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聯合微博推出紀錄片《武漢日記》,網友故事入選「國家記憶」

2020-11-18 千龍網

來源標題: 央視聯合微博推出紀錄片《武漢日記》,網友故事入選「國家記憶」

7月29日晚間,@央視新聞 聯合微博推出紀錄片《武漢日記》,匯集對央視新聞素材以及微博用戶對武漢疫情的真實記錄,整理成為一部真實、感人的 「國家記憶」,以此向奮戰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武漢全體市民,以及全國上下所有配合疫情防控的公民們致敬。

紀錄片《武漢日記》通過記錄一個個平凡人的生活,展現了武漢封城、全民抗疫期間最真實的畫面,這些內容很多來自於微博網友發自武漢抗疫現場的真實故事。從普通患者與病魔鬥爭的經歷,到醫護工作者不眠不休與死神搶時間的戰爭,再到社區工作者為居家市民的貼心服務,一個個真實的場景就發生在武漢每一位普通人身邊。

為了照顧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外婆,主動進入火神山醫院的90後阿念(微博帳號@阿念2020年很幸運),在疫情期間通過Vlog記錄了自己和外婆的#武漢日記#,獲得了大量熱心網友的關注,外婆也因為阿念的「抗疫vlog」收穫了一大批「雲外孫」。雖然外婆最終離世,但她們樂觀、堅強的心態感染了很多人,尤其是成為火神山醫院首例主動捐獻遺體的家庭,為抗擊疫情作出突出貢獻,令人肅然起敬。紀錄片發布後,阿念也通過微博向網友表達及當時的真實感受,她寫道:「一開始視頻記錄自己時,想著無外乎兩種結局:我活下來了,讓大家看到一個新冠肺炎患者的痊癒過程;我死了,紀錄離世前最後時光……沒想到一通轉院電話,開始了一度恐懼和排斥的意外劇情。昨天,武漢客廳的方艙關閉了,照片很熟悉很催淚,覺得時間過去了很久,又好像就在昨天。」

截至7月30日15時,《武漢日記》的微博視頻播放量已近4000萬人次,互動量超過50萬人次。

疫情期間,微博作為公共社交媒體平臺成為了信息匯聚和分發的一大樞紐,構建起政府、媒體與民眾溝通的渠道。每天有2億多用戶在微博追蹤疫情,日均瀏覽120億次, 「抗擊肺炎」專區平均每天收穫7000多萬用戶的訪問量。微博成為人們了解疫情發展、參與討論、獲取知識、互幫互助的重要平臺。

正因如此,早在疫情發展初期,@央視新聞 就宣布聯合東方時空、微博徵集#武漢日記#,充分發揮微博的社交媒體屬性及央視的權威性,呈現最真實的武漢疫情。微博用戶帶話題發布圖文、視頻即可參與活動,優質內容將登上央視。例如,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的醫生@餘昌平醫生,在工作中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治療過程中,他用視頻日記分享自己從感染到康復的經歷和感受,在微博上吸引千萬次的閱讀,鏡頭裡的他樂觀、幽默、豁達,平實言語間他以專業角度和親身經歷透露出對於當代醫學戰勝疫情的信心,從醫院到網絡,他始終戰鬥在一線,樂觀豁達的態度也讓很多網友獲得了對抗疫情的勇氣。

視頻博主@蜘蛛猴麵包 在武漢封城的第一天就開始了記錄,短短二十幾天拍攝了系列紀實視頻《武漢日記2020》,這些視頻成為當時很多人了解武漢的一個窗口。在他的鏡頭裡,人們看到了一個受到衝擊而不亂的武漢:每天為醫護人員免費送餐的餐館老闆、三個孩子的媽媽志願者、有出院老人被老伴兒用輪椅推回家、也有離漢通道關閉後的超市、街道……雖然疫情讓這座城市街頭寂寥,但人們的生活裡,依舊有同心同向為抗疫的堅定。

今年4月,微博宣布將#武漢日記#裡醫護患者志願者的抗疫日記集結出版為《武漢抗疫日記》,以親歷者的第一視角,真實記錄2020年1月23日至4月7日武漢從「封城」到「解封」的76天實況。《武漢抗疫日記》出版所得收益,將全部捐贈#醫護後盾#公益計劃,致敬為抗疫辛勤付出的英雄們。截至當時,#武漢日記#共徵集了1008位醫護、235位患者、79位志願者、15位疫苗志願者等武漢一線同胞們的親歷故事。他們發布的11萬條微博被閱讀了90多億次、互動2500萬次,相關內容在@央視新聞 「東方時空」節目持續播出了66天。

此外,微博還成為國家圖書館「中國戰『疫』」記憶庫建設項目的共同參與者,保存特殊時期國民的集體記憶,完整記錄全民抗「疫」的真實情境,客觀反映中國模式的時代價值。作為珍貴的記錄材料,《武漢抗疫日記》一書也入藏國家圖書館。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發布的《新冠疫情中的信息傳播與創新產品研究》報告中指出,疫情期間,微博作為唯一的廣場式社交媒體成為疫情信息中樞,對疫情相關的信息傳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最新政策動態發布、肺炎患者救助、社會物資調配、公益項目推進和疫情謠言破除的核心平臺。

7月29日晚間,@央視新聞 聯合微博推出紀錄片《武漢日記》,匯集對央視新聞素材以及微博用戶對武漢疫情的真實記錄,整理成為一部真實、感人的 「國家記憶」,以此向奮戰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武漢全體市民,以及全國上下所有配合疫情防控的公民們致敬。

紀錄片《武漢日記》通過記錄一個個平凡人的生活,展現了武漢封城、全民抗疫期間最真實的畫面,這些內容很多來自於微博網友發自武漢抗疫現場的真實故事。從普通患者與病魔鬥爭的經歷,到醫護工作者不眠不休與死神搶時間的戰爭,再到社區工作者為居家市民的貼心服務,一個個真實的場景就發生在武漢每一位普通人身邊。

為了照顧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外婆,主動進入火神山醫院的90後阿念(微博帳號@阿念2020年很幸運),在疫情期間通過Vlog記錄了自己和外婆的#武漢日記#,獲得了大量熱心網友的關注,外婆也因為阿念的「抗疫vlog」收穫了一大批「雲外孫」。雖然外婆最終離世,但她們樂觀、堅強的心態感染了很多人,尤其是成為火神山醫院首例主動捐獻遺體的家庭,為抗擊疫情作出突出貢獻,令人肅然起敬。紀錄片發布後,阿念也通過微博向網友表達及當時的真實感受,她寫道:「一開始視頻記錄自己時,想著無外乎兩種結局:我活下來了,讓大家看到一個新冠肺炎患者的痊癒過程;我死了,紀錄離世前最後時光……沒想到一通轉院電話,開始了一度恐懼和排斥的意外劇情。昨天,武漢客廳的方艙關閉了,照片很熟悉很催淚,覺得時間過去了很久,又好像就在昨天。」

截至7月30日15時,《武漢日記》的微博視頻播放量已近4000萬人次,互動量超過50萬人次。

疫情期間,微博作為公共社交媒體平臺成為了信息匯聚和分發的一大樞紐,構建起政府、媒體與民眾溝通的渠道。每天有2億多用戶在微博追蹤疫情,日均瀏覽120億次, 「抗擊肺炎」專區平均每天收穫7000多萬用戶的訪問量。微博成為人們了解疫情發展、參與討論、獲取知識、互幫互助的重要平臺。

正因如此,早在疫情發展初期,@央視新聞 就宣布聯合東方時空、微博徵集#武漢日記#,充分發揮微博的社交媒體屬性及央視的權威性,呈現最真實的武漢疫情。微博用戶帶話題發布圖文、視頻即可參與活動,優質內容將登上央視。例如,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的醫生@餘昌平醫生,在工作中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治療過程中,他用視頻日記分享自己從感染到康復的經歷和感受,在微博上吸引千萬次的閱讀,鏡頭裡的他樂觀、幽默、豁達,平實言語間他以專業角度和親身經歷透露出對於當代醫學戰勝疫情的信心,從醫院到網絡,他始終戰鬥在一線,樂觀豁達的態度也讓很多網友獲得了對抗疫情的勇氣。

視頻博主@蜘蛛猴麵包 在武漢封城的第一天就開始了記錄,短短二十幾天拍攝了系列紀實視頻《武漢日記2020》,這些視頻成為當時很多人了解武漢的一個窗口。在他的鏡頭裡,人們看到了一個受到衝擊而不亂的武漢:每天為醫護人員免費送餐的餐館老闆、三個孩子的媽媽志願者、有出院老人被老伴兒用輪椅推回家、也有離漢通道關閉後的超市、街道……雖然疫情讓這座城市街頭寂寥,但人們的生活裡,依舊有同心同向為抗疫的堅定。

今年4月,微博宣布將#武漢日記#裡醫護患者志願者的抗疫日記集結出版為《武漢抗疫日記》,以親歷者的第一視角,真實記錄2020年1月23日至4月7日武漢從「封城」到「解封」的76天實況。《武漢抗疫日記》出版所得收益,將全部捐贈#醫護後盾#公益計劃,致敬為抗疫辛勤付出的英雄們。截至當時,#武漢日記#共徵集了1008位醫護、235位患者、79位志願者、15位疫苗志願者等武漢一線同胞們的親歷故事。他們發布的11萬條微博被閱讀了90多億次、互動2500萬次,相關內容在@央視新聞 「東方時空」節目持續播出了66天。

此外,微博還成為國家圖書館「中國戰『疫』」記憶庫建設項目的共同參與者,保存特殊時期國民的集體記憶,完整記錄全民抗「疫」的真實情境,客觀反映中國模式的時代價值。作為珍貴的記錄材料,《武漢抗疫日記》一書也入藏國家圖書館。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發布的《新冠疫情中的信息傳播與創新產品研究》報告中指出,疫情期間,微博作為唯一的廣場式社交媒體成為疫情信息中樞,對疫情相關的信息傳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最新政策動態發布、肺炎患者救助、社會物資調配、公益項目推進和疫情謠言破除的核心平臺。

相關焦點

  • 「央視紀錄」聯合快手推出Vlog《武漢:我的戰「疫」日記》
    2 月 3 日起,央視紀錄片頻道全天滾動播出的《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引發不少網友的關注。紀錄片中,不僅有馳援武漢的醫生護士,還有為戰「疫」出力的民眾。因處於疫情特殊時期,所有紀錄片素材均為「主角」們自行拍攝提供,其中有不少來自快手用戶上傳的視頻。
  • 中國VR紀錄片《我生命的60秒》入圍威尼斯,你的一分鐘入選了嗎?
    VR紀錄片。兩年一屆的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的創辦人是日本著名紀錄片導演小川紳介,創辦於1989年,在經過10餘年不斷對紀錄片的展出和推助後,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不多的重要紀錄片電影節之一。 7.央視聯合微博推出紀錄片《武漢日記》 網友故事入選「國家記憶」 7月29日晚間,央視新聞聯合微博推出紀錄片《武漢日記》,匯集對央視新聞素材以及微博用戶對武漢疫情的真實記錄,整理成為一部真實、感人的 「國家記憶」,以此向奮戰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
  • 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引微博熱議 播放量超2000萬
    近日,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微博發布新作《好久不見,武漢》,深度採訪了10位武漢人的故事,以普通人的視角呈現解封後武漢的真實情況。
  • 《國家記憶》多次上榜微博紀錄片聯盟周報告
    作為一檔紀錄片欄目,《國家記憶》藉助節目影像資料的獨特優勢,大力發展新媒體矩陣,力求以最燃、最感動的影像成風化人,傳遞正能量。由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和微博平臺出品的最新一周CDRC×微博一周紀錄片報告中,該欄目相關視頻及話題多次上榜。
  • 央視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記錄著真實的「武漢時刻」
    2月22日,融媒體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第二季在央視紀錄頻道(CCTV-9)開播,並在央視頻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播出,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和點讚。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融媒體系列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自2月3日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以來,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大小屏同步播出的紀錄片
    2月3日起,央視紀錄片頻道全天滾動播出的《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引發不少網友的關注。紀錄片中,不僅有馳援武漢的醫生護士,還有為戰「疫」出力的民眾。因處於疫情特殊時期,所有紀錄片素材均為「主角」們自行拍攝提供,其中有不少來自快手用戶上傳的視頻。在昨天的紀錄片中,展示的就是「憨豆先生」唯一欽定模仿者「Mr.Pea逗逗先生」(快手ID:1102285661)的戰「疫」日記。
  •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2月3日起央視播出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2月3日起央視播出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20-02-03 17:22 來源:澎湃新聞
  • 央視劇評|2020紀錄片:新時代「國家相冊」新空間
    當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央視紀錄片創作團隊聞訊而動,他們瞄準時代前沿,快速推出《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和《2020春天紀事》兩部抗疫題材紀錄片,以「在場」視角書寫不同個體在疫情下的真實生活。
  • 【視頻】預告片看哭萬千網友,這部武漢抗疫紀錄片入選奧斯卡了…
    《76天》入選第9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名單,時長約1分38秒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歷經長達76天的抗疫鬥爭後,2020年4月8日,武漢解封。時隔近一年,一部名為《76天》的武漢抗疫紀錄片,入選了第9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名單,並有望正式提名。
  • 預告片看哭萬千網友,這部武漢抗疫紀錄片入選奧斯卡了……
    時隔近一年,一部名為《76天》的武漢抗疫紀錄片,入選了第9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名單,並有望正式提名。【預告片】(點擊以下視頻播放)據美國娛樂雜誌《Variety》當地時間2021年1月7日報導,在第9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BEST DOCUMENTARY FEATURE)」獎項的預測名單中,武漢抗疫紀錄片
  • 預告片看哭萬千網友,這部武漢抗疫紀錄片入選奧斯卡了…
    時隔近一年,一部名為《76天》的武漢抗疫紀錄片,入選了第9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名單,並有望正式提名。據美國娛樂雜誌《Variety》當地時間2021年1月7日報導,在第9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BEST DOCUMENTARY FEATURE)」獎項的預測名單中,武漢抗疫紀錄片《76天》位於第18位,被列為「頂級獎項候選人(TOP-TIER AWARDS CONTENDERS)」這一檔。
  • 央視《國家記憶》今起推出五集紀錄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播出...
    央視《國家記憶》今起推出五集紀錄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播出時間早知道 2020-06-22 2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記錄疫情親歷者的真實故事
    處於疫情的中心,也是疫情的防控形勢最為嚴峻的武漢,牽動著全國乃至世界人民的關注。2月3日起,央視紀錄頻道迅速製作播出了融媒體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為觀眾呈現真實的「武漢時刻」,展現了醫護人員、普通市民、外地援助者等武漢疫情的親歷者們的真實故事,體現了武漢人民、中國人民危難時刻不屈不撓、眾志成城、守望相助的力量,展現了世界人民在這個特殊時期的團結友愛、相互支持的溫暖。
  • 日本導演拍攝武漢紀錄片,網友:想@BBC
    2月7日晚,央視《面對面》播出專訪《竹內亮:真實的中國》。從去年3月到今年年初,《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後疫情時代》這3部聚焦中國抗疫的紀錄片先後上線,讓42歲的日本導演竹內亮進入中外網友的視野。小編也注意到,竹內亮的三部作品,豆瓣評分都達到8分以上。
  • 上半年央視紀錄片獲好口碑
    2020年上半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對紀錄片生產供給結構進行了深化改革,並取得突破性進展。題材上,著力拓寬紀錄片選取思路,全面記錄新時代;創作上,緊跟國家發展步伐,打造出《共同戰疫》《Hi,火星》《不老人生》《花開中國》等一批有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的精品紀錄片。
  • 央視《國家記憶》欄目推出紀錄片聚焦「香港生命線」
    從8月10日起,CCTV-4《國家記憶》將播出五集紀錄片《香港生命線》,首度講述新中國成立以來,祖國內地如何克服困難保障對港鮮活食品、淡水、電力、天然氣等的供應。受自然條件所限,香港日常所需的食品、淡水、電力、天然氣等資源極度匱乏,紀錄片《香港生命線》以香港同胞民生所需為切入口,追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為保障香港供應作出的重要決策。為挖掘呈現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攝製組歷時半年多,深入北京、武漢、上海、鄭州、長沙、廣州、深圳、東莞、惠州、河源、廣水、安遠等地拍攝,並採訪了多位親歷者。
  • 央視9.9高分紀錄片:在武漢,那些彼此守望的普通人
    前兩天,央視出了一個紀錄片《在武漢》,剛上一集,短短兩天時間,在B站就有超過百萬的播放量,評分更是高達9.9。這是一部記錄在這特殊時期,生活在武漢各類人群的故事,有各個崗位的工作人員,也有普通老百姓。,就是這些平凡人的故事。
  • 央視《國家記憶》推出紀錄片 聚焦「香港生命線」
    從8月10日起,CCTV-4《國家記憶》將播出5集紀錄片《香港生命線》,首度披露新中國成立以來,祖國內地如何克服困難保障對港鮮活食品、淡水、電力、天然氣等的供應。受自然條件所限,香港日常所需的食品、淡水、電力、天然氣等資源極度匱乏,紀錄片《香港生命線》以香港同胞民生所需為切入口,追溯新中國成立以後
  • 央視紀錄片十大排行榜 盤點央視經典的10部紀錄片
    該片將細節化講述與宏觀的論述巧妙結合在一起,在追索人物故事、人物命運的同時,貫穿國家政策、沙漠常識,喚醒人們對「荒漠化」問題的高度關注。7、敦煌敦煌是中央電視臺繼《故宮》之後推出的又一部力作,旨在記錄敦煌地區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深入揭示敦煌兩千多年來的文化內涵。
  • 國產紀錄片有數量也有質量
    今年以來,圍繞決戰脫貧攻堅主題以及抗擊疫情主題的優秀紀錄片不斷湧現,成了時代的記憶和國家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脫貧攻堅主題方面,紀錄片《最是一年春好處》講述了湖南八個不同的農村地區扶農助困、鄉村振興的故事。《承諾》從精準扶貧所面臨的挑戰和探索出發,講述不同地域、不同領域的人們完成理想、擺脫貧困、改變命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