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曾挖掘雍正墓,為何只挖2米就緊急叫停?原因難以置信!

2020-12-24 貓眼觀史

雍正皇帝延續了康熙時期的盛況,是清朝歷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之一,他一步步引導著國家進入盛世,可惜他的在位時間比較短,與父親兒子相比確實差了很多,雍正的死因也有著不少的說法,歷來都有很多人對他的死因非常感興趣。

雍正死後,他被葬入到泰陵中,他的泰陵也是清西陵裡面最為宏偉奢華的一座,由於雍正在位時期國家的經濟條件比較好,他自然就有足夠的財力去修建自己的陵墓,可惜,清朝皇帝的陵墓大多都受到了盜墓賊的光顧。

甚至像孫殿英這樣的盜墓軍閥,在民國時期也是不少的,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古學家在西陵就發現,雍正皇帝的泰陵也有盜洞,顯然這裡也被盜墓賊盯上了。

為了保護陵墓,考古學家也是趕緊進行了搶救性挖掘,雍正皇帝陵墓發掘,也在國內引起了轟動,各地的考古工作者,媒體人士也是紛紛趕過來,期待著這裡能有更多的發現,然而奇怪的是,考古學家們沿著盜洞只挖了兩米,上面就直接叫停了發掘工作,這讓很多人白忙活一場。

對於上頭的決定,很多人是不能理解的,為何要突然叫停?工作其實才剛剛開始,一般陵墓都在地下比較深的位置,才兩米根本看不出什麼。

其實這也是考古工作者對盜洞仔細勘察,得出了一個結論,泰陵沒有被盜,因為盜洞打得比較淺,往下挖掘之後,沒有發現盜洞繼續延伸到墓底,在盜墓賊嘗試挖掘了之後,應該就主動放棄了繼續挖掘,這也讓泰陵保存相對完整,這個發掘結果上報之後,上面也是立即停止了挖掘,這個選擇是非常正確的。

原因難以置信!泰陵竟然還沒有被盜過,其實無數人都對泰陵的挖掘感興趣,這裡面必然有著大量有價值的文物,然而國家在這方面是有過慘痛的教訓,當初萬曆皇帝的陵墓挖掘的時候,人們是貿然打開了地宮,裡面確實有著大量精美的寶物。

然而誰都沒想到,打開地宮之後,外面的空氣大量流入,這也導致裡面大量的寶物氧化,不僅迅速被腐蝕,失去了之前的色彩,還被嚴重損壞,這一次的挖掘,基本上地宮裡面的東西就沒有多少剩下的了,造成的直接損失就無法估量。

有了這個教訓,國家的考古工作者也進行了反思,表示文物儘可能是要保護的,對於這些陵墓,最好就是讓它們維持原來的樣子,文物長期在地底下,已經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環境,一旦破壞了這個環境,必然會造成文物的損壞。

維護陵墓的原樣,就能保證文物的安全,所謂的挖掘陵墓,大多都是搶救性挖掘,是在得知陵墓已經被盜之後,為了減少文物的損失進行的挖掘,這樣才能從盜墓者手上搶下一些文物,如今雍正皇帝的陵墓沒有被盜的跡象,也就沒有什麼挖掘的必要了。

這次的挖掘是勞而無功,也是不幸中的大幸,因為泰陵沒有被盜,這肯定是最好的結果。雖然人們都非常好奇,想看看裡面到底有什麼東西,但保護文物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不能因為挖掘工作已經開始,就繼續挖掘下去。與泰陵相似的,還有秦始皇的陵墓,以及唐高宗等人的陵墓,這些陵墓沒有被盜。

以現在的技術是可以挖掘的,但沒必要挖掘出來,因為現在考古工作者的技術是沒辦法保護好陵墓裡面的東西,要是有條件保護的話,挖掘也不是不可以的。可維護這些陵墓,實在是太麻煩了,所耗費的成本也是比較大的,確實是不合適,那麼對於陵墓的挖掘,是需要更加慎重才行,否則陵墓被破壞,考古就沒有什麼意義了,這些文物都是寶貝,是屬於全國人民的,誰也沒有資格去破壞它們,保護好它們也是大家的職責。

相關焦點

  • 考古專家曾挖掘雍正陵墓,為何專家才挖兩米就緊急叫停了?
    根據一些考古人員的說法,雍正墓和清朝其他皇帝墓不一樣,至少從目前的挖掘和整理看,雍正墓保存的相當完整,雖然人們在雍正墓附近的確發現了盜洞,但值得注意的是,盜洞下挖深度不過兩米,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而以下的土,都是原封土,因此,雍正墓長達270年,並沒有足夠證據證明這個大墓被盜過。
  • 雍正墓挖掘過程中,一件事讓專家掃興不已,不敢再進行挖掘
    不過,近來有專家就曾勘探過雍正陵墓,發現雍正帝雖別有用心,但是其陵墓還是有被盜的跡象。上世紀七十年代,考古專家就曾在泰陵發現了盜洞。這引起了考古部門的重賞,當即將此事報告給了國家。胡適經高層批准,可對雍正墓進行搶救性挖掘,不過要「有限度」地進行。考古專家們很是興奮,準備揭開雍正陵墓中的秘密。
  • 雍正的清西陵被打開後,為何突然有人大喊:趕快離開,把墓封死
    雍正的清西陵被打開後,為何突然有人大喊:趕快離開,把墓封死要說這個世界上,哪個國家的文明從未斷絕,可以大體連貫的傳承下來的,那麼我們中國可以非常自豪的站出來,因為我們中國從上古時候起就有了記載歷史的習慣,這個好習慣千百年來從沒有被廢除過。
  • 為何雍正陵墓保護較好?看完你就知道了
    雍正泰陵也是被盜賊動過的,在寶城琉璃影壁下就有一個深達兩米的盜洞。但令人慶幸的是,不知因何原因盜賊放棄了挖掘,地宮才得以完整保存。 清朝在關內的皇陵群共有兩處,分別是遵化的清東陵和易縣的清西陵。其中有四座皇陵保存完整,地宮未被盜掘。
  • 陝西藍田縣神秘古墓被盜,專家挖掘卻被阻撓,墓主人後代大揭秘
    在2005年的冬天,陝西藍田縣的一座古墓被盜,當地民眾在發現這座古墓後,就上報當地有關部門,當地文物保護部門在接到舉報後,緊急出動了很多的考古人員進行保護性挖掘,雖然經過盜墓賊的洗禮,但是依舊出土了很多珍貴的文物。
  • 清東陵被盜墓賊盜空,為何雍正陵墓保存完整?其實38年前被發掘過
    軍閥孫殿英盜掘清東陵轟動很大,四位皇帝陵墓以及慈禧太后墓被盜,因為順治帝是當時唯一一位火化的皇帝,陵墓中只有一個骨灰罐,沒有其他陪葬品,才倖免於難;而清西陵就很不同,獨獨是最後修建,甚至由民國政府出資才完工的崇陵被盜的一乾二淨,其他陵墓都完好無損。
  • 專家挖開雍正的墓,為何看了一眼就要撤,還用水泥封死
    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他在位的時間其實很短,在位十三年就過世了,但如韓愈在 《進學解》中所言''業精於勤,荒於嬉'' 雍正在位還是非常勤勉的。對於這個千古一帝,大家對他的墓穴是非常好奇的,曾經有考古學家去挖掘雍正的墓穴,但是挖到一半,專家們突然就停下了,同時還用水泥將雍正的墓穴封住。
  • 雍正陵墓被發現,為何專家看了一眼,就要用水泥封死
    雍正在歷史上一直是一位飽受爭議的皇帝,作為康乾盛世的過度者,他在位期間一直勤勉治國,為乾隆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可是因為九龍奪嫡,有流言說雍正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順,更是有謠言傳康熙是傳位於十四阿哥,對於這一謠言,雖然之前有出土康熙遺詔為雍正正名,其謠言只是政敵惡意中傷,但是對於這位一生飽經滄桑,沒有尊貴的身世,沒有堅實的後盾,雍正是如何在陰謀詭計中走到最後,大家都非常想知道,可是當考古學家發現雍正陵墓,可以解開這一謎題,為何挖開看了一眼,就要用水泥封死。
  • 郭沫若為何堅持要挖明皇陵?專家:你看他家的族譜,便能知曉
    1955年10月,一份請示報告緊急送到了國務院辦公室,但在場的考古專家、歷史專家們看到該文件後,立刻爆發了激烈的爭吵:「不行,絕對不行!」「行,現在就得挖,還得馬上挖!鑑於當年郭沫若在中國已經是很有聲望的人,並且在場其他專家都沒他地位高,於是只能默默閉上嘴巴,看著計劃通過,但他們都很清楚,以當年中國的考古條件,根本就不能隨便挖皇陵。不過郭沫若等「主挖派」也退了一步,他們放棄挖掘明長陵,改為挖明定陵,也就是明代第13任皇帝朱翊鈞的陵墓。
  • 河南考古專家稱曹操墓周圍還有大墓正在挖掘
    說明會召開的前一天,潘偉斌連夜從「曹操高陵」考古發掘現場趕回鄭州。潘偉斌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該墓葬考古隊領隊。說明會召開當天,他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寫了一份《答疑》,文章不長,只有區區1322字。然而,這1322個字,字字千鈞。面對質疑,潘偉斌處之泰然,「我有足夠的自信,『曹操高陵』經得住歷史的考驗。」
  • 全世界都在等中國挖秦始皇陵,考古專家說 沒錢不好辦!
    考古專家透露了不挖掘秦始皇陵原因主要是有如下的兩點:第一點:考古技術還不成熟,挖掘成本實在是太高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陵園的建造就進行了三十七年。從眾多史料中,我們不難知道,秦始皇陵園建造工程有多麼的浩大。秦始皇陵,去過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佔地面積跟一個縣城的面積相差無幾,以此類推,如果要開挖的話,那就要建造一個縣城大小的超大型博物館,人力、財力都是需要解決的大問題。
  • 2016年,湖南一工地挖出清代古墓,考古專家叫停:這是我祖宗
    但是,很多人對於考古工作都非常不理解,認為他們是在褻瀆先人遺骸,好端端的非要把古人從墓裡拉出來,還把人家的陪葬物弄到各地博物館展覽。但是實際上,考古工作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墓葬,進行保護性挖掘。如果不是因為這些考古學家進行保護,那麼大部分古墓,都會被盜墓者們洗劫一空,而且他們可不管什麼研究價值,看著值錢的就帶走,不值錢的乾脆就砸毀。
  • 積沙墓:被挖多個盜洞,神秘墓主人究竟是誰?
    原來,有人在施工現場挖到了一種很特別的土,經考古人員鑑定,這是古墓葬的封土。作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建築工地開工前都要看看此地有沒有古墓,在西安挖到古墓太正常了。接下來就是,工程停工,展開搶救性發掘。結果是讓人欣喜的,考古人員在地下發現了兩座西漢晚期大墓,還是那種少見的積沙墓。
  • 土夫子中的「大人物」,曾盜挖文物罪大惡極,卻因馬王堆變成專家
    尤其是民國年間,內有軍閥混戰,外有列強入侵,天下大亂又一次將土夫子推上了風口浪尖,其中就包括一位「大人物」任全生;此人曾盜出一件先秦帛書,還被賣到了海外,按理說應是「罪大惡極」,可他卻搖身變成了「考古專家」。
  • 考古故事:定陵挖掘為何會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六十年前,作為我國唯一一座有計劃進行考古發掘的帝王陵寢,它曾經轟動世界,然而結果卻令世人無限唏噓。為何選中定陵作為第一個考古對象,又是什麼原因令他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悲劇?讓我們揭開塵封的歷史檔案,為您呈現不為人知的考古之謎。
  • 宰相劉羅鍋(劉墉)墓五八年被挖掘破壞經過
    關於當年村民挖掘劉墉墓的過程眾說紛紜,有些自媒體更是編造考古專家對劉墉墓秘密發掘或保護性發掘……這些都是不對的。劉氏家族成員解放後大多成分定為地主和富農,解放後受到嚴格的階級管制和歧視,當年挖墳掘墓先挖掘地主資本家和歷史上一些大官的墓。
  • 盜墓賊瘋挖15米深盜洞,只需再挖5公分,10多噸錢幣將不復存在
    01古墓被挖15米長,只差5公分,盜墓賊計劃泡湯 如果不是有盜墓賊光顧,這座小村莊或許依舊是寧靜的。在2011年3月份,江西省當地文物館接到了群眾打來的舉報電話,在電話中,對方說在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關西村附近有一座好像是古代時候的墳墓遭到了盜墓賊的挖掘。 接到這樣的舉報電話後,文物館工作人員高度重視,不管消息是不是真的,但涉及到古墓的事情就是大事,如果古墓遭到破壞,那後果不堪設想。隨後相關領導立即組織考古專家前往事發地去探查。
  • 此墓相傳埋有3000把名劍,為何專家兩次考古又掩埋封好
    3000把名劍,為何專家兩次考古又掩埋封好?據野史記載,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在找到闔閭的墓之後就動了盜劍的念頭,但他最後並沒有成功。  在1512年的時候,劍池裡的水乾枯了,人們終於得以見到著名的闔閭墓的廬山真面目。不過,當時的人認為不應該開啟墓門,於是就又用泥將它給填封好了。到了全國解放之後,考古專家們將目光放到了劍池上。說真的,這三千把名劍的誘惑真的是太大了,現在的人若是能夠得到它那必然是一筆莫大的財富啊。
  • 千年古墓發現15米盜洞,專家搶救性挖掘,只挖5釐米就挖出1噸黃金
    從即位到倒臺,一共只過去了27天,劉賀也因而變成在歷史上第一位被廢的帝王,世稱漢廢帝。但是,上官太后儘管廢了劉賀,但並沒有處決或者放逐他。反而是又賜了他湯沐邑兩千戶,但剝掉了他昌邑王的頭銜,此後昌邑從諸侯國降成山陽郡。而劉賀回到昌邑,日子還是非常溫馨的,尤其是又多了2000多家食邑,晚年時期可謂是極其灑脫。
  • 難以置信:梁莊王墓取出的第一件「文物」,專家鑑定驚出一身冷汗
    上篇文章中我們講到,在湖北省鍾祥市長灘鎮大洪村,明代梁莊王墓的發掘現場,當考古工作人員拆下了封門牆的三層磚後,就站在梯子上,手拿電筒,順著光束向封門牆裡面的墓室內部觀察。他們發現封門牆裡面有一條甬道,通往墓室的大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