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全球化(一)放映暨分享會
Film Screening and Sharing: Food and Globalization 1
作者:李嘉言 Tracy Lee
「香港-珠三角環保電影展」策劃
「如今,當人類生產出有史以來最多糧食的時候,地球上仍有超過七分之一的人處於飢餓狀態。在這10億人挨餓的同時,另一項歷史新記錄是:地球上有15億超重人口,數量甚至超過了飢餓人口。...」
「食物體系內的企業巨頭規模巨大,所以他們無須遵守規則。一個巨頭企業可以影響整個行業。不管是在本國國內還是像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國際組織裡,巨頭企業常常遊說政府為他們提供有利的經濟環境。...」
《糧食時代的大矛盾》
[英] 拉吉·帕特爾(Raj Petal)
一二7月30日(周日)11am-1pm,「香港-珠三角環保電影展@深圳」在喚青春社創中心播放兩部電影,從畜牧工業化和水果工業化兩方面,探討食物在全球化下如何影響環境。今次活動的主持人是李嘉言和莊惠慧,映後分享嘉賓是波蘭瑜珈教練Dominic,以及艾維塔有機農場的總監何錚先生。
食物體系的操控
一二太陽、空氣、水和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四大元素,應該人人可享有。糧食方面,現今糧食正面臨全面的商品化,糧食工業(food industry)跨地域橫掃全球,提供「有史以來最多糧食」。地球這邊廂有15億超重人口,但另一邊廂同時有10億人挨餓。更諷刺的是,付出汗水供應食物給我們享用的少少種植者和飼養者,往往是屬吃不飽的那群人。
一二除了糧食價格之外,食物的產地來源,食物的收成時間,食物的種類,食物的外型,食物的味道,食物的運輸方法等等食物體系漸漸由糧食工業所設計,受制於工業鏈中極少數富可敵國的食物建築師,包括:轉基因種子的供貨商、食物生產商、食物批發商和大型連鎖超市等等的壟斷式操控(domination)。這些跨國企業如何影響食物體系,我們將在未來,透過放映一系列的環境電影作出不同角度和不同形式的探討。
▲ 臺灣《天下》雜誌第578期,封面為超商香蕉的全球化戰爭 / 圖片來源:http://www.qmag.org/common-wealth-578/
《水果短片系列》:香蕉工業王國
一二7月30日那天播放的《水果短片系列》,集中以香蕉,這種如此普通的,幾乎人人嘗過的水果,引出跨國香蕉工業巨頭都樂(Dole),如何在全球化經濟下,灑下毒性極強的農藥[1],不可逆轉地汙染土地和潔淨水源的同時,更損害尼亞加拉受僱蕉農的健康。來到地球另一面的亞洲,都樂也在鄰近中國的菲律賓建立另一座「香蕉廠」快速種植漂亮可口的超甜樂都香蕉進口臺灣,他們一方面以低價批發出售都樂香蕉,另一方面走零售精品化的市場策略,在便利店高價格售賣單一隻香蕉增加市場佔有率的同時增加利潤。[2]全球化蕉戰,影響本地蕉農生計。
一二「水果短片系列」的放映,希望作為消費者的觀眾,看見美味水果背後,不同地方的蕉農所付出的代價。
《何以為食1》:「少肉多菜」 VS 「多肉少菜」
一二在中國,人口不斷增加,加上部分人富起來,對糧食的需求有增無減。中國老百姓的飲食文化原來是較健康的「少肉多菜」,但在「麥噹噹」,「肯德德」等美式快餐飲食文化進駐中國後,越來越多人養成「多肉少菜」的飲食習慣,改變了我們對食物的需求。
一二這邊廂,美國大量人口過重或患上糖尿病,失去健康的生活,國民醫療支出急增。某些美國省份更為了下一代的著想,禁止麥噹噹提供開心兒童樂園餐給小孩的時候,希望從飲食習慣開始改變現況。
一二中國對肉類需求大增,為了減少對外國肉類進口的倚賴,而引進了源於西方蓄牧工廠(factory farm)的生產模式,簡藝導演創作的《何以為食1》正是以導演介入影片現實/現場,主要以人物訪問的手法初探中國蓄牧工業化這議題。
▲ 觀眾群裡不乏素食主義者,交流環節中一位爺爺就與大家分享了他的素食之路
一二中國以農立國,傳統一向奉行的小農經濟。蓄牧企業化的經濟模式近年快速在國土落地,也改變了中國食物體系,對小農戶造成衝擊,另一方面也造成難以逆轉的環境汙染。
「要收回我們的主權,我們不應只做個消費者,我們還可以建立起新的食物體系,改寫對糧食種植者和糧食消費者進行兩重剝削的權力關係。我們不能保證一定可以成功地改變我們目前的食物體系,但如果連嘗試都不做的話,將必敗無疑。」
《糧食時代的大矛盾》
[英] 拉吉·帕特爾(Raj Petal)
一二導演簡藝曾說:「我們在享用著史無前例最便宜的肉類,但同時賠上了史上最昂貴的環境代價。」當食物企業化生產影響本地小農民生計,畜牧工業同時成為高汙染產業,影響著我們所有人賴以為生的空氣、潔淨水源和食物。另外,「多肉少菜」的飲食習慣正威脅個人的健康,我們可怎樣為未來尋找出路?這次活動,我們邀請了波蘭瑜珈教練Dominic為我們提供心靈和思考兩方面改善人與環境之間關係的方法。
▲ Dominic現場引導觀眾冥想
一二Dominic首先引導觀眾透過冥想體驗人可如何隨著個人的呼吸,聆聽和接收外來的聲音,並且順應身體的呼吸達至身體各部分合一(union)境界。之後,他與我們講解蓄牧企業化對環境的影響,並分享他認為素食可改善現有的環境問題,以及人與萬物的關係。Dominic在分享中強調,他不是來遊說觀眾吃素,而是把事實告訴大家,由觀眾自行選擇和決定自己的飲食習慣要怎麼樣?
一二以下是Dominic的部分講解內容供大家參考:
溫室氣體從那裡來? 51%來自畜牧業,13%來自交通運輸。
全球每年有18%溫室氣體排放可歸因於畜牧業。每年牲畜及其副產品產生的二氧化碳達32億噸之多。
全球飼養的牛隻每天產生150億加侖甲烷,甲烷是比二氧化碳更兇的溫室氣體。
如果在2050年前所有人成為素食者,食物相關的排放將降低70%。
牲畜系統佔用全球45%的地表。吃肉的飲食需要使用的土地,比吃素飲食的多18倍。
農業使用了全世界70%的水。
一片漢堡牛肉需要用上660加侖的水去生產,即等於1個人2個月用作洗澡作使用的水量。少吃一磅肉可節省6個月洗澡的用水量。
飼養2,500頭乳牛產生的排洩量相等於411,000人的排洩量。
每年農業工廠排放1千萬噸的動物排洩和化學品。
我們現時有足夠10億人口的糧食。但82%的飢餓小孩居住的國家,那裡的食物是用來餵養西方國家食用的牲畜。
素食主義的好處
一天的吃素飲食,可節省1,100加侖的水,45磅穀物,30平方呎的森林,10磅的二氧化碳,和因為吃肉而消耗的1頭豬。
素食者平均比吃肉者長壽6-10年。吃肉者患心臟病的風險是素食者的兩倍。70%的危疾與動物農業有關的。
一二Dominic最後以這張PPT結束問觀眾:「你選擇素食,可能因為愛護動物?珍惜水源?世界上的飢餓人口?保護熱帶雨林?同情心?愛和平?...那你找到原因不選擇素食嗎?」
[1] 紀錄片《全面蕉戰》Big Boy Gone Banana,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vkurcy3pPA
[2] [東森新聞HD]一根15元超商精品蕉!揭全球化競爭「蕉」戰內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aZwspYc1JY
衷心感謝:
所有出席首映活動的參加者和嘉賓。
往期活動回顧:
街道上的飲食男女——城市與食物
抹香鯨的腦油,透過三位救鯨者有這樣的啟示.
「時尚」顛覆「食物與階級」的關係作為自然保育的策略
END
香港 · 珠三角環保電影展
跨地域 · 跨界別 · 人文環境
HK-Pearl River Delta EcoCinema Festival
Cross Boundaries · Cross Disciplines · Environment
如各位有場地資源、活動計劃支持等,
歡迎隨時給我們的後臺留言,感謝!
For event collaboration, feel free to text us on the
wechat channal or leave your comment below,
SEE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