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等中國挖秦始皇陵,考古專家說 沒錢不好辦!

2020-12-24 網易新聞

眾所周知,1974年3月,秦始皇兵馬俑被發現,隱藏了兩千多年的秦始皇陵也隨即被定了位。而這,就已經引起了世界的震撼。若是秦始皇陵的主體地宮被打開,那豈不是更令人震撼!多年來,在是否發掘秦始皇陵問題上爭論不斷,同意發掘的人列舉出諸多好處,但具體主張卻陷入了認識的誤區。首先,國家文物局早就有明確規定——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這是必須堅定不移執行的既定政策。考古專家透露了不挖掘秦始皇陵原因主要是有如下的兩點:

第一點:考古技術還不成熟,挖掘成本實在是太高

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陵園的建造就進行了三十七年。從眾多史料中,我們不難知道,秦始皇陵園建造工程有多麼的浩大。秦始皇陵,去過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佔地面積跟一個縣城的面積相差無幾,以此類推,如果要開挖的話,那就要建造一個縣城大小的超大型博物館,人力、財力都是需要解決的大問題。秦陵封土下面就是地宮,地宮呈方形,秦始皇陵的一切建築都是以地宮為中心。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

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裡,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裡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

全球都在等中國挖秦始皇陵,考古專家搖搖頭:沒錢挖不好辦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考古系教授段清波介紹,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探測,地宮就在封土堆下。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封土堆頂臺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墓室位於地宮中央,高15米,大小相當於一個標準足球場。

而且說實話,面對這等建築,從古代起,誰人不想一探究竟?但秦始皇陵存在了兩千年,其中不乏戰亂紛爭,別的皇陵都慘遭盜墓,為何秦始皇陵始終沒有被破壞?這不是沒有原因的,據說秦始皇陵中存在大量汞物質,而後來通過對皇陵進行地下勘測也證實了這一點。

汞的危害和汙染的嚴重後果不用多說。若打開秦陵怎麼才能保證不讓汞蒸氣揮發,危害大家的安全?就這麼一個小小的問題就足夠讓考古學家日夜難眠了,之前有專家多次論證發掘秦始皇陵的方案,大意是將秦始皇陵全部用穹頂之下的一個鍋蓋蓋住,然后里面抽成真空的環境進行挖掘,但是至今沒有成熟而且可靠的技術能夠支持這一設想。考古專家也表示,如果真要全部保護起來,費用足夠建造一座城市了。真是沒錢挖啊。

第二點:文物得不到安全保障

文物的完好無損一直是考古界最關心的問題。雖然現在中國強大了,但是盜墓賊還在。秦始皇帝陵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僅發現的陪葬坑就有180多個,這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考古任務,每項考古科研成果都將增加對秦始皇陵的認知程度。如果一旦發掘,來自世界各地的盜墓賊將會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偷盜,防不勝防。

這麼多年以來,秦皇陵都沒被盜墓賊偷成功,那是因為秦始皇陵地宮深不可測,機關無數。但若是開挖秦始皇陵,所有的機關都將會被破壞。先不盜墓賊會想辦法來偷文物,就是一些文物被挖出來後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都是很大的問題。

這些外力還只是小問題,一旦挖掘秦皇陵,最主要的是,陵墓中屍體、字畫、絲織品等文物長期處於地下的,已經形成了穩定的環境。一旦進了空氣,或者是混合了其他墓室的氣體,珍貴的文物發生氧化或者其他的什麼變化,誰也說不準,誰也擔不起這個責任。

對於皇陵的挖掘,我國有前車之鑑。早在1956年時,我國曾對明定陵開展挖掘。結果,大量的字畫、絲織品被永久破壞,令人心痛。從此國家對皇陵的挖掘那可是既小心又謹慎。所以說若是不能保護好文物,讓它埋藏在地下就是最好的處理方法。

秦始皇帝陵的保護與發掘是一項循序漸進的考古科學大工程,在對局部或外圍尚且認識不足,文物保護技術還不足以擔當的情況下,任何對地宮的「念頭」都是違背科學精神的。

就考古而言,任何一種對地下文物的挖掘,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對文物某種程度的破壞或損害。所以,進行的大多是搶救性發掘,比如因施工、被盜等人為因素或自然災害使文物遭到破壞,必須進行搶救性發掘以保護文物。因為文物在地下埋藏數百年、數千年,其內部已經形成了平衡狀態。一旦挖掘,這種平衡就被打破,就會造成對文物損害。

不僅不能主動發掘帝王陵,即使別的地下遺存,只要條件允許,可以勘探、可以試掘,但除非必須,一般也不會主動發掘的。特別是對陵墓最關鍵的部位,比如墓室,迄今的考古收穫,還不足以解釋墓室的情景,它的基本形式、結構、布局,連基本的解釋都無法形成體系。在文物保護技術還不足以擔當的情況下,任何挖掘地宮的「念頭」都是違背科學精神的,都是一廂情願的「空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秦始皇陵到底有多神奇?為什麼不開挖?考古專家5個字道破玄機
    我相信如果有機會的話,不少人都會去秦始皇兵馬俑去看一看,作為世界奇蹟之一,秦始皇陵是值得大家一看的。我們後人不僅可以看到古時候人們的智慧,了解過去的歷史,更感嘆古人創造的奇蹟。但是很多人都有疑問,秦始皇陵到底有多神奇?為什麼不開挖?考古專家5個字道破玄機!
  • 秦始皇陵裡都有什麼?不是不敢挖,而是不能挖
    1974年3月,在陝西省臨潼縣伶秦始皇陵東面3裡的西楊村,幾位農民在奮力打井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陶製人頭。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當地表層被掘開時,神話般的奇蹟展現在人們而前——在5米多深的深坑內站滿了身披鎧甲、手持兵器威武健壯的武士俑和拖拉木製馬車的陶馬俑。
  • 秦始皇陵竟藏中國驚天秘密,十二謎團探尋歷史真相
    考古專家們以此為線索,努力尋找著能揭開秦陵地宮之謎的種種蛛絲馬跡。謎團一、秦皇陵封土取自何處?  體積龐大的封土堆堪稱國內之最,但它的土究竟是取自秦始皇墓中,還是挖自魚池一帶?  秦始皇陵封土堆呈覆鬥形,高76米,長和寬各約350米,如此大規模的封土堆在國內堪稱之最。但體積龐大的封土取於何處?
  • 秦始皇陵為何現在還不敢挖?德國專家核磁掃描後,揭露其真實原因
    但是這些如此優秀的人才,也並沒有把割據的天下合併在一起,直到秦始皇嬴政的出現。有人曾這樣評價秦始皇,「火烏日暗崩騰雲,秦皇虎視蒼生群」,作為第一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的君主,秦始皇足以擁有這樣的讚譽。但是在現代,秦始皇本人存在著諸多爭議,有的人說秦始皇是個暴君,有的人說秦始皇是一位了不起的千古帝王。
  • 秦始皇陵燈油千年不滅,傳說靠的是「鮫人油」?美國專家揭開謎團
    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這一點幾乎無人反駁,他的謀略及眼光都十分的長遠,為中國千年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不僅是個帝王,更是個歷史偉人。史書上描寫的秦始皇暴政不一定真實,更多的可能是污衊。秦始皇陵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隨著秦兵馬俑、秦銅車馬坑、秦石鎧甲坑等陪葬品的發現與發掘讓全世界為之震撼,這些陪葬品都是秦朝軍隊強大的象徵,不過這都只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因為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宏大前所未有,1962年考古專家第一次對秦始皇陵進行勘察,並且繪製了一張秦皇陵的平面布局圖,據估算秦始皇陵的佔地面積有大約56平方公裡,相當於78個故宮,引起世界考古界的轟動
  • 秦始皇陵曾被多次盜掘,是一個空殼子嗎?專家勘測後,揭露了真相
    直到解放後,在中國考古人員的多次勘測後,才向世界公布了這個神秘的高地。西方人遠遠不知的是,這個神秘的高地,在中國各個朝代的當權者,都將其視為禁區,並加以保護。它正是中國最著名的皇帝,秦始皇的陵寢!相傳在秦國滅亡後,項羽攻入關中,曾大規模破壞秦始皇陵,地面建築毀於一旦,並挖掘了帝陵。劉邦擊敗項羽後,定都長安,建立西漢。
  • 全球同步:揭開秦始皇陵的驚天秘密!
    新的發現 公元3世紀,希臘與中國已經有密切接觸中國秦始皇陵墓遺址高級考古學家李博士說:「我們有證據表明,在古絲綢之路開啟前,秦朝已經與西方有了密切聯繫。秦始皇陵是中國墓葬中最早使用真人大小的人類塑像的陵墓。在秦朝之前,考古發現的雕塑全部是20釐米(8英寸)高的簡單小型雕像。兵馬俑從何而來,並由誰而造,一直是一個謎。李博士相信這種製作技術以及雕像尺寸的巨大變化,肯定是因為受到了中國之外文化的影響。維也納大學藝術史系教授、中國藝術史主席Lukas Nickel教授認為最近在秦始皇陵發現的百戲俑可以證明這個驚人的新理論。
  • 千年不腐秦始皇陵至今還未挖掘的真相是什麼?你知道嗎?
    說道秦始皇陵人們往往想起的都是他的雄偉和宏大。而他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墓,總是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他是中國歷代帝王陵中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埋葬最豐富的一座陵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1987年,秦始皇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秦始皇陵到底有什麼秘密,為何現代人無法進入,只因這幾點
    不客氣地說,就是接著折騰他們,讓他們死後都不得安寧。後人折騰的最大特點,過去是貶褒功罪,評判得失;現在流行避虛就實,也就是挖墳掘墓。往客氣了說,這叫關注,但關注的問題點,各有不同。秦始皇另類到什麼程度人人都知道,他把先秦泛用的「朕」字據為己有,成了皇帝專稱;還放出話說:「朕始為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傳之無窮。」
  • 千古「秘」帝秦始皇,皇陵為何無人敢挖?
    特別是秦始皇陵裡的地宮,這座迄今為止尚未被挖掘的地下宮殿裡到底有什麼呢?圍繞這個問題,很多文學從業者、文字愛好者,筆耕不輟,寫出了一本又一本燒腦的懸疑推理小說。而更令人震驚的是,通過衛星雲圖俯瞰秦始皇陵,連專家都忍不住讚嘆:「不愧是千古一帝」。
  • 大巧不工-秦始皇陵的探索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這似乎表明地宮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閉在中羨門以外的地方,內羨門以內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據考古勘探,以及對墓道兵馬俑位置的判斷,專家認為,秦始皇陵的朝向為坐西向東。這是一個奇特的布局。眾所周知,中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統一天下的秦始皇,卻採取了坐西向東的格局。
  • 秦始皇陵到底有多麼複雜?到現在都不能打開,源於四個條件的制約
    於是,在生命的最後10多年,秦始皇並沒有閒著,他又開始大興土木,萬裡長城、秦始皇陵、阿房宮、秦直道、靈渠等建築,都是他的野心勃勃的實物見證,每一項工程都是空前絕後的偉大藝術。秦始皇在地上的生活有何等豪華,他在地下的生活就有多麼奢侈。因為在秦始皇看來,人死後要去另一個世界,作為死後居住的場所——陵墓,必須建造得高大上,方可安放自己的宏願。
  • 農民挖井挖出一個武士頭,這一挖不要緊,居然震驚了全世界
    雖然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人很多,可是陵墓仍修築了38年之久,直到秦始皇死後一年,他的陵墓才算正式完工,由此可見,秦始皇陵墓工程有多麼浩大,氣勢有多麼宏偉,裡面所埋藏的寶藏有多麼多了。《史記》中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可以說,秦始皇陵開創了中國歷代君主奢侈厚葬的先例,自他以後,絕大多數帝王都為自己修建奢華的陵墓。
  • 秦始皇陵為什麼無人敢挖,看完衛星雲圖後,專家:不愧是千古一帝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的轉折之年!在這一年,秦始皇領導的大軍橫掃六合,完成了祖國大陸的統一。從此,一個大一統的帝國——秦朝屹立在東亞!儘管秦朝存在的時間很短,但秦始皇在諸多方面的改革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
  • 秦始皇陵銅車馬,先進技術讓專家難以解釋,最逆天的是車上那把傘
    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的皇帝,一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但很多年來,秦始皇在我們的印象中都是一位暴君,什麼橫徵暴斂修長城,焚書坑儒害思想、始皇帝陵埋活人等等,都讓人對秦始皇的印象變得差了很多。
  • 秦始皇陵為什麼沒有繼續挖掘了?專家:你看看山上的石榴樹
    歷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都評價秦始皇為暴君。秦始皇喜好殺戮,並且在位期間大興土木,不僅把長城連接起來,還招工60萬為自己修建陵墓,歷史上的焚書坑儒更是出自秦始皇的手筆。然而隨著歷史的漸漸浮現,也開始出現了一些不一樣的聲音。現在的人普遍認為秦始皇在位期間的功績遠大於否弊。
  • 兵馬俑真正的主人不是秦始皇?專家:有證據證明真正主人是「她」
    在陶俑出土幾個月後,國家文物局和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的專家學者來到西楊村進行實地考察。他們看到這裡距離秦始皇陵有兩公裡的距離時,紛紛發問: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怎麼會放到如此遙遠的地方?至於陶俑的時代、性質、屬主等問題,專家們認為並不能做出肯定準確的判斷。
  • 秦始皇陵中的100噸水銀從何而來?幾乎都靠她,中國第一個女富豪
    2020-11-14 08:20:34 來源: 張林講娛樂 舉報   秦始皇陵
  • 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殺死,為何司馬遷可以詳細描述皇陵內的結構?
    歸納下來,就三點:一,秦始皇陵深度達到了「穿三泉」的程度,為達到此深度,秦始皇動用民工70萬人。二,皇陵內部機關重重、珍寶滿滿、構造複雜;外部宏偉。三,所有參與陵墓修造的人,全部都被封禁在皇陵內部,即活埋。
  • 秦始皇墓至今任然不讓進入,裡面究竟藏了什麼
    秦始皇陵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古代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而著稱於世。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銅加固基座,上面放著棺材……墓室裡面放滿了奇珍異寶。墓室內的要道機關裝著帶有利箭的弓弩,盜墓的人一靠近就會被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