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綜藝,一個男生被媽媽要求與自己的女朋友分手,面對女朋友的質問,他說:
「我真的很喜歡你,但是我媽不同意,我也沒有辦法。」
一般一個成年男人說出這樣的話,我們大概會認為他是個渣男,肯定是自己想拋棄女朋友拿自己媽媽當擋箭牌。
但這個男生還真不是。
可以看得出,他對女生還是有感情的,但是媽媽非常堅決,非要他二選一,他說:
「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肯定不會幸福吧,所以我選擇了我的母親。」
媽媽坐在他身旁,腰背挺拔,像個女王:
「他選我就對了,因為我是他媽,他必須選我。」
不難聽出這言語之中的得意,簡直把自己兒子吃得死死的。
為了孝而順的傳統文化害了多少人?
中國文化講究孝順,很多人為了體現自己的孝,就會無限制地順著父母。
宋代大詩人陸遊就是為了孝順父母,硬是忍痛休了與自己情投意合的妻子。
十年後兩人再見於沈園時,前妻已成他人婦,陸遊愁悵良久,寫下了著名的《釵頭鳳》: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陸遊雖然孝順了父母,卻讓自己一生都浸泡在相思的苦海裡,難以再體會幸福的滋味。
獨裁型的父母,總是用自己為人父母的權威,要求孩子去做他們認為對的事,而孩子的心理需求,夢想與願望在他們看來根本就不值一提。
如果孩子總是能夠像綜藝裡的那位男生那樣乖乖聽話,就能天下太平。
可是但凡子女還保有一些自我,就會生出一些不甘來,怨氣越積越多,直洶湧到將自己淹沒,屆時,與父母的關係也將陷入膠著,甚至破裂。
我們作為旁觀者,有時會忍不住想勸一勸獨裁型的父母們,就像節目裡的一位嘉賓說的那樣,勸他們說:
「所有的感情都是有界限的,即使是父母的感情也是有界限的,你不能用你所有的話語權,和你天生身為人父人母的優勢,去過於幹涉一個小孩子的成長。」
可是這樣的話對正在學習為人父母的人也許有用,但對於那些已經與孩子形成固定相處模式的,他們只會嗤之以鼻。
因為他們固執地認為「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所以當然你什麼都得聽我的,我是為你好。
獨裁了一輩子的父母是難以改變的,這個事實真令人絕望。
而子女似乎只有壓抑自己順從,或是狠心減少來往甚至斷絕來往了。
當與父母的親子關係陷入了僵局,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如果父母難相處,我們該怎麼辦?
最近看了一本書《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這是一本美國出版的英文書翻譯過來的,原文書名是《Coping with your difficult older parent》,意思是應付你年邁的父母。
這本書的作者格雷絲.勒博與芭芭拉.凱思都是擁有超過30年臨床社工師資歷的專業人士。
二人在長期的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實戰經驗,幫助許多客戶解決了與年長父母相處的難題,最後共同寫成了這本書。
書本裡有很多真實的案例,閱讀起來就像在看故事,可以很輕鬆地拿書中的故事與我們自身的情況做對比,從中找到可實現的解決辦法。
雖然美國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與中國相差甚遠,但子女與父母之間相處的問題卻是相似的,很多問題的心理動機和心路歷程也是相似的。
我們都是為人子女,父母都會老去,有的父母一直很難相處,小時候我們只能順從,但長大後能不能換個輕鬆的方式?
有的父母年輕時能很好相處,但年紀漸長後越來越難相處,要怎麼處理?
這本書把難搞的父母分成了六大類型:
依賴型、潑冷水型、自戀型、控制型、自毀型、恐懼型。
針對每一種類型的父母,都引用真實案例進行分析解讀,把可能出現的情況儘可能都列舉出來。
不僅會告訴你該怎麼辦,還會舉例用不同處理方式進行演練和比較,讓讀者更能理解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簡直就是「問題父母相處指南」。
大部分成年人與父母的關係都是存在問題的,然而我們通常採用的方式是逃避、擱置或對峙。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與小一輩的親子關係,卻很少人會重視與上一輩的親子關係。
難道當我們感覺父母越來越煩人的時候,就只有強迫自己忍受和逃離這兩種消極出路了嗎?
當然不是。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這本書告訴兒女們,與父母難相處是可以有積極的解決之道的。
再難相處的父母都有應對的方式
上文綜藝節目裡獨裁的母親就是控制型的父母,面對這種父母,有沒有辦法擺脫他的控制又不至於搞到關係緊張甚至破裂的地步呢?
這本書給出四個妙招來回應控制型父母:
幽默感、四兩拔千斤、溫和直說再再三撫慰、提醒詞。
幽默是轉移注意力的好辦法,再用四兩拔千斤的語言緩解緊張的對峙感。
看電視的時候,我們發現,那個男生的女朋友的性格簡直跟他媽媽一模一樣,如果男生情商高一點。哄哄媽媽說:她特別像您,所以我才這麼喜歡她。
也許媽媽的態度就不至於那麼堅決,非要二選一,一點機會都不給女孩。
或者面對媽媽的堅決時,他可以直說:媽媽,我愛她,沒有她我這輩子都不會幸福的,您不希望我幸福嗎?
解決的問題的辦法其實有很多種,《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是基於現實生活經驗寫出來的書,非常具有指導意義。
實在不行,可以換個思路找找外援。
在中國,大部分人還無法接受心理諮詢這件事,認為找心理諮詢師是非常丟人的,害怕被別人嘲笑或不肯承認自己心理有問題。
這個觀念現在要轉變一下了。
所有問題都自己受著,沒有疏解的渠道,是很容易得抑鬱症的,這也正是如今抑鬱的人越來越多,因此自殺的人越來越多的原因。
生活中、學習中、工作中、家庭裡,各種各樣的關係和問題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擠壓著我們。
好在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研究人的內在精神世界,出現更多更細分化的領域的專家。
以前沒想過與父母相處會變成一個社會群體的問題,現在我們關注到了。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讓我們看到,原來難相處的不止是我們的父母,原來他們還有那麼多類型,原來他們之所以難相處都是有原因的。
任何不正常的行為,都有其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找到了,就有辦法解決與應對。
如果有一天突然覺得父母煩人了,讓自已為難了,先別生氣,花點時候去了解一下父母的近況和人生經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