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明 | 一周書記:殘酷劇場中的……理想與歷史真相

2020-12-28 澎湃新聞

《殘酷劇場:藝術、電影、戰爭陰影》,[荷] 伊恩·布魯瑪著,周如怡譯,北京日報出版社2020年6月版,400頁,88.00元
 

《零年:1945 現代世界誕生的時刻》,[荷] 伊恩·布魯瑪著,倪韜譯,北京日報出版社2019年8月版,408頁,88.00元

幾年前讀過伊恩·布魯瑪的《零年:1945 現代世界誕生的時刻》

(倪韜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5年;原著出版於2013年)

,印象很深的是作者把極大範圍的視野與極具感性的個案敘述融為一體,歷史大鏡頭中的波瀾壯闊與個人心靈史上刻骨銘心的記憶穿插交錯,人性的崇高與卑劣既判然有別但是又纏繞難分。書中沒有刻意強調「零年」這個概念,但是在布魯瑪筆下的這個「零年」具有異乎尋常的重量與極為複雜的紋理、質感。1945年的歐洲,如何從思想、道德、法治乃至日常人倫中清除法西斯暴政的精神流毒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實際發生的情況非常複雜,充滿種種政治道德上的衝突與曖昧。這是一部以「年」為綱的切片式歷史研究專著,作者以歷史的後見之明與理性良知對這片年輪中的邪惡與善良作出了誠實的歷史判斷與道德評估。

近日讀伊恩·布魯瑪

《殘酷劇場:藝術、電影與戰爭陰影》(原書名: Theater of Cruelty: Art, Film, and the Shadows of War,周如怡譯,北京日報出版社,「理想國譯叢」,2020年7月;原著出版於2014年)

,這是作者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2013年在《紐約書評》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發表的藝文評論和歷史散文精選集,讀完之後感到該書仍然與《零年》有內在的聯繫,甚至像是《零年》的藝文補編。關於該書的內容,在中譯本推薦語中寫得很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各地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屠殺和種族滅絕。有人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邪惡的納粹,只等著適當時機爆發。伊恩·布魯瑪則想問:究竟是什麼讓人類如此殘暴不仁?民族?國家?信仰?理想?或只為了滿足變態快感?為了追根究底,布魯瑪帶領讀者探索納粹的宣傳影片、德國佔領下的巴黎、猶太人的命運、被盟軍炸成廢墟的柏林、爭議不斷的《安妮日記》、珍珠港事變、神風特攻隊、墮落藝術、冷戰下的東德、巴以衝突、戰後的日本的前衛藝術等等,從電影、文學、繪畫、音樂、劇場、舞蹈的表現中,重回第二次世界大戰現場以及戰後重建的世界,試圖找出答案。」所謂重回二戰現場和戰後世界,不就是重新接上《零年》的話頭嗎?

但是在閱讀中深感布魯瑪在這些藝文評論中所思考的實質性問題以及產生這些問題的歷史語境要更複雜一些,我想起的是《零年》第五章的題目「瀝乾毒藥」,如果重新用在這個「殘酷劇場」中不但適用,而且深刻。《零年》處理的是戰爭剛停止的那段極其複雜的歷史,從抵抗運動被刻意美化與弄虛作假到清算合作者過程中的種種亂象,從正義的普世性質到意識形態的政治分歧實質,「零年」時空中的「毒藥」無處不在,誰來「瀝乾」、如何「瀝乾」,問題很複雜。而在「殘酷劇場」的舞臺上,從納粹導演萊妮·裡芬施塔爾、德國新電影代表者法斯賓德、表現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馬克斯·貝克曼、美國西部片精髓象徵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被稱為「搖滾變色龍」的大衛·鮑伊等藝術家,到德布林、永井荷風、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文學家,看似一片現代藝文繁花怒放的田野,其中隱藏的荊棘毒刺仍然在所多有。但是由於文藝的審美性和文人處世行事的個性,如何判斷和瀝乾「毒藥」更是談何容易。這是從《零年》到《殘酷劇場》一直貫穿的主題,也就是作者在前言中說「那幾個我最掛念的主題」之一。為什麼說是「殘酷劇場」?因為「我們對權力、殘酷、死亡可怕的痴迷,可以在藝術中實現,而本文集的書名即源於此。這並不是說所有偉大的藝術或戲劇都和這些負面的主題相關,但最讓我感興趣的,是藝術和戲劇揭露了我們所謂的文明行為,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經常有其他動機」。

(「前言」)

那麼,布魯瑪是否思考過自己在論述這個「殘酷劇場」的過程中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呢?在書中作者自己沒有談到這個問題。收入該書的第一篇文章「受害者情結的歡愉與險境」剖析在大屠殺敘事中泛濫、變味的受難者悲情如何演變,「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想要對號入座,成為受難者?這些問題並沒有統一的答案。歷史論述形形色色,各有不同的目的」。

(11頁)

因而他反覆強調要認真研究歷史以「認清真相」,這就是布魯瑪無論談「零年」的歷史還是談「零年」前後的藝文創作都一以貫之的主題。也就是從這篇開始,我感到他在評論電影、繪畫或文學的時候都是在不斷分析文本、提出證據、作出判斷和發出「認清真相」的警示,甚至有點像藝文法庭上的公訴人的角色。不是說布魯瑪有意做文藝法官,也並非說文藝批評家擁有對作品的審判權力,只是因為在我的閱讀經驗中有一條從《零年》引申過來的脈絡。《零年》第六章「法治」論述法治中的正義與清洗政治勢力的混淆與衝突的主題,指出有些審判成為了充滿各種複雜動機的表演甚至鬧劇。但是即便如此,他認為戰後重建的歷史不能夠缺少這一環節,正義的伸張不能缺少最起碼的儀式,而且在這場歷史大審判中不乏清醒的理想主義者。他以紐倫堡審判中的一位主要公訴人羅伯特·傑克遜為例,傑克遜相信審判不止是定罪量刑和懲罰有罪之人的一場演練,相信自己是在為文明代言;他還清醒地知道,「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我們審判這些被告的依據將被明日歷史用來評價我們。給這些被告一杯毒酒,等於向我們自己嘴裡灌酒。」

(《零年》,239頁)

當時我就覺得這不妨看作是布魯瑪的夫子自道,看完《殘酷劇場》更感到在他內心一直有這種清醒的批判意識,同時也主動把自己放在被歷史審視或批判的位置上。有點遺憾的是,推送到我們面前的這場模擬的藝文法庭缺了一章,原著的第二十八章《亞洲主題樂園》在簡體版中消失了。

從某種角度來看,「受害者情結的歡愉與險境」可以看作是該書的思想基調:排除各種情感敘事、集體意識和審美感受的扭曲與幹擾,堅持以對歷史真相和複雜人性的探索為一切論述的基礎;這篇文章所討論的全球化與民族主義、受難者情結與理性探討的衝突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面臨的「險境」。早在1999年,布魯瑪就預見到即將降臨的二十一世紀將加速全球化的趨勢以及所產生的困惑:「當許多決定發生在境外時,一國的政治運作似乎不再重要了。……我們在這個意識形態、宗教、國界、文化分際皆瓦解的世界,又該何去何從呢?」

(14頁)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極端民族主義越來越依賴於對歷史苦難、民族悲劇的扭曲詮釋和輿論消費,反而使苦難的歷史真相變得模糊不清;在分享痛苦、凝聚民族記憶的氛圍中容易被人們忽略的是理性的精神,甚至連對歷史真相的追問和研究都變得不重要和可疑。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假如在集體苦難的記憶面前,只能允許人們感受、分享和產生共鳴,而不能討論、辯論和講道理,這就是一種「險境」。因為「這種做法不能促進相互的理解,無論別人說什麼,我們只能默默接受,就算是發生暴力衝突,也不容置喙。政治論述也適用這個情況。意識形態確實帶來了許多苦難,尤其是在那些將意識形態強行加諸人民身上的政體;但沒有了政治形態,任何的政治辯論就沒有了貫穿的邏輯,政客只能用情感,而不是理念來遊說大眾。這十分容易落入極權主義,因為你沒有辦法和情感辯論;任何試著講道理的人,都會被指為沒心沒肝的冷血動物,其意見不值一聽」。

(18頁)

說得非常準確,布魯瑪似乎預見到了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陷入的那種輿論場的暴力語境。「最後,我認為問題的核心關鍵,是我們要認清真相併不只是一種觀點。事實不是虛構的,而是真實存在的。若欺騙自己事實和虛構小說並無不同,或是任何寫作均與小說創作無異,這簡直是在摧毀我們分辨真偽的能力。從大屠殺倖存下來的列維所憂心的並非是未來的人無法理解他的苦痛,而是人們無法認清真相。當真相和虛構失去了分別,這就是我們對列維和過去所有受難者最嚴重的背叛。」

(18-19頁)

布魯瑪對普裡莫·列維(Primo Levi,1919-1987,一譯「萊維」)的憂慮的判斷非常準確,這位大屠殺的倖存者曾經在很多學校做過關於大屠殺的歷史講座,他對於青年學生感到的最大憂慮是「他們對已被揭示的重要真相心懷疑慮,卻情願接受不重要的瑣碎事實」。他感到了「不被傾聽的危險」,感到重新出現納粹瘋狂的「不詳的徵兆已經在我們面前展開」。因此必須把與青年交談作為自己的責任。

(普裡莫·萊維《被淹沒和被拯救的》,楊晨光譯,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238頁)

苦難記憶和民族認同當然很重要,但是不應建立在模糊甚至遮蔽歷史真相的基礎之上。這道理不難明白,問題是在現實利益的衝突中如何才能使人們為了真相而放棄某種現實功利需求。布魯瑪也未能回答這個問題,然而他知道總得有人在思考、在談論這些問題,就像他引述的德國佔領巴黎期間貝爾·埃萊娜的那種感受:大家竟然對問題視而不見,因此要「努力說出事情的真相。因為這是責任,這大概也是我唯一能做到的」。

(124頁)

談納粹與文藝的關係,裡芬施塔爾必然首當其衝。其實更應該說,只要還存在著威權意志下的盛典儀式,還存在著以盛典美學粉飾現實的現實,萊妮·裡芬施塔爾(Leni Riefenstahl)就註定會被人們提起,這可以稱之為「裡芬施塔爾現象」。一旦從「現象」的角度來看,這位《意志的勝利》《奧林匹亞》的作者在第三帝國時期所扮演的政治角色就具有了超越具體時空的性質,成為從二十世紀延續到二十一世紀的威權政治與美學的關係的符號象徵。布魯瑪提出的問題是:「裡芬施塔爾是不是如她本人等許多納粹同情者所相信的,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還是她的作品摻雜了太多不良政治成分,因此無論她在技術上有多大的創新,都無法稱得上是好藝術?這又牽涉另一個問題:法西斯或納粹藝術有可能是好的嗎?我們又該怎麼看裡芬施塔爾在第三帝國之前的作品?」

(22頁)

他同意蘇珊·桑塔格認為裡芬施塔爾所有的作品皆流露出一種可被稱為「痴迷於法西斯主義」的情懷的判斷,「但我們是不是還能夠將裡芬施塔爾最好的作品,和這些作品所產生的萬惡環境區分開來呢?」

(23頁)

提出這些問題就已經表明布魯瑪不希望把裡芬施塔爾一棍子打死。對於《意志的勝利》,他認為「這當然不是一部紀錄片,而是由裡芬施塔爾和施佩爾精心策劃的一部『總體藝術』式(Gesamtkunstwerk)的宣傳片」,因此這絕對不是對政治無感的人所拍攝的,任何辯解都難以讓人信服。「這正是裡芬施塔爾的《意志的勝利》最大的問題。」他也引述了巴赫的觀察:「她運用那個世紀最有力的藝術形式來建構宣傳一個願景,讓這位令她著迷的專制謀殺者的執政之路更為順遂,並形塑了這個讓她充滿靈感又可以加以利用的犯罪政權。」

(27-28頁)

對於裡芬施塔爾在1936年為柏林奧運會拍攝的紀錄片《奧林匹亞》

Olympia

,「毋庸置疑,《奧林匹亞》是要告訴全世界德國是一個愛好運動、友善、熱情、現代化且有效率的和平民族。裡芬施塔爾自願為希特勒政權背書。但這個作品本身呢?也是『痴迷於法西斯主義』的例證嗎?」

(30頁)

他認為還是要區別對待,「可以將《奧林匹亞》的冷豔美感脫離它的政治背景。……《奧林匹亞》的主題的確是運動」。

(32頁)

對待納粹藝術在創作動機、主題和作品本身的藝術語言及其成就的區別對待無疑是對的,至於把她在七十年代拍攝非洲蘇丹努巴族的照片也看作有法西斯主義的傾向則更是沒有道理。但是這些區別對待不應模糊了對這位納粹首席藝術家的基本判斷,在這個問題上布魯瑪與斯蒂文·巴赫的傾向性還是有區別的。巴赫直截了當地指出她的藝術的確是起到了美化納粹暴政的作用,其中充滿了蠱惑人心的形象,作為納粹的精神遺產會一直存在下去。他進而更為深刻表達了這樣的思想:裡芬施塔爾受益於納粹時期,她對這段歷史的描述「是對死於這個政體之下的幾百萬人的侮辱,而她卻很自豪可以對這個政體進行歌頌、利用並使之更加強大」。

( 斯蒂文·巴赫《極權製造:萊妮·瑞芬斯塔爾的一生》,程淑娟、王國棟譯,新星出版社,2010年,180、392頁)

巴赫對裡芬施塔爾的認識無疑比布魯瑪更深刻,應該特別強調的是,巴赫關於「侮辱」與「自豪」的論述擊中了20世紀所有曾經為法西斯政治服務的藝術和藝術家的根本要害。

如何看待和表述盟軍在戰爭後期對德國城市的狂轟濫炸,這是更為複雜和敏感的問題。普通德國人和知識分子在戰後長期避開這個問題,只有德國極右分子大談盟軍的「轟炸大屠殺」如何使「六百萬人」德國平民喪生,認為這同樣是針對德國平民的大屠殺,「只不過否認納粹罪行會受到處罰,但否認對德國人的大屠殺,卻不會受到任何處罰」。因此德國一般人都不願意討論這個問題。

(65頁)

直到德國作家約爾格·弗裡德裡希(Jörg Friedrich)的作品《烈火》打破了沉默,該書是對多個德國城市被逐月摧毀的記錄,同時還出版了收錄許多城市廢墟、焦屍等與轟炸有關的影像集《烈火之處》。該書在德國馬上引起軒然大波和激烈論爭,極右派輿論大聲叫好,英國評論家指責它借著控訴同盟國來否認德國的戰爭罪行。問題是弗裡德裡希絕不是右翼的復仇主義者,從來沒有否認大屠殺,恰好相反的是他的記者生涯大部分都在揭露第三帝國的罪行,參與寫作《大屠殺百科》,一直用放大鏡檢視聯邦德國是否有任何新納粹主義的傾向。他只是希望討論和區分是將轟炸城市作為戰略手段協助地面部隊與以轟炸製造恐懼以達到全面性毀滅並贏得勝利這兩種軍事行為,痛心的是被犧牲的生命、被毀滅的歷史文化景觀和德國人長期的沉默。布魯瑪認為他不僅是要把德國受難歷史的話語權從極右派手裡奪回來,而且表達了一個左派分子對美國化和西德資本主義的不滿。「雖然有時弗裡德裡希難免落入極右派的窠臼,但這樣的嘗試仍是值得敬佩的。」

(72頁)

因此還是回到那個「殘酷劇場」中的根本問題:不能因為複雜、敏感而迴避討論和扼殺講述。

在對前東德著名作家克裡斯塔·沃爾夫(Christa Wolf)的評述中,布魯瑪再次表現出他對於在文學與政治之間的「異議者」的真實立場的細心分辨。他認為沃爾夫並非是西方輿論所歡呼的那種異議者,她的作品雖然主觀模糊,但她始終認同共產主義的理想,雖然她為此也付出了代價。沃爾夫的確對在東德建設「全新的社會主義」充滿熱情,同時對社會現象也提出批評,當1976年歌曲作者比爾曼被東德政府驅逐的時候,她參與發起了抗議活動。但是即便在八十年代晚期她意識到自己的烏託邦理想已經破滅的時候,面對1989年11月許多東德人湧向西方的人流,她仍然呼籲要保全東德、推進政治改革,她因此被稱作為「社會主義最後的鬥士」。布魯瑪認為 「她抒發了一位理想主義者的內心世界,她既不是盲從者,也不是異議分子。她的重要主題是追尋她自己的個人認同」。

(88頁)

他把沃爾夫和著名導演漢斯-于爾根·西貝爾伯格聯繫在一起:「這兩位各自的烏託邦理想之間,是否在唾棄美國以及混亂的自由民主制度之外,有更深的共通點?或許他們仍眷戀著年少時的理想主義,而用他們獨特的方式重新塑造這些願景?若果真如此,在今日普遍缺乏理想主義的德國,這兩位作家確實別具一格。……他們兩位是不斷尋求理想世界的知識分子。」

(93-94頁)

同樣的理想主義精神也表現在二戰中的日本空軍神風攻擊隊志願者的身上。大貫惠美子的《神風特攻隊、櫻花與民族主義》研究了這些年輕的學生兵如何熱愛西方文化價值觀和世界主義的知識傳統,他們的理想主義和獻身精神又是如何被軍國主義者利用,布魯瑪提出的問題更為深刻:「日本威權式的現代主義帶來的不良後果,在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身上特別明顯。他們的腦袋裡裝滿了馬克思、克爾凱郭爾、帝國主義宣傳,然而對自己在這個近乎極權的社會中到底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卻困惑不已。40年代,這樣一個優秀、懷抱理想主義的東京帝國大學畢業生,在自己的國家向全世界公開宣戰的時候,究竟應該怎麼做?……我們應該憐憫這些特攻隊隊員,往後再也不會有像他們一樣的人出現了,因為,他們是明治時代文化中的佼佼者,最後的表率,同時也是現代帝國最後犧牲的受害者。」

(165頁)

然而在二十世紀的歷史上,這些年輕的理想主義犧牲者、受害者並不是最後的一批。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李公明|一周書記:從電影到原著的……愛爾蘭人
    一部關於犯罪黑幫的傳奇故事,二戰老兵、殺手、騙子、工會領袖、社會網絡、主流政治、美國歷史上最轟動的疑案,幾乎所有與陰謀、暴力、懸疑、悲歡有關的戲劇性元素都天生具備。但這些都不是它真正要講述的故事。它不是《教父》的升級版,而是一部關於美國的另類史詩,以及江湖激流中的人生悲歌。無論曾經如何輝煌,總是歲月無情的悲涼。
  • 李公明|一周書記:馬雅可夫斯基的烏託邦及……賭注
    作者從馬雅可夫斯基的生平創作與他的朋友圈入手,展示了一幅文學與時代政治的驚心動魄的歷史圖景。馬雅可夫斯基與布裡克夫婦的愛情與友誼,激情、欲望的漩渦激流,政治與美學先鋒派的相纏相鬥,高層陰霾與特工魅影,在時代風雲與個人命運之間呈現的悲劇色彩與英雄氣概,所有這些都扣人心弦。
  • 李公明|一周書記:從聖奧古斯丁到阿倫特的……愛與自由
    (參見克裡斯蒂瓦《漢娜,阿倫特》,劉成富譯,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6年,28頁;阿洛伊斯·普林茨《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傳》,焦洱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55頁)還應該看到的是,雅斯貝爾斯不僅是阿倫特的論文指導導師,他對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抵制納粹的勇氣都使阿倫特受到鼓舞和支持。
  • 李公明 | 一周書記:卡爾·施米特的……現象與時刻
    第三帝國早已成為歷史,但是「施米特現象」並沒有隨之也成為歷史;而「施米特時刻」的複雜性與微妙性,仍然像幽靈一樣穿行於時代的年表之中。作者的視野並沒有如書名那樣僅僅局限於第三帝國,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投向了在第三帝國之後和之外所發生的「施米特現象」。從施米特學說到施米特現象,兩者之間當然有緊密聯繫。
  • 李公明|一周書記:會傳染的反智主義病毒與專家……之死
    與作者所思考和論述的美國教育中的反智主義相比較,在我們所熟悉的某種教育語境中出現的反智主義顯示出更多意識形態的影響因素,與彼岸校園的情景有很多區別。在書本知識教育與生活經驗及實踐之間,有許多複雜的問題會涉及對反智傾向的辨析與思考。
  • 李公明|一周書記:「他擁有哈姆雷特所說的……自由靈魂」
    例如,當他從莎劇論述到基督教的兩個主要歷史宿敵(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時候,他的頭腦馬上會閃過咖啡館和火車站的爆炸、被炸成碎片的公交車、人群中的那些背雙肩包或穿厚外套的人這樣的當代恐怖主義圖像。作為讀者的我們當然也會深受感染,當格林布拉特說「莎士比亞生活在一個絕對主義的世界中」(第1頁)的時候,我們會跟隨他穿越到莎士比亞生活的時代。
  • 李公明|一周書記:標註在世界地圖上的……「移動的家」
    但這不是僅僅寫給驢友的環球攻略,也不是以歷史、政治、文化等宏大敘事為框架的文化遊記。在我看來它有著相當獨特的個人視角和在地敘事方式,是一部非常個性化、非常有生活質感的環球旅行觀察與人生感悟相結合的青春敘事,是以「在路上」的姿態對世界與人生的一部探索錄。作者在「寫在前面」的第一句話就是:「對我來說,環球旅行看世界,似乎是命定的。」為什麼說是「命定」?我覺得教育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 《沉默的真相》殘酷的正義
    有藝術的加工,有現實的寫照,還有理想的折射,但揭開這些,我看到更多的卻是掩蓋在殘酷的正義之下的血淋淋的現實。意氣風發,青春陽光的江陽,從最初的單純的想還老同學一個真相,到最後失去了愛情、家庭、事業、名譽,直至生命,這個慘痛的過程旁人是無法體會的,就如,你看到別人受傷知道他很痛,但是永遠無法感同身受一樣,只有身在其中才有真正的切膚之痛。這個過程中,他有無數次停下來的機會,如果單純的從不太牢固的「同學情誼」出發,真的能堅持到最後嗎?
  • 書|| 阿爾託的「殘酷劇場」 Vol.5
    殘酷劇場(第一次宣言)——我們不能再糟蹋戲劇了!
  • 【藝術手冊】留在歷史腳步中的臺灣民眾劇場
    1950 年代在國民黨白色恐怖肅殺的年代,幾千個追求階級解放、走向革命之路的進步年輕人一一被槍決,沒有被槍決的同志也都被長期禁閉於牢獄中。由於這樣的殘酷暴力鎮壓,臺灣人民英勇反殖、反帝、反資的真實歷史都被割斷、被湮沒;不僅無法通過教科書被知曉,更是連自己的子女都無法言說與傳承。我只有在整理與收集他們歷史的材料過程中,逐漸學習並了解到真正屬於臺灣人民的歷史。
  • 堅定理想信念,踐行初心使命!聽了焦揚書記的黨課,復旦人這樣說
    > 7月1日,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主講紀念建黨99周年學習「四史」專題黨課,和師生黨員一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
  • 第五十八夜:美麗世界的殘酷真相
    分享兩張旅途中的小風景。布魯克林路邊的小店,門口擺著小黑板,兩面分別提到兩個歌手。我們路過,看到,笑了,記得。
  • 大華大戲院·群劇場 戲劇理想國持續閃亮
    幾乎每個周末,群劇場都會迎來一場、甚至數場全國一流水平的小劇場戲劇作品:京劇《惜·姣》、京劇《鑑證》、崑曲《憐香伴》、話劇《驢得水》、梨園戲《朱買臣》《御碑亭》《朱文》、話劇《網子》等優質作品輪番上演,這其中有多部劇目是首次亮相南京。有觀眾評論:「大華大戲院·群劇場是一次性集齊了以往要跑到北京、上海蹲好幾個戲劇節、甚至等上幾年才能看齊的好戲,太難得了。」
  • 大型原創歷史話劇《天下糧田》「星期五劇場」
    水母網5月29日訊(通訊員 旅宣)5月29日19:30,煙臺市「星期五劇場」將與「保利雲劇院」聯合推出天津人藝原創歷史話劇《天下糧田》。話劇《天下糧田》從事關國計民生的糧田入手,通過廉吏與貪官之間的尖銳矛盾衝突,折射出人性的善惡忠奸,是一部充滿家國情懷的史詩劇。
  • 【東土城•七點劇場】NO.6《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50年代臺灣的殘酷與悲傷
    對未來的想像過於理想化甚至幼稚的熱血少年們用武器、用生命交換了一場最殘酷暴烈的青春。 導演楊德昌用一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把殘酷與悲傷拍給我們看。那時張震還是個身量不高的瘦弱的青澀少年,還沒有那麼多人跪舔他的美色。
  • 殘酷的溫柔___關於表象與真相
    這就是螳螂為什麼要放棄吃掉丈夫的權力的真相。那蟋蟀為什麼要放棄妻妾成群的權利呢?蟋蟀要繁育後代,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新婚的那一夜,螳螂說的第二句話是:如果你膽敢勾搭第二個,我就會收回我的承諾。吃了你,以及她或者她們,我發誓。於是蟋蟀只得被迫放棄了妻妾成群的權利。這才是事實的真相,殘酷的真相。你看,這與愛情根本無關。
  • 李公明︱一周書記:攝影敘事中的……歷史肌理與研究前景
    從歷史圖像學研究的角度來看,這些研究所產生的獨特的邊緣敘事正好提出了重要的核心問題:如何在多元的和邊緣的影像敘事中認識歷史面貌的真實肌理,如何在視覺圖像的微觀證供與歷史的整體敘事之間建立真實的聯繫。對於正在探索中的歷史圖像學學科建構來說,這三部著作一再提醒我們思考歷史與圖像研究的前景,以及其中心與邊緣問題——在知識生成過程中的核心敘事的多元化和去中心的可能性,儘可能使曾經產生過真實影響的圖像及其生產與傳播重新呈現在歷史整體敘事之中。
  • 你們要的自動書記人偶服務,出劇場版了,薇爾莉特·伊芙加登!
    自動書記人偶服務,我是薇爾莉特·伊芙加登。」她說「人的感受,真的很複雜很纖細,沒人會把所有想法說出口,時而矛盾,時而撒謊。」她是誰?來自哪裡?連她自己都不知道,曾經她以為她活著是為了一個接一個的命令。現在,她帶著我們一起去理解「愛」理解「人類」這複雜的生物。戰爭是殘酷的,所到之處總是讓人無比悲傷。
  • 李公明︱一周書記:歷史圖像中的……商業帝國與跨文化交流
    為了證明圖像在記錄和傳揚重大政治社會變革的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本書將基於豐富的畫作圖像資源,深入挖掘相關歷史背景,全面展現繪畫藝術蘊含的力量,並揭示其如何反映英國與印度次大陸複雜微妙的關係」。第五章探討東印度公司及其官員如何通過藝術贊助,將印度風貌介紹至英國,分析其在傳播有關印度的信息時所扮演的角色;東印度公司倫敦總部的建築及其藝術藏品提供了理想的分析視角,藉此可透視藝術作品和建築如何彰顯金融資本、貿易財富和政治實權。最後將視線轉回印度,審視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陸的風雲事變,以及英國畫家留下的印度圖像所具有的深遠意義。
  • 迷霧劇場最期待的一部劇!《沉默的真相》真的是極度還原
    愛奇藝迷霧劇場播出一周的《沉默的真相》近來火爆了,9.2分的好口碑必須要說一下該劇的原著作者紫金陳 《沉默的真相》改編自紫金陳的小說《長夜難明》,喜歡看懸疑推理小說或影視劇的小夥伴們對紫金陳肯定是不陌生了。先來說說近來都改編自紫金陳的兩部懸疑劇《無證之罪》、《隱秘的角落》,加之如今的《沉默的真相》,8.2分、8.9分、9.2分,口碑一部比一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