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正在呈現全面真實立體的國家形象

2020-12-15 光明網

光明日報記者 張淼

近日,紀錄片《中國》正在芒果TV、湖南衛視熱播。與以往大多數紀錄片不同,《中國》不局限於某一段歷史、某一個主題或者某個事件的講述,而是以「人」的視角回到一個個歷史現場,挖掘從春秋時期開始,對今日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和故事,並通過電影化的拍攝手法,再現中國歷史群星的個人選擇及閃耀瞬間。

從自然地理到人文歷史,從政治經濟到社會文化……近年來,展現國家形象的紀錄片在創作視域上不斷擴大、創作手法不斷豐富,中國的國家形象也愈加清晰完善。如今,無論是在國內觀眾的認知中,還是在國際社會的舞臺上,「中國」二字承載著厚重的內涵,也正在拓展外延,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和喜愛。然而,如何拍好一部講述中國的紀錄片,如何向世界呈現全面、立體、真實的國家形象,是創作者一直在探討的課題。

紀錄片《中國》劇照資料圖片

全景式呈現,探尋文化自信的獨特打開方式

近年來,以《航拍中國》為代表的自然地理類紀錄片,用全景式的俯瞰、航拍視角破題,兼顧全方位的點位覆蓋和多樣化的地貌類型,帶領觀眾感知既熟悉又新鮮的中國大地。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代表的美食類紀錄片,圍繞中國人對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體人物故事串聯起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和飲食文化。以《超級工程》為代表的科學工程類紀錄片,聚焦國內重點尖端科技工程,將那些建築過程中鮮為人知、驚心動魄的場景納入紀實鏡頭。以《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代表的政論型紀錄片,全景展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生動講述激蕩人心、打動世界的中國故事。

面對「呈現中國形象」這一時代命題,很多紀錄片創作者的做法是選擇一個視角或領域,輔之以匹配契合的手法予以呈現。除了以上類型,歷史文化類紀錄片更是重要組成部分。

近期正在芒果TV及湖南衛視播出的紀錄片《中國》則在眾多以時間為軸、以朝代更替為篇章的歷史紀錄片中更加深入思考,將「人」這一元素凸顯出來,以孔子、孟子、嬴政、劉徹等在歷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為講述對象,以個體的經歷和思想為切入點,刻畫出時代群像,串聯起歷史脈絡。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趙如涵表示:「紀錄片《中國》梳理了從春秋時期到盛唐期間,對中國歷史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以及相關故事,探尋『中國何以成為今日之中國』。此類歷史題材紀錄片,不僅要以影像的方式呈現歷史脈絡,更要讓觀眾從歷史的維度中審視現實,進而堅定文化自信。」

國家形象已經逐漸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對其他國家認知和態度的重要了解途徑。而紀錄片作為一種「非虛構」的媒介形式,具有對一個國家的各方面進行較為完整地呈現與記錄的功能。從《舌尖上的中國》到《航拍中國》《星空瞰華夏》再到正在熱播的《中國》,這些紀錄片從不同角度全景式詮釋了中國的國家形象,用一幅幅生動多彩的畫卷,讓世界更了解中國,也讓當代的中國人,在影像中探尋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自信的源泉和密碼。

話語體系切換,革新中國形象的傳統敘事表達

紀錄片對國家形象的建構,切忌生硬的灌輸和說教。紀實影像搭配專家訪談,是很多紀錄片的常用表現手法,即使融合了「以小見大」「多視角人稱」等,在講述時也容易讓觀眾感到審美疲勞。前些年,紀錄片《河西走廊》的出現,讓人眼前一亮,它改變了以往單純講述歷史的傳統思維方式,沒有採訪,沒有紀實段落,完全用解說與音畫牽引,採用劇情紀錄片「虛實結合」的敘事結構來再現歷史、勾連當下,演繹河西走廊乃至絲綢之路的文化與歷史,成為一部電影式講故事的紀錄片。

由《河西走廊》原班人馬擔綱總製片人的紀錄片《中國》採用了情景再現、去劇情片化的方式,讓演員飾演歷史人物、還原歷史故事,讓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熠熠生輝。例如,紀錄片伊始,早年間孔子拜訪老子時,高談闊論、意氣風發,那是年輕氣盛的雄心勃勃;後來孔子在杏壇開始講學,在傳授知識中他獲得了充實與滿足;晚年的孔子走遍列國卻四處碰壁,影片將演員臉上的滄桑、失望甚至懷疑的瞬間精準捕捉,將孔子及其弟子們顛沛流離的境遇細緻刻畫,觀眾從這些富有情感的表現中更能夠理解孔子的一生所求以及儒家思想的緣起和內涵。

在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趙睿看來:「場景再現能夠給予個體情緒充分的表達空間,一方面更易推動情節發展,另一方面通過片中人物的命運感讓歷史人格化,讓觀眾隨歷史人物經歷心緒起伏。紀錄片將歷史課本中、史料記載中的文字變成了鏡頭下的豐富色彩,歷史也隨之有了更加立體化的呈現,影片的演繹也不再囿於歷史影像黑白枯燥。」

值得一提的是,紀錄片《中國》沒有單純延續常規的影像表現,而是打破紀錄片與影視劇的視聽語言壁壘,融匯戲劇舞臺的假定性和象徵性手法,建立起鮮明的、自成一系的美學風格。《中國》製片人李東珅表示:「《中國》用假定性來表現真實感,用不合理來表達合理性。」紀錄片《中國》以歷史一以貫之,打破了觀眾對於歷史紀錄片沉悶枯燥的刻板印象。全電影化的聲音製作模式與畫面構成散文詩般的場景,在展現獨具一格的東方美學的同時,不斷革新中國形象的敘事表達。

文化走出去,紀錄片正在發揮國家相冊的重要作用

在國際傳播中,紀錄片承載著國家相冊的功能。這些年來,中國紀錄片通過國際合作、平臺建設等多種手段,讓中國故事走出國門,擁抱世界,在建構跨文化語境下立體多元的中國形象過程中,讓世界更了解中國。

一部紀錄片能否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傳播,關鍵在於能否讓國外觀眾產生共鳴。紀錄片的創作者和傳播者不能只「求異」而忽略「求同」,還應注重研究國外受眾的心理、口味和欣賞需求,增強與國外受眾的共通性和心靈溝通。紀錄片《做客中國——遇見美好生活》以「精準扶貧」作為切入點,融入外國主持人共情參與的形式,嘗試用國際視角解讀、聚焦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用國際眼光來呈現中國精準扶貧的發展成就。用第三人稱講述的方式,通過體驗互動等環節,建構了他者視角下的國家形象。正在熱播的《中國》以中國思想和制度為主線展開講述,藝術性和戲劇結構降低文化折扣,讓中華文化走出國門,將更多唯美留在外國觀眾的心中。

為了讓紀錄片能真正實現走出去,讓更多外國觀眾能在講述中國人文和歷史的紀錄片中找到共鳴,《中國》以更開闊的國際視野觀照創作,例如日本著名音樂家梅林茂參與了整個音樂的創作等,與國際知名創作團隊合作,在保證視聽效果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跨文化交流的障礙,試圖進一步突破文化交流的壁壘。

近年來,一部部優秀的國產故事紀錄片應運而生,藉助紀錄片這一國際通行的傳播語態,積極向世界講述著生動有趣的中國故事,展示著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在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博士後劉黎明看來,「一部好的紀錄片可以喚醒觀眾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自豪感,更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國家形象的一次影像建構」。當下,中國紀錄片發展正迎來大好機遇,一大批優秀紀錄片走出國門,以精良的製作水平、國際化的創意表達、專業化的傳播手段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受眾,讓世界讀懂一個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5日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紀錄片《中國》獲張藝謀高度評贊,真實立體呈現國家形象
    張藝謀點讚《中國》鏡頭語言,以當下藝術手段描繪真實歷史複雜性近日,著名導演張藝謀看過本片後,表達了高度讚譽。他提到,《中國》「對鏡頭語言現代性的探索,既可以跨越文化,也可以跨越時間。用當下藝術的手段描繪中國歷史的複雜和微妙,本身是一次有時代特徵的嘗試和突破」。
  • 中國國家形象的媒介呈現
    90 年代後期,全球化進程加快,國家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快速發展的中國登上了世界的舞臺,成為國際社會萬眾矚目的對象,然而西方國家的「中國威脅論」、「修昔底德陷阱」等歪曲我國形象的現象時有發生,「國家形象」逐漸引起國內學術界的思考,相關研究開始變得系統全面起來。
  • 文獻紀錄片《上黨戰役》——一場關鍵較量的立體呈現
    文獻紀錄片《上黨戰役》——一場關鍵較量的立體呈現■任振傑 韓徵天>文獻紀錄片《上黨戰役》劇照。
  • 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有的放矢)
    國家形象事關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聲譽、在全球治理中的影響力。隨著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們需要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相適應的國際話語權,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持續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綜合國力是塑造國家形象的基礎。
  • 國產紀錄片的黃金時代正在到來
    這些作品或緊扣國家戰略,聚焦重大題材;或秉持人文情懷,傳承中國文化;或立足國際視野,講述中國故事,且表達手段豐富多樣,藝術打磨精益求精,全面體現了中國紀錄片在編輯理念、藝術創作、傳播形態等方面的長足進步,展示了優秀紀錄片的無窮魅力。展現匠人精神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絡平臺熱播,吸引了眾多80後、90後觀眾。楊澤華等一批故宮裡的能工巧匠一時成了話題焦點。
  • 國產紀錄片為何受追捧——來自第八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
    為民族偉大復興立傳,讓夢想照進現實;為人民幸福生活而表達,用溫暖回饋時代;為增進理解認同而傳播,以交流超越隔閡,紀錄片正在以高水準的作品回饋偉大時代。與此同時,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以及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等有關部門也在以更加務實的政策、更加有力的扶持舉措,助推紀錄片行業高質量發展。
  • 國產紀錄片為何受追捧
    為民族偉大復興立傳,讓夢想照進現實;為人民幸福生活而表達,用溫暖回饋時代;為增進理解認同而傳播,以交流超越隔閡,紀錄片正在以高水準的作品回饋偉大時代。與此同時,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以及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等有關部門也在以更加務實的政策、更加有力的扶持舉措,助推紀錄片行業高質量發展。
  • 央視《國家記憶—大國儀仗》如何開拓軍事題材紀錄片的創新邊界?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的10集聚焦國家儀仗隊的紀錄片,因其選擇了大眾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國儀仗隊作為內容主體,更具獨特性和稀缺性,且通過以小見大的創作手法,潤物細無聲般地展示出中國軍人之姿和國家形象。通過這部優秀紀錄片,讓大眾全面了解和認知這群特殊而普通的中國軍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大隊,他們是一支以執行儀仗司禮任務為主的禮儀部隊。
  • 張藝謀評紀錄片《中國》:是一次有時代特徵的嘗試和突破
    紀錄片《中國》上線僅10天,其微博話題#紀錄片中國#閱讀量已超過6.7億,討論23.6萬,數以萬計的網友在彈幕留下了「這畫面質感愛了」「看起來很舒服,色調和文化交融的享受」等評論,成功掀起了新一輪紀錄片熱潮。就連一向苛刻的豆瓣,都給出了8.6的分數。
  • 張藝謀評紀錄片《中國》:是一次有時代特徵的嘗試和突破
    關於紀錄片《中國》為何以有別於傳統歷史紀錄片的方式呈現給觀眾,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董事長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紀錄片《中國》以影像構建國家形象早前,光明日報給予紀錄片《中國》高度評價。
  • 比電視劇都精彩的紀錄片《國家監察》,為啥這麼火
    憑藉權威的視角、生動的細節及精良的製作,《國家監察》一經播出便引起關注。據CMS時段收視率顯示,《國家監察》在央視綜合頻道24小時收視率排名第二。在網絡平臺上,《國家監察》高居愛奇藝紀錄片熱度榜單第一名,芒果TV紀錄片推薦榜單第一名,騰訊視頻上線2小時播放量超過24萬,《國家監察》迅速成為全網最熱紀錄片。
  • 央視紀錄片《超級工程》呈現中國「超級工程」
    央視紀錄頻道近期推出的五集紀錄片《超級工程》對這些問題給出了答案。   《超級工程》是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今年繼《春晚》和《舌尖上的中國》之後,推出的又一部大型原創紀錄片,也是該頻道自2011年1月1日開播以來攝製的第一部科學類工程題材紀錄片。   「在國際紀錄片界,科學類工程題材紀錄片一直備受矚目。
  • 電視劇《外交風雲》國家形象的立體塑造與國際傳播
    電視劇以外交大事件的歷史事件為傳播主線,主要敘述毛澤東、周恩來、陳毅、朱德、劉少奇、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開創新中國外交事業上的傑出貢獻,全方位立體展現了日內瓦會議、亞非會議、周恩來訪非、中美外交談判、中日邦交建立、恢復聯合國席位等一系列波瀾壯闊的重大歷史事件,塑造了高瞻遠矚、睿智大氣、沉著勇敢、敬業奉獻的外交家形象,展現了新中國外交拓展的艱難曲折與偉大曆程。
  • 紀錄片《正在連接》揭露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下小人物的真實現狀
    (原標題:紀錄片《正在連接》揭露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下小人物的真實現狀)
  • 這部紀錄片何以摘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20年1月10日,中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舉行。醫學科普紀錄片《急診室故事》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引發社會各界強烈關注。  《急診室故事》由恆頓傳媒和東方衛視聯合製作出品,2014年12月26日起在東方衛視播出,共播出兩季。
  • 央視劇評|2020紀錄片:新時代「國家相冊」新空間
    串聯起來的Vlog讓觀眾看到不同視角下處於疫情中心的武漢,逼近生活的日常實錄,看似質樸,卻充滿強烈的情感,普通個體的短視頻記錄更能激起觀眾真實的情緒反應,讓觀眾更容易觸摸到生活的本真狀態,為觀眾呈現危難中的守護相望,真實的「武漢時刻」。
  • 《國家記憶》如何塑造集體記憶
    歷史題材類紀錄片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資源,承載著人文精神和國家意志,涉及價值導向、民族情感、意識形態等較複雜的範疇,因此對其進行傳播需要一定的媒體專業精神和責任意識。作為國內首檔國史類節目,《國家記憶》如何圍繞時代熱點和歷史焦點,為觀眾呈現出有溫度感的歷史和正確的世界歷史觀,是個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話題。
  • 抗美援朝真實影像原聲首度銀幕呈現,《保家衛國
    每一盒膠片都是一段真實過往,每一槍一炮都是一個真實生命。「抗美援朝系列電影」中的紀錄電影《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現已接力起映。今日,由導演郝蘊執導、著名演員張涵予傾情獻聲的紀錄電影特別發布「光影讚歌」版預告,釋放不少電影首次獨家披露的真實歷史影像,更有珍貴的中美朝韓四國戰場紀實畫面及原聲修復重現,全景式立體呈現70年前「立國之戰」。
  • 《國家監察》成全網最熱紀錄片,全面從嚴治黨深入人心
    《國家監察》成全網最熱紀錄片,全面從嚴治黨深入人心 央視新聞客戶端1月16日消息,自1月12日開始,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宣傳部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製的五集紀實專題片《國家監察》在央視綜合頻道晚八點黃金檔播出
  • 這部紀錄片何以摘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牆內看花)
    2020年1月10日,中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舉行。醫學科普紀錄片《急診室故事》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引發社會各界強烈關注。  《急診室故事》由恆頓傳媒和東方衛視聯合製作出品,2014年12月26日起在東方衛視播出,共播出兩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