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中原大咖八月,深圳樓市經歷了一波火熱「開盤潮」。短短一個月,已有至少五個新盤選房當天售罄。成交量方面,8月深圳新房住宅成交4076套,創今年單月新房成交新高。
715政策對二手市場限制作用顯著,加上購買新房稅費相對較少、一些新盤存在明顯的一二手價格倒掛現象、採取無房客戶優先原則等諸多因素疊加,很多購房者都將目光投向新房市場。
因為價格、區位等優勢,總有些樓盤會成為城中關注的焦點,僧多粥少,在此背景下衍生出一系列灰色產業,如「茶水費」、「軟體搶房」等。有一些人聲稱,繳納一定服務費,在認籌成功的情況下可以百分百搶到想要的房源。
以「軟體搶房」為關鍵字上網搜索,跳出來不少號稱專業搶房的商家廣告。
根據央視新聞近期報導,記者聯繫到一家號稱能夠秒搶房源的店鋪,對方承諾所有線上開盤樓盤都可以操作。在9月16日選房的光明「網紅盤」電建·洺悅府中已有成功選房的案例。
和所有搖號銷售的樓盤一樣,洺悅府於9月15日進行了公證搖號,公正方為深圳前海公證處。
據前海公證處工作人員介紹,現場備有兩臺電腦、兩份搖號軟體光碟、4張數據光碟。搖號軟體光碟由新的工程協會隨機提供,數據光碟裡存儲有開發商提供的誠意登記名冊等數據。搖號過程中以上三種物品皆隨機抽取,全程無網絡連結,避免了任何人為幹預的可能。
數據光碟隨機抽取、搖號過程斷網、公證處全程監督,這樣情況下「黑產」可以操縱搖號結果嗎?在記者的追問下,店鋪終於承認,他們並無能力左右搖號結果。
針對軟體搶房,也有不少開發商陸續啟動「反外掛機制」,經程序檢測出使用這類操作方法的購房者被直接淘汰,無法購房。
在政府出臺新規整治「喝茶費」、各大開放商也紛紛發布官方聲明闢謠的情況下,為何「喝茶費」、「軟體搶房」等一系列號稱可以其他渠道選房的謠言仍層出不窮呢?
購房心切的心態,「猜疑鏈」影響被放大
猜疑鏈指兩個個體在沒有交流的情況下對對方有所猜疑。人類有語言等互動行為,會嘗試溝通以儘可能地消除猜疑,在未經溝通或彼此無法達成共識的情況下,傾向於根據自身的情況,對對方的行為作出選擇。
放到軟體搶房的環境下來說,當一位買家有心儀的房源,但他無法得知與他競爭的其他買家是否會通過「軟體搶房」的手段來購買。
在無法與其他買家溝通、消除猜疑的情況下,購房心切的買家容易產生一種心態:萬一他們用了軟體來搶房呢?
購房這種需要巨額資金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放大猜疑鏈的影響,讓購房者更容易選擇相信「軟體搶房」能夠帶來自己想要的結果。
「猜疑鏈」下滋生的騙局,無本萬利
透過現象看本質,所謂「服務費」、「茶水費」、「搶房費」等額外支出的費用,套路基本相差無幾。利用購房者急切的心理藉機獲得非法收入。
這類人群通常採取「廣撒網」的模式尋找客戶,如群聊、朋友圈、論壇、朋友私下推介等。向客戶宣稱自己有「內部渠道」、「搶房腳本」,若客戶相信,則要求收取額外費用。為了使自己的說辭更可信,通常還會承諾「若選房不成功,該費用可退還」。
按這種操作廣泛蓄客,即使只有一位客戶能夠選上房,以為是「內部人員」的功勞,歡歡喜喜交了錢,也是淨賺的買賣。假設這些客戶都沒有選上,「內部人員」也沒有損失,還能建立起「有門路」、「守信用」的形象,無本萬利。
猜疑鏈下滋生的灰色產業,不僅是購房,各行各業層出不窮,如各種「考不上全額退款」的考試輔導機構等。看似為消費者保證,實則是幾乎零成本、零風險的騙局。更惡劣的捲款跑路,給消費者帶來錢款損失。
「喝茶費」=「買保險」?
也有的買家會認為,這些費用是給自己買的一份保險。搶不上全額退款,也沒有什麼損失。
那麼問題來了,保險公司是「退保費」還是「賠款」?
一些熱門樓盤動輒十幾萬、二十幾萬的「喝茶費」,即使真的能夠全額退款,從「付款」到「退款」的期間,現金不在自己手上,何嘗不是一種損失。
茶水費、軟體搶房費等不合法費用變相抬高了購房者的置業成本,損害其他購房者的公平競購權,擾亂正常的房地產交易市場秩序,伴隨各式各樣的風險。
購房的心再急切,智商稅也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