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也需要戴長翅帽?為何宋朝官員帽子都是長翅帽?有什麼講究

2020-12-24 騰訊網

宋朝的官帽兩邊有兩根筆直的翅膀,官做得越大,那麼這兩邊的翅膀就越長,皇帝帽子的翅膀是最長的。

那麼這種兩邊長翅膀的帽子,是怎麼來的呢?難道真的像高空走鋼絲,手裡提溜著一根長木管,是為了保持平衡嗎?

當然沒有這麼簡單,要是為了保持平衡,把兩邊的翅膀去掉,反而更加輕巧。這種設計,其實是有歷史淵源的。

帽翅主要是從唐朝演化而來。

最初我們祖先的腦袋是不用戴帽子的,可是總不能披頭散髮吧?所以在商朝時期,除了用一根繩子繫著頭髮以外,大家還想到了用頭巾。

所謂的頭巾,和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方巾是一樣的,主要就是把一頭烏黑的長髮給裹挾起來,這就是最初的帽子。

此後逐漸有人開始在腦袋上下功夫,將這種方巾規模化生產。後來發現方巾還是沒有那麼方便,畢竟每次都要拆下來,再綁起來,於是帽子便問世了。

帽子是非常方便的,要用就直接戴在頭上,不用就可以丟在一邊。

到了北周時期,也就是隋王朝前夕,周武帝宇文邕對帽子做出了改進。

他將帽子做了初步改良,也就出現了有兩邊翅膀的帽子

。等到了唐朝以後,螺旋槳似的帽子逐漸出現,而且帽子的形狀也逐漸硬殼化。

唐朝的皇帝非常喜歡螺旋槳似的帽子,兩邊的帽翅是向下垂著的,這就比較接近宋朝的官帽了。

五代時期基本上也是沿用了唐朝的帽子,不過五代的皇帝都忙著去打仗了,對帽子也沒有進一步的改革,這項重任就落在了宋朝皇帝身上。

趙匡胤為何對長帽翅情有獨鍾?

長帽翅其實就是趙匡胤時期發明的產物,他對這玩意兒情有獨鍾,並不是因為戴上這帽子就能高空走鋼絲,而是另有他用。

皇帝考慮的事情,自然是跟普通老百姓不一樣。他想到的是,如何保證自己的皇權,具有不可替代性。

最初建國的時候,宋朝的這幫大臣,總喜歡交頭接耳說悄悄話。

這在趙匡胤看來,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畢竟當年他就是在跟手下人說悄悄話的時候,把後周的江山給奪走了。

而且官職越高的人,說悄悄話就越危險。

為此趙匡胤左思右想,就想出了這麼一個餿主意,讓百官們都帶著這種長翅帽。

官位越高,那翅膀就越長,這樣就沒辦法左右晃動交頭接耳了。

為了起到表率作用,趙匡胤身先士卒,自己的帽子翅膀是最長的一個。

而且宋朝管帽上的帽翅甩起來打在人臉上還真的比較疼,為此這就杜絕了臣子們在談論朝政的時候,互相交換意見。

每個人的想法,都必須要出自自己的態度,如果大家交換了意見,基本上朝中就只剩下了一種聲音了。

如果朝廷只剩下了一種聲音,那說明皇帝肯定是昏聵無能的,畢竟他連手下人串聯的事情都沒辦法搞定。

長翅帽可以保證官員的威儀。

其實我們仔細想想,做官的一般都是正襟危坐的,那麼怎麼去保證每個人都能夠正襟危坐呢?其實這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畢竟有些人天生多動症,喜歡這也撓撓那也抓抓,就是沒辦法安穩做好。為了克服這些情況,其實長翅帽也是做出了一定貢獻的。

因為戴著這種帽子,腦袋就不能隨意晃動了。過去朝中這幫官員們,那都是跟隨趙匡胤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他們自然是比較放肆。在朝堂之上是打打鬧鬧,完全沒有紀律性。

這哪裡像個皇帝上朝的景象呢?這簡直就是梁山好漢聚會的地方。為此趙匡胤想破腦袋,終於想了這麼一個辦法,他命人做了這種長翅帽以後,情況就不同了。

因為戴著這種帽子,大家不能嘻嘻哈哈打鬧了,稍微轉個頭,就能把前後兩個人的腦袋給打了,時間長了還不打起來?

皇帝賞賜的東西,又不能說脫下來不戴算了,除非你不想做官了。久而久之,朝中的紀律也就嚴明了起來,官員的威儀也就樹立了起來。

總結:兩邊的翅膀,在北宋中期做了改革。

這種帽子的確有不少好處,可是也有個壞處,就是刷洗起來很不方面,一邊一米的大帽子,是很難刷洗的。

為此到了北宋中期的時候,帽子兩邊的翅膀是可以摘下來的。這樣一來帽子不光上朝的時候可以戴,下了朝也是可以戴的。下朝以後,未免打到別人,所以就把雙翅給摘了,還方便拆洗。

相關焦點

  • 秦朝的髮簪美觀,三國發冠文雅,宋朝的官帽為什麼卻多了一對翅膀
    中國古代和朝代官帽基本都是都用來束髮和固定頭髮的。用髮簪固定頭髮,然後戴上官帽。秦朝官帽比較低,髮簪花紋樣式美觀。三國時期以發冠為主。唐朝事情的樣式好像拖著兩條兔子耳朵,有點可愛。之後髮簪不怎麼用了,明代有了烏紗帽,清朝相比元朝又多了頂戴花翎。
  • 太原小學生戴一米長翅膀返校 因為愛你保持一米
    太原小學生戴一米長翅膀返校 因為愛你保持一米時間:2020-05-19 11:1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太原小學生戴一米長翅膀返校 因為愛你保持一米 5月18日,山西太原杏花嶺區外國語小學四、五、六年級的孩子們迎來了重返校園的第一天。
  • 頂著一米長的帽子是為防止百官交頭接耳?北宋官員帽子上藏著不少...
    宋朝可謂我國歷代服飾最複雜的朝代,且在《輿服志》中宋代服飾並未配圖,想要做到最大程度貼近歷史可不容易。記者為此專訪曾為多部劇集和節目擔任服化顧問的服裝史研究者陳詩宇,解答《清平樂》中備受熱議的服飾,尤其是「帽子」背後的故事。超長帽子為防止百官交頭接耳?「戴這樣的帽子,古人進房間的時候難道不會卡門嗎?」
  • 為何大清兩百多年,只有7個人獲得?
    主要源自於明代官員的服飾,皇帝自稱真龍天子,為了存託「這條龍」,於是規定文官的官服上繡禽,武將的官服上繪獸。我們看影視劇也都知道,尤其是明清的,明晴官員的官服上有一塊補子。補子就是一塊縫在官員服裝上的布,上面就繪繡不同禽獸,以代表了一個人官位的大小,所以,古代官員穿的袍子也可以叫「補服」。
  • 王凱《清平樂》中戴的帽子符合歷史?符合,首次還原宋朝的通天冠
    按照史料記載,楚莊王當時頭上戴的帽子就很像通天冠,之後秦朝統一天下,秦始皇把楚國的這種帽子給繼承了下來,之後漢朝又繼承了秦朝的制度。所以,整個中國史上,實際上只有元清兩代皇帝沒有通天冠。由於宋朝留下了大量皇帝的通天冠服畫像,所以,我們今天研究通天冠變得簡單了許多。
  • 宋仁宗為何破例,舉行宋朝第一個貴妃冊封禮
    慶曆八年(1048年),宋仁宗為心愛的女人下了一則詔書,「以美人張氏為貴妃」。這本是一則普通的嬪妃晉升詔書,但卻讓宋朝朝廷大臣變得不安。原來,宋仁宗在詔書中要求,要「令所司擇日備禮冊令」。宋仁宗這個做法是開了宋朝第一莊。
  • 宋朝皇帝中的一股清流,宅心仁厚,寬容納諫的宋仁宗
    宋仁宗在位42年,是宋朝皇帝中執政最長的一位。他去世時,「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就連曾經的「死對頭」——遼國的皇帝都痛哭不已。直到700年後,自視甚高的乾隆皇帝,也坦承:平生最佩服的三個帝王,除了爺爺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生活在仁宗朝的官員們是幸福的。
  • 宋代官帽翅腳長又直,真的是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講悄悄話嗎
    宋代的帽式,沿襲了前代的帽子樣式。宋人戴的帽子,由改進了前代的帽式發展而成。宋代官員的帽子後面兩條長長的東西,一般稱之為「長翅」,或是「腳」。有保留用幅巾做的平式和結式幞頭,也有隋唐時期演變而成的軟腳幞頭。宋代時,因為製作材料選擇了硬質材料,又出現了圓頂和方頂硬殼幞頭。宋代官員所戴的帽子是方頂硬殼幞頭,其幞頭腳通常為直腳或交腳,就是所說的「帽翅」。《宋史·輿服志》中有記載:「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腳,乘輿或服折上焉。其初以藤織草巾子為裡,紗為表,而塗以漆。後唯以漆為堅,去其藤裡。前為一折。
  • 中國人對帽子很講究,不是隨便就可以戴的,在古代很可能因此喪命
    之前,看過一個電視劇《薛仁貴傳奇》,其中,有個鏡頭挺讓人無語的,在皇帝上朝的時候,下面的大臣穿的衣服不僅不統一,連戴的帽子都亂七八糟。 而且,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徐茂公連帽子都沒戴……。
  • 宋仁宗:神奇的皇帝,什麼都不會,卻讓宋朝輝煌了四十多年
    重教育、重科學,經濟發展飛速,官員政治立場明確,沒有很嚴重的濫權的情況,在諸多的帝王當中其中有一位帝王,文韜武略、才學算不上太頂尖,但是他謙遜有禮,讓天下有才之人願意追隨著他,共同成就一番事業。他就是宋仁宗趙禎,坊間對他的傳聞有很多,「狸貓換太子」的典故,也是出自於這位主角的,至今人們都用這段典故比喻一些人和事。
  • 沒有雄才大略為何評價很高?其實宋仁宗想不仁都難
    徽宗確實是天才的藝術家,琴棋書畫無不精通,但許多人未必知道,仁宗其實也是一名頗有才情的藝術家。他從小就喜歡繪畫,書法造詣不輸宋徽宗。他還通曉音律,會作曲,寫過樂理方面的論文。然而,不管是在宋朝的文藝圈內,還是在長時段的藝術史上,宋仁宗都籍籍無名。說起古代的盛世,人們腦海中出現的也是唐明皇的「開元盛世」、清前期的「康雍乾盛世」。
  • 宋朝皇帝宋仁宗是千古第一仁君
    宋朝皇帝宋仁宗是千古第一仁君,對人才求賢若渴,去世後讓人惋惜歷史當中各個朝代的掌權者都有著各種各樣的性格,有些皇帝被稱為名君,有些皇帝特別暴戾,還有一些皇帝在青年時代特別英明,辦的事情也非常讓人稱讚,但是一旦人到老年卻變得特別糊塗,讓很多人都戳著脊梁骨罵他
  • 清朝官員帽子上的那顆小珠子,是用什麼做的?
    近兩年以來,關於清朝的穿越劇霸佔了整個螢屏,但是大家的心裡有沒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清朝官員帽子的「頂珠」到底是用來幹嘛的,也就是帽子上的那顆小圓珠子是什麼東西?古代官員犯了重大錯誤,上級就會說一句,除去其頂戴花翎。
  • 為何宋朝男子喜歡在頭上戴花?這是什麼習俗?
    在我們的印象中,宋代的官員都是頭戴長長的幞頭。而且這些幞頭稜角分明,尤以四腳為"標配"。可這幞頭並非是宋人發明的,它早已經歷了隋唐及五代十國時期的發展。所以到了宋人手上,幞頭的造型多種多樣,並不拘泥於四腳這一種樣式。
  • 皇帝的女人紅杏出牆,其他朝代都是殺無赦,唯獨宋朝處理最人性化
    其中,那些不能忍受孤獨的女人也將不可避免地紅杏出牆,給皇帝戴上一頂「綠色的帽子」。北宋的宋仁宗就戴過這樣的帽子,而且帽子不止一個。劉妃是給宋仁宗戴「綠色帽子」的第一人。為了度過寂寞難熬的日子,劉妃偷偷地與一個神秘的人勾搭在一起,這個人曾私下進入宮殿,向皇帝求助,具體讓皇帝幫他什麼事情不為人知。
  • 《清平樂》中特用心的著裝細節,看著卻很礙眼,宋朝人如此淺薄?
    《清平樂》劇組也的確很用心,服道化堪稱一流,大到宋仁宗出席大朝會時所穿的通天冠服、曹皇后行冊封禮時頭上戴的鳳冠,小至宮中日常用的香爐、茶具,還原度都非常高。很多網友評論說,看《清平樂》,仿佛就是在進行一場欣賞宋代服飾與器物高級美的盛宴。
  • 仁宗皇帝:為何只有宋仁宗趙禎最當得起「仁」?
    中國歷史上先後有6位皇帝死後廟號為仁宗,分別是:宋仁宗趙禎;西夏仁宗李仁孝;西遼仁宗耶律夷列;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明仁宗朱高熾和清仁宗顒琰。撇開地方性政權中西遼和西夏仁宗,我們大一統王朝中宋元明清四位仁宗是如何以仁治國,又為何只有宋仁宗最當得「仁」這個字。
  • 宋仁宗:不僅是個好皇帝,而且還是個好人|百家故事
    宋仁宗去世,如果只讓京城的老百姓悲傷,還情有可原,因為京畿之地,天子腳下,享受到皇恩浩蕩,對故去的皇帝表達一番思念之情也在情理之中。誰知,宋仁宗去世的消息,竟然讓遠在四川的老百姓也傷心不已。要知道四川和汴梁相隔的距離簡直是萬水千山,為何那些居住在這些地區,也從未出過遠門的婦女們主動戴起紙糊的孝帽來哀悼去世的宋仁宗。
  • 宋仁宗與維多利亞女王
    但這個故事裡,卻有三個關鍵的真實信息: 1、仁宗並非劉妃所生。仁宗的生母是位宮女,為皇帝生下皇子,被品級更高的妃嬪抱養,是合情合理的。2、仁宗年幼繼位,登基時只有13歲,即在仁宗成年之前,都需要有人幫助打理朝䈣。3、劉太后的確性格強硬,這點非常關鍵。