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維坦按:鼠王,估計很多人首先聯想到的是「鼠中之王」,但,鼠王真的和「王」沒什麼關係,而是一堆鼠以某種古怪可怖的方式形成的「團」……難怪歷史上人們會對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鼠王」感到害怕,僅僅是視覺上就讓人感到難以接受了,所以,將其視為某種不詳徵兆的迷信也倒是可以理解。不過,如果真的不是有人故意惡搞的話,這些鼠王還真讓鼠類專家頭疼的了……
另外,正打算吃早飯或已經吃了早飯的,不建議繼續閱讀下去。
文/Alexandra Ossola
譯/楊睿
校對/石煒
原文/www.atlasobscura.com/articles/the-complicated-inconclusive-truth-behind-rat-kings
16世紀插畫中的鼠王(局部)
奧塔哥博物館(Otago Museum)坐落在紐西蘭的達尼丁(Dunedin)。在博物館的頂層,收藏著剝製的獅子標本、大型鯊魚的一顆牙、精緻易碎的海洋生物玻璃模型。有一樣標本在眾多藏品中「脫穎而出」:一尊裝滿淡黃色液體的巨型玻璃罐,裡面裝著八隻老鼠;它們沉在罐子的底部,尾巴纏成一個厚大的結漂浮在液體中,將它們緊緊捆在一起。
罐子的標籤上只寫了兩個字——「鼠王」(Rat King)。數百年來,不管是所謂的「鼠王」,還是這樣一群尾巴連在一起的老鼠,都被神化了,甚至根本就沒有真實存在過。至少,從未在自然狀況下出現。儘管如此,流行文化仍將它編成神話,出現在無數小說作品之中。鼠王常被視作不祥之兆,或是瘟疫的代表,或和巫術息息相關。但專家們對此是持懷疑態度的;一直以來,他們都在試圖解開鼠王之謎。大多數人都認同這點:如果鼠王出現在自然狀況下,對人而言,它們是令人噁心的存在;對老鼠來說,可能也不是值得高興的事,因為它們會被人類拿來觀察研究。
凱文·羅(Kevin Rowe)是一位鼠類專家,他也是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博物館哺乳動物展的高級策展人。他認為:「纏在一起的齧齒動物活不了多久,它們要一直承受極大的痛苦,直到彼此分開或一道死去。而且,鼠王可能只是老鼠纏在一起形成的球體,這只會讓老鼠飽受痛苦;這些和『王』的概念沒有任何關係。」
奧塔哥博物館收藏的鼠王標本
自16世紀起,就有了鼠王的報導,並且在全世界都存在鼠王相關的記載。有人認為,鼠王是自然形成的,並且最多可由數十隻老鼠組成——它們可能是同一隻母鼠生下的幼鼠——被局限在一個狹小空間裡,尾巴便緊緊纏在一起;也可能是低溫環境迫使它們抱團取暖。屋頂鼠(Rattus rattus)又稱船鼠或黑鼠,是所有記載中唯一出現過鼠王的老鼠種類【譯者註:據說1918年3月印度尼西亞發現了由10隻稻鼠組成的鼠王,待考】。不過,在松鼠等其他小型哺乳動物中也曾發現過這種纏尾現象。
奧塔哥博物館自然科學策展人艾瑪·伯恩斯(Emma Burns)提出:「根據一些理論,黑鼠喜歡攀爬,所以它們的尾巴……會反射性地緊緊纏住其他東西。在老鼠窩裡,它們就會緊緊纏繞在一起。」
也就是說,尾巴可能會把老鼠們緊緊纏在一起。在某種粘合劑的作用下,它們的尾巴緊緊黏在一起,難以分開。這些粘合劑,可能是皮脂——老鼠皮膚分泌的一種具有黏性的油性物,也可能是它們排洩出的尿液或糞便。伯恩斯認為,至少奧塔哥博物館的鼠王就是這樣形成的。奧塔哥的鼠王大約發現於20世紀30年代。當時,它們從航運辦公室的椽子上掉到了員工身上。據記載,當時還有員工拿著乾草叉擊打這團扭動的生物。沒過多久,這團老鼠就死在了博物館館長的手中,被製成了標本。
德國圖靈根州阿爾滕堡科學博物館所保存的鼠王標本
南特自然歷史博物館(Nantes』 Natural History Museum)展出的鼠王
與此同時,老鼠專家們也變得更加懷疑,他們在之前的主張上退了一步,承認在自然狀況下……可能出現鼠王。霍夫斯特拉大學(Hofstra University)的駐校學者麥可·帕森斯(Michael Parsons)說:「在特別冷的情況下,老鼠們會把尾巴互相纏在一起,彼此取暖。」他還研發了一種遙感技術,觀察老鼠在城市環境中的行為表現。 「鼠王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更加常見——但它們可能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一旦溫度升高,它們的尾巴就會鬆開;如果有老鼠咬了自己或者另一隻老鼠的尾巴(天啊!),它們也會鬆開彼此。」
其他人對此則有不同的看法。
1683年左右,弗裡德裡希·威廉·施穆克(Friedrich Wilhelm Schmuck)描繪的鼠王
馬修·科姆斯(Matthew Combs)是美國福德漢姆大學(Fordham University)的博士生,重點研究老鼠。他表示:「鼠王可能只是一個神話,是某些人用虛假的例子編造出來的神話。」即使現代這些偽造鼠王的動機還不明確,造假過程也不一定容易,但這種造假的可能還是存在的。如果有人想要造個鼠王出來,他得在老鼠死後,把它們的尾巴綁在一起。要在活老鼠身上這樣做,「幾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不管真假與否,人類對老鼠的厭惡從未改變,鼠王也可能一直與我們同在。在我們看來,許多老鼠纏在一起,就意味著會發生更多的壞事。因為我們對老鼠充滿了憎恨和厭惡。
黑鼠(右)和亞歷山大鼠(左)的插圖,1920年。
伯恩斯指出:「中世紀的人都很討厭老鼠,更討厭看到一大群老鼠。人們真的很不喜歡老鼠。」
對她來說,鼠王的研究還在繼續。她打算和別的研究者合作,仔細研究鼠王標本中的那個結,想弄清到底是什麼樣的粘合劑把尾巴粘在了一起。他們還打算利用X射線創建一個模型,研究這些老鼠最開始是如何把自己纏在一起的。但科姆斯認為,從理論上來講,在實驗室中對活鼠進行研究是可以做到的,但這種研究並不會有太大的意義。
他還指出:「要想在實驗室環境中觀察鼠王形成的全過程,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運氣,更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
也就是說,至少現在看來,鼠王之謎還將會繼續下去。
在松鼠等小哺乳動物中也發現了尾巴纏在一起的現象。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投稿郵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聯繫:微信號 thegoatj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