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遠方,從關心身邊做起」:武夷山形象媒介呈現與文化傳播

2020-12-24 騰訊網

新聞學院17級新聞學專業本科生張舒卉與大家分享了她在寒假期間社會實踐的經歷與收穫。她負責的名為媒介武夷:武夷山形象媒介呈現與文化傳播的實踐項目聚焦武夷山市的城市形象傳播,運用文本分析和實地調研的研究方法,從新聞人的角度思考武夷山文化傳播現狀,探索如何更好地做好武夷山文化傳播。在這個過程中,她和團隊都對社會實踐活動有了很多新的體悟,也對武夷山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項目名稱

媒介武夷:武夷山形象媒介呈現與文化傳播

項目簡介

該調研報告聚焦於武夷山市的城市形象傳播,運用文本分析和實地調研的研究方法,關注《福建日報》針對武夷山的媒介形象呈現以及文化傳播策略,並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經驗分享人(項目負責人)

張舒卉,新聞學院17級新聞學專業本科生

當時為什麼會想到做這個社會實踐?又為什麼選擇了武夷山作為調研的對象?

首先是因為我想在寒假期間讓自己多出去走走,但又不是那種漫無目地「走走」,還是想帶著點思考,出去看看這個社會。而且我個人還是挺喜歡做社會實踐的,前兩年也基本上都有做。

之所以會選擇武夷山,是因為我家就在武夷山市附近,武夷山也是我們這裡的一個招牌景點。但是武夷山在省外的名氣好像並不大,大家可能只是聽說過武夷山,卻對它並不是很了解。所以我就想,武夷山的名氣不是很大,會不會和武夷山的媒介傳播做得不到位有關係?所以我們項目組就從媒介形象呈現和文化傳播的角度切入,去探究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知道大家對一個陌生事物的了解,很多時候都要通過媒介的建構。

在您看來,這次實踐對您個人、對武夷山市或武夷山景區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其實作為一名本地人,我自己對武夷山也沒有一個系統性的了解。比如,我知道這裡的茶很出名,但也僅限於此,我對武夷山也缺乏一種歸屬感。通過這次實踐,自己去做一些媒體報導的文本分析、實地的探訪,會覺得自己好像真的對這個地方有了更多了解,對這裡的歸屬感也有所增加,還覺得自己有一種使命感:作為新聞人是不是真的可以從這個方面讓自己的家鄉變得更好?

雖然我們這次實踐的團隊規模比較小(只有3個人),但我們也發現並分析了一些問題,只是限於我們實踐的規模,沒能給當地景區或政府部門提供一些實質性的建議,對於這一點我們也頗為遺憾。

閱讀了您團隊的調研報告,想請問您為什麼選擇了2017年10月18日這個時間節點來收集武夷山的相關報導呢?

當時我們想過好幾個時間點,因為一般做實踐,尤其是我們做媒體的文本分析,肯定要劃定一個時間線,不然信息量太龐大了。我們想到過武夷山申遺成功那一年,但發現那是20世紀的事情,太過久遠了,我們的研究也沒辦法收集並分析那麼龐大的數據量。然後我們就想到,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想到武夷山景區在新時代下是否會有一些新的做法,然後就選擇了這個時間點,而且我們覺得這個2年多的量對我們的團隊來說也是能夠承受的。

▲項目負責人張舒卉正在分析

《福建日報》針對武夷山的報導

在閱讀調研報告時,我發現您對武夷山文化及其傳播非常關注,可否簡要談談原因?

對文化比較關注,是因為感覺其他地區的人對武夷山關注的主要落點普遍就是「環境好」這一方面,但是大家對環境之外的一些文化因素似乎沒那麼了解。大家只是把它定位成一個宜居、環境好、空氣好的地方。在此之外,其實我覺得更有魅力的是自然和人文的結合,這裡人文歷史的底蘊很深。到了實地以後你也會發現,其實當地的人對於他們的文化有一種很強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我們和景區及景區附近的居民聊天的時候發現,他們其實對當地自然環境的描述不是很多,但是當地人會對他們的朱子文化、紅色文化等通過各種方式做很多介紹,包括當地導遊的解說,也會以這些文化為主。所以我們覺得武夷山的文化是被外界忽略的一點,進而我們也就比較重視這個方面。

▲武夷山內隨處可見山水實景《印象大紅袍》的宣傳廣告

我注意到你們的實踐活動結合了報導分析與實地調研,那麼實地調研的體驗有沒有給你們的文本分析以及整個實踐過程帶來一些啟發?

肯定是有的。首先,單獨文本分析會有點閉門造車的感覺。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在做了一定的文本分析之後,做了實地調研。實地調研可以說是對文本分析的進一步印證和檢驗。

比如,當地相當豐富的文化資源在媒介報導中很少有被提到,這就是我們的一個發現,這也是媒體報導可能會忽略的地方。再比如,我們在武夷山採訪到了一個茶商,了解到他們並不是非常在意媒體報導的影響,因為他們的生意資源很多並不是通過媒體報導來的,他們更依靠客戶之間的推薦,但是當地的居民又很希望媒體可以做到傳播當地文化的效果。

▲武夷山的一位市民正在泡茶,

在這裡幾乎人人都有泡茶的好手藝

這次實踐之後,您腦海中對於武夷山的形象有沒有發生改變?或者說,實踐過程中有沒有出乎意料的發現?

總體來說,我對武夷山的認識更加清晰了一些。我向身邊同學介紹武夷山的時候也會更有底氣,也能說出更多相關的知識了。

實踐過程中比較出乎意料的,主要還是對這邊茶商的新發現。我之前一直以為他們會很在意媒體報導對他們生意的幫助,但實際上他們並不是很在意,這點還挺出乎我意料的。

能談談這次實踐給您帶來的收穫嗎?

這次實踐真的給了我們一個很寶貴的機會,和志同道合的一群人一起到另外一個地方進行社會實踐,真的會給人腳踏實地、好學力行的感覺。我們在學校可能更多做到的是「好學」,而在實踐中我們能做到更多的「力行」。

進行社會實踐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僅僅依靠新聞學的知識進行社會實踐是遠遠不夠的,你可能還需要運用到其他學科的知識。比如做社會調查,就要用到一些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可能還要用到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到應用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我們還需要這麼多的知識才可以系統地完成一項社會實踐。

另外,我覺得每一次實踐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都是一起實踐的那一群人。我覺得一個團隊最重要的就是團隊成員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大家都想把它做好,該做的時候就會很努力地去做,該玩的時候我們也一樣會一起放鬆,我覺得社會實踐這種形式能夠很好地增進團體情感。一次社會實踐既能豐富我們的視野,也能帶來很多快樂。

能否給有意願參加社會實踐的同學們傳授一些經驗?

首先,你可以試著找找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也可以找身邊的同學問問。因為其實還是有很多同學有意願參加的,不用擔心主題辦不起來。

第二,像「新聞前線」、「記錄中國」這樣的學院品牌實踐活動,我覺得是特別值得去參與的,參加這樣的實踐活動也能夠對我們學院本身有進一步的了解。大家可以去多關注這方面的信息,關注這些信息之後,你會發現有一些項目已經有明確的主題了,如果你感興趣就可以去報名。大家一定不要膽怯,像我大一的時候就擔心過,因為新聞學院「2+2」的模式,我當時覺得自己對新聞專業本身還不是特別了解。但我覺得還是需要去試一試,最關鍵的還是要看你是否有熱情,是否足夠認真。

第三,在社會實踐中,要多走多問。我在參與實踐中也發現,有些同學可能有些內向,怯於與同學交流。但我覺得社會實踐畢竟還是一個團體活動,大家一定要努力地邁出那一步,多和大家進行交流,因為在異地環境中只有你們一群人相互認識,我覺得在那種環境下,是真的可以迅速培養出「革命友誼」的。

第四,實踐開始之前就要做好前期工作,比如聯繫採訪對象等,還要及時做好實踐的本職工作,今日事今日畢。

最後,在項目結項的時候大家也要積極地參與。就拿結項報告的撰寫工作來說,可能有些同學會覺得這個工作一是枯燥,二是隊伍裡有年級更高、更專業的同學,所以就選擇不去做。但其實我覺得結項報告的撰寫大家也是可以積極參與的,當你去做總結回顧工作時,更能意識到自己學到了什麼,這也是對實踐經歷的回顧和知識的鞏固。

供稿丨團委實踐部

採寫丨何婧文

編輯丨陸驪澄

相關焦點

  • 中國國家形象的媒介呈現
    本文通過框架分析、符號分析從政治宣傳角度以該紀錄片為例對國家形象的媒介呈現過程進行個案分析,其中框架分析涉及主旨、敘事策略和視聽語言三個結構層次,符號分析涉及視覺符號(國家領導人與國旗)以及聲音符號(對「世界第一」和「自主創新」的表述)兩方面。
  • 多模態視野下的國家媒介形象:概念與特徵
    由於國家媒介形象與媒介的密切關係,學界對其概念的界定也一直隨著對媒介認知的更新而產生變化。在國內,徐小鴿最早把國家媒介形象界定為「一個國家在國際新聞流動中所形成的形象或一國在他國新聞媒體的新聞和言論報導中所呈現的形象」。這一定義對媒介形象有兩個限定:一是由新聞報導呈現的形象,二是新聞報導的來源是他國或國際媒體。這樣的限定值得商榷。
  • 媒介融合對電視品牌傳播的影響研究
    傳播環境已發生變化,需要兩種人才結合,從而拓展和深化整個傳播過程。 二、媒介融合對電視品牌傳播內容的影響 (一)品牌信息碎片化 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發展呈現出「多層級」特徵,從而引發市場的「碎片化」。品牌信息經由不同平臺和渠道傳遞給不同受眾,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徵。
  • 蔡海鵬:企業文化傳播的社交與故事認知
    企業文化在一個組織內部的傳播有兩個存在本質差異的渠道,一個是正式渠道,一個是非正式渠道。 正式渠道,是一切由組織層面刻意設計的進行文化理念本質上的單向傳輸,比如培訓、會議、活動、媒介等。
  • 試論媒介融合對媒介品牌形象建設的作用
    「浙江新聞」作為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的一款新聞客戶端,在2017年發布了5.0版本以及自己全新的品牌形象「更見價值,浙就是我」,這一品牌形象針對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深度融合背景,三端內容呈現全面升級提出。 一般認為,「融合」的概念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依梯爾·索勒·普爾(1983)提出,其內涵為 「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1]迄今為止,「媒介融合」尚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其內涵因時因地而發展。 在國內,蔡雯較早地明確闡述「媒介融合」,認為其內涵包括內容融合、傳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終端融合。
  • 蔡騏:網絡圈子與媒介文化轉型
    在聚合與裂變交替循環的社會語境中,媒介文化也隨之發生形態及結構層面的轉型。圈子的形態 從形態上來看,「圈子」既不同於關係完全鬆散的「群集」,也和目標明確的「組織」有差異,而是基於相同屬性或共同精神聚合而成的富有黏性的新型部落。
  • 論影視作品的跨媒介多元傳播
    【關鍵詞】影視劇;跨媒介傳播;花千骨;網路遊戲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影視作品的跨媒介傳播已經成為全球性普遍的影視作品傳播模式。有學者認為:「影像很大程度上可以作為一種歷史文本的存在,反映與記錄著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發展;同時影像又在逐漸構建起一種公共身份,成為歷史敘事與集體記憶的社會範式。」
  • 市井卻迷人:五條人的媒介形象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
    於是,一個特立獨行、雖然市井卻不乏知識分子氣質的樂隊形象迅速被媒體建構起來。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聚焦該樂隊的突然流行,探討媒介傳播在塑造五條人形象特質上發揮的作用以及社會鏡頭中的五條人如何被消費的。
  • 美是最好的文化表達《遠方的童謠》精彩呈現
    童謠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啟蒙之源,它是文學與音樂的乳汁,它傳唱著豐富的歷史、樸素的記憶、生活的態度。以童謠作為紀錄片的切入點,極大的豐富和拓展了我們對各民族文化基因的認知與深入了解。《遠方的童謠》以「景之美、歌之美、生活之美」為我們呈現出中華民族大家園中璀璨靚麗的風景線。
  • 利用重大活動做好空軍形象傳播的思考
    關鍵詞:空軍;形象傳播;重大活動;議程設置隨著人民空軍飛速發展,空軍形象的樹立顯得愈發重要。重大活動是有計劃、有目的的社會活動,其本身帶有明顯的議程設置烙印,是講述空軍故事、傳播空軍形象的重要平臺。近年來,人民空軍開展重大活動更加頻繁,對空軍形象傳播呈現出以軍隊媒體議程設置為主導、政府和社會為輔助三方合力的傳播態勢。
  • 「武夷山國家公園」高鐵冠名列車在福州首發
    「武夷山國家公園」高鐵冠名列車。黃海攝 人民網福州6月30日電(蔣錦仕)6月29日,「武夷山國家公園」高鐵冠名列車首發儀式在福州站舉行。當天18時49分,G1660次列車緩緩駛出福州站,「武夷山國家公園」高鐵列車正式開啟赴滬旅程。福建省林業局副局長、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林雅秋,福建省林業局總工程師王梅松,南平、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嘉賓代表參加了首發儀式。
  • 林妹妹的朋友圈——《紅樓夢》的網絡傳播與媒介轉型(一)
    作為一部成書於二百多年前的古代文學作品,深刻龐雜、意義含蓄的《紅樓夢》為什麼能在追求碎片化、淺閱讀的網民中流行,並被以最大化受眾為目標的廣告選作內容元素呢?這自然離不開作品本身豐富包容的魅力,但在它保存、流傳、承襲和典型化的過程中,傳播媒介也積極參與了對這部作品的重構。
  • 【「疫」後花開 邁向詩和遠方】奇秀甲東南 福建武夷山
    新華網旅遊頻道推出《「疫」後花開 邁向詩和遠方》大型融媒體專題,關注景區有序開放,展示華夏最美春色。  武夷山地處中國福建省的西北部,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是地球同緯度地區保護最好、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被稱為「研究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鳥類天堂」、「蛇的王國」、「昆蟲世界」。九曲溪流與三十六峰、九十九巖的絕妙結合,讓它異於一般的自然山水,成為以奇秀神幽為特徵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園林。
  • 通過數字遊戲傳播傳統文化
    數字遊戲不僅帶來引人入勝的視聽和互動體驗,也成為一種強大的新興媒介,具備獨特敘事能力,能夠承載信息,影響玩家、傳播文化。  今日,在遊戲中接觸歷史知識、體驗傳統文化、感受人間百態,已經成為青年一代的常態。我國數字遊戲玩家已經超過6 . 5億。最流行的國產手遊,每天登錄人數超過1億。
  • 星創名企活動:媒介傳播對企業發展的影響有哪些?
    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是普遍熟知與使用的傳播形式,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應用,順勢而生了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形勢的媒介傳播形式,並正逐漸擴大,各種不同的媒介使信息內容的發布更為便捷,影響的人群更加廣泛,這些媒介方式同樣也影響著企業,共同為企業及企業產品的拓展提供了有效的載體。企業可根據自身需求並結合媒介的特點,有選擇地推出利於企業發展的信息,促進企業在多個領域的多向發展。
  • 電喵漫談 | 音樂風格、社區文化與傳播媒介
    這就涉及到了傳播媒介的變化,也是電喵今天要講述的最後一個話題。我們知道,許多黑人音樂的節拍和韻律都可以追溯到古老的非洲大陸上。數百年前,奴隸主用船載著黑奴們前往美洲大陸時,奴隸們往往聚在一起奏唱音樂,這是他們的娛樂方式,也是他們的精神支撐。
  • 跨文化傳播研究小組:跨文化傳播事件年度評析
    一、從「帝吧」出徵到攻擊霍頓:作為文化媒介的表情包2016年1月,臺灣男藝人黃安在微博上舉報韓國女子團體TWICE成員周子瑜為「臺獨」。隨後,微博和天涯平臺的網民加入到事件的討論中,挖出了周子瑜揮青天白日旗的視頻,以及三立新聞網Facebook帳號聲援周子瑜的相關內容,如稱「沒有必要道歉」、「不該被打壓」。
  • 【獨家】融合傳播作品/欄目十五佳 媒介融合新趨勢! (下輯)
    最可稱道之處,是其對各類新媒體傳播樣態嫻熟運用、遊刃有餘。各種流行文化素材,從「網紅」到網絡流行語,都能信手拈來、點石成金。如借熱門動畫電影《瘋狂動物城》解讀「破解社會治理難題的密碼」;刊發內地「80後」「90後」給香港同齡人的公開信,推動內地「改革一代」與香港「回歸一代」的坦誠對話……創新手法不勝枚舉,成功實現了與網民的情感共振。
  • 紀錄片正在呈現全面真實立體的國家形象
    從自然地理到人文歷史,從政治經濟到社會文化……近年來,展現國家形象的紀錄片在創作視域上不斷擴大、創作手法不斷豐富,中國的國家形象也愈加清晰完善。如今,無論是在國內觀眾的認知中,還是在國際社會的舞臺上,「中國」二字承載著厚重的內涵,也正在拓展外延,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和喜愛。然而,如何拍好一部講述中國的紀錄片,如何向世界呈現全面、立體、真實的國家形象,是創作者一直在探討的課題。
  • 第二屆媒介與社會思潮傳播論壇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辦
    2020年12月19日,由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西安交通大學社會科學處聯合主辦的「2020年中國社會思潮新媒體傳播報告發布暨第二屆媒介與社會思潮傳播論壇」在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