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題材類紀錄片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資源,承載著人文精神和國家意志,涉及價值導向、民族情感、意識形態等較複雜的範疇,因此對其進行傳播需要一定的媒體專業精神和責任意識。作為國內首檔國史類節目,《國家記憶》如何圍繞時代熱點和歷史焦點,為觀眾呈現出有溫度感的歷史和正確的世界歷史觀,是個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話題。
回首2020年節目自開播以來,欄目先後推出的系列紀錄片,可以發現欄目不僅在選題規劃方面有長遠性和前瞻性,在紀錄片製作上有快速機動的反應能力,而且在後期製作方面結合珍貴史料和影像技術,在宣發方面結合融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使得節目一經播出就深受觀眾的無數好評。
緊扣重大事件主題,節目立意深遠
紀錄片在每個時期、每個同領域都展現出不一樣的價值,尤其是在非常時期,其影響力更是不可低估。《國家記憶》的節目選題不僅關注歷史,更觀照現實。在舉國上下攻克疫情的關鍵時期,欄目組推出紀錄片《戰「疫」》,真實展現了中國歷史上疾病防治的真實歷程。清明前夕,紀錄片《國家榮光》上映,旨在弘揚崇敬英雄、學習英雄的社會正氣,讓英雄精神薪火傳承。紀錄片不僅是對當下社會和民眾的啟迪教育,更是通過媒體的敏銳度呈現給觀眾具有時代氣息和觀照現實的歷史紀錄片。它在映照時代,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領時代。
此外,《國家記憶》還聚焦重大時間節點,多角度、全方位展現歷史事件。恰逢《反分裂國家法》實施15周年,欄目組適時推出《一九五八炮擊金門》,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在解放海南島戰役勝利70周年之際,《解放海南島戰役》重磅上線,全景再現了那場渡海登陸作戰的輝煌。紀錄片在回顧歷史,也在正視當下。知所從來,思所將往,我們要以史為鑑,鑑往知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珍貴歷史史料,講述國家發展成果
《國家記憶》採用真實再現、歷史資料畫面,親歷者口述以及數字影像等多種方式來表現歷史的真實性,向觀眾展示了大量真實的不為人知的歷史資料和畫面,記錄著中國社會的發展成果。
節目選取有很強代表性的採訪對象,他們或是事件的親歷者,或是對事件有深入研究的學者專家,或是當事人的親屬,通過他們的口述還原當年的歷史事件,使節目真實而有溫度感。紀錄片《大國儀仗》就是通過大量親歷者的採訪,刻畫出一個生動的、有血有肉的中國儀仗隊形象,展現了我國軍隊的發展成就。紀錄片《周恩來與中共隱秘戰線》通過專家解讀及親歷者後代的口述,還原了中共隱蔽戰線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披露中共隱蔽戰線無名英雄的精神特質。
同時,節目融合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和先進的後期製作技術,在吸引觀眾的同時帶領觀眾穿越回當年的歷史場景。紀錄片《遠望號》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還原了當年「遠望號」發展的國家政策和社會環境,讓觀眾在感嘆拼搏進取的航天精神的同時了解國家對建設航天事業的支持和重視。
多元立體傳播,塑造觀眾集體記憶
置身於融媒體傳播時代,為給觀眾獻上最真實、最逼真的歷史文化大餐,不斷拓展節目影響力,《國家記憶》積極落戶抖音、快手、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挖掘符合年輕用戶心理需求的內容角度,用小視角展現大時代,在弘揚革命文化方面走出了一條喜聞樂見、影響深遠的傳播之路。
通過入駐社交媒體平臺,節目內容得以最大化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直觀、生動和及時的特點賦予了節目內容本身更強的傳播能力。節目播出期間,抖音話題(如#蔣介石身邊的神秘女速記員##主權問題,不能談判#等)、快手短視頻(如#周恩來未雨綢繆#等)、微博熱搜(#為人民海軍慶生##90秒帶你了解中國第一天團#等)層出不窮,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引發了大量關注和討論。
當前,國史和時代正面臨著年輕化傳播的關口。國潮回溫之下,《國家記憶》通過年輕化包裝,從當下年輕用戶的內容消費習慣出發,在新媒體上實現了內容與正向價值的傳播,塑造了年輕受眾的國史觀,加強了他們關於國史的集體記憶與民族情懷,在社交媒體時代重新釋放出新一輪的生命力。
影像記錄是當下記錄歷史的最好手段。用真實的歷史資料、影像為後人呈現重要的歷史瞬間,比任何表達方式都來的更為直觀和震撼。《國家記憶》欄目始終堅持從選題著手,緊跟時事熱點,緊扣歷史節點,融合珍貴史料和融媒體傳播途徑,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的奮鬥歷程,承擔著記錄國家史、民族冊、人物誌的時代使命。在歷史虛無主義若隱若現的當下,它引領觀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通過史實的講述,展現家國情懷、中國道路、中國精神,為國家為社會凝心聚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作者溫慶 系中國傳媒大學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