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現代化技術打造的金魚博物館展廳 樹紅霞 攝
「網紅小金魚」打卡牆 樹紅霞 攝
飽含福州元素的金魚文創商品 樹紅霞 攝
形態各異的魚缸 本報記者 遊慶輝 攝
坊裡流金巷是銀。福州三坊七巷的明清古建築,都是活著的歷史。如今,這裡又多了一處古厝活化利用的網紅打卡點。
23日,中國首家金魚主題博物館——國潮金魚博物館在塔巷79號正式開館,現場還舉行金魚祈五福活動和放生儀式,吸引眾多遊客前來參觀體驗。
這座還未定級文物點的清代古厝,不但變身為金魚博物館,還是福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福州觀賞金魚培育技藝」展示基地。參觀與體驗古法養魚技藝也成為現場最大的亮點之一。
古厝變身金魚博物館
走入塔巷,穿過盛開的紫藤花,金魚博物館的「網紅小金魚」打卡牆便映入眼帘。穿過插屏門,一進天井放著6口老北京特製的「虎頭缸」,左右各3口,暗合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意。
記者看到,館內懸掛的燈籠和油紙傘等均採用中國傳統的抱箍技藝懸掛,既美觀大方,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古厝。穿梭其間遊覽,就如同進入時空隧道,得以窺見福州金魚歷史的流徙變遷。
據工作人員介紹,金魚博物館佔地466平方米,共有前後兩進半,設有「源」「境」「奇」「銳」4個密閉展廳,來自中日美泰等10餘個國家的100多個品種、3000餘尾特色金魚自在遨遊其中。
家住福州東街口附近的王阿姨正和老伴一起在南后街閒逛,聞訊趕來一飽眼福。他們在一進左側廂房的源廳駐足觀看,會心地小聲交談,在福州金魚老五樣前更是遲遲不願離去。
王阿姨告訴記者,她是老福州,從小家裡就有養金魚,已經與金魚相伴了幾十年。「源廳重點展示金魚起源與五大品種演變歷程,五大品種對應『福、祿、壽、喜、財』五福,值得慢慢品味。」她邊說邊到一旁的金魚祈福臺祈福。
一進右側廂房的境廳成為年輕人的最愛,他們有的在「魚雨霖」網紅打卡區拍起很有範兒的雨境照,有的在「萬華鏡像」魚缸前體驗金魚被萬花稜鏡折射放大數倍的夢幻感。
邁入二進左側廂房的銳廳,這裡集中展示了北京王字虎、宮鵝、武漢貓獅、如皋蝶尾、揚州水泡、南通珍珠鱗、西安龍睛等精品國魚。二進右側廂房的奇廳則以形態各異的魚缸展示海外美魚精品,很是有趣。「中國金魚直接或間接地傳入世界各地,再經本土化改良後更顯奇特、絢麗。」國潮金魚博物館創始人黃林青說。
讓金魚成為國潮新IP
金魚是福州城市的燙金名片,三坊七巷則是福州金魚的發源地和展示窗。作為中國三大金魚流派的福州金魚,距今已有五六百年歷史。清末大學者郭柏蒼在《閩產錄異》和《金魚經》等專著中用大量篇幅記載福州人培育金魚的技藝。
「在象徵著福州文運興起的塔巷建立全國首家金魚博物館,對傳播福州獨特金魚文化、增強閩都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黃林青說。
在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金魚博物館聯合燈光造景藝術與多媒體動畫設計團隊,靈活運用現代化技術,宣傳、弘揚福州金魚傳統文化,不僅為金魚量身定製55款形態各異的魚缸,還為觀眾打造了一個集燈光、音樂、影像、互動於一體的金魚藝術展陳空間。
在這裡,金魚不再是單一的魚缸陳列,每一尾都有故事。在浮光掠影中,伴著音樂向觀眾娓娓道來。尤其是智能互動投影牆很是特別,金魚會隨你的指尖一同起舞,成為孩子的最愛。
近年來,福州市一直十分重視金魚第三產業發展,國潮金魚博物館為響應金魚第三產業發展規劃,今年成立了獨立的金魚文創中心,設計和生產金魚文創商品,全面打造「福州金魚」品牌。
金魚博物館陳列的各種由金魚演化而來的文創商品,就是由金魚文創中心自主研發、設計和生產,工匠藝人把福州金魚與福州三寶脫胎漆器、角梳、紙傘以及軟木畫、剪紙等傳統特色工藝有機結合,做出來的茶具、文具、首飾及福福壽壽卡通IP系列等8大文創品類讓參觀者大開眼界。
據介紹,金魚博物館裡的文創產品已入駐淘寶、抖音、微店、今日頭條小鋪4大商城,線上線下同步售賣。以觀光展示、科普教育、觀光旅遊為一體的金魚博物館,有望成為福州的文化名片和客廳。
「未來,我們將立足三坊七巷,傳承中國金魚文化,保護古法養殖金魚的技藝,讓金魚不再成為被遺忘的國粹。同時,把國潮金魚博物館打造成福州城市新地標,深刻展示福州金魚文化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文化成果,讓金魚走出福州,遊向中國各角落,乃至全世界。」黃林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