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所系之處

2021-02-08 sayonly

(題圖:可觸動的記憶之痛)


在我們生活中,總會有一些地方,有一些事件,它們本身可能極其平常,但是,當想像力賦予其光環的時候,就會變成特定個人的「記憶所系之處」,隨著時間的過去,人們不斷再賦予其新的意義,最終成為一個群體的象徵,甚至由此塑造了我們所認知的這個群體。


這就是皮耶爾·諾哈試圖書寫的法國史,這就是皮耶爾·諾哈發現的、人們如何塑造的法國。



1,環法自行車賽

梁文道老師在鳳凰衛視做過一個節目,介紹過這本《記憶所系之處》,其中喬治·維加黑洛(Georges Vigarello)專門談到過環法自行車賽(也可以參考《環法自行車賽—民族的激情》)。


環法自行車賽開始於1903年,機動車報(L'Auto)為了與當時法國最大的體育報紙自行車報(Le Vélo)競爭,開始主辦的一個自行車賽事,由此吸引讀者訂閱和廣告商支持,當時時間就長達19天,幾乎環繞了法國整個邊境線。下圖是2015年環法的線路,2014年已經部分在英國境內,今年從會在荷蘭的烏德勒支,第三段才返回法國,有4天的阿爾卑斯賽程(在險峻的阿爾普迪埃),3天庇里牛斯山區賽程,是屬於逆向環法的線路。


法國的國土呈一個漂亮的六邊形,這個符號特別有意義(回復67獲得談這個象徵的文章),被稱為天然的疆域,其中三邊都是大海,


兩面臨山是阿爾卑斯山脈和庇里牛斯山脈(通常都是最難的賽程)。


環法幾乎就是圍繞這個類似完美六芒的邊界騎行一整圈,繪製出一個擁抱全法國的圓環,把整個國家搬上了挑戰個人極限運動的舞臺,於是,就形成了一種頌揚國土的再現形式,相當於參賽的自行車手都是以自己的肉體來量度自己的國土。法國被身體居住,領土以呼吸計量。這種冒險證實了邊界的正當性,兩個山脈就像是兩個「殘酷的怪獸」,對每個如同獵物的參賽者虎視眈眈,予人一種無法跨越的印象,法國在其中獲至某種全然的一致性,被安頓在高山與大海之中。


環法的這個形象,在現代被媒體化和圖像化之後更加被無限的拔高,環法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自我的挑戰,它已經成為了一種儀式感十足的表演。連接不斷的賽事,每個賽區的民眾不同風格的慶典,滾滾而來的信息潮,不斷刷新的成績和記錄,在缺少上帝和精神超越的現代社會中,環法可以說是法國社會體現理想,甚至是神聖的最後一個領域。它已經從最初只是一本雜誌為了吸引廣告主的手段,最終演變成法國民眾共同認同,而且舉世公認的法國遺產之一。成為環法車手並成為法國精神的代表,與蘭斯·阿姆斯特朗、博納·伊諾(Bernard Hinault)、米格爾·安杜蘭(Miguel Indurain)、艾迪·莫克斯(Eddy Merckx)一樣,去創造傳奇,激勵了一代代的法國青年,

既充滿了人性又遙不可及,既與他人平等又不同凡響,因此一下子催生了一個巨大的可能實現的社會夢想。一一喬治·維加黑洛

(上圖:雅克·恩奎蒂爾Jacques Anquetil、埃迪·墨克斯、伯納德·黑諾特Bernard Hinault 輝煌三星)


在環法的最後一個賽段,香榭麗舍大街,是巴黎民眾的一個集體狂歡,也是一個神話故事的落幕,

代表著法國的奧林匹斯,新時代的英雄,在此時,在此地,在凱旋門的背景之中登頂。



2,思想同步與集體記憶

有趣的是,雖然環法已經是各國自行車手參與的比賽,比賽的賽程已經不局限在法國,一年一度的環法賽已經數年沒有法國車手奪冠,然而,環法仍然是一個用來記憶法國身份的集體記憶,存在於法國這個群體,甚至更廣泛的群體之中。


這不是其他的賽事,或是僅僅修建一個建築就可以完成的,

上圖是一個高仿的凱旋門,除此之外,武漢還修建了酷似國會大廈的廟山酒店、酷似米蘭大教堂的風情街、仿富士山櫻花裝飾了磨山,但這都不過是賽事、建築而已,在之上,都缺少作為群體身份的記憶。


不是個人的記憶,而是,與很多人一起共同的記憶,記憶所系之處(記憶的場所lieux de memoire),

一個「記憶所系之處」是任何重要的東西,不論它是物質或非物質的,由於人們的意願或者時代的洗禮(the work of time)而變成一個群體的記憶遺產中標誌性的元素。一一皮耶爾·諾哈Pierre Nora


它從萌生、到成型、不斷被遺棄、被重拾、被再詮釋,開始僅僅是作為重複被感知,最終作為記憶被再次感知(赫頓),逐漸就成了這個共同記憶的群體的身份,而這個記憶所系之處,也由此將這個群體塑造成一個共同體,使群體中的個人獲得認同,並擁有同化其他群體的力量。


長徵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回復72獲得文章《長徵與群體共同體的煉成》),在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相互結合的特殊情形下,在人群中的某些群體中會表現出孤立意志的方向性,進而構築某種共同體,當我們把長徵同恐懼、絕望、求生和意外的倖存這樣的生命現象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我們一定程度上可以復原它的形成和成長,這個現代史上最為壯觀的奇蹟。


通過這個過程,我們試圖觀察思想在社會中如何運行的事情,其運行不是社會安排的簡單調停,而是社會安排的建構。正如任何革命都是集體人心的改變,而穩固的群體則藉助某種媒介,保證命運共同體的感知,可以讓素未謀面的人產生共享的文化,當今發生的世事與過去感興趣的關聯出現,使得我們對群體產生想像。


這種群體意識的頂層設計並非不可能,許多思想家提倡一種新的「國教」,成功的領導人將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內容灌輸到教育制度中,擴大公共的儀式,並批量生產出公共的紀念物。到了19世紀,浪漫主義對於紀念增加了巨大的熱情,並擴展到各種各樣的形式,包含硬幣、勳章、郵票、雕像、碑刻、紀念品。幾乎在同一時間,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都出現了,而且,幾乎不再局限為教育手段。


我把這些方法統稱為「思想同步」,它替代他人形成主觀經驗。


一個人的經歷是有限的,我們所獲知的大部分信息,無論是知識還是見識(回復68獲得參考文章),都並非源於現場的親歷,並非自我的主觀經驗,哪怕知道某種真相(或真理)可以間接獲得證明,但這種「獲知」還是隔了一層,藉助別人的眼睛。早期的個人經驗都是手口相傳,無論何種形式建立的一個通道,一端說話者通過這個通道將思想傳給另一端的接受者。而後,逐步形成外化的可以保存的文字,這又有理解的隔離。文字成為了一個通道,一端的書寫者通過這個通道將思想傳給另一端的閱讀者。生命通過基因(gene)保存信息,文化通過meme保存信息。要處理持續的變遷,記憶還是最有用的工具,它形成了完整的自我理解。現代的媒介技術的發展,使得自我形成的過程變得更具反射性和開放性(湯普森)。技術所做的所有努力,無非增加了思想同步的手段,為個人經驗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方式。


無論何時,我們生活的群體都能提供給我思想同步的方法,至少在某一時刻,我轉向他人,並採取了他人的思考方式,在另外一個時刻,他人轉向了我,將我的主體經驗同步到他的主體經驗之中,或者將他的某種不確定的、不完全的經驗呼喚出來。這種同步不是複製,它產生變異和個性。它就是那個基礎網絡的連接和交換,誕生群體的多樣性和差異。網絡(社會)本身必須適應這些條件,就像群體必須接受個體生命是有限這樣一個事實一樣。人們將自己封閉在一個有界限的群體(家庭、學校、宗教組織、國家)之中,儘管比起封閉在一個既定的生命周期中的必然性來說,這種必然性並非不可避免和無法改變,但它仍然與網絡所需要的統一性相對立。正如個體化是群體和個體的兩面(回復76獲得文章《百年孤獨》第一節個體化)一樣。群體往往要消除可能導致個體彼此分離和群體相互疏遠的記憶,是生命的有限和社會連貫性的對立,總之要適應社會均衡條件的變化,這也是群體在每一個時期都要用這種方式重整記憶的原因。


生命必須表現為差異性的個體,因為任何結構都會自重複,生命又必須存在群體,僅僅是複製無法產生變異和個性,一個破壞性的病毒就可以毀滅,個體差異和群體存在,也就是Stand Alone Complex是一種頑強抵抗各種毀滅性災難的防禦機制(回復70獲得文章《Stand Alone Complex》)。記憶存在於個體之中,獨一無二的記憶造就了獨一無二的人,在一個頭銜、一種美德、一種品性背後,社會即刻察覺到了擁有它們的那些個人,時光流逝、那些群體和個人置身其中,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了他們的印記。只要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歷史滲透進入這種記憶,就會被轉譯為一種教義、一種觀點、或者是一種符號,並獲得一種意義,成為社會觀念系統的一個要素。社會接納所有思想,即便是最古老的思想,假定他們仍然吸引這理解他們的現在的人們。然而,在每一個時代,在不同的群體之中,它們都被重構、被變形,彼此支撐、相互扶持,形成一個所有個體記憶的結果、總和、某種組織的網絡,這就是莫裡斯·哈布瓦赫所謂的集體記憶,而閃爍在那些微的個體身上的,

無非是那記憶的微光(Remembering the Light,Kevin Kern)。

(本節部分改寫自莫裡斯·哈布瓦赫《記憶的社會框架》,錯誤的請歸於我,偶爾正確的,請歸於哈布瓦赫)



3,結語

昨日的社會凝視著反射在過去之鏡中的自身影像,沉思默想,不能自拔,除非漸漸的,在同一面鏡子中映出了其他的影像。也許這些影像不太清楚,人們也不大熟悉,但是,他們卻為那個社會展現了更為廣闊的前景。一一莫裡斯·哈布瓦赫


相關焦點

  • 前進記憶 —— 千秋偉業 根之所系
    我,一個蘇南農村的孩子,大學畢業後一頭扎進杏峪山溝,在前進廠工作、生活了整整十年,有著更加刻骨銘心的記憶。 人人都說沂蒙山好,風吹草低見牛羊。1983年8月,剛到杏峪的時候可沒有這麼好的印象,分明是滿目荒山禿嶺,吃著饅頭、卷著煎餅、就著鹹菜,下班後、周末、假日除了宿舍,再也沒有可以去的地方。
  • 「我的目光所及之處,皆是你」——記《你的目光所及之處》
    由韓基燦、張義秀主演的韓劇《你的目光所及之處》於6月12日正式收官,一共只有八集的小短劇,在前面六集的呈現度上可以打出滿分的評價,最後的HE收尾亦讓這個童話故事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故事圍繞著傲嬌少爺與忠犬保鏢的校園故事展開,沒有逆天的腦洞與刺激的情節,可整部劇充斥的「曖昧」與「旖旎」氣氛,已經足夠吸引觀眾們的目光。
  • 南京大屠殺記憶:4座紀念館、18處叢葬地、30處避難所
    如果你在南京,從棲霞到玄武,從秦淮到江寧,從浦口到鼓樓,從建鄴到雨花臺,從棲霞寺到鐘山風景區,從南京大學到五臺山體育中心,在這些地方,你都能尋找到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記憶。卡爾·京特與辛德貝格不僅在這個難民所裡收容、救護了3萬多中國軍民,而且還阻撓日軍焚燒工廠附近的攝山鎮,關心與幫助棲霞寺難民所。沿著江南水泥廠一路向西,四公裡左右就是棲霞寺。在國破家亡的時候,位於南京棲霞區棲霞山中峰西麓的棲霞古剎失去了往日的寧靜,無數難民湧向佛寺,希望能夠得到佛門的庇護。
  • 你的目光所及之處
    所以,昨天我本來是打算隨手刷刷網劇的,就點開了一集《你的目光所及之處》……該死,是心動的感覺! 我是沒有那麼吃耽美的東西啦,所以純粹是本著從感受劇本身的角度出發,韓國人搞小清新無論是BG還是BL,都是挺擅長的。
  • 《你的目光所及之處》目所及處,皆為你故——
    本片可用八字精簡概括——目所及處,皆為你故。 咳咳,都說「一入腐門深似海,從此節操是路人」。隨著近些年來「耽美」大隊異軍突起,耽美領域可謂是日漸寬闊。但質量良莠不齊,有些片令人見之忘俗,有些片卻委實不太好說。 本莔之前也看過不少耽劇,具以耽改居多。
  • 南京大屠殺記憶:4座紀念館、18處叢葬地、30餘處避難所、58處慰安所
    如果你在南京,從棲霞到玄武,從秦淮到江寧,從浦口到鼓樓,從建鄴到雨花臺,從棲霞寺到鐘山風景區,從南京大學到五臺山體育中心,在這些地方,你都能尋找到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記憶。界內分設交通部大廈、華僑招待所、最高法院、金陵大學等26處難民收容所,佔地面積約為當時南京市城區面積的1/8,最多時收留難民近6萬人。安全區內,最大的難民收容所是金陵大學校園難民所,收留難民3萬多人,由金陵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貝德士、社會學系教授史邁士、農藝學系教授裡格士與林學系陳嶸教授負責。
  • 林鄭月娥:涉港國安立法是七百多萬香港人利之所系
    提到崔天凱在文中稱自己一直是香港的「粉絲」,林鄭月娥說:「我近年在外訪或出席國際會議或大使訪港期間,先後和不少我國大使見面,他們都不約而同表示欣賞香港的獨特之處,並在他們的外交事務上推介『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支持香港在他們駐地的經貿工作和為在外遇上困難的港人提供適切的領事保護和支持
  • 韓腐《你的目光所及之處》表白就跟捅刀子一樣
    《你的目光所及之處》小少爺向保鏢告白的那一刻,觀眾心緒沸騰了!我的CP給我衝!暗戀得到回應了!保鏢圓滿了,下一步就是HE了!給我快樂地在一起啊!然而馬上觀眾就哭了……刀子來得猝不及防,明明是表白現場,怎麼可以虐成這幅鬼樣子!
  • 《你的目光所及之處》目光所及之處皆是你
    身份的差別註定了表白一定是由泰周開口,當意識到自己的真正情感,他沒有因為這份感情是禁忌之戀而逃避,更沒有害怕,就像前面說的,愛如果讓國自卑恐懼,那麼愛讓泰周他更加勇敢。他最終直球的表白,表達內心深處的情感,叫人感動,叫我心疼。「給你一個月,滾出去。」在聽到對方對自己的所有埋怨、對自由的強烈渴望以及所有傷人的話語之後,說出這樣難聽的話,但其實卻是,我放你自由。
  • 韓劇《你的目光所及之處》HE完美收尾,我的目光所及之處,皆是你
    《你的目光所及之處》5月22日播出,直至6月12日正式收官。為這部劇畫上了完美的句號。該劇是由韓基燦、張義秀主演的。這部劇真的是很短小,一共八集,一集才十幾分鐘。這部劇真的刷新了我對韓劇時長的概念。他其實,一直都在他的目光所及之處。「我喜歡我望向別處時,他望向我的目光。」
  • 《闖入者》:被記憶所追殺的人
    正如他自己所說,那些快速剪切的炫技蒙太奇、刻意營造的噱頭賣點統統都是他玩不慣的。但同時,他也並非「食古不化」,《日照重慶》中啟用範冰冰出演,《我11》中嵌入罪案情節,這也多少能視為他近年來所做出的商業化嘗試。只是這些「變」,在他的「不變」面前,顯得有些孤零零。
  • 可塑性記憶,所愛之人的記憶即將消失,看看他們的選擇吧!
    記憶中熟悉的人再次出現,卻失去所有記憶,看著同樣的外表,內裡早已不是那個她,重新認識一次嗎?可塑性記憶是13集的日漫,故事背景是機器人擁有人類的感情,卻只有短暫的壽命,大概10年左右,他們就會人格崩壞,不認識朝夕相處的人,卻擁有毀滅的能力,也許,上一秒還是親密夥伴,下一刻就可能毫無理智的出手。
  • 鹽系少年的粉色故事,漫改片《向陽之處必有聲》,治癒系校園情感
    鹽系少年的粉色故事,漫改片《向陽之處必有聲》,治癒系校園情感世上有一群幸運又不幸的人,他們生來就比別人少些東西,可能是視覺,可能是聽覺,他們是行走於人間的小天使,帶著自己的獨特與孤寂,在世間尋找那個能夠與他們靈魂契合的小夥伴。
  • 《青鳥書店》:一本很溫暖的書,所尋之物,即在所見之處
    這是一部關於記憶與慰藉的書店史詩,觸痛每個人內心深處的脆弱與柔軟。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所「青鳥書店」,那裡埋藏著遙不可及的過往和期待中的未來!這是一個關於愛與書的故事。倒敘、插敘的靈活應用,懸疑的步步深入,取捨的不斷選擇,構成了一幅心靈與現實對抗、對話、融合的完整故事。
  • 愛所系 星所及
    愛所系 星所及 2020-08-25 16: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爹系男友東華,與狼系男友陸繹,人設上有何共通之處?
    爹系男友東華,與狼系男友陸繹,人設上有何共通之處?對比近段時間雖然結局了仍然熱度不減的《枕上書》,小編忽然想起前一段時間的《錦衣之下》。這兩部小言劇能夠大火的原因同是因為演技,各位錦衣奶奶們與糖醋魚仙友們遲遲不能出坑大多也因為其中男主太有魅力而不能自拔。
  • 韓劇:你的目光所及之處
    你的目光所及之處
  • 《你的目光所及之處》我所理解的耽美
    它的名字叫做《你的目光所及之處》。我所理解的耽美,是和所有愛情一樣有溫柔到深不見底的目光,會吃醋,會心動,會拯救你的噩夢,讓人看見了就想上揚嘴角;我所理解的耽美,是除了大呼小叫,陰陽怪氣以外,去給予所有人尊重,不管他們和你一樣,或者不一樣,去創造一個新的世界,以愛和美作為信仰,而不是遵守一些橫行霸道的教條;我所理解的耽美,是感受,更多種的情感方式和表達,然後發現這個世界的浪漫遠遠豐富於你的想像
  • 【腐劇推薦】你的目光所及之處續作!
    Heart》是《你的目光所及之處》製作組的後續作,講述了馬拉松希望之星與領跑選手之間心動滿滿的愛情與友情的電視劇,李洗賑將飾演即便在困境中也不失笑容的的短跑選手尚河,組合THE MAN BLK成員千勝浩將飾演對馬拉松以外的一切都毫不在意的希望之星振遠,與李洗賑展開合作。
  • 《亂世佳人》:心之所系即是家
    瑪格麗特和斯佳麗之間在性格和經歷上頗有相似之處。瑪格麗特遭遇過三次車禍、兩次墜馬、一次燒傷和一次腦震蕩,在短短不到50年的生命中可謂意外頻發。她每天抽三包煙,同時喝很多酒,她經歷過一次失敗的婚姻,後來嫁給約翰·馬什卻不隨夫姓。正因為瑪格麗特的堅強、倔強和叛逆,才使得文學寶庫中多了一個迷人而冷酷,可愛又可恨的斯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