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都評價秦始皇為暴君。秦始皇喜好殺戮,並且在位期間大興土木,不僅把長城連接起來,還招工60萬為自己修建陵墓,歷史上的焚書坑儒更是出自秦始皇的手筆。然而隨著歷史的漸漸浮現,也開始出現了一些不一樣的聲音。現在的人普遍認為秦始皇在位期間的功績遠大於否弊。秦始皇最主要的貢獻就是統一了全國民族,實行了書同文、車同軌的統一標準。正是由於這個規定才讓中國有了這麼燦爛悠久的統一文化。
前面提到秦始皇的陵墓有60萬個工人晝夜不停的修建,而且一建就是37年。要不是當年陳勝吳廣起義,修建工作草草完工,時間可能還會更長。如此宏大的修建規模加上如此久的修建時間導致秦始皇陵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陵墓。
秦始皇陵墓的外觀是根據鹹陽城來設計的。陵墓內有兩重夯土城垣分別環繞於內外,與鹹陽的皇城與宮城相互呼應。整個陵冢高50米,底部周長1700米,形狀為覆鬥形。陵墓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裡,相當於78個故宮的大小,是古時候的奇蹟工程,即使用現代的工業技術製造,也要耗時十年以上的時間。
除此之外秦始皇陵墓裡的奇珍異寶數不勝數,大小陪葬坑約400餘座。名震世界的秦始皇兵馬俑就是始皇陵陪葬坑其一。目前我們已發掘的陪葬坑個數為三個,三個均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勝地。然而對於真實的始皇陪葬坑數來說,我們的發掘實際上只是九牛一毛。
這些年來,考古學家一直在對始皇陵墓進行地表勘查,然而卻遲遲沒有真的進行大規模的發掘活動。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專家:你看看山上的石榴樹就知道。
據資料記載,秦始皇為了在自己的墓葬中勾勒出山川湖海的樣貌,竟在墓穴中埋下了多達一百噸的水銀,而根據現代科學探測,連陵墓山頂上的石榴樹中都含有大量的汞物質。這些水銀組成了陵墓山川湖海的走勢。但同時水銀也是一種劇毒物質,只要吸入量過多,人非死即殘。因此對於考古工作的阻力巨大。
而且因為秦始皇陵墓佔地面積實在太大,如果小心仔細的開挖,估計得上百年的時間才能完全發掘出來。新中國剛成立時就有人建議立即開挖秦始皇陵墓,但此方案很快遭到了否決。原因是當時的技術條件不足以支撐難度如此巨大的開挖工作。時至今日,秦始皇陵墓還是難以開挖。也許在若干年後,千古一帝的陵墓終究會解開他神秘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