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網上有個段子說:你的朋友會騙你,你的家人會騙你,但數學不會,因為你不會的就是不會。
經常在網絡上看到不少網友發出這樣的質疑:小學數學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
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不過小學數學好的孩子初中未必好,這還真不是危言聳聽。我們看過在小數數學每次考試,幾乎沒有低於95分的情況,到了初一下學期,數學成了老大難的例子也不是個例。
總是轉不過彎來,儘管孩子也很努力,成績依然不理想。家長焦慮,孩子也無奈,大家都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我們從眾多的案例中分析了原因,發現問題出在這:
01小學和初中數學思維不同。
小學是數字數學。計算題幾乎都是純數字計算,平常考試中,不是奧數難度級別的,實在不行死算也能得出正確答案。
初中數學可就不一樣了,字母代替了數字。在小學數感沒養成,想死算也死算不了。而且比如一些化簡單求值的題。如果直接把數值代入計算,不好意思,哪怕你最後得數正確,也是白忙一場,一分都不給。必須得先化簡到不能再化簡為止,此時再代入題目給出的條件,然後得出正確結果。這是初中與小學最大的區別。
網上有網友調侃:小學老師上課教做包子,考試就考做包子;初中老師上課教做包子,考試會考做餅子;高中老師上課教做包子,考試會考擀麵條甚至做粉條!
小學就題論題可以取得好成績,初中你要有廣義的思維,跳出數字的束縛。
02小學很多題得出答案就行。
對於過程相對而言要求不高。尤其是求面種的圖形,想當然的去做題,你看著那個角像直角,直接就把這條件用上了,最後還真就得出正確答案了。到了初中,我們看重的更多是過程,要了解你的思路,需要一環套一環,特別是幾何的證明。如果一個角沒有畫直角標誌或者沒說兩線段垂直,我們是不可以直接用這個條件的。需要我們簡單證明這個角是直角。
到小學五年級以後,大家就有必要開始多運用方程來解應用題。有句話叫學以致用,當學習了方程之後,把它運用上,可提高解題速度,簡化理解題目過程。而且這也有利於初一學習和靈活使用一元一次方程。
那麼小學成績和初中成績的關係到底有沒有關係?其實大概率上來講,初中成績好的,大部分都是小學成績好的。當然也有小學成績一般,初中逐漸趕上來的。但相對來說比例要小很多。畢竟初一是小學的延伸。之後難度再升級。
03學習態度與習慣沒能轉變
不少孩子在學習態度與習慣上吃大虧。
初中成績要想持續的好,說白了就是學習態度、習慣、方法和能力(能力到高中階段比較很重要)。請注意這四個詞語的順序。
大部分在初中成績下滑的孩子,和學習態度與習慣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他們可能還停留在小學時的學習態度,感覺小學也是這樣過來的,也沒怎麼花多少時間,考得也還不錯,都能到95上下。但初一了,課程驟然翻倍,每一門的課程量也增加了不少,所以上課的進度方面比小學快了不少。因此課堂上精力不集中,課後自己補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
有位女生在小學階段雖不算拔尖,但也算班級成績較好的一類,偶爾表現不錯還能考上班級第一第二,總體算是班級第一梯隊的孩子吧。
但初中到了中學實驗班,她和眾多的優秀同學一起,短板馬上就顯現出來了:聽課質量不高(以為和小學一樣不用太專注課後突擊一下就行),但事實告訴我們這種情況比想像得要嚴重一些。
學習步驟沒嚴格按照老師要求(比如作業改錯反思總結等環節)等,學習耐受力不夠
基於這些因素,導致該女生現在整體學習狀況處於實驗班班級中下。
所以從小學拔尖初中能否繼續拔尖?要看小學考試成績拔尖是建立臨時抱佛腳帶來的?還是日常踏實的積累的上?這兩者是有著本質的區別。
數學這門課程,它的連貫性太強了。你前面沒學會的知識點,到後面會不斷地被放大。數學來不得半點假。當基礎學紮實了,知識點自然就能靈活運用了。
小學數學優秀,到初中卻變成了老大難,大家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在評論中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