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從網絡轉戰電視再度熱播,商細蕊、程鳳臺CP再吸一波粉。
劇中大量的京劇戲份更是賞心悅目
精緻的妝發,講究的行頭,地道的表演
給許多沒看過京劇的人打開一番新天地
不少人直言因此喜歡上京劇
作為一部電視劇
《鬢邊不是海棠紅》對京劇的展示
可以說是非常用心了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服化道的用心
劇中有一場戲是商細蕊驗看一套戲服
他拿著放大鏡一點一點「擇蝨子」
就因為一個幾乎看不見的線頭
要求把戲服退回蘇州重做
這一點聽上去誇張卻非常真實
據說《鬢邊》劇組
總共用了200多套戲服
在蘇州定製的就有100多套
每一套服飾大都耗費數月完成
從繡花線到紋樣都經過了精心琢磨
版型用料也是精挑細選
由專業繡娘一針一線繡制而成
尹正在劇中的各種旦角造型
不僅讓程鳳臺發愣也常常令觀眾驚豔
劇組在戲曲造型方面力求精緻完整
從包頭勒頭、化妝貼片到梳頭戴頭面
全程由戲曲專業老師進行操作
因此才有了劇中令人驚豔的造型
有講究的服裝還得有靠譜的表演
劇裡涉及二十多出京劇、五六處崑曲
包含了八九個旦角流派
除了耳熟能詳的《貴妃醉酒》《霸王別姬》
更有《救風塵》《百花亭》《玉堂春》等劇
各種經典唱段信手拈來賞心悅目
劇組請到90高齡的名角畢谷雲
擔任該劇的戲曲顧問
曾師從荀慧生、梅蘭芳的老先生
在現場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地親身示範
除了他親自指導尹正的動作
優秀的男旦演員尹俊、牟元笛
還作為戲曲指導全程跟組並擔任配音
熟悉京劇的戲迷看了這部戲
會猜商細蕊的原型是誰
是程硯秋,是梅蘭芳
還是荀慧生,尚小雲?
尚小雲
其實他誰也不是又都是
尹俊和牟元笛兩人雄心勃勃
想借這部劇打造一個
影視版的京劇旦角百科全書
商細蕊的吃貨人設有程硯秋的影子
商細蕊其實是眾多男旦演員的濃縮
在真實的舞臺上
四大名旦很少演各自流派之外的劇目
荀慧生不可能去演《霸王別姬》
尚小雲也不可能去演《晴雯》
演了這麼多流派劇目的商細蕊
做到京劇人做不到的事兒
但也只能存在於影視劇中
京劇學習是個漫長的過程
要有童子功還要有常年不斷的練功
普通演員如何在影視劇裡呈現一代名伶
不僅要有強大的師資團隊自己也得上心
據說,開拍前尹正先私下去上海戲校
找牟元笛學了一個月的戲
牟元笛上課的時候
尹正就在一旁觀察
看男旦演員在生活中是什麼樣子
觀察他們流露出來的戲曲範兒
經過細緻的觀察後
他找到了展現商細蕊生活中不帶女氣的方式
比如,他發現牟元笛和尹俊坐凳子都是坐一半
腰挺得特別直有男性氣場
但一伸手又是職業習慣的蘭花指
開機後,戲曲訓練也一直堅持到殺青
尹正能將拋水袖、蹺功、扇子功
這些戲曲技巧做到有模有樣
背後肯定是沒少下功夫
這部戲演繹的是一段動蕩的年代
也因此讓觀眾看到歌舞昇平背後的不平
看到京劇演員在演出之外的另一面
日本人威逼各戲班籤訂日中文化共進意向書
名角侯玉魁開戲,兒子被押著看戲
侯玉魁憤怒改戲碼唱起《擊鼓罵曹》
商細蕊開戲故意弄壞包廂地板
讓前來監督的日本人踏空崴腳
姜榮壽給日軍送去應節戲的戲單上
商細蕊的壓軸戲是抗金兵的《戰金山》
這種鐵骨錚錚的形象
也正是當年各位京劇大家的真實表現
當年《戰金山》正是由梅蘭芳創排演出
後來還創作了反抗金兵的《生死恨》
「九·一八事變」之際,京劇大師周信芳
則排演了《明末遺恨》等三部戲
都表達了不屈不撓的抗日救亡思想
劇中常常提到的「義務戲」
也是當時大師名角的日常
還留下許多梨園佳話
京劇幾百年的積澱底蘊何其深厚
要想完美呈現並非易事
也有人提出劇中有些戲曲元素頗為生硬
國破家亡的《長生殿》被窄化成
「我看見的是無奈,是步步妥協
是被命運拉扯著
過著自己根本就不想要的生活」
而商細蕊面對負情而去的師姐
卻忘了「戲比天大」的梨園行規矩
還滿腹哀怨的以戲罵人
雖然凸顯了角色的真性情
但確實不是一個合格的演員會做的
還有被譽為名場面的「咬手帕」
被認為是不適宜的沉渣泛起
這些恰恰證明
京劇好用但不能簡單拿來就用
近些年來「國潮」風興起
各行各業都喜歡拼貼一些京劇元素
但因為急功近利並不去了解國粹
製造了不少「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笑話
可以說國粹如寶山
你借或者不借它就在那裡
入寶山而空回者
不是因為國粹吝嗇
而是因為使用者少了敬畏之心
無法真正理解國粹之美
更無法呈現國粹之美
《鬢邊不是海棠紅》即使不夠好
但也有一個還算好的開始
希望後來者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