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註定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中華民族闊步走向全面小康,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將實現,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脫貧攻堅進入決勝時刻,世界面臨的不確定性上升,深化文明交流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顯……
多事之年,中國的紀錄片沒有缺席。告別2020之際,翻看即將載入「國家相冊」的中國年度紀錄片佳作,那些難忘的場景和溫暖的瞬間在紀實影像中一一復現,帶給我們無限的感動,也給人奮發前行的強大力量。
一
緊扣時代主題
新聞時效與紀錄質感同在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變化空前劇烈的2020年,中國紀錄片人緊扣時代主題,主攻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脫貧攻堅兩個重大現實題材,產出了一系列精品力作。
1. 聚焦抗「疫」、脫貧攻堅兩大題材打造國家級影像志
作為最貼近社會現實的媒介和藝術之一,社會現實題材紀錄片既有客觀記錄的時效性,又兼具創作者對現實進行獨特觀察和思考的藝術性。
當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央視紀錄片創作團隊聞訊而動,他們瞄準時代前沿,快速推出《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和《2020春天紀事》兩部抗疫題材紀錄片,以「在場」視角書寫不同個體在疫情下的真實生活。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採用身臨其境的「日記體」,以每集5分鐘匯聚成融媒體系列短視頻,聚焦個體故事,用近乎白描的影像去表現疫情籠罩下普通個體的生活。敘述主角包括在武漢的抗疫一線醫護人員、普通市民、堅守崗位的普通勞動者等不同側面的武漢疫情親歷者們等,以第一人稱畫外音講述「中國速度」。串聯起來的Vlog讓觀眾看到不同視角下處於疫情中心的武漢,逼近生活的日常實錄,看似質樸,卻充滿強烈的情感,普通個體的短視頻記錄更能激起觀眾真實的情緒反應,讓觀眾更容易觸摸到生活的本真狀態,為觀眾呈現危難中的守護相望,真實的「武漢時刻」。
《2020春天紀事》同樣將鏡頭聚焦於新冠肺炎疫情,以四集(每集50分鐘)篇幅深度揭秘中國科學戰「疫」全過程,通過科學分析與藝術表現相結合,整體觀照和個案聚焦相結合,真實影像和虛擬動畫相結合,真實生動地呈現了中國面對這場戰「疫」時的決心和努力,打造了一份2020年中國科學抗疫的影像樣本,被譽為記錄中國科學戰「疫」的國家級影像志。
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一年。脫貧攻堅題材紀錄片創作也進入關鍵時刻。
《2020我們的脫貧故事》通過觀察式記錄,發掘生動真實的故事,展現扶貧攻堅全貌。該片將鏡頭對準革命老區、民族、邊疆以及特殊生態地區等貧困地區,圍繞生態移民、易地搬遷、勞務輸出、科技扶貧、第一書記等方式和話題,全面展現脫貧攻堅的生動歷史畫卷。
《決戰脫貧在今朝》以精煉的解說詞和幹部群眾的樸實講述為主線,真實記錄扶貧一線幹部群眾的感人事跡,以及雲南、山西等地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展現了脫貧攻堅事業「一個都不能少」的決心。
《承諾》聚焦偏僻鄉村,展開脫貧致富主題,全片五集,每集重點表現兩個鄉村,這些村子風景優美卻飽受貧困之苦,紀錄片一方面表現鄉村風景的自然之美,同時全景呈現貧困鄉村的致富之路,重點塑造了一批樸實生動的扶貧幹部形象。
抗擊疫情、脫貧攻堅是我國2020年的年度關鍵詞,對這兩大社會議題的客觀紀錄,表現出中國紀錄片創作者「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社會責任感,也彰顯了紀錄片在重大事件呈現中喚起民族凝聚力的獨特功能。
2. 再現如歌往事 禮讚美好新時代
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央視推出《先行》《刀鋒》等獻禮片,以歷史參與者的親身講述,通過對歷史影像的挖掘整理和文獻運用,發揮了喚起和建構民族集體記憶,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作用。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六集紀錄片《先行》從制度政策的先行之風、創新驅動的先行之力、以人為本的先行之謀等多個方面,全景呈現深圳特區四十年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發展歷程,以影像致敬「深圳奇蹟」,總結「中國之治」的成功經驗。
2020年也是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六集紀錄片《刀鋒》從中美雙方視角勾勒戰局變化,通過30多位志願軍老戰士的口述歷史,參戰人士的回憶錄、當時的電報公文等檔案文獻,再現了抗美援朝 「長津湖之戰」,有力弘揚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3. 科學紀錄片異軍突起 彰顯中國科技實力
嫦娥五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完成意義非凡的太空之旅;「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徵程;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開通,開始向全球提供服務——2020,中國科技喜事連連,一系列與之相關的科學紀錄片推出,向世界展示了新時代中國科技的硬核實力。
七集(每集5分鐘)微紀錄片《飛吧 嫦娥》緊貼新聞熱點,聚焦「嫦娥五號」關鍵「動作」,擷取發射、測控、落月、採集、交會對接、月壤轉移、返回等7個環節獨立成集,形象解讀中國探月的科技亮點,引發觀眾關注科研奧秘。
《hi,火星》同樣是每集5分鐘的科學微紀錄片,該片以發射倒計時為時間坐標,結合專家解讀和動畫演示,追蹤記錄並生動呈現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發射全過程,給觀眾帶來生動的觀看體驗。
《北鬥》是第一部全景介紹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科學紀錄片,從導航應用、工程研製、歷史人文和全球合作等多個視角,詮釋北鬥工程的特殊價值和時代意義,展現中國航天科研人員與數十萬工程技術團隊的心血與智慧,點讚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鬥精神。
《往事如歌》《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片多角度反映新時代經濟建設的歷史性成就,是創作者獻給偉大時代的影像讚歌。
《往事如歌》以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合唱團為線索,選取合唱團中幾位老人的故事,以個體視角折射中國巨變。
三集紀錄片《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以「百日倒計時」為敘事推動力,圍繞核心事件和相關團隊展開多線敘事,講述大興國際機場從建設到運營的動人故事,揭秘它的創新曆程,形象化地揭示了這一大國工程的劃時代意義。
無論是抗「疫」現場的直擊,還是決勝脫貧攻堅的全景紀錄,抑或是對我國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重大成就的形象展示,2020年出品的社會現實紀錄片,作為記載當代中國的影像志,它們與時代共鳴,為時代存影,彰顯了紀錄片所具有的媒介功能和文獻價值。
二
傳承優秀文化
跨文化傳播彰顯文化自信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中國的寶藏》、《國家寶藏》(第三季)、《我在故宮六百年》等文博題材紀錄片創作漸入佳境,加上美食紀錄片和文學紀錄片的助力,使得2020年的歷史文化類紀錄片生機勃勃,為優秀中華文化的傳承轉化,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鑑,提供了充滿文化自信的中國影像。
1. 文博紀錄片擔綱主角
文博紀錄片擔綱主角。紀錄片形態多樣、制播靈活,在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17年,中央電視臺推出《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和《國家寶藏》(第一季),獲得良好反響。2020年,《國家寶藏》和《如果國寶會說話》順利推出第三季,整體質量比前兩季又有較大提升。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每集5分鐘講述一件文物,介紹國寶背後的中國精神、中國審美和中國價值觀。第三季從魏晉南北朝跨越到隋唐時期的書法、繪畫、雕塑和壁畫等,通過歷史回望的方式,對藝術品進行影像化再敘述,多維度地呈現那個時代的技藝、審美、文化和生活方式。比如《洛神圖賦》一集,影像清晰呈現絹本繪畫內容,同時配合畫外音講述,將視野擴展到更廣闊的社會層面,闡釋魏晉三百年來秩序解體中個人意識的痛苦與覺醒,向觀眾展現蘊藏在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價值。
《國家寶藏》前兩季豆瓣評分均為9.1,第三季2020年12月6日開播,目前豆瓣評分高達9.5,如此高開高走,讓人刮目相看。從查閱典籍、整理資料,到通過視頻遠程調研、和專家案頭座談,再到結合傳播規律到社交網絡平臺尋找觀眾興趣點、腳本撰寫,做足詩外功夫,才有屏幕上的精彩綻放。《國家寶藏》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紀錄片,作為一檔文博探索類節目,它融匯眾長,知名主持人串場、權威專家學術加持、一線明星加盟表演,綜藝節目的炫目舞臺,明星真人秀的青春活力,科教紀錄片的嚴謹考究,「綜藝+紀實」的節目模式運用得當,也能出精品。
作為中英合拍紀錄片,《中國的寶藏》堅持國際視野和中國表達相結合,《家族與祖先》《漢字的藝術》《國際化中國》《中國製造》《科技的藝術》《飲食的藝術》六集內容經過精挑細選,涉及祭祖習俗、婚嫁儀式、中華飲食等最具中國特色的生活形態。該片採用主持人追尋訪談的形式,探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密碼,主持人阿拉斯泰爾·蘇克以西方人的視角,深入探尋綿延數千年的東方傳統文化如何持續影響並塑造了中國這個偉大的國家。
作為在央視播出的2020-2021年的跨年之作《我在故宮六百年》,是《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它不但揭秘紫禁城建築群「丹宸永固」之謎,彰顯新老故宮人匠心傳承;而且科普故宮古建築修復知識,解密文物中蘊含中華文明信息。
2.文學紀錄片引發關注
2020年,《掬水月在手》成為年度歷史文化題材紀錄片的一大亮點,不僅收穫近800萬票房,獲得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科教片獎,而且引發了評論界關於「文學紀錄片」的熱議。
《掬水月在手》以葉嘉瑩先生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為紐帶,以葉家北京四合院老宅布局來結構六個段落,將口述歷史和文獻檔案融為一體,展現葉先生的詩意人生和家國命運。《掬水月在手》並非孤軍突起,在此之前,該片導演陳傳興曾參與拍攝了十多部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是十年磨劍後的一次成功亮相,誠如金雞獎頒獎詞所言:是一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兼具藝術價值、文學價值、思想價值的作品。
無獨有偶,另一部「文學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也收穫不少點讚。導演張同道追求紀錄片對文學的影像化表達,鏡頭跟隨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莫言六位著名作家,每一集以一位作家為敘事主體,深入探究他們如何將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創作團隊跟蹤拍攝兩年,展現作家文學構思的原點、文學作品創作的過程,深入挖掘文學作品背後作家創作的心理機制。以作家們的童年往事、故鄉記憶、鄉土情結為起點,尋找作者生命成長過程中與文學聯結的密碼。
2020年歷史文化題材紀錄片不辱使命,在很大程度上發揮了文獻典藏、文化傳承、價值引領的作用。當今世界面臨的不確定性上升,文明交流互鑑的緊迫性不斷增強,歷史文化紀錄片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中國歷史文化紀錄片任重道遠。
三
講好中國故事
探索融媒體傳播新樣態
為契合新時代、新語境下「講好中國故事」的新要求,「創新」成為本年度的關鍵詞,影像創新、敘事創新、傳播創新,變局之下,惟創新者勝,惟創新者強。
1. 影像創新
新時代有新影像,這些影像不是對某一具體事件或某一特定地域的純粹客觀化紀錄,也不是不加幹預的長鏡頭、跟拍等直接電影拍攝理念的產物,取而代之的是更宏大的敘事格局和更宏闊的敘事視角,更具時代特性的空間造型和視聽語言,以及更豐富更有意味的意象體系。這些影像的創新不但體現在《蔚藍之境》、《花開中國》等自然類紀錄片,更體現在諸如《航拍中國》(第三季)、《2020我們的脫貧故事》等其他類型的紀錄片上。通過這些影像創新賦予了新的時空觀、人文意識和美學觀念。
《航拍中國》(第三季)海報
《航拍中國》(第三季)通過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空中視角,全方位展示各省的自然地理風貌、歷史人文景觀及經濟社會發展,全景式俯瞰美麗中國、生態中國和文明中國。相較於前兩季,《航拍中國》(第三季)更注重將地標與文學、物質載體與人文情懷相結合,將視點集中在平凡人身上,為航拍題材紀錄片探索一條新的紀實美學範式之路,在給予觀眾在雲端視角的俯察體驗的同時,為紀錄片增添了更多的「溫度」。
就像《航拍中國》第三季山西篇中說到的:「2700多年的古城,600多年的聽雨樓,不僅聽見雨聲,還聽見平遙人的鍋碗瓢盆,喜怒哀樂。或許是因為有人,我們才能看到一座活著的城。」
《2020我們的脫貧故事》完全顛覆了人們對閉塞鄉村的刻板印象。以《從趙家窪到廣惠園》為例,片中脫貧前後鄉村景觀和鄉居生活的不同意象,承載了貧窮與致富、傳統與現代的鮮明對比。
導演以靜態黑白照片呈現趙家窪未脫貧時的凋敝景象,通過延時攝影和廣角鏡頭,表現趙家窪脫貧後的詩意田園風光,現代化的樓房和家具家電昭示著新時代鄉親生活的新變化,這些意象成為現代化新鄉村的「有意味的形式」,讓觀眾在「看見」的同時,真切感受到新時代的美好生活。
2. 敘事創新
融媒體的發展革新了傳統紀錄片創作理念,帶來當下紀錄片敘事百花齊放的新局面。
十集紀錄片《顛簸貨運路》借鑑公路電影的敘事模式,建構起父子檔、夫妻檔、姐妹檔等典型人物關係,講述了貨車司機複雜而鮮活的人生故事。
六集紀錄片《藏著的武林》以創作者第一視角深入探訪武林,藉助解說從 6 個角度對中國武術進行全方位解讀,堪稱是一部「中國武術活的影像教科書」。
《中國的寶藏》採用板塊式敘事,每一集聚焦不同主題,具體到每一集的敘事建構,則又採用分段式敘事;《2020春天紀事》《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採用線性敘事,按照工程進展在敘事時間的緩慢流逝中完成講述;《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採用「散點式敘事」,即沒有特定的敘事主體,以人物群像志的方式呈現新冠肺炎疫情籠罩下的武漢;《先行》採用「主題先行」敘事模式,穿插新聞片段,完成對深圳特區四十年來經濟發展的歷史性回顧與展呈。敘事上的不拘一格,正反映了新生代創作群體唯變所適的創作策略。
3. 傳播創新
網際網路平臺入局,形成了央視紀錄頻道為龍頭、衛視紀實頻道為主力,新媒體平臺為支撐,電影院線為補充的紀錄片產業格局。隨著視頻網站帶來更多資金、技術、人才等新力量,上述格局近年來又有新變化,總的趨勢是新媒體平臺話語權增強,觀眾的觀看渠道不斷拓展。當越來越多的紀錄片以移動終端和網際網路作為傳播平臺時,這反過來又推動了紀錄片內容創作理念和手段的更新,網絡平臺的互動屬性同時為紀錄片的討論與闡釋帶來了新的話語空間。
為適應融媒體傳播的規律,央視紀錄頻道特意打造的「微9」和「9視頻」兩個時段播出了《顛簸貨運路》、《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如果國寶會說話》等融媒體系列的短視頻作品。《武漢:我的戰「疫」日記》以當下流行的Vlog形式出現,更貼合年輕受眾群體的觀看心理;《如果國寶會說話》則運用三維採集技術、微痕提取技術,以及當代人易於理解的「編程」思維來展示文物,以引發更多年輕觀眾的收視興趣。
短視頻快節奏的敘事、生活流的內容,新技術的賦能,都改變了傳統紀錄片的創作樣態,也帶來紀錄片新的傳播形態,從而促使創作者不斷探索適合新生態的新語態。
2020年的國產紀錄片創作,在社會現實和歷史文化兩大領域比翼雙飛,社會現實題材紀錄片對接國家需求,緊扣時代脈搏奏響時代主旋律,脫貧攻堅和抗疫題材佳作迭出;歷史文化題材紀錄片承擔國家使命,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通過紀錄片參與文明交流互鑑。面對時代大變局和媒體新生態,中國紀錄片創作者不斷創新生產和傳播理念,以優異的創作實績,交出了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出色答卷。
(評論員:張宗偉)
更多精彩央視劇評點擊
主編 | 楊 珺
編輯 | 孫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