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這樣的。
在水木年華唱完《青春再見》之後,由各地livehouse主理人和樂評人組成的40位專業樂迷,僅僅只有2個人投了票,最終水木年華因為票數過少而慘遭淘汰。
其中一位23歲的專業樂迷評價道:
「這種中年人的油膩,根本打動不了我這種23歲的年輕人。」
還有一個人說:
「四十多歲的人還唱青春再見,不知道他們來這兒幹啥了。」
excuse me???
鄭鈞看到後第一個不服:
不可否認,水木年華的歌可能已經不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審美了。
身為專業樂迷,你可以說水木年華十多年來的音樂沒有突破;
可以說他們作品技巧和音樂性上輸給了年輕樂手。
但不應該上升到對人身的攻擊。
說水木年華油膩,潛臺詞就像是在說:
你們都這麼老了,還有啥臉跟年輕人比,趕緊走吧。
雖然我很少聽水木年華,但我絕對不認同這位23歲的專業樂迷對他們油膩的指責。
尤其是在一檔音樂比賽節目中,拿一個人的年齡或者外表說事本身就很低級,也並不公平。
更不用說去討論「油膩」這個詞來評價音樂作品到底合不合理。
真不知道這些被冠以「專業」的評審,到底專業在哪。
還有這兩年,油膩這個詞出現的頻率太高了。
一開始,人們吐槽那些中年男性的油膩感,來自於他們不修邊幅,口無遮攔,言語粗俗,誇誇其談……
後來延伸到生活習慣:大腹便便,手帶佛珠,聽草原歌曲,使用翻蓋手機皮套......
再後來,不止中年男性。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一個人旦凡搭上了油膩,就成了被嫌棄的對象。
油膩到底是什麼意思?
沒有定義。
它可能用來形容一個喜歡在朋友圈分享娃照的媽媽;
可能用來描述一個有些發福愛談論往事的父親;
或者,僅僅只是用來歸類一個你討厭的中年人。
只要你不喜歡,都可以是油膩的。
坦白說光看「油膩」兩字,我就能感覺到這個社會對中年人滿滿的惡意。
在一些年輕人眼裡,過了三十五歲的中年人,如果做不到像年輕人一樣瀟灑、有拼勁,就該被張東升推下懸崖了。
他們怎麼就不配和年輕人一起比拼了?
怎麼就不配懷念青春了?
雖然從節目的觀感上來說,水木年華一出現,其實可以大概率預測到他們的結局。
時間回到2010年。發行新專輯《啟程》之後的水木年華,就陷入低潮期。
近10年來,你很少能從熒幕上看到他們的身影。
盧庚戌忙著拍電影。
廖傑忙著下鄉助農做公益。
他們的精力已不再音樂創作上,偶爾接商演,也總唱那首《一生有你》。
三個月前,水木年華出了首新歌:《忘不了就別忘了》。
但是除了歌迷,這首歌沒有讓水木年華在大眾視野裡留下任何痕跡。
當被問到這麼多年水木年華去哪了時,
盧庚戌都不免自嘲:
過氣了。
帶著這樣的水準,想必他們自己也知道難以和其他常年堅持創作,在live上不斷突破的樂隊比拼。
比賽是殘酷的,或者說市場是殘酷的。
當你的作品拿到臺前,就應該做好接受觀眾評判的準備。
就像大張偉在水木年華被淘汰後所說 :
「起碼他們有他們的勇氣,站在這個臺上,出道這麼多年了,還能願意被別人評論,我覺得很棒。」
但作為80後的集體回憶,聽著他們唱《青春再見》,也依然能感受到屬於他們那一代人青春裡的熱血與熱情。畢竟青春是美好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曾擁有青春,這本就不該是年輕人的特權。你可以評價水木年華的音樂,但不該剝奪他們懷念屬於自己的青春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