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會有人要求隆說出剩下的故事。他不會說,但他會記住它們。這是他的故事,獨屬於他自己。他從中學會了很多。——《通靈師》
肖維巖洞壁畫,1994年的法國南部,讓·馬林·肖維和他的兩位朋友發現了它。其中包含1000多幅圖像,最早的可追溯至公元前32000年,記錄著各種人類活動軌跡和動物的形象特徵,是不可多得的史前藝術瑰寶。
《通靈師》便是由肖維巖洞壁畫引申出的演義小說。它的作者金·斯坦利·羅賓遜,因獲獎最多的《火星三部曲》著名於世,《三體》作者劉慈欣曾評價「它不是星球大戰那種雜耍式的科幻,而是考驗真正科幻迷的試金石。」
作為著名的科幻作家,金·斯坦利·羅賓遜的想像力自不必多說,但是通過1000多幅圖像勾勒出一部原始部落的生活史詩,乃至通靈師(shaman,音譯為薩滿)新舊交替的意念糾葛,更值得被期待與閱讀。因為對原始人和史前世界,人們更多停留在歷史書上、紀錄片裡,斷斷續續,很難感受原始人的精神狀態和生活實際。
《通靈師》通過解讀壁畫,將原始人、動物、部落用生動的文字展現在世人面前,賦予「靜物」人性化的思想與精神。在作者的筆下,3萬多年的歷史長河被壓縮,如同《超體》裡同名「露西」的完人與原始人指尖觸碰般,近對準史前世界,使讀者可以面對面感受:原始人和我們一樣厭倦枯燥重複的生活,擁有著夢想但卻更加純粹。
一個人的漫遊——對生存、獨立、自由最原始的定義
在狼族部落,想要成為通靈師,必須獨自進行為期13天的漫遊,並活著回來。或許你對獨自有自己的想法和界定,但主人公隆的獨自漫遊,必定會讓你驚掉下巴。
4月的北歐,積雪並未有消融的意願,度過漫長冬季的動物們,開始細數著餘糧,為了果腹四處奔走。隆的第一道難關就是生存。
隆的獨自:赤身裸體,一絲不掛,得不到任何工具、任何救援;孑然一身前去,滿身光榮歸來,這是對他最基本的要求;這是獨屬於他——下一任通靈師繼承人的儀式;也是他成人的標誌,即便那時他只有12歲。
只有驚訝是不夠的,因為換做我,根本做不到活著,更做不到光鮮地返回。因為他要面對的,除了生存,只有生存,沒有什麼比活下去更重要了。
太陽與火,都能帶來溫暖,或許這就是它們從原始就被崇拜的原因。而自然的意志不因人動搖,暴風雨夾雜著狂風,潮溼的樹林中火絨難覓。為了驅除寒冷,他只能不斷地跳舞,即使回到營地,人們也會慶祝舞蹈,但是對跳舞的崇拜,更多的是因為對寒冷的恐懼。
作者運用長篇幅的動作描寫,來表現拋卻現代工具的艱難,一刻不能鬆懈地運動成為了生存最有力的保障。從一根木材、兩顆石頭、一處避風港,到長途遷徙尋找引火的火絨,與熊、獅子的巧妙鬥智,與原人之間的生死追逐,在原始森林中,每一分每一秒都需要保持警惕,否則下一刻倒下的,可能就是自己。
「漫遊的核心在於你要證明自己一個人可以從零開始,不僅要活下來,還要活得很好。」
隆做到了。在最好的年紀,這場獨一無二、只屬於自己的漫遊,讓他有了更高的夢想和嚮往,那就是自由、獨立,為此,他甚至幻想過摧毀部落,以斬斷束縛。但不幸地是,在羽翼未豐之前,是龍是虎都得盤著臥著。
通靈師的傳承——壁畫與詩歌的力量
隆的父母雙亡,由女巫與薩滿(通靈師)撫養長大,由於優異的智力、體力潛能,他被選做通靈師接班人。儘管他很討厭這個職業,並深深地厭惡現任通靈師,但他無法自主選擇未來,因為不忍被期望的失落,也因為對壁畫的熱愛。
通靈師的工作,相比於獵人、婦女來說,最為悠閒。他們是智慧的化身,也是部落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工具便是壁畫與詩歌。3萬多年之後,現代人將畫與詩、歌連在一起,發明了電影。
創新在穩定的群居生活中,意味著背叛。感受過獨立、自由的,強迫著自己融入枯燥的群居生活,日復一日地過著和過去一樣的第12年,凜冽冰封的冬季、萬物復甦的春季、遷徙捕獵的夏季、囤積食物的秋季,甚至部落裡42個人的優點缺點、食量體重、分工作息,都爛熟於心,這樣的日子讓人厭倦。
他更希望自己是樹人、自由人,獨自一人在原始叢林中生存,隨心所欲地在巖壁上勾勒壁畫,記錄獨屬於自己的時代與生活。
他不會知道,在3萬多年後的今天,不羈放縱愛自由,依舊是現代人的夢想,大部分的他們像他一樣,只是想想,做到很難。儘管阻擋他們的,不再是女巫、通靈師、獵人和42個部落子民,只有父母、孩子、家庭,但他們依舊選擇沉默。
也不會知道,當壁畫與詩歌蔓延開來,情感與恐懼會越發不可收拾地,困擾住每一個想要「獨自漫遊」的人心,直至終其一生。
「接下來要做什麼呢?沒有答案也是一個答案。」——《通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