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記憶》如何塑造集體記憶

2020-11-18 騰訊網

歷史題材類紀錄片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資源,承載著人文精神和國家意志,涉及價值導向、民族情感、意識形態等較複雜的範疇,因此對其進行傳播需要一定的媒體專業精神和責任意識。作為國內首檔國史類節目,《國家記憶》如何圍繞時代熱點和歷史焦點,為觀眾呈現出有溫度感的歷史和正確的世界歷史觀,是個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話題。

回首2020年節目自開播以來,欄目先後推出的系列紀錄片,可以發現欄目不僅在選題規劃方面有長遠性和前瞻性,在紀錄片製作上有快速機動的反應能力,而且在後期製作方面結合珍貴史料和影像技術,在宣發方面結合融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使得節目一經播出就深受觀眾的無數好評。

緊扣重大事件主題,節目立意深遠

紀錄片在每個時期、每個同領域都展現出不一樣的價值,尤其是在非常時期,其影響力更是不可低估。《國家記憶》的節目選題不僅關注歷史,更觀照現實。在舉國上下攻克疫情的關鍵時期,欄目組推出紀錄片《戰「疫」》,真實展現了中國歷史上疾病防治的真實歷程。清明前夕,紀錄片《國家榮光》上映,旨在弘揚崇敬英雄、學習英雄的社會正氣,讓英雄精神薪火傳承。紀錄片不僅是對當下社會和民眾的啟迪教育,更是通過媒體的敏銳度呈現給觀眾具有時代氣息和觀照現實的歷史紀錄片。它在映照時代,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領時代。

此外,《國家記憶》還聚焦重大時間節點,多角度、全方位展現歷史事件。恰逢《反分裂國家法》實施15周年,欄目組適時推出《一九五八炮擊金門》,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在解放海南島戰役勝利70周年之際,《解放海南島戰役》重磅上線,全景再現了那場渡海登陸作戰的輝煌。紀錄片在回顧歷史,也在正視當下。知所從來,思所將往,我們要以史為鑑,鑑往知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珍貴歷史史料,講述國家發展成果

《國家記憶》採用真實再現、歷史資料畫面,親歷者口述以及數字影像等多種方式來表現歷史的真實性,向觀眾展示了大量真實的不為人知的歷史資料和畫面,記錄著中國社會的發展成果。

節目選取有很強代表性的採訪對象,他們或是事件的親歷者,或是對事件有深入研究的學者專家,或是當事人的親屬,通過他們的口述還原當年的歷史事件,使節目真實而有溫度感。紀錄片《大國儀仗》就是通過大量親歷者的採訪,刻畫出一個生動的、有血有肉的中國儀仗隊形象,展現了我國軍隊的發展成就。紀錄片《周恩來與中共隱秘戰線》通過專家解讀及親歷者後代的口述,還原了中共隱蔽戰線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披露中共隱蔽戰線無名英雄的精神特質。

同時,節目融合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和先進的後期製作技術,在吸引觀眾的同時帶領觀眾穿越回當年的歷史場景。紀錄片《遠望號》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還原了當年「遠望號」發展的國家政策和社會環境,讓觀眾在感嘆拼搏進取的航天精神的同時了解國家對建設航天事業的支持和重視。

多元立體傳播,塑造觀眾集體記憶

置身於融媒體傳播時代,為給觀眾獻上最真實、最逼真的歷史文化大餐,不斷拓展節目影響力,《國家記憶》積極落戶抖音、快手、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挖掘符合年輕用戶心理需求的內容角度,用小視角展現大時代,在弘揚革命文化方面走出了一條喜聞樂見、影響深遠的傳播之路。

通過入駐社交媒體平臺,節目內容得以最大化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直觀、生動和及時的特點賦予了節目內容本身更強的傳播能力。節目播出期間,抖音話題(如#蔣介石身邊的神秘女速記員##主權問題,不能談判#等)、快手短視頻(如#周恩來未雨綢繆#等)、微博熱搜(#為人民海軍慶生##90秒帶你了解中國第一天團#等)層出不窮,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引發了大量關注和討論。

當前,國史和時代正面臨著年輕化傳播的關口。國潮回溫之下,《國家記憶》通過年輕化包裝,從當下年輕用戶的內容消費習慣出發,在新媒體上實現了內容與正向價值的傳播,塑造了年輕受眾的國史觀,加強了他們關於國史的集體記憶與民族情懷,在社交媒體時代重新釋放出新一輪的生命力。

影像記錄是當下記錄歷史的最好手段。用真實的歷史資料、影像為後人呈現重要的歷史瞬間,比任何表達方式都來的更為直觀和震撼。《國家記憶》欄目始終堅持從選題著手,緊跟時事熱點,緊扣歷史節點,融合珍貴史料和融媒體傳播途徑,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的奮鬥歷程,承擔著記錄國家史、民族冊、人物誌的時代使命。在歷史虛無主義若隱若現的當下,它引領觀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通過史實的講述,展現家國情懷、中國道路、中國精神,為國家為社會凝心聚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作者溫慶 系中國傳媒大學博士 )

相關焦點

  • 記憶一定是你自己的嗎?也有可能是媒介塑造的
    所以,記憶未必就僅僅只是屬於我們自己的,至少集體記憶不是。本期全媒派編譯以色列傳播學者Motti Neiger的新論文,展示媒介對我們理解「集體記憶」這一術語所作的貢獻,試圖釐清媒介是如何塑造集體記憶的。何為集體記憶?
  • 集體記憶衰減是怎麼回事?
    但問題是,在過去的非媒體時代,精英化階層往往享有知識特權,普通民眾的識字率遠遠不及現今,這種情況下又該如何認定一種「集體」記憶呢?不過,現如今想要判斷一個人或事物是否被大眾所遺忘倒是一件相對簡單的事情——這也是媒體社會的典型特徵——人人都爭做15分鐘的明星,然後迅速淡出公眾視野,消失得一乾二淨。
  • 紀錄片《刀鋒》喚醒集體記憶
    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打造出更好的視聽燃點,引發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喚醒人們的集體記憶。紀錄片《刀鋒》共6集,每集50分鐘,通過一個個細節、一個個故事的刻畫和塑造,深刻闡述了刀鋒如何鍛造,展現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群像。在片中,時任第20軍第58師第172團1營排長的王學東說:「長津湖的夜晚是屬於我們志願軍的,天一黑,我們就開始反擊了。」
  • 從《八佰》中思考中國的集體記憶
    最近《八佰》佔據全國各大影院,也成為影院重開後第一個形成集體話題和熱度的電影。不得不說管虎是一個好導演,他用一群最最普通的人講述了一個關於中國人從「於己無關」到「覺醒」的過程,他沒有去塑造英雄,因為電影裡的八百勇士都是英雄。曾經日軍侵華做足了功課,1937年7月7日,日軍揭開侵華序幕時就曾對外宣稱:「滅亡中國,三個月足矣。」
  • 《探索與爭鳴》專稿⑨丨公共事件集體記憶的共時書寫——新媒體...
    從「集體記憶「的視角來看,一個民族的重大事件往往會在多種機制的交流、溝通和協商中形成一個集體的共同記憶。此次公共衛生事件中,多個主體對疫情進行分享與表達,對新冠肺炎的集體記憶進行共時書寫,形成新媒體環境下的「數字記憶」與共同記「疫」。
  • 恩格斯、集體記憶、國家認同 | 2020年新聞傳播學六刊十大熱點之八&九&十
    論集體記憶[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11]艾娟,汪新建.集體記憶:研究群體認同的新路徑[J].新疆社會科學,2011(02):121-126+148.[12]周海燕.媒介與集體記憶研究:檢討與反思[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21(09):39-50+126-127.[13]曾麗紅.
  • 央視《國家記憶—大國儀仗》如何開拓軍事題材紀錄片的創新邊界?
    《國家記憶—大國儀仗》總共10集內容,包含10個主題,採取板塊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縱橫雙向線展示中國儀仗隊的發展歷史、工種分類、訓練日常以及大事件親歷等等,真實立體還原了這支英雄部隊克服重重困難而取得的榮譽成就。
  • 記憶所系之處
    (題圖:可觸動的記憶之痛)在我們生活中,總會有一些地方,有一些事件,它們本身可能極其平常,但是,當想像力賦予其光環的時候,就會變成特定個人的「記憶所系之處」,隨著時間的過去,人們不斷再賦予其新的意義,最終成為一個群體的象徵,甚至由此塑造了我們所認知的這個群體。
  • 曼德拉效應越來越明顯,難道人類的記憶被集體篡改了嗎?
    另外,「真」和「直」這兩個字在記憶中,方框裡面的橫線是兩條,而且這麼寫非常順手。然而,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兩個字的方框裡面其實是三橫。那麼,這種集體錯誤記憶是怎麼回事呢?難道大家的記憶被集體篡改了嗎?
  • 牛津通識《記憶》:你就是你的記憶,我們需要記憶確定自己的身份
    ,正是記憶塑造了個體的為人處世,也正是記憶,讓我們可以把過去暫時放在一邊,充滿希望的面對未來。你就是你的記憶,這些過往的記憶有些會慢慢淡忘,有些卻是一輩子印象深刻,通過記憶我們知道我們是誰,應該做什麼,應該如何去愛。
  • 陶賦雯 | 被編碼的歷史記憶
    電影的生產過程常常受制於歷史常規和政治形態,其放映與傳播過程憑藉強大的宣傳效果和影響力,以內在的特殊運作邏輯在不同社會關係語境下建構集體記憶。與生硬刻板的教育灌輸等傳統敘事方式相比,電影可以在柔軟的膠片上突圍出一個情感通道——「軟性意識形態」,它為增強民族凝聚力、政權合法性、國家認同感提供了所需要的歷史記憶和傳奇神話。
  • 重溫紅巖精神,《國家記憶》推出紀錄片《尋找江姐》
    關注《國家記憶》,一起漲知識! 2020年9月30日是全國第七個烈士紀念日,CCTV-4《國家記憶》欄目將於9月29日、9月30日推出兩集紀錄片《尋找江姐》。
  • | 網際網路如何封存我們的記憶
    公共記憶和私人記憶,如何區分?除去「私人記憶」被封存的恐懼,也需要看到好的一面:網際網路與現實生活產生的互動,把「私人記憶」上升至「集體記憶」提供了可能。2018年9月2日,巴西國家博物館發生了嚴重火災。因為持續的削減預算,博物館的消防設備已經成為擺設,消防栓裡沒有水,消防員只有從附近的湖裡取水救火。
  • 可塑性記憶:三個月我們能塑造多少記憶?司和艾拉的二次元愛情
    可塑性記憶:三個月我們能塑造多少記憶?司和艾拉的二次元愛情。工作之後已經很少看漫畫,並且不追超過100集或者是致鬱的番了。要說原因,大概也就是工作太忙、太累,我需要緩解。漫畫太費眼,長番太長,我沒有那個精力和時間;致鬱番太虐,我雖然喜歡,但是容易在工作上陷入低谷,喪失鬥志。
  • 組織駐留型CD8+記憶T細胞塑造次級T細胞反應
    組織駐留型CD8+記憶T細胞塑造次級T細胞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6 15:09:11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Klaas P. J.
  • 中秋過年:2020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中秋過年:2020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戴之深/現代快報 2020-10-04 12:12
  • 蔡駿新書《春夜》喚起上海的集體記憶
    他認為,每個作家都有自己優勢和短板,而自己的優勢就是懸疑,「雖然《春夜》是以純文學小說來寫,但我也會在懸疑的塑造,氣氛的構建方面,用巧妙的方式把懸疑嫁接進去,比如我用『託夢』的方式嫁接進去,這也是我們中國人普遍能接受的方式,以此來推動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形成有意思的故事。」
  • 集體虛假記憶之謎 | 有些事明明沒發生過,我們為什麼記得那麼清楚?
    無論真相到底如何,集體虛假記憶的存在都不可否認。倘若不藉助量子力學,神經科學能否提供一個說法呢?以下幾個概念或許有助於解釋這種怪異的現象:首先必須記住,記憶是通過大腦中儲存記憶的神經網絡形成的。大腦中儲存記憶的物理位置通常被稱為「記憶痕跡」或「記憶路徑」。鞏固記憶的過程會使記憶路徑從臨時存儲位置(如海馬體)轉移至前額皮層中的永久存儲位置。
  • 《國家記憶》為你揭秘
    《國家記憶》為你揭秘 2020-12-23 1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塑造初戀記憶的李演員是?
    첫사랑 기억 조작하는 미모塑造初戀記憶的美貌사실 그가 가장 많은 이들에게 얼굴을 알리게 된 건 '첫사랑의 기억을 조작한다'는 타이틀 덕분입니다.事實上,她之所以能夠被更多人認識她熟知,得益於「塑造初戀記憶」的頭銜。似乎存在於誰的回憶中,她清純的外貌讓很多人想起了初戀那段記憶。 光是從李恩在Instagram上公開的照片來看,似乎也體現了正確的「女友照」打開方式,確實很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