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定一個將軍的素養如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看他能不能忍,尤其是在忍痛這方面。在古代帶兵打仗的將軍,為了鼓舞士氣難免要帶頭衝鋒陷陣,受傷也是在所難免,但是將軍不能倒下,他要繼續指揮戰鬥,這時候就需要看這個人可以抗下多少的痛了。
說到這裡很多人立刻就會想到關羽的「刮骨療毒」,這個橋段無論是在《三國演義》中還是《三國志》中都有出現,只不過《三國志》沒有《三國演義》那麼誇張一邊刮毒一邊還在下棋,不過可以確定「刮骨療毒」是真實發生過的。
《三國志》原文記載:「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右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關羽刮骨療毒已是能忍之至,但是和雷萬春比起來卻又弱了一籌。雷萬春出生於701年,是唐代範陽郡涿縣人。他自幼習得武藝,身手十分了得。不僅如此頭腦也極為的靈活,讀書常觀其大略瞭然於胸。
在四十八寨赤松山有一個叫「磨鏡老人」的隱士精通權術和兵法,下山時偶然間遇到了雷萬春,老人見雷萬春天分極佳,於是收其為關門弟子。雷萬春就這樣在四十八寨待了16年的時間,習得一身武藝,各門兵法也是了如指掌。
雷萬春有著一腔抱負,同時也有自己的實力,不過卻生不逢時,沒有機會展現自己。後來經自己的結義兄弟長雷海青推薦,投奔了真源縣令張巡,等待時機報效國家,機會很快就到來了。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以奉密旨討楊國忠為名在範陽舉兵,率領15萬叛軍南下,開啟了唐代玄宗末年(755年)至代宗初年(763年)的安史之亂。
叛軍僅僅有了半年的時間,就接連攻克了河北諸郡直至洛陽,第二年又攻克了長安的門戶潼關,唐玄宗嚇得逃到了蜀中。連下數個重鎮,難道是大唐的氣數已盡了?
不,在河南睢陽還有七千名軍士,他們悍不畏死抵禦著叛軍強勁的步伐。二十叛軍攻城,睢陽軍士整整堅守了十個月,將叛軍牢牢地擋在了江淮門外。
其中有一道意氣風發的身影,給予了唐軍的將士無限鼓勵,這個身影正是雷萬春。當時的雷萬春將軍正在城頭督戰,叛軍發現後萬箭齊發,雷萬春的面門足足中了六箭。為了穩定軍士,雷萬春將軍紋絲未動,敵軍還以為是個木頭也便沒有再射箭了。
不過最後很可惜,這座素有「江淮之蔽屏,河洛之襟喉」稱譽的睢陽還是沒能抵住20萬叛軍的進攻,城陷後雷萬春與張巡同遭殺害。雷萬春雖死卻已完成了報國之志,以身殉國青史留名。迄今為止仍有許多寺廟供奉著雷萬春與張巡的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