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華人世界,關於琉璃的工作室數量早已不可勝數。也許對很多人而言,琉璃就是加入各種氧化物燒制而成的有色玻璃作品,或是藝術裝飾的一種帶色陶器。但對琉璃工房而言,琉璃,不僅是一種材質,一種創作的媒介,更是一種精神,一種生命。
1987年,楊惠姍、張毅兩位電影人離開影視行業,創立琉璃工房,從一無所知的開始到如今琉璃工房成為當今華人世界極具規模的琉璃藝術與文化品牌,這中間有著怎樣的困難與堅持,他們的作品又在訴說著什麼樣的故事?
一位是臺灣七十年代家喻戶曉的演員,曾榮獲臺灣金馬獎和亞太影展獎最佳女主角。一位是臺灣重要導演之一,擁有臺灣金馬獎和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的殊榮。楊惠姍、張毅兩人正值演藝事業如日中天之際,毅然離開電影行業,投身當時對臺灣相當陌生的現代琉璃藝術,創立中國第一個琉璃藝術工作室——琉璃工房。
剛成立之初,工作夥伴只有七位,因選定「脫蠟鑄造法」為主要發展的創作技術,不料竟讓他們面對了三年半的困境,飽經無數的失敗挫折。張毅老師介紹說:「為了完全掌握脫蠟鑄造的技法,我們還曾到美國紐約實驗玻璃工作室進修,當年我們是像玩拼圖遊戲一樣,整套工序是漸進的摸索出來的。」
1991年琉璃工房受邀於日本晴海舉辦世界性工藝展,也因這次的參與,他們驚訝的發現,這個一直在摸索學習的「脫蠟精鑄法」,早在中國漢代就已出現。在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的陵墓中,有一件琉璃耳杯,也是中國距今約2100年前,最早的古琉璃器皿。對於琉璃工房而言,這是山窮水盡後的柳暗花明。「轉眼突然知道我們以為只有法國人才會做的,卻早已跟中國人掛上關係。」自此,琉璃工房決定要將失傳了兩千多年的脫蠟鑄造法重現人間,讓中國琉璃在此重新出發。
所謂琉璃脫蠟鑄造法,在其主要的過程中,所需的耐火石膏模是經由蠟膜加熱後脫除取得,再經由琉璃原料鑄造而成為琉璃作品。琉璃脫蠟鑄造法的工序十分複雜,需經過12道工序方能完成一件作品,每道工序都不能有任何失誤,否則易使作品碎裂、或產生不規則氣泡或雜質。此技法的優點是可以極精美細微地呈現作品的細節,無限拓展琉璃的創作空間。
從埋首於孤獨辛勤的成長學習中抬起頭來發現,中國四周廣鱌千年泥土底下,竟是處處埋藏著琉璃的光芒時,給所有琉璃工房的人帶來的震驚是難以言喻的。「我們開始去翻查資料,挖掘技法卻未能尋找到任何秘籍。我們看到的,只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最後,我們領悟了一個精神概念——尊重和傳承。」
沒有一代人可以獨自完成一門藝術,只能是有人先悟先走,後人承繼發揚。因為琉璃工房,今日華人地區超過百家以上的琉璃工作室,也同樣使用這個技法。在世界琉璃藝術蓬勃發展,卻獨缺中國琉璃的情況下,琉璃工房將中斷數千年的中國「琉璃」文化傳承下來,對於琉璃工房來說,這不僅是使一門藝術重開風氣,獲得新的生機,更重要的,是維持住一種文化精神,就是學習尊重傳統,學習尊重自己,然後覺悟要如何尊重別人。
仔細觀察琉璃工房作品你會發現,每個作品的底部都刻著一個用鋼鑽鐫刻的號碼,如"68/2750",這表示此作品限量製作2750件,68則表示是第68件。「限量是為了節制那些無限制銷售在市場上受歡迎的作品的可能。琉璃工房提倡永遠不斷地創作,以利潤主導一切的量產製造模式,完全違背琉璃工房的『創作意識』。」
從全無所知的在黑暗中摸索,到如今將琉璃提升到過去全世界不曾有過的水平,這背後是琉璃工房一直秉持著「有益人心」的理念在進行創作。
張毅老師介紹說,「琉璃工房的核心創作原素第一個是從傳統的佛像到無相,佛像創作在創意中不斷的改變與突破,第二個是花系列主題的創作改變;這兩系列的共同點是「不斷地」。甚至包括其它的系列,包括琉璃工房各品牌的作品系列,這25年,都是在「有益人心」的理念基礎上不斷地「做」。」
25年,對琉璃工房來說,「有益人心」是最重要的,25年是一個證明,沒有中途放棄,沒有任何變質,始終如一的證明;當所有人都看淡,不看好,沒有給任何正面支持的時候,琉璃工房依然堅持著自己的理念走到今天。
琉璃工房的作品,歷來以通透澄澈,豐富琉紋,雕塑的立體表現,閃耀著中國的民族情感。2001年,琉璃工房進一步推出LIULI LIVING時尚家居設計,以琉璃延展到生活,廣泛融取中國元素,以有趣的、創意的設計概念,體現生活的多向性。2002年,藝術家楊惠姍為女性設計的LIULI PLUX觀念佩飾,將琉璃和925純銀完美結合,以女性觀念、非塵俗的價值,創造出個性鮮明的女性主張。
楊惠姍老師說:「我想藉由琉璃的光與影的特質創作佩飾,講述對生命的感悟。希望做全世界沒有類似風格的佩飾,它無關乎虛榮,可以樸素,可以華美,可以充滿意志,也可以柔情似水。琉璃佩飾呈現的不只外表的美,更是述說一段故事,一種主張。」
「楊惠姍的重要性在於,她是這個民族第一次出現的這樣一個人:用琉璃的材質,抒寫自己民族的語言——包括對生命的觀察、價值、意義,甚至包括對社會的關懷……」張毅老師補充道。
1996年,琉璃工房決定跨出臺灣,在上海七寶成立工作室。至今日,琉璃工房早已遍布北京、廣州、深圳、重慶、天津等大陸的各大城市,置身於福州王府井百貨內,你也能一睹琉璃工房藝廊的風採。
堅持以開放心態永遠不斷創作的琉璃工房,從題材、元素和色彩表現,都在不斷的突破極限。如今,琉璃工房在全球已然成為琉璃藝術的代名詞,已於亞洲與歐、美等地設立七十家藝廊。不僅作品多次受邀至日、美、英、意、德、法等國展出,尚有超過20件作品,獲世界級重要博物館的永久典藏,全世界至少有32位國家元首,接受過琉璃工房作品作為贈禮。
以中文命名,不用英文,不用法文,是琉璃工房在述說著中國的民族文化與歷史情感。鎖定中國風格,將中國文化帶向全世界,宣告所有人,透過中國人的手,可以作出頂尖的琉璃藝術品,和世界各國相比毫不遜色。張毅老師說:「我們想做的事情是做不完的,因為目標還沒達到,那個讓自己的民族、社會更好更進步的目標還沒達到之前,我們是不會停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