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 1950年新中國一周年國慶晚會上,毛澤東寫出了這首《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
此後不久,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
2020年,在「抗美援朝」70周年之際,我們的大銀幕上將久違的迎來一系列以此為題材的影片。
其中最受矚目的,無疑就是剛剛上映的,由管虎、路陽、郭帆三位導演聯合執導,吳京、張譯等人主演的《金剛川》了。
就在今年八月,因疫情而關停半年的影院復業後不久,管虎導演的另一部戰爭片《八佰》,也在幾經波折後登陸了大銀幕。
截至目前,《八佰》票房已達到31億,不僅是今年的中國電影市場票房冠軍,更成為了2020全球電影票房榜首位,這也是中國電影首次拿下這個位置。
幾乎所有優秀的戰爭片,在拍攝過程中都註定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不但要背靠行之有效的工業體系,很多時候更要獲得國家力量的支持,才能讓一些武器和事件出現在銀幕之中。
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盤點五部優秀的華語戰爭題材電影。
我將以影片故事發生年代的順序,為各位進行介紹,因此排名不分先後,無一不是華語影史不可多得的佳作。
1《投名狀》導演:陳可辛年份:2007
陳可辛用這部影片第781次證明了自己是類型片全才,幾乎是想拍什麼就能拍好什麼。
當然,是在不遭遇刪減的情況之下。
如果你看過這部影片,但看的不是126分鐘的未刪減版,那我建議你找來重看一下,兩者間是6分和9分的區別。
影片故事改編自清末四大奇案之首的刺馬案。
片中不但對清末大規模使用槍炮火器的攻城戰有詳盡的展現,更是對那個國家、信仰、人倫統統混亂不堪時代下的政壇險惡與民生多艱,做了相當具有代表性的概括。
「一將功成萬骨枯」,在《投名狀》中得到了完美詮釋。
一個渴望從體制內改革現狀的理想主義者,面對腐朽且貪婪的既得利益者們,悲劇結局是註定的。
如果你看過影片後,只記住了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飾演的三兄弟,而忽視了片中三位各懷鬼胎的大人,那你還只停留在第二層,電影其實已經在第五層。
你甚至可以將其看成創業公司與BTA之間的故事。而三位大人之上,還有慈禧太后。
單論戰爭戲份,片中的舒城之戰,也堪稱華語影史古裝戰爭場面最佳,甚至不需要加之一。
這部清朝官場版《中國合伙人》,當年獨攬了金像、金馬的雙料最佳影片。
其幕後團隊中諸多名字,都是這十幾年來中國電影一直活躍在最前列的中堅力量,比如監製加編劇之一的黃建新,剪輯許宏宇等等。
2《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勝年份:2011
影片上下兩部投資高達7億臺幣,至今仍是中國臺灣地區投資最高的電影,總時長達276分鐘,書寫出了一部貨真價實的賽德克民族史詩。
《賽德克巴萊》上下兩集曾合併為一集在大陸上映,刪減多達110分鐘,如果你當初看的是這個版本,這邊也建議你重看完整版了吶親。
影片改編自史實「霧社事件」,講述了自1895年《馬關條約》籤訂以來,日本侵略者和生活在臺灣山區的原住民賽德克人間,近半個世紀的對抗史。
日本在片中自詡「文明」,經濟與科技落後的賽德克人被他們視為「野蠻」,影片所呈現的衝突並不只是在武力、利益上,更是在民族認同感上,日本人想要「教化」賽德克人,居高臨下的傲慢使得失敗和遭遇反抗成了必然。
與日本人一樣,賽德克人將自盡也視為一種儀式,但不同在於,日本人自裁是為了謝罪,賽德克人把自盡視作一種反抗的終極形式,一種死得屈辱,一種死的悲壯。
影片拍攝到後半段時,經費一度告急,導演魏德聖得到了來自整個臺灣影壇的幫助,片尾的感謝名單幾乎囊括了臺灣娛樂圈半壁江山。
可見,在讓子孫後代銘記日本侵略者罪行這件事上,兩岸文藝工作者態度是相當一致的。
3《大決戰》三部曲導演:李俊 / 蔡繼渭 / 韋廉 / 楊光遠 / 景慕逵 / 翟俊傑年份:1990-1992
這可能是當今世界上只有我們國家才能創造的「奇蹟」,在那個電腦特效尚未在國產電影裡普及的時代,《大決戰》三部曲,如紀錄片一般,真槍真炮真坦克的重現了解放戰爭三大戰役。
整個三部曲參演的群眾和官兵,數量達到了28萬之巨,恐怕即便是在中國影史上,這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壯舉了。
因為影片拍攝呈現的場景實在太過壯觀,在此後的無數影視作品中,《大決戰》的畫面屢屢被當做影像資料引用。
在我小時候,甚至還一度以為那些戰爭畫面是真實的歷史影像。
《大決戰》最為人稱道的一點,就是對交戰的國共雙方在戰略、戰策層面的寫實還原。
我們能從中看到,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勝在是民心所向和的的確確棋高一著,一切在波折中又顯得那麼順理成章,金玉其外的國軍潰敗實際是一種必然。
4《集結號》導演:馮小剛年份:2007
在經歷「夜宴」的現象級滑鐵盧後,馮小剛用「集結號」證明了自己不是只會拍喜劇,而是也能拍出嚴肅大片。
即便影片在當年有著頗多口碑爭議,但在時隔多年後回看「集結號」,相信絕大部分觀眾都不能否認,它絕對是到目前為止21世紀國產戰爭片中位置很高的作品。
首先,它聚焦的不是隊伍,而是個人。
雖然影片故事橫跨了幾十年中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但導演把視線幾乎都投射在那位叫穀子地的軍人身上,這在以往的國產戰爭片中實屬少見。
這是一部珍視個人價值的追尋與實現的電影,之所以還能如此厚重,是因為這個個人,代表的是我們沒能記住他們名字的無數先烈。
5《紅海行動》導演:林超賢年份:2018
華語最佳現代戰爭片,沒有之一,甚至可以說是唯一。
這不是一部創造超現實奇觀,展現個人英雄主義的動作片。
而是一部徹頭徹尾,力求還原現代戰爭面貌,以一場接一場接觸戰組成的戰爭片。
也只有這樣的戰鬥規模,才足以配得上「戰爭」這個字眼。
影片雖然是改編自葉門撤僑真實事件,但卻是主要講述了一場發生在虛構國家的虛構軍事行動。
導演林超賢把文戲高度壓縮,為接連不斷的狙擊戰、巷戰、潛入戰、坦克戰騰出篇幅,影片基本做到了每一場動作戲在華語影史上都在打開先河。
豐沛的戰場細節,以及海軍支持下的真槍真炮真軍艦實拍,更是讓《紅海行動》在戰爭片領域有了裡程碑級的地位。
自建國以來到上個世紀末,中國出產了諸多優秀的背靠國家力量生產而出的,重大歷史題材戰爭片、軍教片。
但到了電影市場化的初期,需要極大量資本支持和較高工業水準支持的戰爭題材,不可避免的成了少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