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序言
娛樂圈的發展經歷了圖文、音頻、視頻、直播、社區幾種形式。截止2011年,這幾種形式都已經出現了。此時,最熱門的一種類型是短視頻,這算是電影形式又回到了原點。
第一章 影視前奏
2001年發生了諸多大事:中國成為人類基因組的一員;中國申奧成功;中國神舟二號無人飛船發射成功。以上事件無不證明著中國的崛起。從1896年到1999年,中國收回香港和澳門,對臺灣省的吸引力越來越強。這一轉變在影視圈的影響就是,中國娛樂圈呈現互相融合、流向大陸的趨勢。
中國影視圈的三大主角是大陸、香港、臺灣。由於歷史原因,臺灣暫未參與進來,大陸的領軍人物相對較少,而香港的一些組合流入大陸,進一步激發了中國娛樂圈的活力。
60年代的香港年代久遠,70年代電影事業才開始在中國開花。1971年,李小龍從美國回到香港以後。當時的電影公司主要有兩家,一家是邵氏電影公司,一家是嘉禾電影公司。邵氏公司把李小龍打發了之後,李小龍轉身進了嘉禾公司,並且用了兩年時間,創造了電影奇蹟。在期間,由於電視劇興起,邵氏公司聯合創辦了TVB(無線電視),與ATV(亞洲電視)雙雄並立。
轉眼便到了80年代,這時候湧現出一批影視藝人。李小龍、成龍、梁小龍、狄龍被稱為「香港四小龍」,黃日華、劉德華、苗僑偉、梁朝偉、湯鎮業被稱為「無線五虎將」,陳百強、張國榮、鍾保羅被稱為「中環三太子」,周潤發、周星馳、成龍被稱為「雙周一成」,王祖賢、關之琳、張曼玉、鍾楚紅被稱為「香港四大花旦」,梁朝偉、劉德華、周潤發、張國榮被稱為「朝華潤榮」,林青霞、張曼玉、梅豔芳、鍾楚紅被稱為「霞玉芳紅」。
這一切的轉折點要從四大天王說起,四大天王原指香港音樂圈的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黎明。但是後來他們都從事了影視影視行業,正巧這件事遇上了世紀轉折點。1991年正是四大天王爆火的時候,大陸卻迎來了一場災難。水災導致安徽、江蘇等地萬千人流離失所,香港演員聚合一二百人導演了公益電影《豪門夜宴》。從客觀上說,這拉近了香港演員和大陸的距離。
1896年盧米埃爾的助手在香港放映了《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等電影,這是香港影視的蒙昧時代。
1913年,香港第一部影片《莊子試妻》出產誕生,這是香港影視的萌芽時代。
1930年,黎北海等製作了《左慈戲曹》,這是香港影視的崢嶸時代。
五六十年代是香港影視的成熟時代。七八十年代是香港影視的黃金時代,九十年代到新世紀初,是香港影視的衰落時代。
大陸影視卻在此時崛起,所以香港、臺灣甚至是澳門、國外華語影視圈的演員,都開始進入大陸市場。
第二章 影視繁榮
五六十年代,中國出現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電影。八九十年代,中國的四大名著登上影視歷史舞臺。新世紀初,張藝謀導演的《英雄》一炮而紅,創造票房神話。
與此同時,張國榮和梅豔芳去世,香港影視劇出現低潮,武俠電影和情色電影成為過去式。
1991年左右,美國幾個大學生和科研人員共同推出了一個叫網絡的神器,這開啟了新世紀影視行業的真正繁榮。在這股風潮之上,中國影視行業由於市場大,逐漸出現在世界影視歷史舞臺上。
在香港的影響下,大陸也出現了一些有名組合,比如,陸毅、黃磊、李亞鵬、胡兵被稱為「四大小生」,章子怡、周迅、趙薇、徐靜蕾被稱為「四小花旦」,章子怡、周迅、徐靜蕾、趙薇、李冰冰、範冰冰被稱為「四旦雙冰」,章子怡、李冰冰、範冰冰被稱為「雙冰一旦」。
2005年到2010年間,受外潮影響,中國出現了一些韓流之類的演員,這些演員脫離傳統的演員行業,成為流量明星的起源。2000年到2010年間,中國的重量級導演大概都在四十歲左右,他們創造了中國電影的輝煌時代,之後逐漸被淹沒在市場中。2011年開始,自媒體、網劇、短視頻相繼誕生,影視圈收到強力衝擊,這也加速了流量時代的到來。
流量時代到來之前,我們先看一下技術進步。
軍事科技的進步促生了網絡。1994年到2005年是網絡的信息化時代,1G和2G逐漸成熟。2005年到2010年是網絡的網絡化初期,3G逐漸成熟。2010年到2018年是網絡的網絡化後期,4G逐漸成熟。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各種平臺湧現,先是有了網際網路的三駕馬車,後有了聚友網、新浪網、人人網等平臺。在這之後,圖文時代過去,音視時代到來。影視行業在此基礎上爆發。
從2011年開始,中國娛樂圈正式融合兩岸三地甚至全世界互通有無,韓劇、美劇、印劇相繼撲面而來。中國認識了世界,世界認識了中國。香港娛樂圈的痕跡越來越淺。
2001年的《尋秦記》開啟了穿越劇,2005年的《仙劍奇俠傳》開啟了仙俠劇,影視劇的現實主義走向幻想主義。不幸的是,2003年「非典」,很多行業受到了影響,中國人民也經歷了慘痛的波折。
各種平臺在波折中誕生,最終形成劃分影視圈的中堅力量。話劇演員、影視演員等演員群體被分割成演員和明星兩種影視體裁。
這時候,演員和明星開始混用,直至分割不開。中國的演員職稱逐漸淡化,按照國際標準,演員(明星)被劃分為20個等級,常見的稱呼有一線、二線、三線、普通演員(明星),十八線開外的演員(明星)。
【第二卷】
序言
綜藝圈是一個大雜燴,除了正經節目外,其他不正經節目都可以叫綜藝節目。不正經在於,這些節目都傾向於非嚴肅的娛樂性。
第一章 三個階段
綜藝節目的第一個階段是嚴肅時期。
從紙媒到網媒的轉變是一個契機,越來越多的報導出現在網絡上,這就形成了網媒,網媒經歷演變成為新媒體,新媒體經歷演變成為自媒體。這裡的概念其實有點混亂,所有新出現的媒體都可以叫新媒體。
與新媒體對應的還有文學,從詩歌到散文到小說經歷了大約十五個世紀,直到明朝盛行小說,當然在這之前還有神話故事、唐傳奇、元雜劇。明朝小說基本將劇本格式固定,民國時期出現了新文學,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出現了自文學(網絡文學的源頭)。
綜藝節目的第二個階段是娛樂時期。
十九世紀下班葉開始,皮影戲等活動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廣播和電視劇登場。在這基礎之上,各種音頻和視頻節目上演。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綜藝節目在香港和臺灣盛行。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各種綜藝節目層出不窮,一直延續到2010年左右,才開始進步新的階段,也就是網絡綜藝節目的盛行,主題仍然是娛樂,娛樂至死的時代也就到來了。
綜藝節目的第三個階段是仿真階段。
所謂仿真,就是模仿真實的生活,從節目聊天拉家常說起,到與小品、相聲結合,以及後來的明星串門。這些其實還是在娛樂時期,只是這已經是仿真時期的嘗試。
2011年左右,真人秀開啟綜藝節目的新時代,演員也在真人秀中大放異彩。值得一提的是,這時候,網路遊戲升級而來的仿真遊戲進入人們的視野,並且愈演愈烈。
第二章 其他節目
除了以上提到的綜藝節目,還有一種文化節目,形式上和綜藝節目一樣,但內容上相對嚴肅。這些節目旨在弘揚中國文化,以朗誦或示範的形式,向大眾推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