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爾到慶州,再到大邱
《文化大觀園》王魯湘一路行走韓國
看相似,尋差異
從佛教,到儒學
思同源,見獨特
訪韓醫,賞瓷器
從傳統,到當下
王魯湘遍訪韓國最頂尖學者
一雙慧眼,深度解讀
《湘見韓國》
《文化大觀園》特別奉獻,連續六集,敬請關注!
韓國,儒家文化圈中將儒家傳統保留最完整的國家之一。即使在高度現代化的韓國社會,儒學仍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短暫的行程,如何更直觀深切的體會韓國的儒學傳承?《湘見韓國》第四集,王魯湘前往距離首爾大約200多公裡的安東市河回村。
如果說安東是韓國儒學傳承的聖地和「精神首都」,那麼河回村就是安東的精華所在了。
河回村是六百多年前豐山貴族柳氏家族聚齊的傳統村落。2010年,它以「韓國歷史村落」的名義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走進河回村最先見到的,就是這些帶著面具跳舞的人了。這是河回村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假面舞」。
王魯湘:林先生您好,您看我一到河回村啊,就買了個假面是吧?這是我們河回村的一個標誌。那這種假面舞啊,在我們河回村個地方流傳已經有多少年了?
河回假面戲人間文化財-林衡奎:假面在這個村子具擁有800年的歷史。在韓國共有13種假面遊戲傳承下來,該假面遊戲的歷史最長久。
假面舞的內容,一方面揭示下層平民們生活的艱辛,另一方面又諷刺著處於統治地位貴族階層的自視清高、道貌岸然。
王魯湘:當時候的社會還是允許底層的民間社會對上層的官僚社會進行一個這樣的諷刺。上層的官僚社會也是,也是允許和容忍這個批判,這個對他的諷刺的是嗎?
林衡奎:因為在高麗王朝時代,當時韓國沒有宗教,這個村子有一個守護神——仙皇神。這個神降臨時,必須在空中,如果落到地上,則會被降神。神若下凡,兩班貴族便無法仗勢自己是兩班而作威作福,男女老少,眾生平等。
兩班是古代高麗和朝鮮的貴族階級。上朝時,君王坐北向南,文官排列在東邊,武官排列在西邊,也就是所謂的「文武兩班」。後來慢慢發展,兩班從專指上朝會的官員延伸到兩班官員的家族及家門。河回村的柳氏家族,正是朝鮮時代的兩班貴族。
沿著寂靜的土路穿過一家家老房子,貴族住的瓦房、庶民和傭人住的草房,遒勁有力的漢字體家訓、史訓。整個朝鮮時代的民俗風貌,以及儒家思想留下的烙印,隨處可見。這座河回村最有代表性的宗宅忠孝堂,是為紀念李朝時期著名的儒學家、抗倭名將柳成龍修建的。我們此行拜訪的正是儒學家柳成龍的十五代胄孫,柳昌海。
與很多傳統村落相比,令人驚訝的是,河回村迄今仍有100多戶柳家後代生活在這裡。
王魯湘:我們都知道,柳成龍先生啊,包括像李退溪先生啊,這是都是對於韓國的文化啊,進行過這個傑出貢獻的人。而且也是對這個韓國的這個民族精神啊,進行過這個塑造的人。在你們柳氏的後人看起來啊,你們這樣一位先祖,你們為他最值得驕傲的是什麼?
柳昌海:西厓(柳成龍)先生在1592年壬辰外亂時擔任領議政,他不讓國家被日本掠奪,保家衛國的救國精神最讓人引以為豪。也因此,他在壬辰外亂時留下的記錄——《懲毖錄》被指定為韓國的國寶。
心憂天下,兼濟入世,敬忠守孝,這些都是傳統的儒家思想,而柳成龍也正是一直成長在這樣的思想環境下。
這張1000韓元雖然只值不到6元人民幣,在韓國甚至坐不了地鐵,但是紙幣上畫著的卻是韓國家喻戶曉的人物,韓國儒學泰鬥李退溪。柳成龍當年就曾跟隨他學習。
王魯湘:在柳成龍身上啊,在他的行為中間,體現的精神和他接受的這個李滉李退溪先生的這種學說以及和中國的這個宋明理學,我們這邊的性理學這之間有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柳昌海:西厓先生十分強調忠孝,他去世前三個月,給後代留下了一首遺言詩,詩中的最後一句話就是「勉爾子孫須愼旃, 忠孝之外無事業」,教育子孫後代務必忠孝。我們家族借詩中的「忠孝」取名「忠孝堂」,並把忠孝作為家訓,一直傳到現在的第十五代。西厓先生告官回家後,留下三大遺憾。第一是承蒙君親之恩,卻無以回報,換言之受到皇帝和父母的恩寵,卻沒能好好回報;第二是在外亂時,身居高位,卻未能迅速辭官;第三是對道學和性理學情有獨鍾,但卻未能研究透徹。西厓先生很後悔,未能一直勤奮學習,取得任何成果。我剛剛說的遺言詩和西厓先生的遺憾中,最基本的也是忠孝思想。所以我認為,這大概就是性理學的根源——儒教思想中最基礎的精神吧。
孔子重「禮」,在他的心中,「禮」的存在有利於社會的安穩和有序。孔子的禮教有一套完整的體系,與普通人生活息息相關的便是「冠婚喪祭」了。而在韓國,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很多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逐漸西方化,但代表東方儒教文化的祭祀活動仍盛行不止。河回村作為儒家文化的傳播地,它的祭祀傳統也更為講究。
柳昌海:其他家門改變了傳統的祭祀方式,比如因為黎明祭祀麻煩,所以改成傍晚;或者有其他的一些變化。但河回村目前為止還奉行大祭祀不遷移的做法,努力保持西厓先生、謙庵先生等人的祭祀傳統。
在安東,像李退溪、柳成龍都是享受「不遷位祭祀」。就是說原先的祭祀只是祭拜到高祖父,過了第四代的長輩就不再拜祭了。只有國家特許的那些有突出貢獻的人,才能永久祭祀。這是家族的光榮,也是權威的象徵。
柳昌海:我們的子孫在參與祭祀的過程中,看到我們因為這些原因一直堅守祭祀不遷移,那麼他們在不知不覺中也學習到今後要帶著這種信念堅持祭祀傳統,並向祖先學習。我覺得這很有教育意義。
王魯湘:叫做光宗耀祖啊,承前育後啊。
河回村所在的安東,是儒教文化的搖籃,朝鮮時代,這裡擁有著當時全國最多的書院和鄉校。現在,安東境內還保存有26個書院,柳成龍所建的屏山書院便是其中之一。順著流經河回村的洛東江,大概十幾分鐘的車程,我們來到了屏山書院。
王魯湘:我們這個屏山書院啊,大概是建於什麼年代?
屏山書院 別有司-柳漢鬱 :1572年屏山書院建於此地,它的前身是豐嶽書堂,坐落於豐山,起始於高麗王朝時代。
王魯湘:哦,哪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
屏山書院 別有司-柳漢鬱 :詳細說來,高麗王朝晚期有一位恭愍王,當時爆發了紅巾之亂,因此恭愍王逃難來到安東,住在豐山(豐山原名豐嶽)。他看到雖然在戰亂期間,但學生依然敏而好學,深感可貴,於是決定等國家太平回京之後,賜書或賜地,給學生創造學習環境。到了朝鮮王朝中期,西厓先生1573父親去世,必須守喪三年,也就是說要在墓的附近搭一個棚子,在那裡盡孝。在那段時間,西厓先生去豐嶽書堂教學,發現附近建起了集市,通了道路,不再適合學習。
王魯湘:這個地方是柳成龍先生,然後把原先的書院給遷到這個環境來的
屏山書院 別有司-柳漢鬱 :管理書院的執事,就像我這樣的人。要想創造真正可以學習的環境,就要遷移至此,改名為屏山書堂。
影響韓國的書院制度是自唐代開始的,宋代理學興起後,講學之風漸進,書院盛行。有人將中國書院的使命歸為三處,為道統之賡續,為學統執之發揚,為教化之浸潤。那麼韓國的書院,又承擔著怎樣的使命呢?
屏山書院 別有司-柳漢鬱 :韓國的書院和中國的稍有不同,韓國的書院以性理學為主,學習四書三經,所以牌匾上的詩句,或者像這些也都是來自這些書上。前面的晚對樓,它的名字也來源於杜甫關於晚對樓的詩;還有前面的光影池是源自朱子的《觀書有感》一詩。而中國的書院,像我去過的那些地方,雖說也學性理學,但主要是教育如何考科舉。在韓國,因為也要有人考中科舉,所以在學習性理學的過程中,會有關於科舉的學習,但並不是主要部分,只是輔助的角色。所以這就是和中國書院的不同之處。
王魯湘:也就說,韓國的書院呢,更加像中國書院早期的這一個樣子。中國書院的早期也是一個獨立的研究學問的地方,不是服務於科舉考試的。但是後來慢慢的是有點變化,就是開始也要這個,服從於這個科舉考試了。而且有些書院的學生也去參加科舉考試了。但是剛開始書院也是提倡一種獨立精神和一種批判精神的,主要是就是做學問。
儒學作為韓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曾經有近千個儒學書院開設教授儒家傳統文化的課程。隨著進入現代社會,書院曾被逐漸冷落,1868年書院在韓國被撤廢,僅有47座被保留了下來,屏山書院就是其中之一。然而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社會問題的出現,提倡忠孝正直的儒學又重新被重視起來。
離開屏山書院,我們前往安東還有另外一座座著名書院。就是印在舊版1000韓幣的背面的陶山書院了。陶山書院是儒學泰鬥李退溪的弟子和儒士,為了緬懷他的學問和品德而修建。晚年李退溪回到故鄉安東,致力講學,培養了包括柳成龍在內的數以百計的優秀儒家學者,被公認為朝鮮王朝最權威的老師。
國際退溪學研究會 會長-李光虎:陶山書院,在退溪先生去世之後,由政府出資,所以成為了陶山書院。原來退溪先生建的是陶山書堂。走進去可以看到,右側是陶山書堂,左側是學生們住的隴雲精舍。退溪先生建的只有陶山書堂和隴雲精舍,其餘的建築是先生去世之後,由政府出資建成的。
作為李朝儒家第一聖地,陶山書院中的建築取名,大多都有典故可循。至於陶山書堂因何取名「陶山」,在退溪先生的《陶山雜詠》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李光虎:大舜親陶樂且安。淵明躬稼亦歡顏。聖賢心事吾何得?自首歸來試考槃。舜親自烤陶,快樂且安心,陶淵明親自種田,無比歡喜。我如何才能獲得聖賢般的想法呢?待到白髮蒼蒼,隱世生活。陶淵明的陶,有陶山,舜的陶瓷。
王魯湘:快樂地從事這件事情,在中間尋求到一種快樂。
位於青山綠水間的韓國書院,雖然遠離塵囂的都市,卻在今日的韓國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它們承襲自舊日遺存,生機盎然於當代。
目前,韓國有上百個書院或其他形式的儒學學校,在業餘時間向青少年講授儒學典籍和傳統禮儀。也有像成均館大學這樣,開設《儒學》必修課,以儒家思想為辦學理念,以仁、義、禮、智為校訓的全亞洲頂尖綜合大學。
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 長官-都鍾煥:儒教文化自朝鮮三國時代傳播進來,是隨著中國的其它文明一起流傳進來的。尤其在1392年,隨著朝鮮王朝的建立,儒教的哲學理念成為治國根基;世宗大王時代,整改了文物制度,構建了儒教社會的基本框架,朝鮮王朝成為了儒教之國。韓國著名的儒教學者有退溪李滉和栗谷李珥,二者因參與性理學爭論「四端七情論」出名,他們的弟子或後輩都是朝鮮王朝的知識分子。直至1910年朝鮮王朝滅亡,儒教一直都在引領社會的理念,此後儒教思想和儒教文化也一直影響著韓國的社會和家庭。佛教亦如此,在經歷高麗王朝之後,佛教的基礎和精神在諸多方面得到了傳承和改進。
韓國社會濃厚的儒家氛圍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除了1000元紙幣上印的是韓國大儒李退溪外;5000元紙幣上印的則是另一位韓國大儒李慄谷。可見儒學在韓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對老人的尊敬、對教育的渴求、對祭祀儀式的重視,這些根深蒂固的儒家教導和行為規範,早已內化為韓國人「日用而不知」的習慣了。
編輯:王竹、巴塔木
推薦閱讀:
·失眠讓我生不如死:三億人的睡眠都去哪了?
·郭臺銘獨家回應員工自殺:不可能完全做好,照顧47萬人很難
·一場颱風死一百多人,日本如此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