣、聚集娛樂為內容。
民俗圈是二十一世紀誕生的產物,二十世紀的基本形式還處在音頻階段,比如音樂表演、雜技表演、相聲表演、朗誦表演。
在前面四種圈子的餵養中,音樂圈才開始誕生,在這之前處於未成形的階段,也就是錄音階段。
忽略古代音樂,近現代音樂可以追溯到「上海灘七大歌后」,活躍時間是三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以後,香港有張璐、樂壇雙傑、羅文、譚張、四大天王、梅豔芳、陳百祥、黃家駒、張學友、陳奕迅、周華健等,大陸有崔健、王昆、郭蘭英、於淑珍、李谷一、艾敬、竇唯、張楚、那英、劉歡、韓紅、黑龍等,臺灣有李泰祥、李雙澤、鄧麗君、羅大佑、李宗盛、林翠萍、周杰倫等
從形式上,娛樂分為生活娛樂、影視娛樂、網絡娛樂。生活娛樂屬於線下,網絡娛樂屬於線上,影視娛樂屬於線上加線下。
三種娛樂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圈子,這三種方式最終匯聚在網絡上,構建了多樣的娛樂產品。這種情況的娛樂產品,已經屬於泛娛樂的範疇。當娛樂注入更多的文化因素,就形成了泛文娛。
2011年到2013年,屬於泛文娛的時代;2014年到2016年,屬於大文娛的時代,2017年到2019年,屬於舊文娛的時代;2020年到2022年,屬於新文娛的時代。
當然,這是後話。不管是形式上的娛樂,還是文娛,都已經處在娛樂圈的邊緣。但這正式趨勢,未來的娛樂圈,可不僅僅是娛樂圈,還會融入生活的各個方面。
【第二卷】
序言
生長與衰敗或者融合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隨著網絡的出現與發展,單獨的戲劇圈、民俗圈、音樂圈正在慢慢消亡,只有影視圈和綜藝圈存活下來,並且質變出來。
第一章 影視圈
按照影視劇的生產流程,先有出品人,後有製片人,再有劇組人。
出品人也叫投資方,負責項目的前期調查。製片人,負責項目的外圍運作。劇組人,負責項目的內容運作。
劇組人主要包括導演、編劇、演員、劇務、攝影、美工、錄音、後期。導演負責劇組工作以及與製片人溝通,編劇主要負責編寫,演員主要負責表演,劇務主要負責後勤,攝影主要負責拍攝,美工主要負責化妝,錄音主要負責加工,後期主要負責完善。
其中,演員按照功能性可以劃分為國家演員、角色演員、跟組演員、特邀演員、群眾演員。
國家演員是指有國家職稱的演員,他們都是戲劇院出身,基本功紮實。
角色演員包括特型演員和有固定形象的演員,比如某某專業戶。
跟組演員是指長期跟隨某劇一組,為補空而存在的演員。
特邀演員是指一些因特殊原因而進行拍戲的演員,比如為導演熟人而串場。
群眾演員是指基層愛好者群體形成的候補演員。
第二章 綜藝圈
綜藝節目是指依託電視或網際網路形成的娛樂性節目,是民俗圈、音樂圈以及生活娛樂的升級,圍繞綜藝節目形成的圈子叫做綜藝圈。
國內的綜藝節目大多是國外綜藝節目的複製品。在國內,香港和臺灣的綜藝節目起步較早,大約在60年代就已經開始,而大陸則起步於80年代。大陸的各種顏色節目,在內核結構上,其實和綜藝節目相仿,只是兩者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一為報導,一為娛樂。
綜藝節目在二十世紀還在發展階段,直到二十一世界才開始成為熱門,熱門在原因在於娛樂思想盛行,也就是流量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