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鮑哲明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60醫院骨病科
我們都知道在《三國演義》中刮骨療毒講的是神醫華佗為武聖關羽治療胳膊箭傷的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體現了關羽勇敢無畏和堅強的意志,同時也說明了三國時期醫術高明。
那麼從現代醫學角度看,刮骨療毒的故事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操作?
一、史書中的刮骨療毒
由於羅貫中的三國版本在民間的廣泛流傳,大多數人了解的刮骨療毒也是術中所描述的情況。
話說關羽暮年戰於樊城,被毒箭傷到右臂,青腫疼痛,不能運動。華佗初步診斷後說,此法可治,只需要立一根柱子,上面釘一隻大環,請關羽將傷臂穿於環中,用繩索系住,再取厚被蒙住將軍頭臉,然後方能動手療毒。
關羽聽了後哈哈大笑,說不需要這些準備,直接動手就可以。於是華佗以尖刀割開關公皮肉,直到骨頭。華佗用刀刮盡骨頭上的毒後,敷上藥,用線縫合。
關公因此稱華佗為神醫,華佗則稱關公為天神。可謂醫患之間的千古佳話。
但是三國志原文中和三國演義有部分出入:三國志中關羽的確中了箭傷,但是後來傷口痊癒,但每到陰雨天,骨頭經常疼痛。
醫生說:"箭頭有毒,毒已深入骨髓裡,應當剖開手臂打開傷口,刮骨頭除去毒素,這個隱患才可以除去。"關羽便伸出手臂讓醫生剖開它。
相信華佗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有史可載的我國第一位外科醫生。在原文當中,並沒有說那位醫生是華佗。
歷史上華佗死於公元208年,而關羽中箭在公元219年,兩者相差十一年,華佗再有通天之能,也不能在地府給關公療傷。可見羅貫中用了小說家的虛構筆法。
二、刮骨療毒中的外科技術
我們回顧刮骨療毒的全過程。
首先第一個疑問就是,關羽中的是什麼毒呢?
有後人流傳故事中所說是「烏頭」,烏頭既是中藥也是毒藥,烏頭鹼主要作用於神經肌肉系統,使之先興奮後抑制,甚至麻痺,烏頭鹼還可直接作用於心肌,並興奮迷走神經中樞,致使心律失常及心動過緩等。
古代作為箭毒,塗在箭頭上中箭即倒。因吸收快,故中毒極為迅速,可於數分鐘內出現中毒症狀。可是看出,烏頭是一種快速發作的毒藥,如果關羽真的中了此毒,根本不可能自然痊癒或者等到救治。
大部分毒素,是經過血液循環傳播,而不是單一地附在骨頭上,單純刮骨也不可能去除全身的毒素。中毒最深部位在骨髓,只要把這裡刮乾淨就能解毒顯然不可能。
那麼關羽的箭傷到底是中毒還是另有其因呢?
從三國志中「每至陰雨,骨常疼痛」的表現看,影響關羽傷口的並不是所謂的毒,很有可能是慢性骨髓炎。在受箭傷後,由於箭頭往往攜帶大量汙染物,古代人對於細菌感染並不知情,如果傷口未能及時清創治療,會有大量死骨或異物存在。
所謂的「刮骨」,其實就是去除胳膊上肌肉和骨頭的壞死組織,防止感染進一步擴散。從現代醫學看,通過外科手術對死骨及骨髓腔內炎性組織進行治療,可以稱為刮骨。
那麼這個所謂的骨髓炎清創術真的可以像書中描述的那樣簡單順利的完成嗎?
無論什麼樣的外科手術都會面臨三大問題,感染、出血、疼痛。
古代沒有無菌術,在小說中看到,華佗對手術刀進行了沸騰加熱,這只是最基本的消毒。卻依舊無法避免空氣中和皮膚上的細菌汙染。
關公即使真天神下凡,免不了還要被術後感染折磨一番。要知道,在抗菌手段成熟前,很多古代的外傷病人都是死於感染。
倘若關公真是強壯過人,依靠自身的抗感染能力強熬過了這一關,手術面臨的第二個難點就是解剖問題。
我們都知道醫生手術之前要學習人體的解剖結構,但是在古代可沒有現在這麼完整的解剖課程供人學習。
切開手臂時難免碰到神經(尺神經、正中神經等)、肌肉、血管。只要動刀時損傷到了神經,關羽術後手臂一定癱瘓,青龍偃月刀也只能封存啦。更不用提對切斷了動脈血管,大出血不能止血,如果真按書中血流盈盆描述,關公基本也就休克了。
我們知道華佗發明了麻沸散,一種類似於今天麻藥作用的藥物,小說中為了凸顯關羽的神勇和男子氣概,並沒有提到使用麻沸散。倘若真是華佗動手術,為何放著麻藥不用呢。
現代手術中使用麻醉已經司空見慣,在古代,被手術活生生痛死卻不少見。關羽雖是一代武聖,但是一個人在疼痛狀態下,是無法做手術的,疼痛狀態下,表現為肌張力很高,全身產生應激反應,即使意志力再強,也不可能控制疼痛下的身體反應。
另外還包括失血後的抽搐及幻聽。因此對於關公刀入骨髓而巋然不動這部分,我們且當做戲說。
刮骨療毒是根據史書戰傷事件而藝術加工的一個小說片段,以現代醫學的眼光來解毒,這件事雖然有著一定的外科學基礎,但是在很多操作上依然缺乏科學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