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老師在杭州一所熱門公辦小學教科學,有20年的教齡,這周竟然被一個三年級小朋友問傻了!
當天,她上的是實驗課,因為要研究材料的沉浮,所以給班裡每個小組發了一根白蠟燭,讓學生們把蠟燭放在水裡,觀察蠟燭的浮沉。實驗做到一半,有個學生跑到她身邊,拿著蠟燭偷偷問:「老師,這個是什麼?」
後來給另一個班上課,孫老師留了個心眼,實驗前就指著蠟燭問全班:「有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麼?」第一個舉手的同學說是塑料條,第二個同學倒是答對了,但根據舉手情況,她發現班裡95%的同學不認識白蠟燭。
讓孫老師哭笑不得的是,即使告訴學生「這是蠟燭」,仍有孩子在實驗報告裡寫「蠟燭是塑料做的」。也就是說,這些孩子根本沒明白蠟燭是用什麼做的,用途是什麼?
三年級快10歲的小朋友,居然不知蠟燭是何物,到底是因為現在的孩子無知,還是課本OUT了?這個問題讓孫老師思考了許久。
畢竟,在現在的生活中,除了蛋糕上五顏六色又細又長的生日蠟燭,能用到這種白蠟燭的地方微乎其微。
「以前上課也會用到蠟燭,所以一直理所當然地認為學生都認識。直到那個學生偷偷來問,我才意識到這是個問題。」孫老師說。
生產隊、桌上型電腦……
孩子們對這些詞也很陌生
孫老師的遭遇,杭城許多老師都經歷過,小學還好些,畢竟學的內容比較簡單。初中老師對此感觸特別深。
「農村或者農場裡的水稻田,水稻都是一行一列種得非常整齊,為什麼?」
「青菜的每一瓣都不是重合在一起的,而是彼此交錯形成葉鑲嵌的結構,為什麼?」
這是杭州惠興中學科學老師呂志傑上生物課時提的問題,底下學生的回答很整齊——「不知道,沒見到過,想像不出來。」
杭州觀成中學科學老師李學明記得曾有一道考題,大意是問:「小麥和水稻的葉子,到底是平行脈,還是網狀脈?」結果把好多學霸都難住了,因為城市的學生從來沒有見過小麥、水稻的葉子長什麼樣子。
不止科學,錢報記者的同事昨天也在吐槽女兒的數學作業,有道應用題裡有「生產隊」這個詞,女兒看了半天,說讀不懂題,不知道「生產隊」是什麼意思。另一位同事家的二年級小學生,也曾經拿過一道應用題問媽媽:「筆記本電腦我知道,可桌上型電腦是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