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知道後,「遂喚神秀上座於堂內」,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別。神秀的那首「無相偈」,使他失去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卻成了北宗一派的開山祖。由於神秀強調「時時勤拂拭」,後人以其主張「拂塵看淨」,稱之為「漸修派」。而惠能的這一首,是對神秀偈的徹底否定,也即主觀唯心主義對客觀唯心主義的徹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見性成佛」的關鍵,被稱為「頓悟派」。
其實,我對南北宗的觀點是不一樣的,惠能的頓悟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經歷之上。
惠能三歲時,父親因病早逝,留下母子二人相依為命,靠賣柴維持生計,生活非常艱難困苦。惠能24歲那年,才去在五祖座下學習,此前的飽受生活磨難的經歷給了他頓悟的基礎,所以,我認為,六祖所提倡的頓悟並不是空穴風自來,而是有很深的經歷體會在其中。
把他的這種觀點運用在我們的學習中就是「洞察力」。也是學習的觀察力,是一種很關鍵的能力。
觀察力,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感知能力,指人在感知活動過程中通過眼、耳、鼻、舌等感覺器官準確、全面、深入地感知客觀事物特徵的能力。
人類對事物的認知程度、水平,與觀察力的強弱有很大的關係。
人們認識事物,都由觀察開始,繼而開始注意、記憶和思考。任何一個人,如果沒有較強的觀察力,他的智力很難達到高水平。
那麼,人們該如何訓練觀察力呢?
人的觀察力雖然受先天生理、心理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但主要還在於後天實踐中的訓練和養成。培養和訓練觀察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確立觀察的目標。一個人在進行感知時,如果沒有明確的目的,那只能算是一般感知,而不能稱作觀察。只有帶著目的和任務進行觀察,才會對自己的觀察力提出較高的要求,從而提高觀察力。
第二,制訂觀察計劃。觀察不是隨隨便便、漫無條理,就能奏效的。我們必須將觀察力指向併集中於要觀察的事物,全面系統、有條不紊地進行,才有助於提高觀察力。
第三,培養敏銳性和好奇心。觀察的敏銳性與一個人的興趣往往是密切相關的。不同的人在觀察同一事物時,會因為自己的興趣而導致關注點不同,而好奇心是提高觀察力的重要前提。一個人具有好奇心,對其觀察的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他就會堅持長期持久的觀察而不感到厭倦,從而提高觀察力
第四,掌握豐富的知識。歌德曾說過:「我們見到的只是我們知道的。」
一個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的人,在錯綜複雜的大千世界中,自然容易觀察到許多有意義的東西。相反,一個知識面狹窄、經驗貧乏的人,面對許多被觀察的對象,總有應接不暇的感覺,結果什麼都發現不了。科學家巴斯德說過,在觀察的領域裡,機會只偏愛那些有準備的人,就是這個道理。
第五,熟練運用各種觀察和思維方法。在觀察過程中,運用基本的思維方法,對事物進行有效的比較、分類、分析、綜合,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樣,就易於把握事物的特點。考察事物的各種特性、部分、方面以及由這些特性、部分、方面所連成的整體,就會使人們易於把握整個事物,從而提高人們對客體觀察的迅速性、完整性、真實性和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