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院17級新聞學專業本科生張舒卉與大家分享了她在寒假期間社會實踐的經歷與收穫。她負責的名為媒介武夷:武夷山形象媒介呈現與文化傳播的實踐項目聚焦武夷山市的城市形象傳播,運用文本分析和實地調研的研究方法,從新聞人的角度思考武夷山文化傳播現狀,探索如何更好地做好武夷山文化傳播。在這個過程中,她和團隊都對社會實踐活動有了很多新的體悟,也對武夷山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項目名稱
媒介武夷:武夷山形象媒介呈現與文化傳播
項目簡介
該調研報告聚焦於武夷山市的城市形象傳播,運用文本分析和實地調研的研究方法,關注《福建日報》針對武夷山的媒介形象呈現以及文化傳播策略,並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經驗分享人(項目負責人)
張舒卉,新聞學院17級新聞學專業本科生
當時為什麼會想到做這個社會實踐?又為什麼選擇了武夷山作為調研的對象?
首先是因為我想在寒假期間讓自己多出去走走,但又不是那種漫無目地「走走」,還是想帶著點思考,出去看看這個社會。而且我個人還是挺喜歡做社會實踐的,前兩年也基本上都有做。
之所以會選擇武夷山,是因為我家就在武夷山市附近,武夷山也是我們這裡的一個招牌景點。但是武夷山在省外的名氣好像並不大,大家可能只是聽說過武夷山,卻對它並不是很了解。所以我就想,武夷山的名氣不是很大,會不會和武夷山的媒介傳播做得不到位有關係?所以我們項目組就從媒介形象呈現和文化傳播的角度切入,去探究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知道大家對一個陌生事物的了解,很多時候都要通過媒介的建構。
在您看來,這次實踐對您個人、對武夷山市或武夷山景區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其實作為一名本地人,我自己對武夷山也沒有一個系統性的了解。比如,我知道這裡的茶很出名,但也僅限於此,我對武夷山也缺乏一種歸屬感。通過這次實踐,自己去做一些媒體報導的文本分析、實地的探訪,會覺得自己好像真的對這個地方有了更多了解,對這裡的歸屬感也有所增加,還覺得自己有一種使命感:作為新聞人是不是真的可以從這個方面讓自己的家鄉變得更好?
雖然我們這次實踐的團隊規模比較小(只有3個人),但我們也發現並分析了一些問題,只是限於我們實踐的規模,沒能給當地景區或政府部門提供一些實質性的建議,對於這一點我們也頗為遺憾。
閱讀了您團隊的調研報告,想請問您為什麼選擇了2017年10月18日這個時間節點來收集武夷山的相關報導呢?
當時我們想過好幾個時間點,因為一般做實踐,尤其是我們做媒體的文本分析,肯定要劃定一個時間線,不然信息量太龐大了。我們想到過武夷山申遺成功那一年,但發現那是20世紀的事情,太過久遠了,我們的研究也沒辦法收集並分析那麼龐大的數據量。然後我們就想到,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想到武夷山景區在新時代下是否會有一些新的做法,然後就選擇了這個時間點,而且我們覺得這個2年多的量對我們的團隊來說也是能夠承受的。
▲項目負責人張舒卉正在分析
《福建日報》針對武夷山的報導
在閱讀調研報告時,我發現您對武夷山文化及其傳播非常關注,可否簡要談談原因?
對文化比較關注,是因為感覺其他地區的人對武夷山關注的主要落點普遍就是「環境好」這一方面,但是大家對環境之外的一些文化因素似乎沒那麼了解。大家只是把它定位成一個宜居、環境好、空氣好的地方。在此之外,其實我覺得更有魅力的是自然和人文的結合,這裡人文歷史的底蘊很深。到了實地以後你也會發現,其實當地的人對於他們的文化有一種很強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我們和景區及景區附近的居民聊天的時候發現,他們其實對當地自然環境的描述不是很多,但是當地人會對他們的朱子文化、紅色文化等通過各種方式做很多介紹,包括當地導遊的解說,也會以這些文化為主。所以我們覺得武夷山的文化是被外界忽略的一點,進而我們也就比較重視這個方面。
▲武夷山內隨處可見山水實景《印象大紅袍》的宣傳廣告
我注意到你們的實踐活動結合了報導分析與實地調研,那麼實地調研的體驗有沒有給你們的文本分析以及整個實踐過程帶來一些啟發?
肯定是有的。首先,單獨文本分析會有點閉門造車的感覺。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在做了一定的文本分析之後,做了實地調研。實地調研可以說是對文本分析的進一步印證和檢驗。
比如,當地相當豐富的文化資源在媒介報導中很少有被提到,這就是我們的一個發現,這也是媒體報導可能會忽略的地方。再比如,我們在武夷山採訪到了一個茶商,了解到他們並不是非常在意媒體報導的影響,因為他們的生意資源很多並不是通過媒體報導來的,他們更依靠客戶之間的推薦,但是當地的居民又很希望媒體可以做到傳播當地文化的效果。
▲武夷山的一位市民正在泡茶,
在這裡幾乎人人都有泡茶的好手藝
這次實踐之後,您腦海中對於武夷山的形象有沒有發生改變?或者說,實踐過程中有沒有出乎意料的發現?
總體來說,我對武夷山的認識更加清晰了一些。我向身邊同學介紹武夷山的時候也會更有底氣,也能說出更多相關的知識了。
實踐過程中比較出乎意料的,主要還是對這邊茶商的新發現。我之前一直以為他們會很在意媒體報導對他們生意的幫助,但實際上他們並不是很在意,這點還挺出乎我意料的。
能談談這次實踐給您帶來的收穫嗎?
這次實踐真的給了我們一個很寶貴的機會,和志同道合的一群人一起到另外一個地方進行社會實踐,真的會給人腳踏實地、好學力行的感覺。我們在學校可能更多做到的是「好學」,而在實踐中我們能做到更多的「力行」。
進行社會實踐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僅僅依靠新聞學的知識進行社會實踐是遠遠不夠的,你可能還需要運用到其他學科的知識。比如做社會調查,就要用到一些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可能還要用到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到應用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我們還需要這麼多的知識才可以系統地完成一項社會實踐。
另外,我覺得每一次實踐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都是一起實踐的那一群人。我覺得一個團隊最重要的就是團隊成員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大家都想把它做好,該做的時候就會很努力地去做,該玩的時候我們也一樣會一起放鬆,我覺得社會實踐這種形式能夠很好地增進團體情感。一次社會實踐既能豐富我們的視野,也能帶來很多快樂。
能否給有意願參加社會實踐的同學們傳授一些經驗?
首先,你可以試著找找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也可以找身邊的同學問問。因為其實還是有很多同學有意願參加的,不用擔心主題辦不起來。
第二,像「新聞前線」、「記錄中國」這樣的學院品牌實踐活動,我覺得是特別值得去參與的,參加這樣的實踐活動也能夠對我們學院本身有進一步的了解。大家可以去多關注這方面的信息,關注這些信息之後,你會發現有一些項目已經有明確的主題了,如果你感興趣就可以去報名。大家一定不要膽怯,像我大一的時候就擔心過,因為新聞學院「2+2」的模式,我當時覺得自己對新聞專業本身還不是特別了解。但我覺得還是需要去試一試,最關鍵的還是要看你是否有熱情,是否足夠認真。
第三,在社會實踐中,要多走多問。我在參與實踐中也發現,有些同學可能有些內向,怯於與同學交流。但我覺得社會實踐畢竟還是一個團體活動,大家一定要努力地邁出那一步,多和大家進行交流,因為在異地環境中只有你們一群人相互認識,我覺得在那種環境下,是真的可以迅速培養出「革命友誼」的。
第四,實踐開始之前就要做好前期工作,比如聯繫採訪對象等,還要及時做好實踐的本職工作,今日事今日畢。
最後,在項目結項的時候大家也要積極地參與。就拿結項報告的撰寫工作來說,可能有些同學會覺得這個工作一是枯燥,二是隊伍裡有年級更高、更專業的同學,所以就選擇不去做。但其實我覺得結項報告的撰寫大家也是可以積極參與的,當你去做總結回顧工作時,更能意識到自己學到了什麼,這也是對實踐經歷的回顧和知識的鞏固。
供稿丨團委實踐部
採寫丨何婧文
編輯丨陸驪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