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識《記憶》:你就是你的記憶,我們需要記憶確定自己的身份

2020-11-21 丁明的光影世界

沒有記憶,我們就會無法說話、閱讀、識別物體、辨別方向或是維繫人際關係。

牛津通識小冊子《記憶》

說起記憶,估計誰都會能說上兩句,沒有記憶,也就沒有當下的存在意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就是你的記憶,正是記憶塑造了個體的為人處世,也正是記憶,讓我們可以把過去暫時放在一邊,充滿希望的面對未來。

本書的內容作者已經用一句話交代完了:

我們會提供一些有關記憶的常識性觀察和思考,以及文學、哲學等領域內重要思想家的相關見解。之後,我們將探討有關記憶的系統科學研究的簡要歷史:從19世紀晚期的艾賓浩斯開始,到20世紀30年代的巴特利特,再到近年來,在記憶信息處理模型的語境下所進行的控制實驗。最後,我們將思考當前記憶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及當代記憶研究設計的主要原則。

牛津通識的這本書《記憶》,若真的扯開來只是把書重複講一遍而已,那就等把我把過此書時的閱讀記憶再覆核了一遍,那意思性就差了許多,所以這既是一本書評,也是一種閱讀的檢驗,更是一種自我記憶的感嘆。

你就是你的記憶

這句話是點睛之筆,對於每一個正常思維的人來說,記憶在我們的生命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若是沒有記憶,可能我們就喪失了生存的意義和價值。

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電影《記憶碎片》講述一個只擁有短暫記憶,而無法真正記憶人的掙扎,在這樣的掙扎過程中,他只想確定他的身份,尋找生存的意義,若是沒有記憶,那就如同行屍走肉一樣,只剩下生存這唯一的生理本能,那和野獸何異呢?

沒有記憶的人生是痛苦的,所以主角不斷的去通過曾經留下來的信息去組織過去的記憶。所以,當再一次的記憶追尋時,主角對自己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要相信,即使我閉上眼睛,世界仍然存在。我相不相信世界仍然存在?世界仍然存在?我們需要記憶去確定自己的身份。

韓國電影《我腦海中的橡皮擦》看完讓人感動和悲傷,當記憶消失的時候,我們到底是誰?曾經的愛人是不是變成了陌生人,曾經的愛情是不是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深處,沒有了記憶是不是就沒有了靈魂,沒有了曾經的天真和快樂呢。

當女主角說:我想在我還能記得你的時候告訴你我有多麼地愛你!當記憶失去的時候,也許就不知道如何去愛了。

韓國電影《我腦海中的橡皮擦》

因為記憶,我們記得兒時翻山越嶺的喜悅,因為記憶,我們知道了初戀的美好與苦澀,也因為記憶,當我們年老,可以坐在輪椅上回味過去的忘記時光。

你就是你的記憶,這些過往的記憶有些會慢慢淡忘,有些卻是一輩子印象深刻,通過記憶我們知道我們是誰,應該做什麼,應該如何去愛。

記憶的隱藏和扭曲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我們在電腦裡或是在網盤裡存儲了一部電影,保存了曾經寫過的日記,只要硬碟不壞,網盤沒有被註銷,這些數據不會丟失,然後再存儲再不斷保存,有空的時候都能隨時查詢,只是花費點檢索的時間罷了。

但是人腦不一樣,據說人腦只被開發了10%,地球上最聰明的大腦如愛因斯坦才開發了14%,但是哪怕只開發了10%,貌似上帝也不願意再多餘開發了,所以我們就發現原來記憶會被隱藏,更加可怕的是記憶還會被扭曲。

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告訴我們,記憶並不靠譜,我們會遺忘很多東西,所以為了不遺忘那就需要以科學的方法來記憶。

但是艾賓浩斯的研究本身也有點問題,畢竟這只是小範圍的以無意義的音節來進行的研究,到底能否真正反映人類的記憶還有待考證。

本書作者認為另一個達人,巴特利特的研究可能會更有意義和價值,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生活中,有多少人會花時間去記憶無意義的音節?艾賓浩斯努力做到讓測試材料不具備意義,巴特利特卻反其道而行,著重使用本身具有意義的材料(更準確地說,是我們試圖賦予意義的材料),而他選擇的受試者將在相對自然的條件下對這些材料進行學習和記憶。

巴特利特認為對於意義的追求是記憶重要特點之一

也許他是對的,我們總是會記得一些十分有意義的事,而會忘記曾經不重要的事。你可能記得初戀時的感受,記得與初戀分手時的場景,但是讓你回憶和初戀在哪家飯店吃過一頓飯估計很難,吃過什麼說過什麼可能根本記不起來,但唯一記得的則是初戀時的感覺和分手時的痛苦。

因為這些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正如我們對於自己的身份證號碼可能很容易就記下來,但是別人的身份證號碼哪怕記得一次又一次,我們的大腦依舊會選擇遺忘。

為了記憶,特別是為了追求記憶的意義,所以記憶有時會以虛構的成份出現,這就是構建記憶。

書中通過鬼的故事這樣一個述說,論證了面對聽到的同樣一個故事,可能會有不同的版本,而且這個版本會隨著時間的深化不斷的變化形式,直到某一天我們自己都忘記了曾經這個故事到底是什麼模樣了。

正如巴特利特總結道的:

回憶,並不是去重新激活那無數固定不變、死氣沉沉、支離破碎的舊日痕跡。回憶是運用想像力去重建或構建。這種重建或構建是基於我們自身的態度和看法:我們對於過往經歷(這些經歷活躍且經過整理)的態度,以及我們對於一小部分鮮明細節(這些細節往往以圖像或語言的形式體現)的態度。因此,回憶幾乎總是不準確的,即便是最基本的機械複述,也不會真正精確……

而了解這種記憶構建的一個好處就是,面對過往的記憶,要警惕有多少是值得信任,有多少是值得參考的。

所以面對過往歷史,要有一種批判性的思考能力,要了解有時歷史可不是事實,而許多歷史學家也在是在不斷的逼近事實的基礎進行的論證和研究,至於結論是對還是錯,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所以歷史是什麼?歷史是一種論辯,更多的是一種不斷演變自洽的過程,如《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劉備就是因為姓劉佔著巨大的風頭,被證明為正統,只因為寫作的羅貫中自身的思想和選擇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說他受過的教育,他的過往記憶構建了一部宏大的歷史小說,在這部小說中,姓劉的應該值得讚揚,姓曹的只能是亂臣賊子。

記憶的無意識迴響

記憶機制最重要的特點在於:這是一個動態的活動,或者說是一個過程,而不是靜態的實體或事物。

任何有效的記憶系統,無論是錄音機、錄像機、計算機裡的硬碟,還是一個簡陋的文件櫃,都需要能很好地完成三件事。它必須能夠:

1.編碼(即接收或獲得)信息;2.準確地存儲或保留信息(如果是長時記憶的話,能保留很長時間);3.提取或讀取已存儲的信息。

記憶的存儲和提取過程

人腦的記憶同樣以這樣的方式來運作,不過人腦不同於電腦,這種只是理論上的,信息雖然被存儲,但是能夠被隨時被提取和使用的只是一小部分。

人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對某人非常熟悉,但是有一段時間未見時,可能一時就記不起對方的名字,有種話到了嘴邊就是想不起來,也許當時苦思冥想就是想不起來,可能過了一會或是隔天卻自然而然的想起對方的名字來。

還有些我們經歷過的事,雖然被編碼存儲了,但是由於時間太長久,這種信息被隱藏在記憶的深處,可能有一天,一個突然的類似場景就會讓我們回想起來,也許卻永遠都不會想起來。

在心理學診斷中,面對病人目前的狀態,為了研究病人精神狀況的來源,經常會對病人進行催眠,許多這樣的催眠就是想把病人隱藏在記憶深處對性格的影響的事件發掘出來,也許就有可能發現很多有意思的事件出來,雖然這些事件病人不再想起,但正如你就是你的記憶一樣,正是這些記憶塑造了病人目前的狀態。

若是更深一步的說,則是這些過往的記憶慢慢沉澱下去,形成了個人特有的潛意識流,對於心理學家榮格來說,不但人擁有潛意識,還有一個更大的集體潛意識,當然在這本《記憶》的書中並沒有談到這種潛意識,但個人認為,可以把這些過往的記憶看作是某種潛意識的來源,正是這些過往的記憶雖然可能不再被提取和重新編碼,卻是形成了潛意識流的狀態存在中。

同樣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電影《盜夢空間》,造夢師們進入他人的夢境中,從他人的潛意識中盜取機密,還重塑造他人的夢境。這樣的操作手法類似於進入電腦系統的底層代碼中,獲取信息,順便再人為的重新編碼他人的記憶,從而從潛意識層面影響他人,進而影響真實的行為。

《記憶》這本小冊子可不僅僅講述了這些記憶,更多的是從科學研究的層面研究記憶如何產生,工作並深刻的影響著我們的行為,讀完此書,更多的感觸則是個人的特有記憶塑造了個體,進而影響著自我的未來,但同時也要警惕的是記憶有時會有誤差,而這樣的誤差可能則是導致自我認知的障礙所在。

雖然你就是你的記憶,但是要注意一點就是,我們的大腦選擇讓一些記憶遺忘,讓一些記憶深刻,大腦會不會欺騙自我?若想更好的認知這個世界,是否我們自己要學會選擇如何去編碼,去存儲,不斷的修正自我的記憶。

正如作家、哲學家C.S.劉易斯概括的那樣:

我們有五種感官,有抽象得無可救藥的智力,有片面選擇的記憶,還有一系列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假設,多到讓人只能察驗其中的一小部分,而根本無法全盤覺察。這樣的配置,能觀照出多少事實的全貌呢?

相關焦點

  • 觀影推薦《記憶碎片》:你相信你的記憶嗎?
    為了快樂,我們都對自己撒謊《記憶碎片》片如其名,以剪輯過後,非常碎片化的倒敘手法,將整個故事呈現。影片不同於普通故事類的單向輸出,他需要觀眾在觀影中保持著注意力與耐心,將割裂開的情節拼湊起來。同時,還需注意黑白色調的正序故事,它對於主角的真實境遇有一個暗示性的作用。
  • 《誤殺》:你的所見即真相?從記憶錯覺角度剖析你的記憶如何騙你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出門時明明已經關好了門,但進了電梯,下了樓,又怎麼都想不起來剛才有沒有關門,甚至覺得自己就是沒有關門,然後再回去驗證一遍。這就是一種典型的「記憶錯覺」,它說明,我們的記憶並不總那麼可靠和正確。
  • 電影《記憶碎片》:假如你欺騙了你自己,你還會去尋找真實麼
    假如有一天,你的記憶欺騙了你,你還會相信自己嗎?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可以憑藉字條知道自己要去做什麼,可是他卻永遠不能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或者,他曾經做過什麼。假如有一天,你的記憶只剩下一天的儲存時間,一天過去,所有的記憶都將清空,你會如何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生活,如何去完成自己的目標?
  • 記憶一定是你自己的嗎?也有可能是媒介塑造的
    所以,記憶未必就僅僅只是屬於我們自己的,至少集體記憶不是。本期全媒派編譯以色列傳播學者Motti Neiger的新論文,展示媒介對我們理解「集體記憶」這一術語所作的貢獻,試圖釐清媒介是如何塑造集體記憶的。何為集體記憶?
  • 我們生活在一場曠日持久的「記憶大戰」中
    與此同時,還要帶上他們自己的聲音、信件、明信片——我需要創造一個空間,讓這些人顯形。問:《記憶記憶》最讓我驚奇的就是它的章節編排體例。似乎所有的材料都可以拿來運用:物件、照片、日記、書信、影像、文件、詩歌、作家的爭論、別人的小說……這種拼貼式的敘述方法就像旋轉的萬花筒,令人目不暇接。
  • 記憶迷宮
    心理學家假設,我們之所以清楚地記得不快的事情是因為我們需要前車之鑑來不斷完善自我形象,而我們的記憶也特別擅長儲存那些最有損自我形象的事情,這可以確保我們的自我形象不會與現實偏離的太遠。還有「似曾相識」現象在心理學上也早有研究。19世紀時,這個詞彙便被廣泛援引在精神病病歷、神經病學雜誌以及詩歌和小說中。
  • 《記憶碎片:20周年數碼修復》影評:諾蘭非線性的記憶拼圖
    但事實上,在萊納追查殺死老婆兇手的過程中,導演也試圖以萊納因為沒有短期記憶,只能用相片、筆記、刺青與旁人情報來跟世界接觸的方式,探討當人們腦內記憶不再管用或可以被修改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確定身邊的人、事、物,甚至是這個世界是否為真實?
  • 《記憶碎片:20周年數碼修復》影評:諾蘭非線性的記憶拼圖
    以短期失憶症作為主題,《記憶碎片》把故事聚焦在急於幫老婆報仇的男主角萊納身上,從他對兇手身份與蹤跡展開調查,但又因為缺乏短期記憶而陷入困境的過程出發,無論是每次獲得新情報就必須趁著記憶還沒從腦袋消失,把握時間把它們記錄在相片裡頭,或者在每次失去記憶、腦筋一片空白時,試圖從周遭環境與先前留下的線索來理解當下情況,就已經為這本該相當單純的偵探復仇故事增添許多可看性。
  • 如何寫出《記憶碎片》?諾蘭談《記憶碎片》劇作
    我認為我們已經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因為我們試圖通過結構讓大家看到這一點。我認為這使我們能夠誇大任何好的黑色電影的主角都需要經歷的混亂、恐懼和不確定性。讓他自己的頭腦來創建這一點對我而言是非常激動人心的概念。
  • 揭秘「最強大腦」記憶原理,助你成為記憶天才
    下面,我為大家介紹3種簡單記憶方法最最基本的原理:每個人記憶都有自己的特性,有些人記憶數字比較快,有些人記人比較快,有些人記圖像比較快。目前很多記憶牛人都是通過圖像來幫助自己記憶的。眾所周知,大腦的思維是由一系列的神經元相互發出信號構成的,像機器一樣,如果你經常用,那這塊神經元就會比較活躍,而如果你不經常,那就會跟機器一樣生鏽,老去。而這也是很多人在年輕時記憶深刻的東西,慢慢都會忘掉的原因。主要用來記住一系列的事物,通過把倆個需要記憶的東西以自己的想像創造一種關係,從而記憶。
  • 貓記憶
    你假裝打它時,它就配合著邊逃邊回望,或者打滾兒翻跟頭;你真要打它時,它反倒趴著不跑,忍著痛,擰著性子。我一直認為豆逗是沒有按照動物學家的研究思路過活的另類:專家條目備註貓是冷性,豆逗貓偏偏表現出暖性熱性;知識百科解讀貓的記憶只有七八天,豆逗偏不按套路出牌——兒子他們就算一年半載回來,它也能馬上進入到故友重逢的狀態。最難忘懷的是,我們有一次旅遊十天才回,居然被它繞膝纏著,歇斯底裡罵了三天三夜。
  • 《網際網路沒有記憶》:我們的記憶終將於何處安放?
    在本書中,歷史學家艾比·史密斯·拉姆齊探索了人類從史前,至今日是如何記憶的,提醒我們數據存儲不是記憶,並引導我們思考:在網際網路時代的數據洪流中,有限的注意力應該用來記住哪些記憶?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處理膨脹的信息?消失的記錄會對未來產生怎樣的影響?以及誰來決定哪些信息可以傳播和流傳至後世。
  • 【細胞記憶】你的身體從未忘記
    《禁閉島》裡小李子難易平復二戰的創傷記憶,進而導致自己對妻子的重度憂鬱症的忽略,最後造成三個孩子死去。面對創傷,他選擇忘掉一切,在潛意識裡為自己換了一種身份,年復一年,不斷上演。意味者某些記憶似乎能夠損壞DNA,但是健康的記憶似乎卻可以治療DNA。WOW! 紐約大學醫學院臨床康復學教授及紐約大學醫療中心內科醫生約翰·薩諾博士認為,慢性疼痛和許多其他疾病都是因潛意識中存在壓抑著的憤怒情緒而起:「你並不知道它在你體內,因為你意識不到。」這種憤怒情緒根植在我們的細胞記憶中,而根據心能研究所的發現,也正是它在實驗中破壞了DNA。
  • 你最需要的不是方法,而是關於記憶的研究成果
    我們都有著避免不一致傾向,誰會去不停地打斷根據自己長久思考後建立起來的自律?這樣做只會讓自己顯得像個傻瓜。一、你需要了解的關於記憶的元知識1、記憶分為三個階段:記錄信息、存儲信息和檢索信息。記錄信息:就是通過感覺器官將外界信息留在腦子裡。存儲信息:就是將留在腦子裡的信息,進行短期或長期存儲,使其暫時不遺忘或許久不遺忘。檢索信息:就是能把我們存儲的信息在需要時分辨並提取出來。
  • 如果記憶支離破碎,你該怎樣面對生活?
    「我們需要記憶去確認自己的身份,我也不例外。」 當你睜開雙眼。這便是《記憶碎片》為我們架構的藝術呈現手段,諾蘭藉助記憶來對「身份」進行了重新的定義:對我而言,這就是《記憶碎片》最燒腦的地方,導演已經不單單將邏輯放在電影影像層面了,他更注重的是觀影者對影片的思考,最後他以主人公的內心獨白作為影片結局,更是將自己對「本我」的哲學問題拋向了觀眾。
  • 網劇《獨家記憶》真的好甜,因為你是我的獨家記憶
    網劇《獨家記憶》真的很甜,很多網友反映---捨不得放倍速。這部劇雖然以愛情為主題,但是,卻在不同程度上很真實地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一些生活和一些情感。我的生活裡唯獨你是獨一無二的記憶,無論是你給我帶來的歡樂還是傷害。
  • 你是我的《獨家記憶》,我們就是這個萬分之一
    首先,我覺得自己很是幸運,我剛看的時候,看彈幕說,好像說這個電視劇要幫助解鎖什麼的,然後我當時是直接下載的,極其順暢,觀影體驗極好。《獨家記憶》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作者木浮生,出版很早,2011年。很幸運,我讀完了這本小說。由於電視劇的一些限制,男主慕承和的身份跟小說有些出入,但總體沒怎麼變。書中那些甜甜的情話也表現很自然,非常nice。
  • 其實,我還愛著你,只不過是記憶中的你
    他滿心熱血的闖進你的世界,帶給你溫暖,帶給你陪伴,帶給你愛,當你慢慢愛上他需要他的時候,他卻瞬間冷漠棄你而去。你悲痛交加痛不欲生,然後用眼淚填滿那無數痛苦的深夜。雖然聽見你的名字還是會心頭一顫,想起和你有關的過去,還是會有點難過,但是仔細想了想,愛的只是曾經的那個你罷了。那個被愛情渲染了完美標配的你,至於現在的你,我們不熟。
  • 《記憶碎片》:我們記住的,都是自己想記住的
    所以當他坐在被害者車裡,笑容意味深長地對泰迪寫下批語「不要相信這個人的謊話」時,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泰迪最後面臨的結局是什麼:一次次被自己邊緣化,最後還很有可能被自己錯殺。但很明顯,這就是他想要的結果。他想要的,當然不只是要泰迪死,而是將所有試圖將他從這個自己親手打造的記憶迷局中拽出來的人隔離在外。
  • 可塑性記憶:三個月我們能塑造多少記憶?司和艾拉的二次元愛情
    可塑性記憶:三個月我們能塑造多少記憶?司和艾拉的二次元愛情。工作之後已經很少看漫畫,並且不追超過100集或者是致鬱的番了。要說原因,大概也就是工作太忙、太累,我需要緩解。漫畫太費眼,長番太長,我沒有那個精力和時間;致鬱番太虐,我雖然喜歡,但是容易在工作上陷入低谷,喪失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