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新片《長城》,是為好萊塢「量身定製」的中國元素。它的故事本身,可以解讀為一個關於中西合作的寓言。
中國文化要怎麼走出去,和中國企業想要走出國門,同樣的要面臨不同文化之間傳譯和磨合的過程。
我們如何從《長城》的得失,來看一些跨國界的文化歷險者容易遇到的陷阱?
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的熱潮,我們更應該關注「如何走出去」的問題。
王健林最近在舉辦的「2016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演講說:「中國文化不走出去,建立文化自信也是一句空話。」
這點我很同意,但是具體中國文化要怎麼走出去,在實踐上比較複雜。王健林直接涉及的是以影視產業把中國文化推到世界的舞臺,這和其他中國企業想要走出國門,同樣的要面臨不同文化之間傳譯和磨合的過程。
我經常寫到,中國文化或企業要在國際舞臺上有話語權,便先要搞懂受眾群熟悉的敘述語言。張藝謀的《長城》,在某種程度上,便是託付在西方好萊塢的敘述語言。說是為好萊塢「量身定製」的中國元素,並不為過。
但是,難道「好萊塢模式」就是我們嚮往的歸宿嗎?
當西方企業想要打入中國市場時,必須遵守國內各種對於外資持股跟控股的控制,也需要投合國內消費者的文化背景,也因此經常需要藉由中外合資的方式,來作為進軍中國市場的跳板。在中國做生意的外國人,必須要遵守國內的遊戲規則,
而現在中國企業和文化想要走出國門,在別的玩家的地盤上爭取市場,也必須要懂得如何玩轉他們的遊戲規則,然後借著自己逐漸增長的影響力,來引入自己的遊戲規則。
張藝謀的「首部好萊塢大片」《長城》,不但是一個中外合作的電影範例,更是一個關於中外合資企業的寓言。
長久以來,許多中外合資的合作關係經常被比擬為「同床異夢」 。而張藝謀與好萊塢巨鱷聯手推出的現代版饕餮神話,也是同床異夢嗎?
張藝謀解釋他的初心:「首先,這是一部帶有好萊塢魔幻色彩的電影。其次,我真正想要的結果就是,讓全世界的觀眾通過他們熟悉的電影模式來了解中國元素和文化背景。」的確,對於普通的外國人,要揭開中國文明的面紗,必須要用他們所熟悉的模式,並且重複地使用這些典型的元素。據報導,《長城》的片名是美國團隊制定的,雖然中國製作方覺得這個名字太一般,美國人堅決說不能改。
我一點也不驚訝:中國文化元素對於一般美國人來說,不超過幾個關鍵詞兒,而「長城」和「功夫」就佔了其中兩個。對於好萊塢的製片人和投資人來說,這個電影只能訴諸於刻板印象,不需要有細節性或個體性。
直截了當的劇情,簡白笨拙的對話,看這部極為娛樂性的電影,不需要用太多大腦,它結合了所有我們能夠期待的好萊塢經典因素:《侏羅紀公園》和《哥斯拉》的人野鬥,《殭屍世界大戰》的特效,《印第安納瓊斯》的異地歷險,《阿拉伯的勞倫斯》的沙漠場景。
而同時,再加上典型的張藝謀人海戰術、「奧運式」體能競技 (射箭、跳水、體操、鉛球、標槍、馬術)、和玩轉色盤的視覺場景。有些「唯美」的鏡頭,如穿著鮮豔藍軍服的鼓手擊緊急的戰鼓,還跳著熱鬧姿態的花鼓舞,太不可思議了吧?就連將軍的葬禮,沸沸揚揚的白幡,加上千萬隻壯觀的白孔明燈隨天而去,真的是充滿張藝謀手印的誇張場景。
《長城》一邊有好萊塢的電影科技,在另外一邊是簡短的中國科技文明史。從火藥到和孔明燈同原理的「熱氣球」,算是盤點中國對於人類科技文明的貢獻。而故事的主軸設在宋代,中國發明火藥以後,有接近30到100年的時間,沒有傳到西方去。兩名到中國盜取黑火藥發橫財的外國僱傭兵,誤入了長城,也由此捲入中國無影禁軍與六十年一侵的饕餮(象徵貪婪)之間的搏鬥。
這兩名西方俘虜(馬特·達蒙和佩德羅·帕斯卡飾演),本來小命不保,但是由於他們與無影禁軍互補的技能而逐漸受到重用。而同時,他們也遇到了另一個25年前來尋火藥的投機者(威廉·達福飾), 想要借著他們的助力而席捲火藥逃跑。
馬特·達蒙飾演的威廉,起先用英文說他「只信任自己」,後來被這群共同守護人類的戰士之間的信任和犧牲所感動,選擇加入到他們與饕餮的戰鬥,在片尾他學會用中文說「信任」,傳達了他與中國鬥士之間的默契。而景甜飾演的林梅將軍承認她原本「排他「的假設是錯的,覺悟到「我們應該是一類人」。
然而,他們真的是一類人嗎?片子裡威廉和林梅之間若有似無的「來電」,沒有發展出任何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長城》只是要傳達一個「讓人好受」的happy ending:雖然人與獸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弱肉強食,而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爾虞我詐,但是當他們共同抵抗外來的野獸的時候,反而可以團結起來 。
而在運用西方熟悉的中國元素外,《長城》同時介紹給世界中國神話中傳說的怪物:饕餮。
饕餮的大軍以食人為糧,經由不斷的進化,已能夠穿過長城防線,直擊汴京的皇宮。要消滅饕餮,有兩個戰略:一個是能在不同距離控制單獨饕餮行動的磁鐵,另外一個是先拿下它們的獸王。
因此,《長城》也是一個關於科技戰術的寓言:即使有千萬大軍,無影禁軍在饕餮面前仍然毫無作用,反而要靠威廉的神奇箭術解圍。最後在決戰關頭,無影禁軍連同威廉攻回皇城護駕,只用了18個人!
這個意思就是說,真正有智慧的「現代戰爭」,不是靠人海戰術,而是靠對於武器的精密應用,讓它發揮到極致的效果。運用小磁鐵能夠在某種程度內控制捕獲的饕餮的活動力,然後把這饕餮身上綁上火藥作為誘餌,讓它回到它們的群中引發爆炸,殺死獸王后,也就消滅了其他的饕餮。
劉德華演的王軍師是研究饕餮的專家,又是黑火藥的發明家,還兼職翻譯,詮釋專有名詞,他智囊制服饕餮的戰術,但是需要威廉的勇敢和機智配合,才能完成消滅怪獸的任務。
片尾雖然不至於高歌「世界大同」,至少也是中西「合作愉快」。
但是,顯然有人不以為然。好萊塢華裔演員吳恬敏於7月29日用推特猛烈抨擊《長城》的「 洗白 」 whitewashing,認為馬特·達蒙和佩德羅·帕斯卡搶了本來應該屬於中國人的角色,不合邏輯地介入中國北宋歷史,就像舊時好萊塢總是用白人演員化裝成東方人或其他有色人種,也因此讓東方人沒有戲可演!
吳恬敏發表的長文中還寫到:「我們必須停止這種『只有白人才可以拯救世界』的種族主義神話!」
張藝謀解釋說,馬特·達蒙的角色本來就不是中國人演的,這也不是一個白人拯救東方人的神話。從很多方面來說,《長城》跟大家想的不一樣,這是「第一次啟動了最大量的中國卡司,為全球的觀眾而製作的電影,我認為這是我們電影界以後會走的方向。」
反諷的是,一部極為3D的電影,人物卻特別地平面化,特別是中國演員,他們的可取代性極強。張藝謀雖然吹噓,本片裡面擁有多數的中國演員,把他們帶到國際的舞臺上,但是這些點名的演員,除了迎合他們在中國的粉絲群,事實上並沒有凸顯他們的演技,比起饕餮來看,算不算站崗的臨時演員?
大多數無用的大卡司矩陣,包括了張涵予,鹿晗,彭于晏,林更新,鄭愷,黃軒,陳學冬,王俊凱,有些(王俊凱、彭于晏、黃軒、陳學冬)甚至只有不超過10句的臺詞。這些像兵馬俑一樣的中國演員,他們在畫面上變成活動的道具,並不期待觀眾投入太多的情緒。就連女一號景甜的演出也十分生硬,她出場的第一句英文成為電影的第一個笑點。
劇終後,我看了片尾足足放了接近十分鐘沒完沒了的中西工作人員名單,歷史性的大動員,我不禁想:「好萊塢模式」應該不是中國電影的最終願景吧!我希望《長城》僅僅是釋放中國原創力、更多文化輸出的起點而已。
▼
劉裘蒂頻道
<liuqiudipindao>
歡迎分享朋友圈,媒體轉載請諮詢後臺
▲長按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劉裘蒂頻道,讓我們一起優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