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記憶,我們就會無法說話、閱讀、識別物體、辨別方向或是維繫人際關係。
說起記憶,估計誰都會能說上兩句,沒有記憶,也就沒有當下的存在意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就是你的記憶,正是記憶塑造了個體的為人處世,也正是記憶,讓我們可以把過去暫時放在一邊,充滿希望的面對未來。
本書的內容作者已經用一句話交代完了:
我們會提供一些有關記憶的常識性觀察和思考,以及文學、哲學等領域內重要思想家的相關見解。之後,我們將探討有關記憶的系統科學研究的簡要歷史:從19世紀晚期的艾賓浩斯開始,到20世紀30年代的巴特利特,再到近年來,在記憶信息處理模型的語境下所進行的控制實驗。最後,我們將思考當前記憶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及當代記憶研究設計的主要原則。
牛津通識的這本書《記憶》,若真的扯開來只是把書重複講一遍而已,那就等把我把過此書時的閱讀記憶再覆核了一遍,那意思性就差了許多,所以這既是一本書評,也是一種閱讀的檢驗,更是一種自我記憶的感嘆。
你就是你的記憶
這句話是點睛之筆,對於每一個正常思維的人來說,記憶在我們的生命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若是沒有記憶,可能我們就喪失了生存的意義和價值。
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電影《記憶碎片》講述一個只擁有短暫記憶,而無法真正記憶人的掙扎,在這樣的掙扎過程中,他只想確定他的身份,尋找生存的意義,若是沒有記憶,那就如同行屍走肉一樣,只剩下生存這唯一的生理本能,那和野獸何異呢?
沒有記憶的人生是痛苦的,所以主角不斷的去通過曾經留下來的信息去組織過去的記憶。所以,當再一次的記憶追尋時,主角對自己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要相信,即使我閉上眼睛,世界仍然存在。我相不相信世界仍然存在?世界仍然存在?我們需要記憶去確定自己的身份。
韓國電影《我腦海中的橡皮擦》看完讓人感動和悲傷,當記憶消失的時候,我們到底是誰?曾經的愛人是不是變成了陌生人,曾經的愛情是不是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深處,沒有了記憶是不是就沒有了靈魂,沒有了曾經的天真和快樂呢。
當女主角說:我想在我還能記得你的時候告訴你我有多麼地愛你!當記憶失去的時候,也許就不知道如何去愛了。
因為記憶,我們記得兒時翻山越嶺的喜悅,因為記憶,我們知道了初戀的美好與苦澀,也因為記憶,當我們年老,可以坐在輪椅上回味過去的忘記時光。
你就是你的記憶,這些過往的記憶有些會慢慢淡忘,有些卻是一輩子印象深刻,通過記憶我們知道我們是誰,應該做什麼,應該如何去愛。
記憶的隱藏和扭曲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我們在電腦裡或是在網盤裡存儲了一部電影,保存了曾經寫過的日記,只要硬碟不壞,網盤沒有被註銷,這些數據不會丟失,然後再存儲再不斷保存,有空的時候都能隨時查詢,只是花費點檢索的時間罷了。
但是人腦不一樣,據說人腦只被開發了10%,地球上最聰明的大腦如愛因斯坦才開發了14%,但是哪怕只開發了10%,貌似上帝也不願意再多餘開發了,所以我們就發現原來記憶會被隱藏,更加可怕的是記憶還會被扭曲。
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告訴我們,記憶並不靠譜,我們會遺忘很多東西,所以為了不遺忘那就需要以科學的方法來記憶。
但是艾賓浩斯的研究本身也有點問題,畢竟這只是小範圍的以無意義的音節來進行的研究,到底能否真正反映人類的記憶還有待考證。
本書作者認為另一個達人,巴特利特的研究可能會更有意義和價值,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生活中,有多少人會花時間去記憶無意義的音節?艾賓浩斯努力做到讓測試材料不具備意義,巴特利特卻反其道而行,著重使用本身具有意義的材料(更準確地說,是我們試圖賦予意義的材料),而他選擇的受試者將在相對自然的條件下對這些材料進行學習和記憶。
巴特利特認為對於意義的追求是記憶重要特點之一。
也許他是對的,我們總是會記得一些十分有意義的事,而會忘記曾經不重要的事。你可能記得初戀時的感受,記得與初戀分手時的場景,但是讓你回憶和初戀在哪家飯店吃過一頓飯估計很難,吃過什麼說過什麼可能根本記不起來,但唯一記得的則是初戀時的感覺和分手時的痛苦。
因為這些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正如我們對於自己的身份證號碼可能很容易就記下來,但是別人的身份證號碼哪怕記得一次又一次,我們的大腦依舊會選擇遺忘。
為了記憶,特別是為了追求記憶的意義,所以記憶有時會以虛構的成份出現,這就是構建記憶。
書中通過鬼的故事這樣一個述說,論證了面對聽到的同樣一個故事,可能會有不同的版本,而且這個版本會隨著時間的深化不斷的變化形式,直到某一天我們自己都忘記了曾經這個故事到底是什麼模樣了。
正如巴特利特總結道的:
回憶,並不是去重新激活那無數固定不變、死氣沉沉、支離破碎的舊日痕跡。回憶是運用想像力去重建或構建。這種重建或構建是基於我們自身的態度和看法:我們對於過往經歷(這些經歷活躍且經過整理)的態度,以及我們對於一小部分鮮明細節(這些細節往往以圖像或語言的形式體現)的態度。因此,回憶幾乎總是不準確的,即便是最基本的機械複述,也不會真正精確……
而了解這種記憶構建的一個好處就是,面對過往的記憶,要警惕有多少是值得信任,有多少是值得參考的。
所以面對過往歷史,要有一種批判性的思考能力,要了解有時歷史可不是事實,而許多歷史學家也在是在不斷的逼近事實的基礎進行的論證和研究,至於結論是對還是錯,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所以歷史是什麼?歷史是一種論辯,更多的是一種不斷演變自洽的過程,如《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劉備就是因為姓劉佔著巨大的風頭,被證明為正統,只因為寫作的羅貫中自身的思想和選擇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說他受過的教育,他的過往記憶構建了一部宏大的歷史小說,在這部小說中,姓劉的應該值得讚揚,姓曹的只能是亂臣賊子。
記憶的無意識迴響
記憶機制最重要的特點在於:這是一個動態的活動,或者說是一個過程,而不是靜態的實體或事物。
任何有效的記憶系統,無論是錄音機、錄像機、計算機裡的硬碟,還是一個簡陋的文件櫃,都需要能很好地完成三件事。它必須能夠:
1.編碼(即接收或獲得)信息;2.準確地存儲或保留信息(如果是長時記憶的話,能保留很長時間);3.提取或讀取已存儲的信息。
人腦的記憶同樣以這樣的方式來運作,不過人腦不同於電腦,這種只是理論上的,信息雖然被存儲,但是能夠被隨時被提取和使用的只是一小部分。
人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對某人非常熟悉,但是有一段時間未見時,可能一時就記不起對方的名字,有種話到了嘴邊就是想不起來,也許當時苦思冥想就是想不起來,可能過了一會或是隔天卻自然而然的想起對方的名字來。
還有些我們經歷過的事,雖然被編碼存儲了,但是由於時間太長久,這種信息被隱藏在記憶的深處,可能有一天,一個突然的類似場景就會讓我們回想起來,也許卻永遠都不會想起來。
在心理學診斷中,面對病人目前的狀態,為了研究病人精神狀況的來源,經常會對病人進行催眠,許多這樣的催眠就是想把病人隱藏在記憶深處對性格的影響的事件發掘出來,也許就有可能發現很多有意思的事件出來,雖然這些事件病人不再想起,但正如你就是你的記憶一樣,正是這些記憶塑造了病人目前的狀態。
若是更深一步的說,則是這些過往的記憶慢慢沉澱下去,形成了個人特有的潛意識流,對於心理學家榮格來說,不但人擁有潛意識,還有一個更大的集體潛意識,當然在這本《記憶》的書中並沒有談到這種潛意識,但個人認為,可以把這些過往的記憶看作是某種潛意識的來源,正是這些過往的記憶雖然可能不再被提取和重新編碼,卻是形成了潛意識流的狀態存在中。
同樣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電影《盜夢空間》,造夢師們進入他人的夢境中,從他人的潛意識中盜取機密,還重塑造他人的夢境。這樣的操作手法類似於進入電腦系統的底層代碼中,獲取信息,順便再人為的重新編碼他人的記憶,從而從潛意識層面影響他人,進而影響真實的行為。
《記憶》這本小冊子可不僅僅講述了這些記憶,更多的是從科學研究的層面研究記憶如何產生,工作並深刻的影響著我們的行為,讀完此書,更多的感觸則是個人的特有記憶塑造了個體,進而影響著自我的未來,但同時也要警惕的是記憶有時會有誤差,而這樣的誤差可能則是導致自我認知的障礙所在。
雖然你就是你的記憶,但是要注意一點就是,我們的大腦選擇讓一些記憶遺忘,讓一些記憶深刻,大腦會不會欺騙自我?若想更好的認知這個世界,是否我們自己要學會選擇如何去編碼,去存儲,不斷的修正自我的記憶。
正如作家、哲學家C.S.劉易斯概括的那樣:
我們有五種感官,有抽象得無可救藥的智力,有片面選擇的記憶,還有一系列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假設,多到讓人只能察驗其中的一小部分,而根本無法全盤覺察。這樣的配置,能觀照出多少事實的全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