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一次因純愛電影落淚,還是在看馮小剛導演的《只有芸知道》時,那會兒是被「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童話般的愛情感動。
時隔半年再進影院,竟又一次因唯美遺憾的愛情而潸然淚下,電影名為《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導演則是拍攝《誰的青春不迷茫》以及熱播網劇《匆匆那年》的姚婷婷。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這部電影,我覺得「有幸與你相愛,餘生為你而來」再合適不過了,或許在很多人看來,這部電影有點「狗血、太假」,認為這個世界上不會存在林格那樣痴情的人,但一萬個人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如果你用心了解幼時林格的成長背景就會知道,邱倩就是林格那如白開水的淡日子裡加的唯一一顆糖。
林格自幼喪母,而父親又常年酗酒,所以他經常受小朋友欺負,在那個年齡,他沒有朋友,形單影隻,不安全和恐慌感佔據了他的整個童年,而邱倩是唯一一個願意替他解圍並且交朋友的人,自那時起,林格就對邱倩產生了與他人不同的情感。
或許有人會說,這種落入俗套的故事,怎麼能值得一個人願意在不被知曉的情況下,連續三次用自己的生存時間去換對方的生命?
其實早有研究人員證實,在我們大概5~8歲的童年時光裡,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會在大腦中產生一種叫做「潛意識銘刻」的現象,這就是「早期性印象銘刻」,與動物行為學中的雛鳥情結類似。
所以說,即使邱倩後來搬走了,林格也早已經把對她的情感印象銘刻在自己內心,即使小時候的經歷他們都會忘記,但是林格對邱倩的情感印象都隱匿在他深而廣闊的潛意識中,直到他們高中後重逢,這個潛意識再次被觸及,他的血管中霎時間湧出大量苯乙胺衝擊著大腦,於是林格便墜入了情網,對邱倩的愛便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他會為了救邱倩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存時間,而相比於林格,我更對邱倩的感情感到好奇,明明已經被抹去記憶的邱倩,為何三次都能喚醒記憶再次愛上林格?
在沒有林格的世界裡,邱倩明明有一個事業有成的男朋友吳航,倆人都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難道就因為邱倩無意看到了林格的一本「回憶錄」,就願意放下所有義無反顧地跟林格在一起?
而這個問題在我重刷影片後得到答案,說到底,「回憶錄」只是喚醒邱倩記憶的鑰匙,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雖然邱倩把林格忘了,但她永遠忘不了那種被愛的感覺!
對吳航來講,邱倩只不過是在事業和家庭對自己都有所幫助的女孩,所以他會隨意打斷邱倩想要說的話,因為在他的世界裡那些都不重要。
也根本不理解芭蕾舞對邱倩的意義,所以他會缺席邱倩的告別演出並且認為這沒什麼大不了。
更對邱倩要帶走所有芭蕾舞舞鞋的行為表示不解,因為他根本不能對邱倩的所有夢想與回憶感同身受。
但是林格不同,他明白真正愛一個人就是讓她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並且成為更好的人,所以他會為了邱倩而選擇生活在舉步維艱的異國他鄉,也可以為了幫邱倩實現芭蕾舞夢想而偷偷的去打好幾份工,又為了不讓邱倩有心理負擔而選擇欺騙對方是得到了獎學金的支持,更不會因為註定的遺忘而放棄去愛。
雖然邱倩死而復生後最終忘記了跟林格在一起的種種,但是那種觸手可及的溫暖她是永遠都不能忘的,這種感覺被埋藏在邱倩的心底,直到合適的時刻,被某人觸及,埋藏在心底的感受最終會被釋放出來。
這個時刻或許只是因為在天冷時被披在身上的一件呢大衣,也或許是因為突遇暴雨時早已準備好的一把傘,又或許是因為那個目光所及皆是你的眼神……
所以,邱倩最終在去往機場的路上跟吳航分了手,因為埋藏在她心底的感受被激發了出來,這種感受牽引著她去找事情的真相,她走過「回憶錄」裡所有的街道,感受著曾經的感受,最終在與愛人共同居住的巷子裡回憶起自己最後一次遇到意外的情景。
雖然林格的生命最終伴隨著邱倩的一句「我不會再忘記了」戛然而止,但我想導演已經完成了她對愛情的詮釋,即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
真正的愛,不是因為你很好所以我才愛你,而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才願意讓你變得更好。愛是一個動詞,它是一種存在的方式而不是存在的狀態,是在你工作休息的間隙,我及時遞上咖啡和點心;是在你忙碌一天回到家後看到的熱氣騰騰的飯菜;是在夜裡冷風來襲時,及時為你蓋上的毛毯…
愛就是這麼簡單,簡單到清晨醒來的一杯開水,簡單到一粥一飯裡的溫情。
我想,這才是對愛最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