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8歲的高中生,除學業外,也暴露在群體認同、理想探索、情愛、家庭關係等挑戰前。這是一段脆弱、茫然、驕傲、封閉交織的時期。表面花季雨季、風平浪靜下,因歧視、暴力、自卑而帶來的心理創傷,往往在潛意識裡影響此後數十年的生活。
我身邊的同學,畢業十年中,1人病逝,1人自殺,1人猝死,1人進了精神病院。這幾位,只是海面冰山一角。被視作融入社會的其他人也未見得就健康完整;我們只是掩飾得更好罷了——在生存與繁衍的社會機械運動中,這並不太難。
We are all makings of the past. Very few are lucky to link the past to the future.
常見創傷(trauma)包含以下幾類:
自卑。在外貌/身體/智力/家庭等客觀設定上,顯著落後於同齡人,導致為獲得自信錨點,孜孜以求外界認可。「外界認可」的指標包括更多財富、更大權威、更顯赫的身份、以及更多的點讚朋友。從外界認可到內在自信,路極險遠,容易翻車。典型人物是蓋茨比。
邊緣。簡單說就是「被主流群體拒絕融入」。少年加入古惑團、少女結伴逛大街、班委們結伴寫板報,行為雖千差萬別,但都是將個體置身於一個群體換取安全感。如果被群體拒絕——比如,在城鄉二元化的中國,城裡學生不跟農村學生玩;被拒絕者會選擇封閉內心,以求自我保護,即:在被拒絕前,先拒絕別人。
歧視。中學生的歧視因為有「孩子小不懂事」的免責招牌,很容易讓人忽視其群體暴力本質。但中學生的歧視不僅種類更多,程度也更烈。農村歧視、身份歧視、外地歧視(含口音歧視)、身體歧視(如針對殘障);它們是成年世界的投影。諷刺的是,成年人因為政治正確還對歧視態度有所收斂,而少年歧視卻可以不管不顧。
壓抑。自卑、邊緣、歧視與弱勢家庭/少年群體相連,壓抑自我則涵蓋了所有少年——包括富貴生和好學生。對戀愛的壓抑、對個性的壓抑、對興趣點的壓抑、對好奇心的壓抑,一部分來自學校,一部分來自家庭,但更多來自周圍同齡人。Again,少年世界是成年世界的投影:個性與自由,如果沒有安全保障,那大家都會求穩。
「根除」創傷的發生,並不是短期可行的目標。自卑、邊緣、歧視、壓抑,大多都是社會失靈的傳導結果:力量邏輯帶來自卑,群體分裂催生邊緣者,資源限制與社會制度帶來歧視,多元機會或社會保險缺乏又導致了個性稜角無立錐之地。這些社會失靈,不是短期能消弭的。
那麼,可以做什麼?首先,要中二,要給少年以希望和友情。即使自卑/邊緣/歧視/壓抑難免,也要讓TA有人可以傾訴,知道黑暗不等於常態,相信未來可能更好。《肖申克的救贖》說,hope is the best thing, don't you ever drop it. 換角度看,就是在現實外圈構建一個由夢想、友情、希望組成的平行世界。我們嘲笑為幼稚中二的那些東西——運動、漫畫、搖滾、詩歌,都是這個平行世界的重要部分。Don't you ever drop it.
其次,正視、理解創傷,而不是急於否認、遺忘創傷。記憶就像衣櫃裡的骷髏(skeleton in the closet),偶爾掩飾,但終不會消失。我聊過兩位少時飽受歧視之苦的朋友,在成人世界裡談笑風生,交友甚廣,但卻苦於無法建立深度關係。他們求助於「社交技能」、「口才」,但越嘗試,就越發現對於了解他者缺乏耐心;對於展現內心更時時牴觸:只能建立「更多」泛泛之交,無法探索「更深」的友情/感情。根源還是歧視後遺症——害怕被再拒絕,因此選擇先拒絕他人。
最後,承認內在成長需要時間,創傷恢復更需要耐心。人的心理富足體系,至少需要構建:1)安全(常伴隨自我保護);2)自信(常伴隨強大);3)願理解他人(共情);4)願展現自我;5)能與他人共同成長;6)從惻隱之心,到悲憫眾人。只能層層遞進,難以一蹴而就。而深度trauma的應對,就需要更長周期了。
類似主題(少年創傷——後繼影響)的文學展現,推薦浦澤直樹的《二十世紀少年》,一個講述兒時創傷與反社會社團關係的長篇(故事裡,世界最後果然被搖滾樂拯救了)。浦澤用了小學生群體作為人設原型,但基本邏輯和本文是一致的。En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